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课标 要求 《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属于“文 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 体会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鉴赏能力。“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 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 审美体验。并把握创作灵感,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同时,课标学业质 量水平第四阶段指出了学生要达到的层次:“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 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 的看法或质疑。” 因此,本节课将尝试改变传统古诗文阅读课的模式,通过贯彻整堂课的情 境化任务,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在大情境任务中分设小任务环节,引 入“性别视角”,以刘兰芝形象为线索,细化文本理解角度。引导学生逐步深 入到更深层次的文本内涵。教材 分析 《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的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本单元 以诗歌的发展演变为线索,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孔雀东南飞》凭借其 在叙事诗中独特地位作为重点学习内容。因此,叙事诗中的诸多要素,如人物 形象、故事情节和叙事语言等应作为主要学习内容。本单元主题为“诗意的探 寻”要求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哀乐悲欢、把握诗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认 识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情感与文化观念层面的挖 掘。课后学习提示指出,《孔雀东南飞》的婚姻爱情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 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因此,在分析悲剧原因时应注意封建礼教的复杂性,以 及“礼教”对女性群体特有的迫害。结合之前所学的相关内容,建构“由一到 多”形象分析思路。学情 分析 为实现学习的真实性,经前期的调研,对高二学生进行以下维度的学情分 析 : 认知特点层面:目前的高一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接受能力强,思维灵 活,但其抽象思维仍尚未成熟。对文章中刘兰芝的悲剧性理解不够,对造成刘 兰芝命运悲剧的“封建礼教”体悟不深。 情感兴趣层面:学生对叙事性强的爱情主题诗歌有一定的阅读兴趣,但由 于时代隔阂,对封建礼教下的悲剧认识不足。 知识基础层面:学生经过“整本书阅读”的学习,对文本解读具有了一定 的理论基础。如《乡土中国》中“男女有别”的“差序格局”,具备了一定的 解读能力。 但学生对文本细节解读与人物形象挖掘的能力尚且不足。学生受制于知识 广度与理论深度,学生尚不完全具备对“文化现象”的发觉与批判的能力。 因此,本教学设计将通过具体真实的语用情境,引导学生在认知、解读、 重塑文本的过程中,逐层深入到“性别文化”与“封建礼教”的关系当中,领 略悲剧冲突。避免陷入浅俗化解读、经典性消解的误区,更好地走入经典并从 中汲取力量。教学 目标 及重 难点 1.通过角色扮演介绍人物并探讨“刘兰芝是否是一个守礼之人”,分析刘兰 芝的女性形象,感受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重点】 2.通过梳理概括故事情节,品读文本细节,感受刘兰芝的女性命运。 3.通过尝试改编文本,发现女性主体性缺失的表现,体会《孔雀东南飞》中 的女性悲剧。【难点】教学 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语用情境,锻炼语言表达,提高学生课堂参与。 2.任务驱动法:任务贯穿始终,逐步深化文章,引导学生深度理解。 3.文本细读法:关注故事细节,挖掘未言之意,助力学生多样解读。教学过程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预设 设计意图情 境 导 入 : 探 讨 课 本 剧 创 编 · 温故知新:“人物小传”展示 学生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走入故 事之中,与人物对话,结合文中人物的语 言,初步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许多同 学在作业中创写的“人物小传”都体现了 大家各自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 情境设置:课本剧创编研讨 同学们,王国维先生曾说“一代有一代之 文学”,文学的河流会在不同时代汇聚不 同的声音,文学也因此充满活力。对经典 文学的改编创排也正是这种活力的彰显, 本节课我们也来尝试创编一次课本剧,去 体味《孔雀东南飞》中的哀乐悲欢,去感 受经典的力量与魅力。 进入情境 学生在老师引导 下进入具体课本 剧改编的任务情 境之中,尝试从 剧作改编的角度 分析解读文本。 激发动机 通过情境任务 设置,将所学 知识迁移到真 实的语用环境 之中。带领学 生逐步完成任 务,不断增强 学生自我效能 感,激发学生 探究意愿与学 习动机。任 务一 :解 疑 析剧 情 · 细读文本:品读故事情节 过渡语: 我们要改编创作故事就要先了解故事,只 有了解故事的原貌,我们才能更好地转化 故事语言。 序言寻转折 回顾齐读: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 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 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 人伤之,为诗云尔。” 问题: 序言中有哪两处体现了情节中主要的转折 点呢 明确: “遣”和“逼”这两个节点将故事分为了 两个部分。刘兰芝在婆家的自我驱遣构成 了本篇故事的前半部分,刘兰芝在娘家被 逼迫自然也就成了故事的后半部分。 细节析情感 任务: 请各组以“遣”和“逼”为核心,梳理并 概括与此相关的事件,注意体现人物关系。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追问: 为什么面对婆母时不卑不亢,但却在与小 姑告别时“泪落连珠子”呢 明确: “始扶床”和“如我长”之间,不仅是焦 妹的成长过程,更是刘兰芝消逝的青春。 “如我长”的小姑也即将面临出嫁的命运, 而刘兰芝所遭受的不公很大可能也会发生 在焦妹身上。 “阿母大悲催” “何不作衣裳 莫令事不举!” 追问:什么让刘母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明 确 :当刘兄开始发难,在“子为母纲” 齐读课文 带着问题齐读序 言,寻找情节线 索,发现“大转 折”。 回答概括 学生根据教师提 示,简要概括相 关情节,并尝试 回答情节引申出 的问题问题。 大中寻小 引导学生在大 的情节转折中 细 化 具 体 情 节,为文本细 读提供切入角 度。 提问促思 教师通过对文 中“未言之处” 进行提问,加 深学生对情节 内容的理解的封建社会中,刘母没有保全刘兰芝的能 力。只能在“子”的逼迫下,割裂“母女 同盟”。 情节感命运 总结: 概括刘兰芝的“自遣”与“被逼” 感受命运 学生在总体的情 节梳理中感受刘 兰 芝 的 命 运 走 向 。 把握趋势 通过对刘兰芝 境遇的转变, 明确刘兰芝走 向死亡背后综 合复杂的社会 原因,有助于 学生深入理解 女性悲惨命运 背后的时代困 局。(刘兰芝鸣不平欲自遣遣刘兰芝严妆与母辞别刘兰芝垂泪与姑妹惜别县令太守提亲求要逼家兄斥责家母逼迫仲卿指责背信弃义)明确: 由“自”到“被”的改变也正是主体向客 体的转变,在步步退让的转变之下刘兰芝 的生存空间在不断地缩减。 总结:大转折+小情节=更深刻的故事理解·任务驱动:品析人物形象 刘兰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她到底面 临着怎样抉择与挑战呢 下面我们就来走 入刘兰芝的内心世界,来探究一下她的人 物形象。 (1)刘兰芝自我视角 ·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 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 悲 。 ” ·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昼夜勤作 息,伶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 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 姥,及时相遣归。” 评价:同学们结合文本内容从两个层面分 析了刘兰芝“心中常哭悲”的原因,角度 准确,情感饱满。 角色扮演 学生对刘兰芝的 语言进行重编转 化,以“婚后生 活”、“个人成长” “婆媳关系”等 方面,进行自述。 落实语言素养 课标在语言积 累与运用的核 心 素 养 中 提 出,学生应具 备语言梳理与 整合的能力, 将言语活动经 验逐渐转化, 并在语言实践 中自觉地运用任 务 二 : 品 角 探 形 象 问 题 :面对婆母的责难,刘兰芝为什么要 选择“自遣”呢 明 确 :面对婆母的责难,刘兰芝选择的不 是妥协,而是自我驱遣,要留得几分尊严。 而这份尊严,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长期 忍辱负重之中磨练出来的一种抗争与不 屈。 (2)他人视角引入 每个人都是由个体性与社会性所构成的, 刘兰芝的自尊在他人眼里又是什么呢 她 在他人视角下又会呈现出怎样的形象呢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明 确 :从焦母的叙述中我们能听出她对刘 兰芝十分嫌弃。刘兰芝的自尊在她看来是 不守礼节,不守妇道的表现。 追 问 :在视角的冲突下,关于“刘兰芝是 否是一个守礼之人”的论争就显得十分重 要,那刘兰芝到底有没有违背礼节,不守 妇道呢 请同学通过其他人物的视角,尝 试回答。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评 价 :如果刘兰芝真的不守礼节,焦仲卿 又怎么会有底气去与自己的母亲辩驳。可 见焦仲卿与母亲理论商议此事是完全有底 气的,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刘兰芝的品性。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 嬉戏莫相忘。” 评价: 如果刘兰芝真的武逆长辈真的不守妇道, 真的不孝敬自己的公婆,为什么还有资格 来教导焦家的女儿 为什么在焦妹的眼 中,刘兰芝还会是一个榜样 由此可见, 焦妹的辩护也是有力的。 总结: 刘兰芝归家时,刘母十分惊愕因为她不相 信女儿会做出什么违背礼节的错事。刘兰 芝归家后,媒人多次上门提前,也可以见 得刘兰芝依旧是大家闺秀。结合众多人物 视角切换 学生以焦母的身 份,分别从“日常 和“临别”时的 态度指出刘兰芝 “无礼节”。 形象比对 学生以“焦仲卿” “刘妹”等身份 为刘兰芝进行辩 护正名。 多角度观察 引导学生明晰 人物形象的塑 造角度,总结 人物形象分析 方法。 深入理解形象 通过问题引导 学生发现刘兰 芝的“社会形 象”依旧是守 礼之人。带入 角色围绕一个 “守礼”的话 题进行对话 深入对人物关 系和人物形象 的理解。的视角来看,刘兰芝都是一个恪守礼节的 女性形象。 (3)读者视角引入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 履,举身赴清池。 问题: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之 下,刘兰芝的自杀行为代表着什么 选择 自杀的刘兰芝还能被称为守礼之人吗 明确: 刘兰芝违背了孝义。 探究: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 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引导学生通过“求”字,来感受焦刘两家 的和解,进一步阐释和解的实质是焦家对 刘家的宽恕,是焦家对刘兰芝的认可。 提问:代表焦家最高地位的焦母从一开始 认为刘兰芝是不守礼之人,再到最后的认 可,说明了什么 明 确 :责难逼迫刘兰芝的两家人最后都感 到深深的悔恨,他们通过后补的、外显的 形式来证明他们有多么支持这段爱情。而 这一切对于逝去的生命而言都是于事无补 的 。 总结: 自我视角+社会视角=层次丰富的人物形象 刘兰芝在“守礼”—“不守礼”—“守礼 ” —“不守礼”的评价中煎熬着,这也证明 了封建礼教自身内部的矛盾与虚伪无情。 升华: 无论是自遣的刘兰芝,还是被逼的刘兰芝 都淹没于那一汪死一般的池水。这潭池水 不仅吞没了刘兰芝自己,更淹没了千千万 万的女性。如何让女性抖落身上历史的尘 埃,如何让她们浮出历史地表,是我们这 个时代仍要思考的问题。 纵深理解 学生在老师的问 题引导下,对封 建礼教的苛责与 要求有了更深的 理解,对“礼教 吃人”有了具体 的认知。 情感共鸣 学生在教师的总 结升华中感受旧 时代下女性无声 的泪水与被迫害 的命运。 把握要害 通过对刘兰芝 是否“守礼” 的讨论由人物 形象上升到封 建礼教下人物 的 挣 扎 与 苦 楚。清晰明白, 礼教对刘兰芝 的压迫是贯穿 生死无处不在 的 。 提升思维 将刘兰芝个人 的悲剧拓展到 那个时代女性 群体的悲剧, 再从由时代的 局限升华到如 今的反思。任 务 三 : 改 编 悟悲 剧 · 改编文本:品悟悲剧结局 讨论改编可能 出示: 如果刘兰芝可以认错服软,向焦 母祈求返还焦家.. 如果刘兰芝可以考虑家族的 利益,嫁入太守府邸... 如果刘兰芝可以生育一男半女..... 如果刘兰芝可以跟焦仲卿一起私奔... 如果刘兰芝可以一直获得母亲与兄长的庇护... 讨论: 还有那些条件的改变可以让刘兰芝避免死 亡的悲剧,引导学生从“增、删、调、换” 的角度思考改编。 追问:刘兰芝的悲剧仅是因为死亡吗 明确: 死亡不是悲剧的原因,而是悲剧的一种体 现,是所有悲剧累积到最后的迸发。 探究悲剧原因 问题:如果刘兰芝不死,她会以什么样的 身份活在那个时代 明确: 面对制度结构性的压迫她只能仍以“依附 主体”的客体身份存在。而客体身份所面 临的更大悲哀是人格的被物化。 如果焦仲卿的妻子可以认错服软,向焦 母祈求返还焦家... 如果刘家的大女儿可以考虑家族的利 益,嫁入太守府邸..... 如果焦母的儿媳可以生育一男半女...... 如果被求娶的刘家女可以跟焦仲卿一起私奔.. 如果被婆家驱遣的媳妇可以一直获得母亲与兄 长的庇护...... 总结:死亡只是悲剧的表象,并不是悲剧 品悟悲剧 学生结合老师讲 解 , 进一步感受 到刘兰芝生存境 地的逼仄与不自 主的命运轨迹。 尝试理解 “ 死亡 是悲剧的表象, 而并非悲剧的原 因 。 ” 悲剧初悟 通过对可能性 的 探 讨 与 推 翻,进一步感 受“死亡”作 为唯一结局的 冲击力。 以小见大 由一人的抗争 与毁灭,带出 悲剧性的抗争 与毁灭。结合 具体事例,更 清晰的了解悲 剧与悲剧性的 涵义。的原因。死亡并非突如其来的祸事,而是 叛逆出走与无奈退守间的绝望。当看似给 予刘兰芝“生”的可能时,却没有认识到 唯有主体的觉醒,才能焕发希望。作业 布置 倘若刘兰芝穿越到了现代社会,她会有怎样的遭遇呢 请大家结合社会事件 和现实问题,结合本节课的分析思路,继续创作关于刘兰芝的故事,合作完成 本次课本剧的改写!板 书 设 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 (被嫌被逼被葬) (自尊自遣自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