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辨别物质的组成 教案 2024-2025学年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 辨别物质的组成 教案 2024-2025学年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简介

2.3辨别物质的组成
素养目标:
1.认识常见元素,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与符号。
2.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以及元素符号的意义。
4.认识科学分类的的依据和方法。
5.领悟自然界基本组成的简单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2.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的记忆与书写。
教学难点
1.元素概念的理解。
2.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区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展示一些食品的商标,让学生找出一些成分的含量(如铁元素、钙元素等)。
[过 渡]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图片,这是矿泉水的标签。标签中列出了若干矿物元素的含量,作为该饮用水的理化指标。
那什么是元素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提出问题]在二氧化碳(CO2)、水(H2O)和氧气(O2)的分子中,共同的原子是哪种?它们的核电荷数是多少
[学生回答]氧原子,8。
[讲师讲解]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而分子则由原子构成。例如,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这些不同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8。化学上将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同样,将质子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将质子数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小 结]同一类原子的原子核里都含有相同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在化学上,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教师提问]区分钙元素和锌元素,关键看什么?判断某两个原子是否为同种元素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核电荷数或质子数。
[教师讲解]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不同。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相同,元素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不同,元素不同。
[学生练习]例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KMnO4是由钾、锰、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2)KMnO4是由一个钾元素、-个锰元素、四个氧元素组成的。
[答 案](1)正确 (2)错误
[教师讲解]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一个宏观概念,因此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阅 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3知识视窗内容,讨论氕,氘,氚共同的和不同的特征。
[分析解释]氕,氘,氚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都属于氢元素。
[小 结](1)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2)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电子数不一定相同。 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如碳12(6质子6中子)、碳13(质子7中子)。 ②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不同:如Fe2+、Fe3+、Fe。 (3)宏观概念: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跟踪练习]下列说法有没有错误?将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1)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硫中含有硫和氧两个元素。
(3)质子数相同的微粒属于同种元素。
答案:(1)错误,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
(2)错误,二氧化硫中含有硫和氧两种元素。
(3)错误,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教师讲述]物质的组成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其中元素是从宏观上对物质组成进行的描述,而分子、原子是从微观上对物质构成进行的描述。元素是宏观概念,只有种类之分,没有数量之别。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时,一般用“某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来描述,其中只涉及类别而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而分子、原子、离子等是微观概念,既有种类之分又有数量之别,当讨论物质的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某某物质由什么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每个某分子是由多少个某原子构成的”。一般是“元素”与组成”匹配,而“分子或原子”与“构成”匹配。
[学生活动]请根据所学内容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成。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 原子
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观粒子
区别 ①宏观概念,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②只有种类,没有个数 ①微观概念,表示物质的微观构成。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②既有种类,又有个数
联系 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和原子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
[教师讲述]物质由元素组成,由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中,金属、稀有气体、部分固态非金属一般由原子直接构成,气态非金属一般由分子构成。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中,若同时含有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多由离子构成;若只含有不同种非金属元素,多由分子构成。
[总 结]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
[讨论交流]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分子、原子、元素种类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原子和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如氧化汞受热分解时氧化汞分子发生了变化,而汞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变化,因此汞元素和氧元素也没有变化。
[学生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53图2.3-2。
[教师讲解]地壳中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氧(O)>硅(Si)>铝(Al)>铁(Fe)>钙(Ca)。空气中元素含量前两位:氦(N)>氧(O)。多数元素含量虽然很少,但它们的作用却不可忽视,例如碳、氮、硫、磷等元素,都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如果缺乏这些元素,生物体便无法生存和繁衍了。
[过 渡]怎样方便的表示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呢?
[教师讲解]为了便于研究和交流,国际上用统一的字母来表示各种元素,称为元素符号。元素符号采用该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则再加第二个乃至第三个字母(小写)来表示。
[学生讨论]元素符号表示什么意义呢?
[学生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55图2.3-3。
[交流总结]元素符号的意义:
(1)从宏观看,它表示一种元素;
(2)从微观看,它表示一个原子。
[补充讲解]某些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其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该物质,如Cu有三种意义:①表示铜元素;②表示一个铜原子;③表示铜这种物质。当元素符号前面加上数字时,只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即只表示该元素的若干个原子,如3H只表示3个氢原子。
[过 渡]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的总数多达几千万种,而且还在逐年增加,但组成它们的元素却只有100余种。为了更好地认识它们的性质和用途,有必要进行有序地分类。究竟怎样分类才更科学、更能揭示元素之间内在的规律呢?
[教师讲解]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潜心研究,他发现把元素按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排列,元索性质会呈现周期性的变化,从而制定了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原子核电荷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而成的,共有7个横行,18个纵列。每一横行叫作一个周期,每一纵列叫作一个族(8、9、10三个纵列共同组成一个族)。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的号,叫原子序数。原子序数与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即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学生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80附录Ⅲ。
[教师讲解]元素周期表主要结构有横行(周期)、纵列(族)、单元格组成。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都占据一格,每一格都包含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中文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提出问题]元素周期表中用不同颜色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气体元素)进行了区分。从汉字表示的元素名称中,你可以观察到什么规律?
[交流讨论]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总结汉字元素名称的规律。
[归纳总结]
[学生活动]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方式,绘制对应原子结构示意图。
[交流讨论]观察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元素排列方式与元素的种类,原子序数、核外电的的排布的关系。
[教师讲解]元素周期表的规律:(1)每一周期开头的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只有氢、氦两种元素,属于特例),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结尾的是稀有气体元素。(2)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依次增加。(3)同一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He除外),化学性质相似,电子层数从上到下依次增加。
[提出问题]元素周期表的发明对我们的化学学习有什么意义呢?
[回答问题]元素周期表的意义:(1)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2)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3)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内寻找新物质,如半导体材料农药、催化剂等。
[学生练习]请你比较形成以下两组纯净物的元素种数,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组:氧气(O2)、氩气(Ar)、碳(C)、铁(Fe)、汞(Hg)。
第二组:二氧化碳(CO2)、氨气(NH3)、氯化铵(NH4CI)、硫酸(H2SO4)。
[答案]不同点是:第一组纯净物组成元素都只有一种,第二组纯净物组成元素有两种或两种以上。
[教师讲解]我们可以从元素视角认识物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作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作化合物。如果化合物仅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则此类化合物称为氧化物。
[提出问题]单质和化合物有哪些区别与联系呢?
[交流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单质和化合物定义,结合实例总结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归纳总结]单质和化合物的比较:
单质 化合物
区别 宏观组成 由同种元素组成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
微观构成 (1)由同种原子直接构成;(2)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相同分子构成 (1)由不同种离子或原子构成;(2)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相同分子构成
联系 都是纯净物,属于并列关系;二者可通过发生化学反应相互转化
[教师讲解]根据一定的规则或特征将物质进行分组和归纳的方法称为分类法。化学上,依据物质的组成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如根据组成物质的种数,可以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再根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可以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过 渡]由于元素通常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所以,它们各自组成的单质也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在由不同的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除了氧化物之外,还有酸、碱、盐等类别。
[归纳总结]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将物质进行如下分类:
[学生活动]根据以上物质分类图,绘制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含氧化合物的关系模型图。
[成果展示]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含氧化合物的关系模型:
[教学板书]
2.3 辨别物质的组成
1.元素
①定义:在化学上,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②分类:元素的种类由核内质子数决定。
③元素符号:国际上用统一的字母来表示各种元素,称为元素符号。
④元素符号的书写:元素符号采用该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则再加第二个乃至第三个字母(小写)来表示。
2.元素周期表
(1)结构:元素周期表主要结构有横行(周期)、纵列(族)、单元格组成。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都占据一格,每一格都包含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中文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其中用不同颜色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气体元素)进行了区分,形成不同区域。
(2)元素的名称及分类:
(3)元素周期表的规律:①每一周期开头的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只有氢、氦两种元素,属于特例),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结尾的是稀有气体元素。②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依次增加。③同一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He除外),化学性质相似,电子层数从上到下依次增加。
3.物质的分类
分类:根据一定的规则或特征将物质进行分组和归纳的方法。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本课时课后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