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汪曾祺的相关信息。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3. 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来展现昆明的雨的特点。 4.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昆明的雨的特点。
(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来描写景物和表达情感。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宁静、恬淡生活的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不同的地方,雨有着不同的特点。今 天,我们将跟随作家汪曾祺的脚步,一起走进他笔下的《昆明的雨》,去感受昆明的雨的独特 魅力。
2.展示昆明的雨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昆明的雨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 年3月5日 — 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 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 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 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汪曾 祺曾在昆明生活了7年,对昆明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都非常熟悉。在他的记忆中,昆明的 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正是他对昆明雨季的回忆,表达了他对
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展示生字词:乍(zhà)、辟邪(bì xié)、鲜 腴(yú)、篱 笆(lí ba)、格调 (diào)、吆 喝 (yāo he)、暮年(mù)、菌子 (jùn) 、 中 看(zhōng) 、炽红(chì) 、 扳尖(bān) 、 绿 釉(yòu)、 情味(qíng)、苔痕(hén)、密匝匝 (zā)、连绵不断 (mián)、张目结舌 (jié)。
请学生朗读生字词,教师正音。
解释词语:鲜腴(新鲜肥美。)、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方比(比较、对比。)、密匝匝 (非常浓密的样子。)、连绵((山脉、河流、雨雪等)接连不断。)、张目结舌(睁大眼睛说不 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
3. 思考问题:
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文章写的仅仅是雨吗
文中用不少笔墨写了多种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4.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明确:
本文写的不仅仅是雨,还写了昆明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事物以及相关的人和 事。
这些植物的共同特点是生长旺盛、肥大、滋润,侧面描写衬托出昆明的雨季持续时间长、 雨水均匀的特点。
四、再读课文,划分层次
1. 学生默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①②):由描述给宁坤的画入手,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点明主题。 第二部分(③一⑨):详细描写昆明雨的特点以及雨季的一些植物以及相关的人和事。 第三部分(10、11):描写雨中的淡淡乡愁,再次点明“我”对昆明的雨的想念。
五、研读第一部分(①②)
1. 提问: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明确:
画中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 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 的描述。
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六、研读第二部分(③一⑨)
1. 提问:“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
昆明的雨不连绵,气压不低,所以是明亮的。
雨季中植物枝叶饱满,色泽浓绿,生命力旺盛,故说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
这样明亮、丰满的雨季,令人喜爱动情,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感受到了昆明的雨的特点以及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昆明的雨》,谁能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文章描写了昆明雨季中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以及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表 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二、研读第二部分(③一⑨)
1. 提问:课文第3段和第12段,作者都只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想一想这两 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第3段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的感情;这句独立成段的 句子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引出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
第12段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照应前方第3段内容,收 束全文,使结构更加完整。
2. 提问:品析“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句中的“爬”“遮”字 的好处。
明确:“爬”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遮”字表现出木香枝叶的浓密,表达了作 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3. 提问:第10段中“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品 析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作者被房东的善良、淳朴所感动,使作者的心灵感到温暖。
4. 提问:作者在第11段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有什么 “情味”让作者“忘不了”呢
明确:
雨引起的淡淡之乡愁。
雨中美景令人陶醉之闲适,幽静、恬淡之感。
更多的是对宁静、清新、平淡、闲适、柔和的生活情调的喜爱。
三、研读第三部分(10、11)
1. 提问: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我想念昆明的雨”,这句话所流露出来的情感是什么 明确:昆明之雨季,明亮、丰满,饱含感情,且时间长,以此可观昆明的雨的明丽、频繁 而不连绵、丰满却颇具柔情。这篇文章本意不是写雨,而是由昆明的雨写当时的生活,虽 处艰难困苦之时,也可享受自由快乐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宁静、恬然生活的留恋。
四、佳句赏析
1. 提问:“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这句话中“格调”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格调”原指“人或艺术品的品格或风格”,此指炒熟后青头菌的诱人色泽(鲜 香口味)。这个词用在这里就把普通的写得高雅有品味了。
2. 提问:“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 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这句话中“张目结舌”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张目结舌”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此指牛肝菌味道好得令人吃惊。
3. 提问:“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 透了。”这句话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景物
明确:“密匝匝”写绿叶之密;“细碎”写绿叶之形;“数不清”写花多;“半开”写
花的形态;“饱涨”写花骨朵的形态;“湿透”写整棵树在雨中的形态。
五、文章结构分析
1. 提问:文章是如何围绕“昆明的雨”来组织材料的
明确:文章以“昆明的雨”为线索,先写由给宁坤的画引出对昆明的雨的想念,再详细 描写昆明雨的特点以及雨季的植物和相关的人和事,最后以一首诗结尾,表达对昆明的雨 的怀念之情。
六 、主题思想探讨
1. 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主题思想
明确:文章描写了昆明雨季中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以及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表 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以及对宁静、恬然的生活的留恋。
七、写作手法分析
1. 提问: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描写昆明的雨 明确:
作者运用了多种感官描写,如“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 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从视觉角度描写了昆 明雨季草木的旺盛。
运用了细节描写,如“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 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 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通过对卖杨梅女孩的外貌、语言描写,生动展现了昆明雨 季的柔美。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通过描写多种植物的生长旺盛,衬托出昆明雨季雨水的充沛和适宜。
八、语言风格品味
1. 提问:本文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语言平淡自然,简洁而不简陋,如“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 情的”,简洁明了地写出了昆明雨季的特点。同时,作者运用了一些口语化的表达,如“牛 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使文章语言更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
九、课堂总结
1. 总结文章的内容、主题、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
2. 强调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十、布置作业
1. 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篇描写家乡雨的文章,注意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来展现雨的特点 和情感。
2. 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