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雨果及本文的创作背景,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
2. 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反语等手法表达强烈感情的方法。
3. 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铭记祖国的屈辱历史,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学习文中对比、反语等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
(1)体会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感受其博大胸怀。
(2)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展示圆明园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2. 讲述圆明园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它被英法联军掠夺和焚烧的悲惨经历。
3.引出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提问:雨果在这封信中会对英 法联军的行为做出怎样的评价呢 他的观点会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二、作者简介
1.介绍雨果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他在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强调雨果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格,以及他对正义、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三、字词教学
1.展示以下字词,让学生朗读并识记:
制裁(cái) 晨曦 (xī) 恍若(huǎng)
给予 (jǐ) 琉璃 (liú) 赃物 (zāng)
赞誉 (yù) 荡然无存 (dàng)
2. 按照每行4个词语的方式,对以下词语进行解释:
惊骇:惊慌害怕。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十分富丽华贵。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不留下。
丰功伟绩:丰硕的功劳,伟大的成绩。
赃物:通过贪污、受贿或抢劫而得来的物品。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
瞥见:一眼看见。 四 、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概括书信的主要内容。
明确:文章主要赞美了圆明园,同时讽刺了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
2. 提问:文中的“两个强盗”指的是谁 明确:指英国和法国侵略者。
3.引导学生把文章分成两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1 段):转述巴特勒来信的观点和目的,点明写信的原因。
第二部分(2-10段):作者高度赞美圆明园的灿烂辉煌,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 第一层(2-3段):介绍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
第二层(4 -10段):愤怒谴责英法两个强盗对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犯下的滔天罪行。
4.探讨: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 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明确:雨果表现出了明确、正直、公正、人道的胸怀,他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 胸怀博大。
5. 思考: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
明确:
雨果站在人类的立场,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他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五、深入探究
1.分析文中第一自然段,作者把远征行为形容为“体面”的,这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作者运用反语,讽刺了巴特勒上尉的卑劣行径,表现了他对这种侵略行为的愤慨。
2. 探讨“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该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什么效果
明确:该句运用了反语的手法,模拟强盗的口吻,写出了掠夺者贪婪无耻的丑恶嘴脸,饱含着 作者尖锐的嘲讽意味,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正义感。
3.第6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运用了反语和对比的修辞手法。作者通过“文明人”和“野蛮人”的对比,直斥当 局的强盗行为,显示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凛然正气。
4. 理解“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中“文明”和“野蛮”的含义。
明确:在这里,“文明”指的是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他们自称“文明人”,实际上是对文
明的践踏;“野蛮”则指被侵略的中国,中国人民是文明的创造者,但却遭受了野蛮的侵略。 5.分析最后一句中“赞誉”一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赞誉”一词以反语作结,既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又具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鲜明地 表达了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的态度 —— 强烈谴责,立场非常鲜明。同时,也表现了 雨果正直、公正、人道的伟大品格,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胸怀博大。
六、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雨果的立场和态度以及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等。 强调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正义的追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七、布置作业
1. 抄写本课的生字词,加强记忆。
2.思考:圆明园的毁灭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雨果在信中是如何赞美圆明园的 2.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深入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
二、写作手法分析
1. 对比手法
提问:文章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
明确:作者将圆明园的辉煌灿烂与英法联军的野蛮掠夺进行对比,如“圆明园在幻想艺
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突出了圆明园的珍贵和英法联军的罪恶。 探讨: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出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是对人类文明的破坏,增强了文 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2.反语的运用
找出文中运用反语的句子,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等。
分析这些反语的表达效果,体会雨果对英法联军的讽刺和批判。
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学会恰当运用反语,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三、语言风格赏析
1. 提问:雨果的语言具有怎样的风格
明确:雨果的语言富有激情,表达强烈,同时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2. 赏析文中的精彩语句,如“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 筑,这就是圆明园”,感受其语言的魅力。
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体会雨果对圆明园的赞美之情。
3. 探讨:雨果的语言风格对表达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雨果的语言风格使他能够更有力地表达对英法联军的谴责和对中国人民的同情,突 出了文章的主题。
四、主题探讨
1. 思考:雨果通过这封信想要传达怎样的主题
明确:雨果通过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批判,表达了对侵略行为的谴责,对被侵略国家的 同情,以及对人类文明的珍视。
2.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3. 讨论: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上的侵略行为
明确: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反对侵略,同时也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努力促进 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与共同发展。
五、拓展延伸
1.介绍一些关于圆明园的历史资料和文化价值,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圆明园的重要性。
2.推荐学生阅读雨果的其他作品,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进一步感受雨果的
文学魅力和思想境界。
六、课堂小结
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章的写作手法、语言风格和主题探讨。
2. 强调雨果的伟大人格和人道主义精神,鼓励学生向雨果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 界观。
七、布置作业
1.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感受和理 解。
2.查找资料,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还有哪些遭受侵略的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给中国带来的 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