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3 二氧化碳素养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2.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3.认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4.了解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5.了解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教学重点1.二氧化碳的性质。2.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教学难点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教学用具仪器:集气瓶、玻璃片、烧杯、试管、导管、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火柴、橡胶塞、蜡烛、塑料瓶、滴管、试管夹、注射器。试剂:石灰石、稀盐酸、石蕊溶液、澄清石灰水、水、碳酸钠、浓盐酸、稀硫酸。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大多数燃料都含有碳元素,含碳燃料在燃烧时都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教师讲解]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在加压和降温条件下,二氧化碳可以转变为液体,还可以进一步凝固为俗称干冰的白色固体,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过程可表示如下:[学生实验]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课本【实验5-5】“倾倒二氧化碳”实验,教师注意巡查指导。现象:蜡烛自下向上依次熄灭。[推 断](1)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2)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学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课本P153-154【实验5-6】,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根据现象推测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实现记录]步骤 现象(证据)(1)往集满二氧化碳的软质塑料瓶中注入约1/3的蒸馏水,立即旋紧瓶盖,手拿塑料瓶上方(瓶盖处),充分振荡 塑料瓶变瘪(2)取瓶内液体数毫升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振荡 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3)加热上述试管 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交流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推测该实验现象与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有关。[分析解释]根据步骤(1)中塑料瓶变瘪,可推测CO2能溶于水或能与水反应。根据步骤(2)中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可推测CO2能与水反应。根据步骤(3)中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可推测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物质不稳定。[教师讲解]紫色石蕊溶液在酸性条件下显红色,在反应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因为有酸性物质生成,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物质叫作碳酸,碳酸在水溶液中显酸性,因此可用紫色石蕊溶液检验碳酸。[学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课本P154【实验5-7】,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根据现象推测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推测: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物质。[教师讲解]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Ca(OH)2]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CaCO3)沉淀,此反应的现象明显,因此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交流讨论]组织学生分析上述实验与证据,讨论那些与CO2的物理性质有关。那些与CO2的化学性质有关。[总 结]1.CO2的物理性质(1)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2)密度大于空气。(3)能溶于水。2.CO2的化学性质(1)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可燃,且不支持燃烧。(2)二氧化碳无毒,但不能供给呼吸。(3)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H2CO3),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CO2+H2O==H2CO3)。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H2CO3==CO2+H2O)。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Ca(OH)2]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CaCO3)沉淀。[学生练习]人吸入空气,排出CO2等气体。为了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CO2且能有效排除空气中CO2的干扰,某学生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为了除去空气中的CO2和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CO2,则锥形瓶Ⅰ、Ⅱ中加入的试剂为( B )瓶Ⅰ 瓶ⅡA Ca(OH)2 NaOHB NaOH Ca(OH)2C 石蕊 酚酞D Na2SO4 CaCl2[过 渡]碳燃烧可以得到二氧化碳,但是这种方法难以收集到纯净的二氧化碳,所以实验室常用稀盐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常温下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原理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教师讲解]这个反应实际包含了连续发生的两个反应。首先,碳酸钙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然后,碳酸不稳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思考]实验室还有其他可以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试剂吗?如果用这些试剂来制取二氧化碳会有什么效果呢?[学生阅读]阅读课本P155-156“观察活动”内容,思考以上内容。[学生活动]按照课本P155-156“观察活动”内容进行【实验5-8】,教师注意巡查指导实验操作。[实验记录]试剂 现象(1)浓盐酸与块状大理石 剧烈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并伴有白雾(2)稀硫酸与块状大理石 刚开始时产生气泡,后面反应速率逐渐减慢直至停止(3)稀盐酸与碳酸钠(或碳酸钙粉末) 剧烈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气泡[教师讲解](1)浓盐酸有强挥发性(挥发到空气中会形成白雾),会使制得的CO2中混有HCl气体。(2)稀硫酸与大理石中的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会阻止反应继续进行,因此反应一段时间后就会停止。(3)稀盐酸与碳酸钠(或碳酸钙粉末)反应速率过快,产生的气体不便于收集。[总 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确定反应原理时需要考虑反应的快慢、制得的气体是否纯净、是否易于收集等因素。[过 渡]通过制取氧气我们已经知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两部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选择什么装置与多种因素有关,下面我们来对比氧气的制取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学生活动]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原料状态和反应条件。[交流总结]制取气体 试剂 试剂状态 反应条件CO2 稀盐酸、大理石(或石灰石) 固体、液体 常温O2 高锰酸钾 固体 加热氯酸钾、二氧化锰 固体 加热、催化剂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 固体、液体 常温、催化剂[小结]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与过氧化氢分解制取O2的相似。[教师讲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选择可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理出发,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如固体与固体反应、固体与液体反应、液体与液体反应等)、反应条件(如是否需要加热、使用催化剂等)来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实验室制取分解过氧化氢制取O2的发生装置是固液常温型装置,常见装置有以下几种:装置装置特点 简易装置,可用于制取少量气体 便于添加液体 便于添加液体,能控制反应速率 可通过开关弹簧夹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学生活动]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交流总结]气体 密度 溶解性 是否能与水反应CO2 比空气的大 能溶于水 能与水反应O2 比空气的略大 不易溶于水 不与水反应[教师讲解]确定气体收集装置可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排空气法或排水法)确定气体收装置。二氧化碳密度比能溶于水、能与水反应,不能选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大,因此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小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可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学生活动]在课本P157图5.3-4中,选择适当的仪器,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并绘制装置设计方案图。[成果展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设计图。方案一: 方案二:[评价交流]组织学生对各组的设计图进行评价,并尝试总结各装置的特点。[总 结]方案一:装置简单,适用于少量气体制取,不便于添加试剂。方案二:便于添加试剂,适用于制取较多量气体。[学生阅读]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158图5.3-5,了解并交流实验室制取并检验二氧化碳操作步骤,并思考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教师讲解]实验室制取并检验二氧化碳,需要经历以下步骤:①检查装置气密性→②加入试剂→③收集气体→④进行验满→ ⑤检验气体。[学生实验]各小组按照自己的设计,组装仪器,按照正确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实验用品: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带导管的橡胶塞、玻璃导管、集气瓶、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实验记录:实验内容与步骤 现象及分析①检查装置气密性:将导管伸入水中,手握试管,观察水中导管口的现象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②加入试剂:打开胶塞,在试管中加入适量块状大理石,倒入6mL稀盐酸,迅速盖好胶塞③收集气体: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试管内产生大量气泡④进行验满:用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检验气体是否集满 若木条熄灭,则说明气体已集满⑤检验气体:往集气瓶中滴加适量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提出问题]为什么可以用步骤4的方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学生回答]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进入集气瓶后会沉在下方,且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若放在集气瓶口的木条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集满。[教师讲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1)选择合适的试剂(要求保证安全、操作方便、反应速率适中,并兼顾环保、经济性)。(2)确定制取气体的装置(包含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有时还需要气体净化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其中气体发生装置根据反应物的聚集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气体收集装置根据气体产物的性质选择。发生装置 固液常温型 固体加热型收集装置 向上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 排水法(3)组装仪器进行实验:要按照先下后上、先左后右的顺序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加入试剂时,先加固体试剂,后加液体试剂,最后点燃酒精灯(如果需要加热的话),使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时,为防止水倒吸,实验结束时要先将气体导管从水中移出,再停止加热。[过 渡]学习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之后,我们可以认识到二氧化碳与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密切关系。[学生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60-161“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和环境有何影响”内容,总结二氧化碳的用途。[交流总结]1.二氧化碳的用途:(1)作为化工原料,用于制造纯碱、化肥等。(2)灭火。(3)作制冷剂、用于人工增雨。(4)作气体肥料。[教师讲解]二氧化碳没有毒性,但它不能供给呼吸,所以人在二氧化碳浓度偏高的环境中,会感到气闷、头痛乃至窒息死亡,因此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干涸的深井之前应先做灯火试验,如果灯火燃烧不旺盛或熄灭,说明该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较大,人不宜进入。[学生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61-162知识视窗内容,了解温室效应。[交流总结]温室效应(1)定义:地球近地层大气中的水蒸气或CO2就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膜一样,让阳光可以透过,又能吸收地表的红外线辐射,阻止地表热量向外散发,起保温的作用,这种现象就是温室效应。(2)作用:使地表温度适合人类生存。(3)常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 )、氟氯代烷(氟利昂)等(4)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含碳燃料消耗激增,使CO2的排放量迅猛增加森林遭受破坏,使CO2的吸收量减少。(5)危害:使全球性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危及沿海城市引起气候反常,土地变成沙漠,生态环境恶化,生物物种减少,人类健康受到损害。(6)防治措施: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教师讲解]地球上的生物都含有碳元素,而碳元素在自然界的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不断交换,形成碳循环,维持地球上的碳含量守恒。二氧化碳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在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62“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内容,总结大气中二氧化碳产生和消耗的途径。[总 结]大气中CO2产生途径:含碳燃料的燃烧,人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CO2消耗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的溶解吸收等。[学生练习]氨气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可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溶解后可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溶液显碱性。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已知:2NH4Cl(固体)+Ca(OH)2(固体) △ 2NH3↑+CaCl2+2H2O。(1)如果制取并收集保存氨气,请从图中选取装置和仪器(填序号)。(2)氨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解析】(1)由于氨气是用固体和固体加热来制取的,且有水生成,所以发生装置选用A;又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小,所以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选用E。(2)氨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氨气极易溶于水。【答案】(1)A、E(2)氨气极易溶于水[教学板书]5.3 二氧化碳1.二氧化碳的性质(1)CO2的物理性质。(2)CO2的化学性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1)反应原理及试剂的选用。(2)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设计(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类型及选用)。(3)实验室仪器组装的基本原则。(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3.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4.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1)二氧化碳的用途。(2)温室效应、碳中和与碳达峰。5.自然界的碳循环与氧循环。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课后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