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论语》十二章 授课时间教师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认识孔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论语》。思维发展与提升:朗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观念,学习君子之德,修身 养性。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论语》有何现实意义。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把握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观念,学习君子之德,修身养性。教学方法 诵读,讲解,点拨教具 课本、多媒体课件情境设置:9月28日,我校将举行孔子诞辰纪念活动,请你结合课文《〈论语〉十二章》,设 计本次活动流程及内容,传承、弘扬中华经典文化。任务一:查资料,知孔子为更好地策划“孔子诞辰”纪念活动,我们需要在课前自主查阅孔子的资料,了解其 身份地位、人生经历以及对后世的影响。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 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至圣 先师。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弟子周游列 国14年,推行“仁”“礼”主张。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 《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 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1)自学礼乐(30岁前):掌握“六艺”,勤奋好学。(2)创办私学(30—50岁):打破教育垄断,促进文化传播。(3)从政失败(50—55岁):掌权者不重用,齐国离间。(4)周游列国(55—68岁):历尽艰辛,推广学说。(5)献身文教(68—73岁):整理文献,继续教育。 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孔子。了解《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 其弟子的言行,共二十篇,492章,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 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1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朗读经典,听音频齐读课文 正音:八佾(yì) 朝 (zh āo)闻 道 文 质 彬(bīn) 彬 譬(pì) 如一篑 (kuì) 知 (zhì) 者 子 罕 (hǎn) 学夫 (fú)《 诗》迩(ě r) 之事父任务二:析课文,悟精神为了更好地领悟孔子阐述的君子之德,请参考注释,疏通句意,说说十二章分别阐述 了什么道理。第一章:重点词语: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无:不食:动词,吃饭 敏于事而慎于言=于事敏而于言慎,状语后置句。敏:勤勉 有道: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 正:a.→v.匡正翻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行事勤勉,说话要小心谨 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孔子提出了为学的哪些要求 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思想 明确:为学要求:克制物欲,安贫乐道,做事勤勉,说话谨慎,不断向有道的人学习。 体现了孔子重视道德修养的教育思想。第二章:重点词语:而:表假设,如果 不仁:没有仁德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 如……何:疑问句,固定句式,译为“把……怎么样”, 与“若……何”“奈……何”意思相近翻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 一 个人如果没有仁德,如何对待乐 呢 ”1.从本章可以看出,仁和礼乐是什么关系 明确:仁是礼乐的基础,没有仁德,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2.本章从句式来看有何特点 明确:本句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第三章重点词语: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2闻道:知道、懂得真理翻译: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让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1.“道”指什么 本章体现了孔子对待“道”是什么态度 明确:“道”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朝闻”“夕死”形成对比,突出君子对“道”的渴求,强调“道”的重要性。孔子 认为,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甚至可以为追求“道”而献身, 体现了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习第四章1.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喻:明白,通晓,这里也可译为“懂得”。喻于义=于义喻,喻于利=于利喻,状语后置句翻译: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2.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 明确:关于君子与小人的义利观:“重道义”和“重利益”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运用对偶、对比的手 法强调了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第五章1.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齐:形容词作动气,向.....看齐。 焉:兼词,于之。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自省=省自,宾语前置,反省自己。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在心里反省 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2.“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孔子认为审视别人的时候应怎样要求自己才能修身养德 呢 明确:见贤思齐、自我反省是修身养德重要方法,辩证对待“贤”与“不贤”,以人 为鉴,取长补短,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第六章1.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古义)。今义:形容人举止文雅有礼貌。翻译:孔子说:“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鄙俗;文采胜过质朴, 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是君子。”32.如何理解“文”与“质”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文”是文饰,虽华美可观,但容易流于 虚浮;“质”是质朴,虽朴实淳厚,但容易显得粗野。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只有文质双休,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第七章1.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士:读书人。 ②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仁以为己任=以仁为己任,状语后置句不亦……乎:反问句,固定句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已:停止。翻译: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东西重, 而且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 (这)不也很重大吗 直到死了 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2.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明确:实现仁德。本章阐释了士人要有责任担当意识。实现仁道的道路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读书人,应该勇担时代 重任,坚毅刚强,竭力奋斗。3.本章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句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强调了士要以“仁”为最高原 则,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第八章1.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譬如:好比①为山:堆土成山 ②篑:盛土的竹筐。 ③止:停下来④平地:填平洼地 ⑤虽:即使。 吾止也、吾往也:判断句。翻译: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堆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 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 (这时)继续前进,是我自己要前进 的。”2.本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比喻论证。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 之以恒的深刻道理。本句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做人做事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 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3.本章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4明确:运用散句,说理生动自然。 知识补充:散句散句指句式灵活而富有变化的句子,长短不一,自由活泼,生动感人。散句能使语气 舒缓,舒卷自如。从语言的交际功能看,散句是它的自然形态,也是基本形态,人们平时说话、写文章, 主要用散句;整句则是一种修辞方式,是一种辅助形态,它除了在格律诗等少数文艺形式 中起主导作用外,一 般都要与散句结合使用。第九章1.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知:同“智” 者:……的人翻译: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2.怎么理解“智、仁、勇”对人格修养的重要性 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通透,知道轻重缓急,就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失,敬人爱人也被人敬爱,人际关系处 理得好,就不会忧虑;勇敢的人内心强大,舍生忘死,所以不会畏惧。所以,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3.本章在表达上有何特点 (第九章的第三问也放这里来一起讲)明确:本章运用否定和整句的形式,增强气势,简洁明确。第十章1.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一日:一旦 ③归:称赞,赞许④ 目:条目,细则⑤礼:名作动,符合礼节 敏:聪敏⑥事:实践,从事斯:这翻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言行归附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人都会称赞你为任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细则 ”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着这些话去做。”2.孔子认为,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 仁和礼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做法是视、听、言动都要符合礼。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仁用礼来维护,二者相 辅相成。第十一章1.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①一言:一 个 字 可以:可以用来 ②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③恕:宽恕 所不欲:不想要的东西,所字结构④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5翻译:子贡问孔子:“有一个字是可以终身实践的吗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 字吧!自己不想要的事物,不要强加给别人。”2.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恕”道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是推己及人的意思,具体做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忠恕之道与人相处,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社会秩序。第十二章1.解释重点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② 夫 : 那 ③兴:激发人的感情④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⑤群:名词作动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⑥怨:讽刺时政 ⑦迩: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多于鸟兽草木之名识,状语后置翻译: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 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观 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以侍奉父母, 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2.孔子很重视《诗》的教化价值,本章概括了《诗》的哪些价值 明确:本章精确而全面地概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 兴:激发人的感情观:观察政治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讽刺时政3.本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章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表述详细而全面,语气强烈。任务三:梳内容,试背诵(:不求安保,就有道而正:好学二:礼乐应以仁为基础三:执着追求仁道四:义利观:重义轻利五:虚心学习,自我反省六:文质兼备,方为君子七:仁为己任,意志坚强八:为山平地,持之以恒九: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十:克己复礼为人十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十二:《诗》的社会功能君子之德修身养性…焉,可谓……也已。”(《学《论语》挖空背诵:1.子曰:“君子·而》))62.子曰:“人而……,如……何 人而……,如……何 ”(《八佾》) 3.子曰:“朝……,夕……可矣。”(《里仁》)4.子曰:“君子……,小人……。”(《里仁》)5.子曰:“见贤……焉,见不贤而……也。”(《里仁》)6.子曰:“……则野,……则史。……,然后君子。”(《雍也》)7.曾子曰:“士……,……而…… 。……,不亦重乎 ……,不亦远乎 ”(《泰伯》)8.子曰:“譬如……,……,止,……。譬如 ……,……,进,……。”(《子罕》)9.子曰:“知者……,仁者……,勇者……。”(《子罕》)10.颜渊……。子曰:“……为仁。一日……,天下……。为仁……,而…… ”颜渊曰:“……。” 子曰:“非礼勿……,非礼勿……,非礼勿……,非礼勿……。”颜渊曰:“……,请……矣。”(《颜 渊》)11.子贡问曰:“有……而可以…… ”子曰:“其‘……’乎!……,……。”(《卫灵公》) 12.子曰:“小子何莫…… 《诗》……,……,……,……。迩之……,远之……。多识于……。”(《阳货》)任务四:品经典,抒己见谈谈应该怎么看待《论语》,其是否还有当代价值 若使有中学程度的中国人,每人到六十岁,都读过《论语》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可 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因此,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 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 是劝人读《论语》。——(选自钱穆《怎样读<论语>》)《论语》,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自己身心上,这也是《论语》的特点,不同于亚里士多 德、柏拉图的“哲学”。 ——李泽厚细读《论语》,我们所要寻求的乃是自我生命如何更好地在当下打开的方式。 传承文化,责任在肩: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可喜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万万不能丢失了自己民族最 淳朴的文化传统。……一个人不能只活在物质世界,那样的人经不住任何打击,也经不 住任何诱惑。浑浑噩噩一辈子,无法尽到一代人的责任,只是白白浪费了粮食。学人文学 科的,更应该担当起把民族精神命脉传承下去的责任,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责任,我们要 承前启后,各自负起自己的责任来。不能让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我 们这一代损毁、丢失。你对《论语》的现实意义有何看法 7理解性默写(1)孔子在《论语 · 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2 o(2)孔子在《论语 · 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暖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o(3)孔子在《论语 · 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o(,)(4)孔子在《论语 · 单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O(5)《论语 · 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 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 o(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 · 里仁》 中的“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 · 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3)朝闻道,夕死可矣。(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业:自创语录请同学们仿照语录体的形式,写几则“名言警句”,内容关于“君子”人格的。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