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目标】1.了解郭沫若诗歌特点,了解诗歌写作背景。2.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赏析诗歌使用的艺术手法,感受意境美。品 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3.理解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 社会思潮。【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赏析诗歌使用的艺术手法,感受意境美。 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难点:理解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以及追求个性解放 的社会思潮。【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五四青年节,是青年人的节日。我们青年人是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拼搏向 上的。五四运动的爆发,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时的中国青年产生了 重要影响。今天,我们走近深受五四运动影响的郭沫若,走进他的《立在地球边 上放号》。二、了解作者及背景1.学生出示五四运动及郭沫若的相关资料。《女神》思想内容:个性解放、争取圆满人格的强烈要求。反抗、叛逆与创 造精神的歌唱。爱国情思的抒发。2.教师补充并介绍背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 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 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 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 3.了解现代新诗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 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 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 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 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 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三、朗读诗歌,理解内容 1.诵读指导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它是在感情激荡 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从中最能 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为了准确表达出诗人此时的情感,朗 诵时语速应该稍快,尤其是到排比部分,语速要渐快起来;到排比的最后一小句, 语速则要适度放缓。同时,朗诵时的语调也要随诗人感情的升华而逐渐加强。对 每一句中的中心词,如“怒涌”“晴景”“推倒”“洪涛”等,也要做重音处理。 2.给全诗标出节奏和重读,诵读全诗。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①放号:阳平 去声 ②8个“啊”、6个“哟”,如何读 读去声,解释成吹号,但是,诗歌内容跟号角不沾边。读阳平,是号叫——呐喊——惊叹——赞美的意思,和这首诗的疯魔状态匹配。 3.学生朗读。注意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以及体会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4. 分组讨论:(1)本诗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请用简短的词语概括诗歌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宇宙图景。苍茫的宇宙,飘浮的白云,一 颗蓝色 的星球,广袤无垠的大洋,波涛汹涌的大浪……宏伟、强力、壮丽、热烈(2)诗人是站在什么角度来抒发情感的 如何理解诗歌标题的含义 诗人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以浪漫主义者的 激越情怀,把整个世界都当作自己的呼唤对象,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放号”是欢呼、是呼喊、是呐喊、也是赞歌。四、置身诗境,鉴赏诗歌(1)本诗前三行有哪些意象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宏伟壮丽的自然美景图。(2)诗歌第四行有什么作用 结合这首新诗的背景,分析“滚滚的洪涛”的象 征意义。过渡,是由景入情的过渡,它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 了最后三行诗人面对壮丽景象的主观感受。“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 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击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 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既是诗人回国途中所见 之景,也象征着五四运动的巨大声势,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 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3)如何理解“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句首抒情,诗歌的主体形象是“巨人之力”,用三个“不断”,形容巨人力 量之大,无坚不摧,新思想、新文化、新事物正以排山倒海之力摧枯拉朽,摧毁 着旧思想、旧文化、旧事物。(4)怎样理解“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的深刻含义 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 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5)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描写的巨人形象,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 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6)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明确:①想象奇特。诗人把自己想象成站立在地球边上的一个巨人,北冰洋、太 平洋的景色也就尽收眼底了,由此诗人才可以自由地调用这些本来宏大的意象。 ②强烈的抒彩。全诗直抒胸臆,运用了四组“啊啊”、六个“哟”宣泄诗人 热烈奔放、雄壮豪迈的情感。③语言形象生动。诗人将描写对象人格化,写白云在“怒涌”,太平洋“提起他 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滚滚的洪涛在“毁坏”“创造”“努力”,使作 品更加生动形象。(7)明晰主旨: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赞美自然的巨大力量讴歌了“五四”精 神。诗人主张破旧立新。 “不断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文化,“不断的创 造”是创造新世界、新文化。诗中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奋发进取、积极 昂扬的创造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旨在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 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 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五、拓展延伸赏析郭沫若的另一首诗《炉中煤》。(出示投影) 1.朗读诗歌,小组讨论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情感。明确:抒发爱国情怀,眷恋祖国的情感。2.诗歌是借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就像花的芬芳寄托于花朵一样。本诗有哪些 形象 象征意义是什么 明确:形象:年青的女郎、炉中煤。象征意义:“年青的女郎”象征受过五四运动洗礼后,充满生机、蓬勃向上的祖国。“炉中煤”象征作者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火热激情。 3.再次齐读,感悟作者眷恋祖国的一片深情。六、课堂小结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叹、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 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 激情洋溢的赞歌。七、布置作业1.反复有感情地诵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双炉中煤》。2.课下阅读诗集《女神》,感悟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手法和爱国情怀。八、板书设计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形象:巨人的形象情感:奔放、激越、亢奋、热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