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意象,赏美景
2.读诗句,析情感
3.诵经典,提能力
导入:
在中国传统文学的广阔天地里,最深情的篇章并非仅仅围绕爱与死亡,而更多地聚焦于怀古与兴亡的深深叹息。今天,我们的课堂将踏入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共同品味宋代文学巨匠王安石的传世佳作《桂枝香·金陵怀古》。
首先,让我们揭开怀古诗的神秘面纱:这类诗篇,如同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涟漪,诗人站在往昔的遗迹之上,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借由眼前的景象,抒发内心对过往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憧憬。正如明朝李贽所言:“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怀古诗正是这样一种情感的载体。
在探讨其结构时,我们会发现怀古诗往往遵循着“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怀”的脉络,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而鉴赏此类诗篇,则需我们细心理清史实背景,揣摩诗人的创作意图,深刻体悟其中的情感波澜,并细心分析诗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这些手法丰富多样,包括对比、烘托、用典等,它们如同魔法般将诗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字里行间。而当我们深入品读这些怀古诗时,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情感更是复杂而深邃。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到对古人功绩的由衷赞叹,再到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怀古诗独有的魅力。
在导读环节,让我们先“知人论世”,了解王安石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桂枝香·金陵怀古》这首怀古诗所蕴含的深厚意蕴。
作者介绍:
王安石,我们常称他为介甫,号半山,是北宋时期抚州临川的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被后世尊称为王荆公,在政治、思想和文学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深受人们的敬仰。就连列宁也曾称赞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不仅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一员,还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与苏轼、欧阳修、黄庭坚等人齐名。他的诗文内容深刻,用词精准,风格独特,给人一种刚劲有力的感觉。他的作品,如《王临川集》和《临川集拾遗》,都是我们学习古典文学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在诗词创作上,虽然王安石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每一首都独具匠心,打破了五代时期的陈规陋习,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完全不受前人绮靡风气的影响。
写作背景: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因变法失败而离职,退隐金陵,担任江宁知府。此词乃他在金陵登高怀古之作。那时,宋朝看似国泰民安,实则暗藏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安石登高远眺,有感而发,借金陵美景与历史沧桑,表达了对朝政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朗读品味
初次朗读,先正字音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高望远,正值古都晚秋,天气初显凉意。千里江水清澈如练,翠绿山峰簇拥。夕阳下,归帆点点,酒旗斜挂,彩舟穿梭于云间,星河鹭起,美景如画,难以尽述。
回首往昔,繁华与竞争交织,门外楼头,悲恨连绵。千古以来,人们登高望远,感叹荣辱兴衰。六朝旧事已随流水逝去,只留下寒烟衰草,凝绿依旧。至今,仍有歌女时时吟唱那《后庭花》遗曲。
上片主要描绘了金陵的壮丽景色,下片则通过怀古,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虑。
明确:
在讲解的开始,我们先明确登临的时节背景,随后展现眼前的一片风光,看那江水清澈如练,夕阳映照下的翠绿山峰,还有酒旗在风中摇曳,白鹭在空中翩翩起舞,这真的是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登临时的景象
转入下片,我们不禁感慨六朝时期的繁华与衰落,那些曾经的奢靡与辉煌都已随风而去,只留下一片寒烟衰草。但只是空叹这些兴亡荣辱,并无多大意义。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中汲取教训,勇于变革,以免重蹈历史的覆辙。——登临后的感悟
现在,让我们来一同欣赏这首词。张炎在《词源》中提到:“词以意趣为主,要避免直接抄袭前人的语言。”他特别称赞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洞仙歌》(冰肌玉骨)以及王安石的《桂枝香》(登临送目),说这些词都充满了清空中的意趣,没有深厚的笔力是难以达到的。——赏读环节
接下来,请大家齐声朗读上阕部分。
“面对眼前这番美景,作者发出了‘画图难足’的赞叹。现在,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进行深入的赏析。”
提示:当我们进行景物描绘时,可以从空间布局、色彩搭配和感官体验三个角度来入手。
1) 无论是描绘何种景致,都应当遵循一定的顺序,比如由高到低、由远及近,这样能使画面更加清晰、有条理。
2) 诗歌中的景物往往色彩斑斓,将这些色彩各异的景物融合在一幅画面中,就如同诗中有画,让人陶醉其中。在鉴赏时,我们可以从色彩的角度去品味诗人写景的独特之处。
3) 诗人在描绘景物时,常常会调动自己的听觉、视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去体验,让景物更加生动、立体。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这句话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直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事件。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这里通过视觉的描绘,加上比喻和用典的手法,对远景进行了静谧而生动的刻画。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句中“帆”与“棹”借代船只,近观动景,而“残阳”、“西风”则营造出一种秋日凄凉的氛围,为后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这句话则是远眺动景的描绘,色彩对比强烈,动静结合,展现了自然风光的无限美好。
以上是上阕的小结。
如何生动地展现上片的风景画面?
①在这首词的上半部分,作者精心运用比喻、典故、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结合动静、远近、色彩的巧妙对比,②活灵活现地勾勒出了长江的磅礴、青山的翠绿、船只的繁忙穿梭、夕阳的余晖洒落、酒旗随风轻扬、彩舟绚丽夺目、星河璀璨闪烁、白鹭翩翩起舞的壮丽景象,③这些元素共同交织成一幅金陵地区江山如画、风帆点点、酒香弥漫的繁荣图景,④营造出一种既气势磅礴又意境深远的氛围,同时略带几分秋日特有的萧瑟之感,为接下来的情感抒发做了自然的过渡。
(作用)
深入体会情感
全体同学齐声诵读下阕
回想起过去的时光,繁华盛景仿佛就在眼前,但转瞬间又化为乌有,不禁让人感叹那门外楼头的景象,悲恨之情久久难以平息。
这句话以虚写为主,通过“念往昔”的转折,将上半部分的景物描绘巧妙地过渡到下半部分的情感抒发,引领我们由眼前的美景穿越到历史的深处。
“繁华竞逐”描绘的是词人想象中六朝贵族们竞相追求奢华生活的场景。
那么,作者提到的六朝统治者“繁华竞逐”的典故具体是什么呢?他们的结局又是如何的呢?
这个典故就是“门外楼头”,它来源于陈后主与宠妃张丽华的故事。
而他们的结局则是“悲恨相续”,过度的奢靡生活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站在高处,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不禁涌起万千感慨,对那些只知道感叹朝代更迭而不从中吸取教训的人们感到深深的遗憾。
六朝的往事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远去,只留下寒烟和衰草还在默默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而那些商女们,却依然时常唱着那首亡国之音——《后庭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