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元素周期表 物质的分类素养目标1.化学观念: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2.科学思维:能依据物质的元素组成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体会分类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3.科学探究与实践:能与同学合作、分享,善于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评价、反思、改进学习过程与结果。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家探索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智慧。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2.教学难点:物质分类的初步知识。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超市里有成百上千种商品,却分门别类、有序地摆放。那么组成物质的一百多种元素,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呢?【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元素周期表提出问题 元素周期表是按什么编排的呢?有没有规律?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和元素周期表讨论归纳。归纳总结元素周期表的编排结构:1.周期:每一横行叫作一个周期,共7个周期。2.族:每一纵行叫作一个族(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3.元素周期表的起始: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4.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5.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所在单元格信息:探究点二 单质和化合物有何不同提出问题 物质按组成元素如何分类?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归纳总结1.单质与化合物的比较:单质 化合物区别 宏观组成 由同种元素组成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微观组成 由同种元素组成;(2)不能发生分解反应 (1)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2)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分解反应判断依据 前提是纯净物,且只含一种元素 前提是纯净物,至少含有两种元素实例 铁(Fe)、硫(S);氧气(O2)、氮气(N2) 氯化铵(NH4Cl)、二氧化硅(SiO2 );水(H2O)联系 都是纯净物,属于并列关系;二者可通过化学反应相互转化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作氧化物。如二氧化碳(CO2)、水(H2O)、五氧化二磷(P2O5)等。3.物质的简单分类:【板书设计】第2课时 元素周期表 物质的分类一、元素周期表简介1.结构:共有7个横行(7个周期),18个纵列(16个族)。2.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二、单质、化合物与氧化物作业布置 请完成对应课时作业。【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本堂课利用教材上的资料和生活实例做成课件,减轻学生学习知识的压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使理性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不足之处 时间有限,元素符号又较多,学生一时难以全部记住2.3 辨别物质的组成第1课时 元素及其符号素养目标1.化学观念:认识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知道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属于同种元素。2.科学思维:了解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是不变的,建立认识物质的宏观视角。3.科学探究与实践:能与同学合作、分享,善于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评价、反思、改进学习过程与结果。4.科学态度与责任:发展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正确书写常见的元素。2.教学难点:认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同学们是否注意到矿泉水瓶包装上的成分表,请同学们观察图中的表格。提出问题什么是元素?2.如何依据元素将物质进行分类呢?【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什么是元素课堂讨论 下列几种分子分别由什么原子构成?有相同的原子吗?(氧气分子含有氧原子;二氧化碳分子含有碳原子和氧原子;水分子含有氢原子和氧原子)物质 相同原子 核电荷数(即质子数)O2 O 8CO2 O 8H2O O 8归纳总结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同理可知: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 6 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 1 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提出问题 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元素和原子是什么关系呢?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原子不变,元素是否发生变化?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归纳总结1.概念: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对元素含义的理解。(1)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H2O与NH3,H2与He质子数相同,却不是同种元素。(2)定义中的“一类原子”不能说成“同种原子”。“一类原子”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一定相同的原子。(3)元素概念中的“原子”包括中性原子和离子,如Cl(原子)和Cl-(离子)都属于氯元素。3.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故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肯定不变。4.元素的种类及分布。(1)种类:①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③稀有气体元素。(2)地壳中各种元素按含量由多到少依次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其他元素。提出问题 前面我们学习了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今天又学习了元素,它们与物质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归纳总结 元素与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知识拓展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元素 原子区别 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②是宏观的概念③只能组成物质,不能构成物质 ①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②是微观的概念③可构成分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联系 原子与元素是个体与总体的关系,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探究点二 怎样表示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提出问题 元素符号如何写?又表示什么含义?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归纳总结1.表示方法:(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C、K、S等;(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Na、Mg、Cu等。2.元素符号的含义:(1)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2)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物质。(3)元素符号前面添加上数字时,只能表示多个原子,不能再表示该元素。注意:元素符号前面有数字时,只表示微粒个数,不能表示该元素。【板书设计】2.3 辨别物质的组成第1课时 元素及其符号一、元素的概念及其分类1.概念: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3.元素与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元素符号1.书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巧学妙记】“一大二小”)2.意义:(1)表示一种元素;(2)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3.元素符号前面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作业布置 请完成对应课时作业。【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抽象元素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加强教材的前后联系及与生活的联系,设置较多的课堂讨论环节,学生参与度比较高不足之处 由于没有同位素的知识储备,学生对于元素的概念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大部分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来记忆概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课时 元素及其符号.doc 第2课时 元素周期表 物质的分类.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