11.2 《与妻书》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2 《与妻书》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与妻书》教学设计
课题 《与妻书》
教材及出版社 人教版 学段学科 高一语文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材分析 《与妻书》为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11课的第二篇,人 文主题是“抱负与使命”。本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 群,通过对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时代精神,关注时代发展, 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担当精神,从而达成“提高社会责任感,增 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的课程目标。 《与妻书》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在1911年4月24日晚 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委婉曲折地 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他 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 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没 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全文感情真切, 笔调委婉动人,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有问题意识,愿意通过合作探究解决存在问 题,但对于篇幅较长且情感细腻的文字,没有足够的耐心去认真品 读,抓取关键语句作为情感突破口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所以在教学 中,要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有趣味的活动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课文中的实词与虚词。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句义,理解林觉民对妻子和国家的爱。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析表达,感受朴实语言中的至情至性。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增强对 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爱国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实词与虚词。 难点:理解句义,理解林觉民对妻子和国家的爱。
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讨论法、合作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 意图
导入新课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过一首诗,题目是 《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达了 诗人对自由的珍视和追求。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数先烈,为了 国家和民族,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爱情,甚 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与妻书》。 进入学习情境 开始新课学习 补充 资料 激发 兴趣
1、谁在写信
林觉民(1887年-1911年5月),字意洞,
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县(今 福州市区)。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 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 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
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 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
教学活动一 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是"黄花岗七十 认真阅读 念准
知人论世 二烈士"之一。 2、给谁写信 拓展资料 字音 积累
林觉民妻子陈意映,爱诗书,好吟咏。 成语
夫妻两人虽是包办婚姻,但两人感情异常深 厚,伉俪情深,难舍难分。
其妻陈意映阅信后,当即昏倒在地,不 久生下遗腹子仲新。两年后意映在悲伤抑郁 中逝世 …… 3、为何写信
1911年,林觉民受同盟会第十四支部
派遣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 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他依依不舍地告别家 人,率第一批义士从马尾港上船赴香港。 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三天前,他从 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 同志,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 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生死难卜的起义 和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 不能自已,于是连夜在一块白方巾上给妻子 写下这封最后的家书和给父亲的不到40字 的《禀父书》。 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 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 才发现这两封信。 4、介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1911年4月21日下午5时30分,黄 兴率领120余名敢死队直扑两个总督署,发 动了同盟会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 义,经过一昼夜激战,终因寡不敌众,近百 名烈士牺牲。后由爱国人士出面将烈士骸骨 收集于广州东郊红花岗,并改名为黄花岗, 以“菊残犹傲霜枝之意”,此次起义又叫 “黄花岗起义”。
教学活动二 初步感知 《谏逐客书》为奏疏,公文,随事谏诤、 议论政务;《与妻书》传寄亲人、吐露心声。 对象不同,目的各异。却又有不同的表达方 式与写作目的。 亲友间的书信,往往不事营构,自由抒 写,自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林觉民的《与 积极分享 整体 初步 感受 作者 情感
妻书》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教学活动三 深入研读 一、解读第一段 (一)梳理字词 (二)概括本段段意 1、点明写信原因——以此书与汝永别 恐汝不察吾衷 2、点名写信的心情——泪珠和笔墨齐下 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三)分析本段作用 生离死别之巨大悲痛即将弥漫开来,奠定了 全文的基调。 (四)思考:“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 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中运用 了什么手法 体现了作者何种心情 心情:悲 原因:作者深知自己的处境,“世中一 人”与“阴间一鬼”的鲜明对比,表达了革 命志士抱定必死的信念,义无反顾,英勇 赴死,透出一种撼人心灵的凛然正气。同时 也不无对妻子的真情深爱和与妻子诀别之 时的痛苦心情。 二、解读第二段 (一)梳理字词 (二)作者交代自己慷慨赴死原因的是哪 一句 明确:“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 几家能彀。” 一方面对国家有深沉的挚爱之情,面对 国家政治日非的局面的痛心疾首,另一方面 认真听讲 独立思考 做好笔记 掌握 字词 理清 文章 思路
还表现出了作者为天下人谋幸福而不惜牺 牲自身幸福的高尚情操。即舍小我成大我。 三、解读第三、四段 (一)梳理字词 (二)作者追忆了夫妻生活中的哪些事 有 何作用 明确:①汝忆否:谁先死的谈论,自己本不 愿先死而留苦给妻子。 ②回忆:新婚生活情景,花前月下, 并肩携手,低声细语,无话不谈,儿女之情 的缠绵动人心弦,景乐而情哀,催人泪下。 ③又回忆: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 妻子的原因和心情,不忍告诉妻子,实则是 深爱着妻子。 寄情于事,表明自己绝非绝情之人。作 者本来并不希望抛舍妻子而使她独自承受 悲痛,暗示现在要舍生取义虽有违初衷,却 实在是迫不得已。 四 、解读第五段 (一)梳理字词 (二)第五段开头写道“吾诚愿与汝相守以 死”,后又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 也”,林觉民是如何陈说理由的 明确:①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 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 排比 (陈说当时的局势险恶,处于“死”地) ②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 以死。 双重否定 (强调今日的中国处 处都是死境)
③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 看吾死,吾能之乎 抑汝能之乎 反问 ④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 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 假设 (说明苟且偷生难,生离比死别更痛苦) 林觉民从当时中国的现状出发,说明想 苟且偷生也很难,即使不死也是更痛苦的生 离,所以为了“吾与汝”也为了“天下人”, 愿慷慨赴死,死而无憾。 五、解读第六段 (一)梳理字词 (二)“吾今与汝无言矣”似乎快要收尾了 但为何还没结尾 还写了何内容 明确:写了三愿,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 二愿真有鬼、三愿有心电感应 作者情不能已,对妻子的不舍与眷恋之 情久久不能平复,后文又续写了自己死后的 三个愿望——一位不信鬼魂之说的革命志 士此刻却“望其真有”“望其言是实”,皆 因对妻子疼爱之深,离之不舍。再次表达对 妻子的深深的眷恋之情。 六、解读第七、八段 (一)梳理字词 (二)林觉民的妻子在嫁给他之后也上过学, 会识字,为何作者会在结尾处说“有不解处, 望请其指教” 有何深意 明确:“有不解处”表面上看是对信中的文 字而言的,实际上还包括更深层的意思:希
望妻子明白自己的心意,理解自己的革命志 向。请“诸母”指教,也许是提醒“诸母’ 在自己死后,能够多陪伴、照顾、开导、劝 慰自己身怀六甲的妻子。可见作者为夫之细 心,对妻子之深爱!
教学活动四 深入探究 一、【思考】这封信中用了许多典故,找出 并分析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司马春衫,应为“司马青衫”。语出白居 易《琵琶行》。 写白居易听弹奏琵琶曲,深受乐曲的感染, 联想到自己被贬的遭遇,十分感伤,落下的 泪水打湿了青布衫。 林觉民用“司马青衫”的典故,表达对“天 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②“太上之忘情”解析:原作“圣人忘情” 语出《世说新语 ·伤逝》。 “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记了喜怒 哀乐之情。 “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表达自己关心 民众的痛苦,与人民感情息息相通,无法做 到不动感情。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语出《孟子 ·梁惠王上》。 作者意在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 到爱“天下人”,为了“天下人”的幸福, 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④课文: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 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 重圆 a.“眼成穿”是“望眼欲穿”的化用。语出 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 阁老五十韵》。 意思是极目远望,快把眼睛望穿了,形容盼 望得非常辛苦。 b.“骨化石”,是古代传说。武昌北山有望 思考回答问题 思考分享答案 任 务、问 题引 导 理清 作者 思路
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 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 而化为立石。 此处用典,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夫妻 离散,难以相见,即使不死也痛苦地生离。 c.“破镜能重圆 ”,事见唐朝孟檠《本事 诗 ·情感》。后来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 失散或决裂后,又重新团圆。 作者反用“破镜重圆”的典故,意在说明在 当时社会环境黑暗的中国,夫妻离散,永无 团圆之日。 二、【思考】全文既写“情”又写“义”, 这“情”是什么“情” “义”又是什么 “义” 二者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①“情”是对妻子儿女的深切之情; “义”是为民族独立而献身的大义。 ②对妻子儿女爱之越深,对国家民族爱也越 沉,作者正是为了亲人,为了每一个中国人, 宁死不屈,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生死存亡 紧密结合。 三、【对比思考】为何《禀父书》与《与妻 书》字数相差怎么大
教学活动五 总结拓展 一、明确主旨 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委婉曲折地表达 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 的祖国深沉的爱。他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 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 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 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 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 集体朗读句子 自主分析语句 积极分享答案 品味 作者 的真 挚情 感
二、拓展延伸 这就是大义凛然的林觉民,这就是舍生 取义的林觉民,这就是心念天下苍生的林觉 民!林觉民是英雄,在国家危难之刻,舍小 家为大家,献身于革命事业之中,像这样的 认真阅读 踊跃分享 思考 自己 身上 的使 命与
教学活动六 体悟精神, 树立使命意 识 爱国人士有很多。 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也写道: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范仲淹也写道: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素材积累 写《与妻书》时,林觉民满怀悲壮,已 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义无反顾,在信的第 一句,他就毅然决然地告诉妻子“吾今以此 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 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写信时, 他“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心中滋味无以言表。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为天下人谋永福”,他置生死于度外,抛 却与爱妻的儿女情长而“勇于就死”,大义 凛然、无所畏惧地积极投身到推翻清政府黑 暗腐朽统治的武装起义中。 [应用角度]“爱国与爱家”“诀别”“真 情”“大义”“真正的爱情”“无畏的精神” “生与义”“爱国高于一切”等。 四、比较阅读 自己 的抱 负
板书设计 《与妻书》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