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 离子 教案 2024-2025学年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4 离子 教案 2024-2025学年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简介

第4课时 离子
素养目标
1.通过氯化钠的生成,使学生了解离子的形成。
2.学会正确书写离子。
教学重点
1.离子的概念。
2.离子符号的书写。
教学难点
离子形成的过程。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1.某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13_个,核外有__2__个电子层,第二层上有_8_个电子,最外电子层上有_3_个电子,该原子为__铝原子__。
2.原子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原子的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实例
稀有气体原子 8个(氦为2个) 不易得失电子 稳定 氦、氖、氩等
金属原子 一般少于4个 易失去电子 不稳定 锂、钠、镁、铝等
非金属原子 一般不少于4个 易得到电子 不稳定 氯、氧、硫、磷等
[布置任务]请根据上节课绘制的氧、钠、氩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3中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况。
[活动小结]1.氧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有6个电子,易得到2个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的惰性状态。
2.钠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有1个电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达到最外层8个电子的惰性状态。
3.氩原子:核外有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有8个电子,是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为8个电子的惰性状态
[讲师讲解]原子不显电性。在化学变化中,一些原子容易失去电子,而另一些原子则容易得到电子,当原子得到或失去核外电子从而带上电荷以后,便转变成离子。
[过 渡]让我们来观察一个有核外电子得失,从而使原子变成离子的化学反应过程。
[观察活动]教师演示课本P49【实验2-4】,指导学生观察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
步骤:把装满氯气的集气瓶倒扣于加热至熔化的金属钠上。
现象: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白烟。
[讲 解]实验中生成的白烟实际上是一种白色的固体小颗粒,它的化学名称叫氯化钠( NaCl),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食盐的主要成分。
[阅 读]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49图2.2-16,指导学生认识并总结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分 析]当点燃的钠与氯气相遇时,氯分子(Cl2)分开成单个的氯原子(Cl),与钠原子(Na)发生了下述变化:
通过结构示意图我们可以知道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而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在这个反应中,每个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钠离子,每个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钠离子与氯离子由于静电作用结合成稳定的化合物氯化钠。
[形成结论]像氯化钠这样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
[讲师讲解]当原子变成离子,核内质子数便和核外电子数不相等了,这样原子就带电了,就变成了离子。离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阳离子带正电荷;原子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阴离子带负电荷(如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变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氯原子则得到1个电子,变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
[小 结]离子:
1.定义:原子得到或失去核外电子从而带上电荷以后,便转变成离子。
2.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
3.离子的形成
阳离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带正电荷。
阴离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带负电荷。
4.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带正电荷,形成阳离子,电子层减少一层;非金属原子(氢除外)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不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荷,形成阴离子,电子层数不变。
5.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数=原子失去的电子数。
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数=原子得到的电子数。
[讲师讲解]书写方法:在元素(或原子团)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和种类,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当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1”省略不写,如Na+、OH-、Al3+等。
[学生活动]请学生分别写出镁离子、氯离子、氧离子的离子符号,并陈述离子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
[汇报小结]离子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以镁离子符号为例):
[提出问题]目前我们学过哪几种可以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学生回答]分子、原子和离子3种可以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布置任务]请绘制分子、原子、离子和物质的关系示意图。
[交流讨论]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请从微观粒子的角度探讨你对物质的认识,并将上述绘制的示意图与课本P50“长话短说”进行对比。
[板 书]
离子
1.定义:原子得到或失去核外电子从而带上电荷以后,便转变成离子。
2.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
3.离子的形成
阳离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带正电荷。
阴离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带负电荷。
4.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带正电荷,形成阳离子,电子层减少一层;非金属原子(氢除外)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不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荷,形成阴离子,电子层数不变。
5.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数=原子失去的电子数。
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数=原子得到的电子数。
6.离子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以镁离子符号为例):
7.分子、原子、离子和物质的关系: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本课时课后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