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 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
3. 体会作者对北方军民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2)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一些白杨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白杨树的特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 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明确:白杨树是一种高大挺拔的树,它的树干笔直,树枝向上伸展,给人一种坚强、不屈的感 觉。
二、作者简介
1.介绍茅盾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
明确: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 有中篇小说《蚀》三部曲,长篇小说《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短篇小说《春蚕》《秋收》 《残冬》(总称“农村三部曲”)及《林家铺子》等。
2. 讲述“矛盾”笔名的由来。
明确: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沈雁冰由于参加革命活动,被蒋介石通缉,由于报社不敢登他
写的文章,所以他内心十分矛盾,便在手稿上署笔名为“矛盾”。后来,叶圣陶建议在“矛” 字上加草头,改为“茅盾”,沈雁冰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
三、背景链接
1. 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明确:1940年,茅盾赴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访问,目睹了北方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 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1941 年, 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作者在重庆写下这篇文章。本文选自《茅盾全集》第 十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版)。
四、文体知识
1. 讲解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
明确:托物言志散文一般借某一具体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或者表达作者的思考。这类散文 会细致描绘某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常常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 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或志向,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举例说明托物言志散文中客观存在的事物和某种志向、情感、意愿的联系。
明确:例如,“红梅”可以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老黄牛”可以象征勤劳朴实的品质。
五、字音教学
1. 展示词语:大毡子、主宰、倦怠、婆娑、潜滋暗长、旁逸斜出、无边无垠、恹恹欲睡、 坦荡如砥、秀颀、虬枝、纵横决荡、妙手偶得。
2.学生朗读词语,教师纠正读音。
明确:大毡子 (zhān) 、主 宰(zǎi) 、 倦怠 (dài) 、 婆 娑(suō) 、 潜滋暗长 (qián) 、 旁逸斜出
(yì) 、无边无垠 (yín) 、 恹恹欲睡 (yān) 、坦荡如砥 (dǐ) 、 秀颀 (qí) 、 虬枝 (qiú) 、 纵横 决荡 (jué) 、 妙手偶得(ǒu)。
3.分组朗读词语,每组朗读4个词语。
明确:第一组:大毡子、主宰、倦怠、婆娑;第二组:潜滋暗长、旁逸斜出、无边无垠、恹恹 欲睡;第三组:坦荡如砥、秀颀、虬枝、纵横决荡;第四组:妙手偶得。
六、整体感知
1. 揣摩课题中的“礼赞”的意思,把握作者感情。
明确:“白杨礼赞”即“礼赞白杨”,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尊敬。“礼赞”是崇敬 地赞美。
2. 文章脉络梳理。 明确:
第一部分(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点明抒情线索,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之情。
第二部分(②—④):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⑤⑥):描绘白杨树的形象与品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⑦⑧):进一步赞美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直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 题。
第五部分(⑨):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3.思考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象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
七、研读课文
1. 仔细朗读第2- 3段,思考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怎样 给人怎样的感受 这样的写法对 描写白杨树有什么好处
明确: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是黄土高原,其特点是“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给人的感受是雄壮、伟大,但同时也会让人觉得有点倦怠、单调。这种写法对白杨树起到了很 好的烘托作用,雄壮伟大的环境生长出不平凡的白杨树。
2. 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对描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明确: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如此雄壮、伟大,生长其中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这种环境对 白杨树进行了很好的烘托。
八、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茅盾的相关信息,学习了文章的背景知识和文体知识,梳理了文章的脉 络,初步感知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以及它生长的环境,为下节课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打下了基础。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白杨礼赞》,谁能说说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象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
2.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
明确:白杨树生长在黄土高原,那里“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环境雄壮、 伟大,但也有些单调。
二、研读课文
1. 仔细朗读第5段,找出白杨树外形的“不平凡”。
明确:白杨树的干笔直、绝无旁枝;枝笔直、紧紧靠拢;叶片片向上;皮光滑淡青色。它的形 态特点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折不挠。
2. 白杨树的外部形态为什么不平凡
明确:白杨树的外部形态体现了它力争上游的精神,这种精神使它与众不同,展现出不平凡的 特质。
3.读第7段,作者是如何写白杨树内在品质“不平凡”的
明确:作者通过四个反问句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现了白杨树的质朴坚强, 象征着农民;傲然挺立,象征着哨兵;紧密团结,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4. 四个反问句揭示了白杨树怎样的象征意义 明确:
第一个反问句引发思考,为下文做铺垫。
第二个反问句表明白杨树质朴坚强,象征着农民。 第三个反问句体现白杨树傲然挺立,象征着哨兵。
第四个反问句表示白杨树紧密团结,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5.以上语句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
明确: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和比喻的手法。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否定了“好女 子”,然后肯定它是“伟丈夫”,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同时,将白杨树比作伟丈夫,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它的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品质。
三、深入理解
1. 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 他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运用 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不仅仅是赞美白杨树,更是为了赞美像白杨树那样正直、朴质、 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北方的农民和敌后的哨兵。运用的是象征或托物言志的写法。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明确:白杨树象征着北方的农民、敌后的哨兵,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所不可缺的 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
明确:结尾写楠木是为了与白杨树对比,突出白杨树的普通而不平凡的特点;以树喻人,将顽
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与北方的抗日农民对比,突出其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四、写作手法探讨
1.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文中的白杨树是作者寄托感情的象征物,它既是黄 土高原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又是抗日军民、民族精神的化身。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来揭示文 章主题,表达了对北方军民的赞美、热爱之情。
2.本文线索分明,结构精巧。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开篇直抒对白 杨树的崇敬与赞美,然后写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再从外形特征、内在品质两个方面写白 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结尾再次赞美白杨树,突出主题。
3.本文语言贴切,变化多姿。用词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广大,用“坦 荡如砥”写高原的平坦,用“伟岸”“挺拔”写白杨树的高大等。从句式上看,语言活泼 多姿,富于变化,如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几个反问句,同中有异,有短有长,内涵渐次丰富, 境界逐渐开阔,将情感推向高潮。
五、主旨归纳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部形态,赞扬了白杨树力争上游的精神, 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抒发了作者对白 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六、拓展探究
请运用联想与想象,说说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
明确:例如,蜡烛可以象征无私奉献的精神;梅花可以象征坚韧不拔的品质;鸽子可以象征和 平等。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理解了《白杨礼赞》的内涵,感受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以及它所 象征的精神。同时,我们也学习了托物言志、象征等写作手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能 够运用这些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