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4课时) 教案 初中化学 科粤版(2024) 九年级上册(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4课时) 教案 初中化学 科粤版(2024) 九年级上册(2024)

资源简介

相对原子质量 离子的形成
素养目标
1.化学观念: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也可以转变为离子;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及其应用。
2.科学思维:通过分子、原子、离子的学习,能说明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知道可以用符号表示物质的组成,认识表示分子、原子、离子的符号,能直观建立符号和微观世界的联系。
3.科学探究与实践:能与同学合作、分享,善于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评价、反思、改进学习过程与结果。
4.科学态度与责任:初步树立“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离子的概念。
2.教学难点:原子中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以及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原子很小,原子核更小。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原子核只相当于体育场中的一只蚂蚁,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大的空间做高速运动。那么,原子的质量又有多大呢?
讨论交流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粒子种类 质量
质子 1.6726×10-27kg
中子 1.6729×10-27kg
电子 质子质量的1/1836
归纳总结
原子的质量很小;
不同粒子的质量不同;
如此小的数据书写、使用均不方便。(这该怎么办?有没有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呢?)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原子的质量有多大
提出问题 原子虽小但也有质量和体积,它的质量如何表示呢?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相对原子质量。
归纳总结
1.定义: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表达式:相对原子质量=
3.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实际质量的关系:①相对原子质量不等于原子的实际质量,是个比值。②原子实际质量越大,它的相对原子质量数值越大。③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1”(书写时一般不写出)。原子实际质量的单位是:千克。
课堂讨论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 1 0 1 1
碳 6 6 6 12
氧 8 8 8 16
钠 11 12 11 23
铁 26 30 26 56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在此也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得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探究点二 离子怎样形成
提出问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原子的最外层为8个电子时是稳定结构,为了使最外层为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原子要失去或者是得到一些电子才能处于稳定状态,那么原子在得到或失去电子后还是原子吗?新得到的这些粒子是否带电呢?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在化学变化中,一些原子容易失去电子,而另一些原子则容易得到电子,当原子得到或失去核外电子从而带上电荷以后,便转变成离子。
观察活动 钠在氯气中燃烧
归纳总结 (观看《钠在氯气中燃烧》实验视频)
实验步骤及装置 现象
把装满氯气的集气瓶倒扣于加热至熔化的金属钠上 钠燃烧,发出黄色火焰并生成白烟
注意:这里生成的白烟实际上是一种白色的固体小颗粒氯化钠(NaCl),是食盐的主要成分。
观看《 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的视频
归纳总结 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提出问题 原子得到或失去核外电子后所得到的离子都相同吗?如何分类呢?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质子数>电子数);如:Na+、Mg2+、Al3+等。
2.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质子数<电子数);如:Cl-、O2-、SO42-等。
3.离子符号及其意义
(1)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在原子团或原子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的多少及电荷的正负。如Xn+(阳离子符号)或Xn-(阴离子符号),当n=1时,n不写,如H+、OH-等。
(2)
课堂讨论 原子与离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归纳总结
粒子种类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别 粒子结构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粒子电性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性 显负电性
符号 如氧原子表示为O 如钠离子表示为Na+ 如氧离子表示为O2-
联系
课堂讨论 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尝试归纳出分子、原子、离子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4课时 相对原子质量 离子的形成
一、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离子
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阳离子、阴离子。
3.离子符号及其意义。
4.离子与原子的关系。
作业布置 请完成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堂课借助直观的挂图和模型,通过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的微观想象力,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不足之处 本节课知识抽象,部分学生缺乏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学起来枯燥无味,有部分同学在课堂上发言少,很少参与交流活动,需教师不断反思并探讨
氯离子
Cl-
1个氯离子
1个氯离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原子
得电子
得电子
阴离子
阳离子
失电子
失电子原子
素养目标
1.化学观念:知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科学思维:能总结归纳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会简单辨析分子、原子的基本概念。
3.科学探究与实践:能与同学合作、分享,善于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评价、反思、改进学习过程与结果。
4.科学态度与责任:热爱科学,逐步形成崇尚科学、严谨求实等科学精神及勇于克服困难的坚毅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2.教学难点:理解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那么分子本身怎样构成?分子能不能再进行分割呢?如果能分,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分子还可以分成更小的微观粒子,就是原子。)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原子是什么
一、原子概念的提出
提出问题 前面我们学过分子,那么原子是什么?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p43-44“原子是什么”,讨论交流。
归纳总结
原子的概念最初是由古代哲学家提出来的,他们设想的原子是构成万物的不可分割的微粒。→到了近代,科学家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发展出近代原子学说,并逐渐认清了原子与分子之间的关系。
现在,让我们通过化学变化的实际例子来说明这种关系。
二、氧化汞受热分解
观察实验 氧化汞受热分解——观看《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视频
现象:红色粉末逐渐变化,试管内壁上出现银光闪闪的液体,并能收集到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氧化汞汞+氧气
讨论交流
1.在化学变化中,反应物氧化汞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构成氧化汞分子的汞原子和氧原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反应生成的物质——氧气和汞分别是由什么微观粒子构成的?
观察实验 观看《氧化汞的分解》动画
尝试从微观角度来解释这个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归纳总结
1.在化学变化中,氧化汞分子分解成为汞原子和氧原子。换句话说,氧化汞分子是由汞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由此可见:分子由原子构成。
2.有的物质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金属汞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
3.汞原子和氧原子本身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变化,只是组合方式发生改变,它们重新组合后构成新的物质。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小组讨论 氢气与氯气的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归纳总结
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当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当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改变。而原子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讨论:1.分子和原子你们已经有了哪些了解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分子 原子
基本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停地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
定义 保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检查站 学过前面的内容后,你知道空气中物质构成的奥秘了吗?请填写下表。
空气中的物质 构成该物质的分子 构成该分子的原子
氮气(N2) N2 N
氧气(O2) O2 O
二氧化碳(CO2) CO2 C O
水蒸气(H2O) H2O H O
稀有气体[氦(He)、氖(Ne)、氩(Ar)等] 它们由相应的原子直接构成物质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原子
一、原子是什么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观粒子。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某些物质。
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相同点:体积小、质量小、不停地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
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作业布置 请完成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堂课的知识比较抽象、枯燥,通过与实验和生活实例紧密联系,使学生展开联想,从而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形成表象的认识,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不足之处 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后面教学中应增加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第1课时 分子
素养目标
1.化学观念:知道由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观粒子,建立认识物质的微观视角。
2.科学思维:通过课本实验、生活经验及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出分子的性质,能基于真实情境,从分子的视角分析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简单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解释和判断。
3.科学探究与实践:进一步认识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和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
4.科学态度与责任:体会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分子的基本性质。
2.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庄子》中记载:“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物质能无限地分吗?
对于物质构成的问题,许多科学家进行过长期的探索。现代科学家已经证实: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分子。
【合作探究】
探究点 分子是什么
探究实验
实验 【实验2-2】把香水洒在小毛巾上,抖开毛巾,绕教室一周。 【实验2-3】在玻璃管的两端分别放置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棉花团,塞紧胶塞。
现象 能闻到香味 玻璃管内产生大量的白烟
解释 许多物质由叫作分子的微观粒子构成。在本实验中,所用的香水是由酒精分子和多种香精分子混合在一起构成的。所以,当香水的这些分子通过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后,我们就能闻到香水的气味。 盐酸中挥发出来的的氯化氢分子和氨水中挥发出来的氨分子运动到空中相遇,并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氯化铵小颗粒,扩散到空中,形成白烟。
课堂讨论 以上两个实验中所发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与同学讨论并填写下表。
问题 [实验2-2] [实验2-3]
变化中有无新物质生成? 无 有
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无改变? 无 有
讨论交流
1.用分子的观点重新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宏观 没有生成新物质 有生成新物质
微观 分子没有改变 分子改变
用分子的观点认识混合物和纯净物。
宏观角度: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而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
微观角度: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果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就是纯净物,如果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就是混合物。
归纳总结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仍然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化学性质跟原物质不同的新物质。所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观粒子。
3.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不同的分子一定会构成各不相同的物质。
提出问题 此外,分子有没有共同的一些性质呢?
讨论交流 根据生活经验和一些客观事实进行归纳总结。
事实1:水分子和乒乓球相比,相当于乒乓球和地球相比。
事实2:1 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 3×10-26 kg,1 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 个水分子。如果 10 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 100 个,日夜不停,需要 3 万多年才能数完。
结论1:分子体积和质量很小。
观看《氨分子扩散》的视频
烧杯A 烧杯B 实验装置
现象 溶液变成红色 溶液不变色
解释 烧杯 B 中浓氨水挥发出来,氨分子进入烧杯 A 中,形成的氨水使酚酞变红色。
结论2: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事实3: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这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在受压的情况下气体液化,分子间的间隔减小。
结论3:分子间存在间隔
课堂讨论 你能解释热胀冷缩现象吗?
物质发生状态变化时,只是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分子大小没有变化。
一般情况下,对于同种物质:
气态分子间的间隔>液态分子间的间隔>固态分子间的间隔
归纳总结
分子体积和质量很小。
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分子间存在间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两小一动一间隔)
【板书设计】
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分子
分子是什么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观粒子。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
分子的性质——两小一动一间隔
1.分子体积和质量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存在间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作业布置 请完成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验开始,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认识物质世界,较好地建立了学生的微粒观
不足之处 后面讲解分子的性质可以辅以更多身边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能更真切、直观地感受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原子的结构
素养目标
1.化学观念: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能根据原子的核电荷数判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2.科学思维:知道可以通过实验、想象、推理、假说、模型等方法探索物质的结构。
3.科学探究与实践:能与同学合作、分享,善于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评价、反思、改进学习过程与结果。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家探索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智慧,了解人类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探索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原子非常非常小,那么它是不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微观粒子呢?原子内部有什么奥秘呢?为了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科学家进行了长期的科学探索。
1808年,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个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1904年,汤姆孙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行星模型”;
1913年,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模型—“玻尔模型”;
现在的原子模型——“电子云模型”。
【合作探究】
探究点 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怎么构成的呢?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讨论交流 观察下表,你有什么发现?(组织学生相互讨论)
粒子种类 电性
质子 1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 不带电
电子 1个单位负电荷
归纳总结
1.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
2.中子不带电
3.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由于质子(原子核)与电子所带电荷数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由于质子(原子核)与电子所带电荷数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讨论交流 观察下表,你有什么发现?
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数 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 中子数 质子数 中子数
氢 1 0 1 氧 8 8 8
氦 2 2 2 钠 11 12 11
碳 6 6 6 氯 17 18 17
氮 7 7 7 铁 26 30 26
归纳总结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中子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提出问题 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怎么排布的?有何规律?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原子核外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2层最多排8个电子。
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作最外层,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达到8个电子的惰性状态是稀有气体的稳定结构(第一层2个电子为稳定结构)。
金属原子最外层的电子一般少于4个。
提出问题 如何直观、形象地表示电子的分层排布呢?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原子种类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原子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 结构是否稳定 推测原子性质 得失电子
稀有气体原子 8个(He为2个) 稳定 比较稳定 既不易得电子,也不易失电子
金属原子 一般少于4个 不稳定 不稳定 易失电子
非金属原子 一般多于4个 不稳定 不稳定 易得电子
2.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作业布置 请完成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堂课分析和讨论原子结构的科学史料,提高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们领略了神奇的微观世界,使微观变直观,抽象变形象,从而突破难点
不足之处 讲得太多,学生的探究活动偏少。提出问题后,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有些问题也没能彻底地放手给学生去解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