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大战中的插曲》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大战中的插曲》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2.2《大战中的插曲》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 学目标
1.通读文章,明确线索,理清主要事件。
2.鉴赏并掌握文章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感悟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3.了解历史背景,结合文本,体会长征精神的内核。
重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感悟人道主义精神的意义。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观看《百团大战》纪录片片段。
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战场是残酷的,有枪林弹雨,朝不虑夕。 但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给人留下 深刻的印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大战中的插曲》。
◆环节一:知人论世,初识文体
1.了解作者—聂荣臻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男,汉族,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 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吴滩乡石院子人。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 到苏联学习。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 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 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一级解放勋章。1992 年5月14日22时43分,聂荣臻逝世。
2.题目解说
“长征”又被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是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 “长征胜利”是指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万岁”蕴含着作者对参
与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行动并取得胜利的自豪、喜悦之情。
3.了解写作背景
井陉破袭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战线拉到太长,各种战略物质紧缺,由此日本采取 了“以战养战”方略,加紧对沦丧区矿产资源的掠夺。井陉煤矿就是日本掠夺我国煤炭资源 的最大阵地,当时的井陉矿是我国三大煤矿之一,而且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矿区有铁路直通 正太铁路,往东可迅速出击石家庄,往西据守娘子关天险,最重要的是源源不断为日寇提供 燃料。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正式开战,井陉煤矿成为八路军首要攻占目标。此次破 袭战不但打击了日军,解放了3000旷工,还彻底毁灭了井陉煤矿,即使日军运来全部设备 重新安装开工,恢复生产至少半年,这对物质本已十分紧张的日军是个极大打击,起到了釜 底抽薪作用,被华北日军形容为“挖心之战”。
3.了解文体知识—回忆录
了解《聂荣臻回忆录》
本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回忆录丛书之一。该书以口述的形式,全面回顾了作者 聂荣臻的人生历程,其中内容主要集中于革命这一段。通过本书一代革命家对人民解放事业 的波澜壮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曲折前进的辉煌壮丽往事的回顾,让今天的我们重新感受那段 艰难而又辉煌的革命历史。
本书是作者作为军队领导、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的回忆录。书本全面回顾了作者 自己投身革命的艰辛历程。全书以口述的形式撰写。本书通过一代革命家对人民解放事业的 波澜壮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曲折前进的辉煌壮丽往事的回顾,让今天的我们重新感受那段艰
1
难而又辉煌的革命历史。
了解回忆录
分类
(1)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而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和完备,如凯 撒的《高卢战争回忆录》
(2) 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 或时代上。
回忆录的写法特点
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详细地写出一个阶段的生活,也可写一个侧面。
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六个字。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 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 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 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米②0 0口× ⑦个口0□
1.明确字音
井陉(xíng) 殒命 (yǔn) 兵戎相见(róng) 辗转 (zhǎn)
孤苦伶仃(líng dīng) 颠簸(diān bǒ)
襁褓(qiǎng bǎo) 幡然(fān) 无辜 (gū)
2.解释词语
刀光剑影: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或杀气腾腾的气势。 孤苦伶仃: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翻山越岭:翻越不少山头。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 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故乡,到外地生活。
兵荒马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现象。 来龙去脉: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化干戈为玉帛: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友好。 兵戎相见:发生武装冲突。兵戎,指武器、军队。 3.思考讨论
【思考1】快速浏览课文,找到逻辑线索
明确以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逻辑顺序为线索。 【思考2】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引述战争中的“插曲”。
第二部分(第2-3段),交代照顾两个日本小女孩的起因。
第三部分(第4-6段),写作者照顾两个小女孩,随后找人妥善护送她们返乡,并交代 了一封写给日本军官的信。
第四部分(第7-10段),交代写信的原因。
第五部分(第11-15段),交代救助日本小女孩这件事儿的结果和影响。
4.有感情的朗读文本,感受文章的情感。
◆ 米 ② 口 □ × ⑦ 个 下 × ⑦
【思考1】分析第一段的作用。 明确
第一段总写战时的生活也会有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道出百团大战中,拯救日本小姑娘 的事情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思考2】本文的叙述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
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先说现在,对于战时生活的总结和感受,然后引出“插曲”,开 始讲述故事,交代原委和心情。
【思考3】鉴赏句子
①前线部队不能带着两个孩子参加战斗,他们请示我如何处理,我答复他们:立刻把孩 子送到指挥所来。
明确
2
“立刻”表明聂荣臻对这件事情的关心和重视,体现了高度的责任心和大爱之心。
②小孩子还挺有意思,开始不肯吃,我用水把梨冲洗了以后,她才接了过去。 ……这个 大一点儿的孩子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
明确
两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聂荣臻对孩子的关爱,给了孩子安全感,让孩子对他 产生了依赖感,这为下文写孩子从日本来中国探亲谢恩做了铺垫。
③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
明确在这里“决不”写出了聂荣臻的坚定,将中国战士正义的形象和人道主义光辉展 现的淋漓尽致。
④今天的美穗子,纯朴善良,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明确
简简单单一句话,却情感充沛。 一方面,聂帅对美穗子几十年后来探望自己的行为表示 欣慰;另一方面,这句话也蕴含着“言外之意”,美穗子实际是爱好和平的日本人士的缩影, 聂帅对美穗子的赞美,反映出他对中日两国和平相处的希望,对中日友情的珍惜。
【思考4】作者写给日本官兵的信包含几层含义 初衷和目的是什么 明确
信件一共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层,揭露并强烈谴责了日军侵略中华的暴行,痛斥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第二层,指明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倡导的的人道主义精神;
第三层,提出希望,希望日军与中国士兵齐心合力,谋求解放,谋求和平。
目的:在打仗的过程中,还要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以宣扬和平和人道主义精神。
◆率②C0□ ⑤50o一 冈
【思考1】分析形象
1.本文塑造了聂荣臻元帅怎样的形象特征 请简要分析。 明确
①重情义、有情怀。对战争中发生的一些小事儿,能够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并且用善 意和理智来看待战争中的人和事儿。
②心思细腻、缜密。在考虑到两个孩子究竟怎么办的时候,把是由自己抚养还是送回去 的每一种情况的利弊都加以权衡,体现了办事的细心和周全。
③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热心。当前线部队请示如何处理两个小姑娘的时候,聂荣臻说道: 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体现了对部队、对孩子、对工作、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④平易近人,慈爱亲切。例如: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 梨子给她吃。
⑤运筹帷幄、精明干练,有真知灼见。例如: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 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能够看到长远的发展。
⑥胸怀宽广,有人道主义精神。在中日对战的特殊时期,能够不计嫌隙,救助日本小姑 娘。
2.分析美穗子的形象。
明确善良可爱,同时又知恩图报。
【思考2】试分析本文有哪些艺术特色。 明确
①本文运用了倒叙的方式,以回忆的形式,展开叙述,更有趣味性,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更加的真实可感,刻画出 人物的形象特征。如:我考虑,或是有我把她们养起来。
③本文用词精炼,富于变化,更加准确形象。如“我牵着她的手”,“把那个稍大些的 孩子拉在怀里”,“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等。
④夹叙夹议。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有对落难百姓的同情,对小女孩的关爱,还有对日 军暴行的披露和对未来发展的看法。内容更加丰富,主旨更加深刻。
⑤以第一人称来讲述,语言浅白,口语化,更真实,情感更充沛。聂帅的回忆录语言浅
3
白,用口语的形式进行叙述,娓娓道来。使读者仿佛在聆听一位长者在叙述往日的故事,阅 读起来几乎没有障碍。同时在文中,聂帅充满了感情,表现出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愤慨和谴责, 同时又表现对和平的向往。
◆ 米 ② 9 0 5 0O 口
【思考1】本文是如何体现中国军队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 明确
①救日本小姑娘。孩子是无罪的,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对日本人民尽最大力量进行爱护 和关心。
②通过一封写给日本官兵的信,表达去齐心合力共谋和平的愿望。
③通过聂荣臻元帅的讲述。
【思考7】为什么救助日本小姑娘的事会成为中日友好的“佳话”
明确①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不仅中 国人民遭受了沉重的苦难,一些爱好和平的日本人民和很多小孩子也是受害者。
② 聂荣臻细心救助日本小姑娘,充分反映了八路军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这种精 神深深感动了爱好和平的日本人。
③几十年后,美穗子回访中国当面感谢聂荣臻,并积极从事中日友好活动,这和聂帅救 助前后呼应,反映了两国爱好和平人士的共同愿景。
【思考2】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你赞同“以德报怨”“以怨报怨”还是“以直报怨” 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自圆其说即可。
(
拓展延伸
)
“泼墨如水”与“惜墨如金”——《大战中的插曲》选材技巧赏析
《大战中的插曲》是聂荣臻元帅写的一篇回忆录,叙述了在抗日战胜时期的百团大战中, 我军将士救起两个日本小姑娘并把她们送还日本官兵,战后被救的小姑娘美穗子回访聂帅的 故事,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包含了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控诉。这个“大战 中的插曲”也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文章内容比较平易,但在写作上有许多亮点,尤其 在材料的选择处理上很有特点,有时“泼墨如水”,有时则“惜墨如金”,详略得当,恰到 好处。
文章着墨比较多的第一处材料是两个日本小姑娘的遭遇。两个日本小女孩,大的五六岁, 小的还在襁褓之中。她们的父亲——井陉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受了重伤,经抢救无效殒命, 她们的母亲也在炮火中死亡。部队从战火里救起她们的时候,那个不满周岁的女孩伤势很重, 经过我们的医务人员及时抢救和治疗,她脱离了危险。因为这段材料交待了整个事件的起因, 它直接引发了后面作者的一系列行动,所以要详写。另外,这段文字还告诉读者,这两个孩 子是战争的受害者,她们是无辜的,文章借此也控诉了日本侵华战争不但给中国人民,也给 日本人民,甚至是无辜的孩子带来了灾难。
文章着墨比较多的第二处材料是作者在指挥所对两个孩子的照顾。文中运用了许多细节 描写,如“我先抱起那个受伤的婴儿”,“嘱咐医生和警卫员”,“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 子给她吃”,“我用水把梨冲洗了以后,她才接了过去”,“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 用小勺喂她”等等。作为一个大战中的高级指挥员,能够如此耐心地照顾两个日本孩子,而 且我们战争的对手就是日本侵略者,的确难能可贵。作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写这些细节,一 方面表现出我军对这两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更重要的是突出了我军的人道主义精神。战争 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我们的抗日战争是被迫的。我们的对手是拿着武器的侵略者,而 不是无辜的孩子。这两个孩子的父母因战争失去了生命,她们在异国他乡,无依无靠,如果 没人关心,她们的结局我们是会想象得到的。
文章着墨最多的是作者写给日本官兵的一封信,作者甚至全文引用了这封信,而且包括 称呼、问候语和署名日期。这封信的内容非常丰富。它首先指出日本侵华战争给两国人民带 来了深重灾难,罪魁祸首是日本军阀;然后又介绍了所送回的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悲惨状况, 并表达了深深的同情;接着又控诉了日本军阀财阀对内横征暴敛,对外发动战争,造成空前
4
浩劫的罪行;最后表明中国人民对于日本士兵及人民的态度是既要坚决打击侵略者,也要实 行人道主义精神。这封信语气诚恳之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另外,信开头的称呼和后面的 问候语也不失礼貌,尽显我大国风范。还有一个细节,就是这封信作者并没有加封,意在不 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宣传工作,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涉及军心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 看出聂帅高人一筹的策略。这封信对于控诉敌人的暴行、宣传人道主义精神、瓦解对手的斗 志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作者全文引用,不避烦琐,真可谓“泼墨如水”。
文章还有一处着墨较多的材料,就是对以中西为代表的日本俘虏的介绍。这是一段插叙 的文字,以一个名叫中西的日本兵被俘虏之后留在根据地并教中国士兵使用掷弹筒的事件, 来证明日本的侵华战争是极其野蛮和残酷的,是侵略战争,是不得人心的,而我们的抗日战 争是反对侵略的正义的战争,是得人心的。这样从敌军战士的角度来反映出日本发动的是不 义战争,充分证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而这也是对主题的最好诠释。文章还 写到被俘日军士兵组成了一个“反战联盟”,而且表现很好;日本投降以后他们回到日本, 不少还加入了日本共产党。以上材料都很好地佐证了本文“化干戈为玉帛,希望中日人民世 世代代友好下去”这一主题思想。
相反,对于那些跟主题关系不大的材料,作者则是“惜墨如金”,尽量用较少的文字表 述。如两个孩子在指挥所停留期间的情况,作者只用了较少的笔墨来写:“这个大一点的孩 子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因为前面已经详 写了作者照顾两个孩子的情况,如果再写,就有些重复了。至于孩子在这里的其他情况,跟 本文的主题关系不大,所以就一带而过。再如战后美穗子来中国谢恩的场面,作者也写得比 较简略,只是说美穗子很激动,热泪盈眶,一再表示感谢,至于见面的细节文中并没有写到。 这是因为这些材料对表现文章的主题作用不大,所以要略写。
周先慎先生在他的《简笔与繁笔》(见1981年2月18日《人民日报》)一文中曾说过: “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 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聂荣臻 元帅虽不是文学大师,但《大战中的插曲》这篇文章在材料繁简的处理上确实做得不错,值 得我们好好学习。
布置作业
阅读毛泽东《七律 ·长征》和写作背景,用散文的语言改写全词,并简要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 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 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 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 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 山,历经11个省,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 的事件。
技 法指导
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技法指导】夹叙夹议是一种写作方法,它要求一面叙述某一件 事 ,一面又对这件事进 行分析、评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还可以起到总起、提示、过 渡和总结等作用。正是由于这种方法能够具体地记叙事件,充分地抒发感情,而且能直接揭 示所写对象的意义,因而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形式】夹叙夹议主要有以下三种表达形式:一是先议后叙(概括式)。这时的议论 往往出现在文章的篇首,主要作用是提示和点题。二是先叙后议(总结式)。这时的议论往 往出现在文章或一段文字的结尾,其作用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等。 三是边叙边议(包容式),即边叙述事实,边进行议论,以发表对所叙事实的看点。
【运用指导】“引、析、点、联、结”五步法
1.引文章一开头:就把供料中最能提炼出观点、论点或最能加以引申和发挥的中心语
5
句、关键语引入文中。或全引,或摘引,或意引,使文章内容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 木”,做到紧扣供料展开议论。
2.析对所引用的材料,从不同角度—一或正反,或今昔,或中外,或褒贬,进行一分 为二的辩证分析,为亮出论点张本。但分析不宜过多、过长,以避免就事论事,喧宾夺主。
3.点在分析所引供料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地亮出提炼出来的论点。承上启 下,过渡到联系社会、生活、思想实际,选用论据对论点加以论证。论点力求鲜明、深刻, 语句力求概括,凝练。
4.联紧扣论点联系实际,运用典型论据,或举实例,或讲道理,通过最佳论证方法, 或正反对比,或比喻证明,用喻证法,或层层递进,对论点展开论证。
5.结对论证过程的内容加以提纲挈领式的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做到既符合供料的主 旨;又紧扣从供料中提炼出来的论点。
(
补充资料
)
资料1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1940年,八路军发动了有105个团参战的大规模对日作战,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百团 大战。当晋察冀军区正向井陉矿区进攻时,救起了两位日本小姑娘,她们的父母是井陉矿站 的工作人员,日军投炸弹时把她们的父母炸死了,这会儿两姐妹正在哭呢。战士们立刻把两 姐妹抱起来,放到两只大箩筐里,抬回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哦 我们这里来了两个日本 朋友啊 我来看看。”聂司令笑着走出来,望着那两位日本小姑娘无助的眼神,聂荣臻的心 被深深震动了。聂荣臻从工作人员手中拿过一只梨子,亲手削好递到那位稍微大点的姑娘手 中,温和地说:“这梨子洗干净了,吃吧。”看着眼前这位高大威武的叔叔那么和蔼,那名 叫美穗子的姑娘“放心”地接过梨子吃了起来,聂司令笑了。这时,前线摄影记者沙飞拿着 照相机拍下了聂司令给美穗子梨子的瞬间,聂司令说:“要照就照张正面的,来。”说着把 美穗子抱出箩筐,拉着美穗子的小手,面对着镜头留下了珍贵的瞬间,一 会儿,秘书问聂荣 臻:“怎么安置她们啊 ”聂荣臻司令想了想:“送回日本。”聂荣臻转身走进“办公室”, 在桌前坐了下来,拿出一张便笺。
写好后聂荣臻把信装进信封,放到箩筐里,不久,前方的负责同志把美穗子姐妹安全送 达日本。这件事似乎已经结束了。
1980年春,日本著名的《读卖新闻》头版头条刊登了大标题《美穗子姐妹,中国元帅
聂荣臻想念你们》立刻吸引了日本人民的目光,当然也吸引了已经结婚的美穗子姐妹的注意, 美穗子姐妹决定:到中国去,面谢救命恩人!1980年7月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人民大
会堂大厅里聚满了各大媒体的记者,他们是来采访一次特别的会晤。美穗子全家早早地站在
大厅中央等着救命恩人的到来。不一会儿,正门打开,已是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聂荣臻元帅在
家人的陪同下来到美穗子面前,美穗子似乎没有找到合适的语言表达对元帅的感激,“扑通” 一下子跪倒在元帅面前,聂元帅连忙扶起美穗子姐妹,此时美穗子姐妹已经泪流满面,美穗
子姐妹捧出一幅字画,上面写的是中日友好万古长青,在聂荣臻的帮助下展开在他面前,聂 元帅高兴地点点头,连说:“好啊……”此情此景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
元帅战火救孤,已成历史佳话。
1980年,正是中日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开始升温的阶段。将军救孤女,这样一段流 芳千古的佳话,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不会放过的。毫无例外,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也 拍摄了记录美穗子访华的电影《美穗子探亲》。
资料2|从“插曲”到“佳话”—— 《大战中的插曲》解读
聂元帅的这篇文章不仅朴实优美,而且向我们传递出了一个铁血硬汉的浓浓人道主义关 怀。在这份可贵的温情背后,却也留下了令人深思的历史见解。部编版教材将这个问题留在 了“学习提示”中:“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为何“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真不是“想想”就可以的。
美惠子的恩怨
美穗子无疑是幸运的,她在残酷的战争中幸存下来。与她的父母和妹妹相比,这份幸运 更显得真切。而美穗子的幸运不仅如此,她幸存之后遇到的是伟大的、热爱和平的工农红 军,遇到的是铁汉柔情的聂荣臻元帅。聂元帅悉心照顾美穗子,并妥善安排将她送还日方。
6
对于战乱中的孩子来说,工农红军、聂荣臻元帅毫无疑问是她的救命恩人。这份恩情无疑 是这段“插曲”成为日后“佳话”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然而美穗子也是不幸的,她在战争中失去了她的亲人:父亲、母亲,还有妹妹。一场 战争,仿佛一个命运的响指,美穗子的美满家庭就此灰飞烟灭。是谁杀了她的父母呢 是中 国的军队吗 从最表层看去似乎是这样,尤其这是由工农红军主动发起的百团大战。中国军 队既是美穗子的救命恩人,也是美穗子的杀亲仇人。但是,百团大战是中国的军队在中国的 土地上奋起反抗的战斗,美穗子一家为什么会卷入这场战争呢 根据聂元帅的介绍,美穗子 的父亲是井陉火车站的副站长。他很可能是在日本侵略军入侵中国并占领井陉后,来执行占 领后的管理和建设工作的殖民者。因此在进入到历史事实的第二层时,我们可以说,是把美 穗子一家带到中国来的人杀了她的亲人,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杀害了她的至亲。日 本军国主义、日本侵略军才是美穗子的杀亲仇人。这么说似乎说得通了,其实不然,下一 个问题随之而来。当聂元帅想要妥善安置美穗子的时候,他的选择是将她送还给日本军队。 如果之前的道理说得通,那么救命恩人将孩子送还给杀亲仇人,就怎么也说不通了。
一个用人道主义情怀可以轻松说通的故事,其中蕴含的伦理困境如今变得难以解决。在 这个看似朴实美好的故事中,我们不但没能解决掉一些问题,反而生出了新的问题。
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
“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是儒、道两家在两千年前
就论争过的话题。这个问题被记录在《论语》中,所以我们得以知晓孔子的回答。孔子认为 若“以德报怨”,那么该用什么来“报德”呢 因此孔夫子的方案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中国人民的做法很好地诠释了孔子“以直报怨”的主张。诚如聂荣臻元 帅给日本官兵的信中所说:
但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所以坚持抗战,誓死抗日者,迫于日阀侵略 而自卫耳。
中国人民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毫不犹豫地选择反抗与斗争。这种抗争绝不是“以 怨报怨”,因为聂元帅强调,中国人民不以日本士兵和人民为敌。面对蛮横而残忍的暴行,
中国人民并非报以仇恨。中国人民的抗争,为的是赶走入侵者而非杀死入侵者,为的是夺回
自己的土地而非把炮弹甚至原子弹扔到入侵者的本土去。这种分寸,正是“以直”和“以怨” 之间的区别。
反观收留并送还美穗子的这段“插曲”,则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以德”。如果仅就美 穗子个人来说,她不曾与中国人民有怨,因此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以德相报”。不过考虑 到当时正在与日本侵略军对抗的局面,我们还是需要来思考一下工农红军和聂荣臻元帅的 “德”为何会产生。我们如今更愿意将这种德称为人道主义关怀,那我们也仍然需要回答一 个问题:在面对来自敌对一方的平民甚至军人时,这样的关怀真的存在吗
或许我们要向道家先哲讨教了。可惜“以德报怨”在《老子》中仅仅是一句箴言,一句 决绝的独断,并没有更多的解释。我们只能做出这样的推想:对于一个有德之人来说,因为 其本质是“德”的,因此他对待外界的人、事、物的态度只可能是“德”。一个纯粹的有德 者,不会因为他人的态度和行为而改变自己的本质。也就是说,当他被以德相待时,有德者 只能报之以德;当他被以怨相待时,有德者也只能报之以德。有德者立身行事,所依凭的只 有自己的德行,所以“以德报怨”实在是自然不过的事情。哪怕是在炮火连天的战场指挥所, 聂元帅也依然能让我们看到,人道主义是一种不能被残酷的战争磨灭掉的人格本质。
很多时候,我们不必为环境的不顺甚至残酷而愤愤,成为自己所是,并不总是与外界 相关;成为自己所是,对改造环境、克服环境却有着重大的意义。
我们应该成为怎样的成年人
再回到聂荣臻元帅挽救美穗子的这段“佳话”,在得
知救下两个日方的孩子后,聂元帅的第一个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因为这个念头,才 有了随后的“插曲”和四十年后的“佳话”。面对孩子,这里又有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我 们应该成为怎样的成年人 这个问题身为已然是成年人的老师当然需要思考,而高中学生距 离成年也已不远,不妨也就此展开思考。
作为一个成年人,在面对孩子时,首先当然要尽到悉心照顾乃至教育引导的责任,恰如 红军战士照顾美穗子那样。照顾年幼者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和天性,但在人类社会中,照顾 孩子的一个更重要的意义是使之能够面对未来。成年人总要把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乃至一
7
个国家的未来交付到孩子手里。孩子也必然是塑造未来的人。为了确保未来是美好的,成
年人应该尽可能确保孩子们被善待,只有身心健康的孩子才有可能塑造美好的未来。
而更重要的是,成年人需要在行为上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进而为孩子留下一个尽可 能美好的世界。毕竟,任何理念的宣传和道德的灌输,都不如亲身示范更真实。如果成年人 教育孩子要善良和平,但自己却扛着武器侵略别国的领土,屠杀别国的国民,那么给孩子提 供的榜样实际上在引导他们为恶,给孩子们留下的世界也将是战火纷飞的乱世。
美国在二战后,有“垮掉的一代”的思潮。那时候的美国青年之所以“垮掉”,恰恰是 因为他们目睹了自己父辈的伪善。成年人一方面对着孩子们不停地说教, 一方面却在制造战 争,制造饥荒,制造经济危机。而父辈们用两次世界大战给当时的孩子们留下一个满目疮痍 的世界,这无疑是对孩子们价值观的根本性破坏。价值观毁了,人自然也就“垮掉”了。同 样的例子是瑞典的“环保女孩”桑伯格,她罢课示威、四处演说的出发点,恰恰是不愿看到 成年人大肆破坏环境以至于留给后辈一个满目疮痍的世界。
四十年后,美穗子带来的道歉,是对于自己父辈的日本军国主义行径的否定。而她带来 的感谢,不仅仅是感谢聂荣臻元帅和中国军队对她的照顾,更重要的是来感谢中国人民。是 中国人民的坚决反抗,才没有让世界变成她的父辈原本可能造成的样子。当美穗子被送回日 本,日本侵略军也被赶回日本,当不义的战争终于被阻止,和平才到来,两国的友好才到 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百团大战和照顾美穗子,都是在争取和平,而作为百团大战的插曲, 美穗子的故事也必然会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