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神奇的探险之旅教学目标1.通过习作,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生活,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2.围绕“探险”编一个故事,做到语句通顺,故事情节完整、内容具体。教学重难点习作中故事情节完整,内容做到具体、生动。教学过程一、引发回忆,引入课堂师: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段小视频。(播放惊险项目视频,学生观看。)师:看来大家很喜欢!回顾一下,这段小视频当中大概出现了哪几个项目?生:高空骑自行车、走玻璃桥、坐过山车、漂流、滑雪。师:这么多项目,大家尝试过吗?感觉如何?生:玩过,很刺激!很喜欢!师:我们来看几张图片,(出示游客坐过山车时的表情照片)注意看人物表情。(生大笑)哈哈,相信你们一定想起自己玩过山车时的经历了。谁来谈谈?生:我第一次坐过山车的经历至今都难忘。太快了,太吓人了。师:这么吓人,你玩了几次?生:三次!(笑声)师:很吓人但很想玩,大实话!生:我感觉坐过山车很刺激、很爽。师:他用了两个词,一个“刺激”,一个“爽”。我们都知道坐过山车很吓人、很刺激,但是偏偏又喜欢一次又一次地“虐”自己。其实,过山车也好,高空自行车、玻璃桥、漂流、滑雪也罢,都很刺激。而这个“刺激”的背后,其实就一个字——生:险。师:对!都有险情。人类自古就喜欢探险,国外有麦哲伦航海,中国有徐霞客游记,等等。二、筛选权衡,聚焦内容师:是啊,这个世界那么美、那么可爱,怎么能不吸引我们?来看!(出示“热带雨林、茫茫大漠、海中荒岛、幽深洞穴、南极冰川”图片,并配以轻松欢快的音乐。师诗意描述;生静静观看,陶醉其中。)师:好看吧?(生:好看。)但是,请注意看—(原彩色图片变为黑白,并配以紧张、恐怖的音乐。学生观看,神情紧张。师提示:你可以盯着某一幅图,想象自己到了那个地方。)师:你刚才盯着的是哪幅图?生:中间那个洞穴的图。师:你想到了什么?感觉如何?生:我感觉山要崩塌了,前面的石头都变成了一群虫子。师:哟,这想象!山洞要崩塌,连那些石头都变成虫子一样的东西。毛骨悚然!生:我刚刚盯着的是沙漠那幅图,我看到天空中有一块块黑色的东西,感觉有很凶的东西在接近我,而地上的裂纹就好像蛇一样。师:沙漠里的响尾蛇可厉害了!天空也想到了,地面也想到了。没错,我相信你们盯着的每一幅图,可能都有一个不妙的东西正在向你逼近。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就将写一次“神奇的探险之旅”。(出示“探险攻略”,见表1。)表1场景 险情 队友 装备热带雨林 遭遇毒蛇、下暴雨、迷路…… 胆大而鲁莽的小马、知识渊博的生物学家王博士 药品、雨衣、食物、地图……师:这里有一份探险攻略。有一个人准备要去热带雨林,准备干吗呢?去寻找枯叶蝶。他可能遭遇的险情是—生:遭遇毒蛇、下暴雨、迷路……师:这些险情都极有可能啊!探险还得带上队友,队友小马的特点是——生:胆大,鲁莽。师:要去探险,胆大是优点,但是鲁莽——生:会带来更多的危险。师:是的,有句俗话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为了制造一种险情,不妨带上—生:猪一样的队友!(笑声)师:当然,有人拖累你,给你制造险情,也一定会有人帮助你,为你保驾护航。比如,这里的—生:王博士。师:生物学家王博士一定知识渊博,富有经验,会有帮助。那么,他带的装备有—生:药品、雨衣、食物、地图……师:这些装备重不重要?生:重要。师:请特别注意看哦,他选这些装备有什么奥秘啊?生:和险情有关系。师:太棒了!跟险情对应上了。比如说,下暴雨就得准备—生:雨衣。师:比如说遭遇毒蛇,可能要用到—生:药品。师:是的,既然我们是去探险,自然要玩点儿刺激的,对吗?那么,我们的准备没那么充分,有没有可能?(生:有可能。)也就是自然界的险情向我们逼近的时候,结果因为人为的原因,又增加新的险情。师:同学们,回到刚才的这几幅画面。想象一下,里面可能有哪些险情?你可能和谁一起探险?你们带了哪些装备?(播放紧张、恐怖的音乐。出示表2。生选择、填写。)表2选场景(选一处) 预测险情茫茫大漠( ) 幽深洞穴( ) 遭遇猛兽( ) 断水断粮( )热带雨林( ) 海中荒岛( ) 暴雨袭击( ) 突发疾病( )南极冰川( ) 神秘峡谷( ) 落石崩塌( ) 装备丢失( )( ) ( ) ( ) ( )选队友(两列人物各选一个)经验丰富的探险爱好者( ) 好奇心强、性格活泼的妹妹( )知识渊博的生物学家( ) 胆子大但行事鲁莽的表哥( )见多识广的向导( ) 心细而胆小的同学( )其他专业人士( ) 其他亲朋好友( )选装备指南针( ) 地图( ) 食物( ) ( ) ( )饮用水( ) 药品( ) 帐篷( ) ( ) ( )师:(出示)提示1:省略号就意味着还可能有其他的险情哦。提示2:至少选两个队友,像课本里的人物表格,两列都要选哦!提示3:装备方面,你可以把所有该带的全都带上,也可以让自己落下一样两样没带,这样可能更好玩儿哦。(笑声)师:我看到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地在做选择,有的同学在括号里打上勾,然后又把它划掉,然后又重新选择,太棒了!我们刚才在干什么?生:纠结。师:说得好!其实,纠结的过程就是在思考,你在想这次探险我怎么写,你在想整个险情我究竟会遇到什么,最后我怎么样脱离险境。这就叫—生:(小声地)构思。师:(惊喜地)大点儿声说。生:构思!师:太棒了,这就是“构思”啊!(板书:构思)来,你选择的险情是什么?生1:遭遇猛兽和雪崩。师:哇!又有猛兽,又有雪崩。猛兽是什么?生:雪狼。师:雪狼。你熟悉雪狼这种动物吗?生:在电视上看到过有关它生活习性。师:它会主动袭击人类吗?生:饿的时候会。师:那么,先是遇到雪狼,还是先遇到雪崩?生:先遇到雪狼。师:太好了!你选择的队友是谁?生:知识渊博的生物学家。师:他可以帮助你干什么呢?生:遇到狼群时可以教我怎么脱离险境。师:这个生物学家太重要了!假如大家都不懂的话,就玩儿完了啊!还选了谁?生:胆子大但行事鲁莽的表哥。师:这个表哥有没有制造险情?生:有!他大声叫喊制造了雪崩。师:哇!他是真的了解雪崩。那么,带上的装备是什么?生:指南针、饮用水、地图、药品、食物、打火石。师:带这么多,看来你很有经验。有没有忘带的?生:忘带护目镜了,还有雪杖。师:哎呀,这有可能导致险情,是吧?再请一位同学。生2:我探险的目的地是热带雨林。险情是遭遇猛兽、暴雨袭击、迷路、落石崩塌。师:为什么选这么多?生:因为我觉得都有可能发生。师:是啊,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一篇文章就写一种险情,我们很快就把它解决掉了,脱离了险境。这样的文章好看吗?生:(齐)不好看。师:什么原因?生:因为不够刺激。师:是啊,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只有一个陡坡,一会儿就结束了,你喜欢吗?生:(自由应答)不喜欢。师:也就是说我们得多制造几个险情,对不对?(画出情节起伏的线条)生:哇,好像心电图。师:是的,心电图。我们写探险小说,就是要让别人—生:要让别人心跳忽快忽慢。师:对啊,这样的探险小说才会吸引读者,对吧!再请一位同学说,你选了谁?生:经验丰富的探险爱好者。师:另一列人物中,你选了谁?生:心细而胆小的同学。师:生活中,有些心细的人确实可能胆小。哎呀,这胆小有可能成为你探险中的—生:一个麻烦。师:一个麻烦、一个拖累,太好玩儿了!装备带了几样?生:几乎都选了。师:几乎都选了,看样子还是尽量少给自己制造麻烦。你请,简单说说。生3:我选的也是热带雨林,险情是遭遇猛兽、暴雨袭击、装备丢失和迷路。师:注意,她刚才说到“装备丢失”,为什么想到装备丢失?在这个热带雨林丢了什么?生:丢了指南针或者地图。师:这两个东西的功能差不多哦!是不是这两个东西都丢了?(生:是。)在茂密的森林把这两个东西丢了,你就找不到——生:找不到路了。师:打听一下,最后是怎么出去的?生:最后是在一个空旷的地方遇到直升飞机。师:好的,你的文章你做主。好了,同学们,在稍后的写作中,你还可以根据情况调整刚才的构思。三、细化险情,动笔写作师:相信同学们的构思在脑海里已经越来越清晰了。动笔前,我们一起再看看这篇文章。[出示范文《雪山遇险记》(见课件),生默读。]师:同学们注意,相比“神奇的探险之旅”,《雪山遇险记》这个题目怎么样?生:《雪山遇险记》更吸引人。师:对!“神奇的探险之旅”只是这次写作的主题。要想让自己的文章更吸引人,还得想想题目怎样确定。这篇文章大致的顺序,大家看出来了吗?生:先写他们进入了一个危险的地方,然后遇到了雪崩,最后成功地逃出来了。师:是的,这是一个基本的顺序。简单地说,就是入险地、遇险情、脱险境。这个顺序,对大家来说应该没什么问题。问题是,究竟怎样把这次探险之旅的过程写得更详细、更吸引人呢?(师生交流,师相机出示。)1.通过写“所见”“所闻”“所感”等细节,凸显险情;2.人物表现要交叉写;3.写出探险的曲折经历,让故事多些波折。师:请同学们看这样几个开头—(出示)A.“嗷—”,突然间,森林里传来一声嚎叫……B.远处,一个巨大的漩涡飞一般地朝我们的轮船袭来。“不好!是龙卷风!”李叔叔大声叫道……C.黄沙漫天,天上的太阳火辣辣的,真让人难受啊!我摇一摇水壶,大概只剩下两三口了……D.……师:大家从中选择一个,或者全都不选,按自己的想法写。都行。另外,还请大家注意一下,(出示)我们一起读一遍。依攻略,巧构思,事情发展记心间。抓细节,交叉写,一波三折更惊险!(生齐读)师:请大家记住刚才定下的攻略,记住自己构思的探险过程,不需要题目,直接切入险境,开始写吧。(生写作)四、即时修改,得法得言师:好,同学们停一停。我知道很多人实在是舍不得把笔放下,因为自己脑海里一环扣一环的险情非常清晰,就恨不得一口气写下来。现在我们要稍停一下,回头看看你写下的片段,此刻你可能有些开心,甚至有些得意,因为你精心编织的故事好像十分完美,似乎无懈可击。但是,请看—(出示本单元语文园地里叶圣陶给肖复兴修改的习作图片)师:我们可以看到,作家肖复兴初三那篇习作,乍看上去无懈可击,但经过叶圣陶先生一修改,才发现问题其实不少。来,我们也拿起自己的文章,一边读一边想:我这样写好不好?有没有漏洞?还有没有更好的写法?发现问题,立刻改正。(生修改习作)师:好了,同学们,大家都在非常认真地修改自己的习作,真是一道最美的风景。好文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你一定发现,刚开始写得有些急了,有些地方表达得并不是特别准确。好的,谁来分享一下自己写的?(生朗读习作。略。)师:好,谢谢!她一直把险情叫作“那东西”,那个东西其实是什么?生:蛇。师:为什么一直不说蛇?生:因为她起初并不知道那是什么,写“那东西”就更显得恐怖。生:这是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师:好,你们都是她的知音!我觉得这是文章当中一个特别大的亮点。还有第二个亮点,大家看看第1自然段,在所闻、所见、所感这几个方面,哪个最突出?生:所闻。师:是啊!“快点!”“要到出口了!”“小心啊,快点!”“扑通”一声,“轰!”……这些有关声音的描写,仿佛把读者带到了现场。另外,我还要表扬她朗读也特别好。有人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是的,她突出了、强调了这个地方的恐怖。把掌声送给她。(生鼓掌)师:大家也帮忙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生:我觉得“拿了一点膏药”不合适,可以改成“一贴膏药”。师:真好!你是她的“一字之师”!我们改过来。生:我觉得最后要公布“那东西”是蛇。师:你最后会公布吗?生:会的。因为我还没写完。师:好。还有没有其他意见?生:我觉得她的语言描写比较多,可以再增加一些动作描写。师:语言描写很丰富了,可以强调一些动作,太棒了!“随着森林的深入”,这句话要不要改呀?谁来试试?生:可以改成“我们向森林深处走去”。师:好!我们向森林深处走去,光线越来越暗……这里有个数字①。你是在这一处加了些文字对吗?生:对!师:“光线越来越暗,一棵棵巨人一样的大树挡住了阳光。”太棒了!(稍顿)有的同学可能只顾一个劲儿地往险处写,其实,不要着急,别忘了,你是来玩儿的,先欣赏一下风景嘛!(笑声)师:(继续读习作)“前面的小宁突然一声尖叫:‘啊!’把我们吓呆了!大家连忙问:‘怎么了?!’‘蛤……蛤蟆!’嗐!这家伙,吓我们一身冷汗!”哈哈!先来个蛤蟆试一试我们的小心脏,是吧?(笑声)师:(继续读习作)“张叔叔那原本笑得灿烂的脸突然变得严肃起来,他慢慢地张开嘴:‘可能有猛兽要来了。’我们一听,都不约而同地往一旁的草堆里钻,小宁脸色苍白,不停地打着哆嗦。”从张叔叔的表现写到我们的表现,再写到小宁的表现,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生:(自由应答)抓细节,交叉写。师:好,谢谢你!表扬你,修改得如此认真!经过修改,我们的文章变得越来越好了。正是—(出示)好文不厌百回改,精益求精更出彩。(生齐读)师:同学们,要写好这类文章,今后我们还需要读更多这样的书籍,比如《八十天环游地球》《汤姆·索亚历险记》等等。大家可以边读边思考,看看作者是怎样构思的,是怎样把细节写具体的,是怎样让险情像过山车一样,让人感受到探险的刺激与乐趣的。下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