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 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老子》四章 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课题 《老子》四章
主备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学习。 2、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 3、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4、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与作品。
教学重难点 准确把握《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并直接论说道理的特点。
教学类型 新授课
四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自主预习 一、知人论世 1.了解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 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 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 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 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 《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 . 了解老子思想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在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 的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究底,对知识非常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 老子经常观察目月星辰,思考天为何物,以致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 容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这段经历,使老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使他 远近闻名。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官员),以博学而闻名, 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老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 地位,不断发动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 藏室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 《道德经》一书所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主张。老子思想对 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哲学上,“道”
1
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 万物演化的规律。修身上,老子主张纯朴、无私、虚静、谦让、贵柔、 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治国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 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3.了解《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 《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 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 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 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 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 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 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 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 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 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D√ × 一、预习检查 明确字音 毂(gǔ) 矜(jīn) 泮(pan) 二、文本研究 第一课时
蜒填(shān zhí) 赘(zhuì) 累土(léi) 户牖(yǒu) 强行者(qiǎng) 几成而败之(jī)
三十辐共一毂(车轮的中心位置,与辐相接),当其无,有车之用。蜒填(和泥)以为 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门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 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踮起脚跟)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显露)者不明,自是(正确)者不彰。自伐 (自我夸耀)者无功,自矜(自我夸耀)者不长(长久)。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通“形”
2
形体),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为,做)也。(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圣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刚强)。知足者富,强行(勉 强而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持守),其未兆易谋(谋划),其脆易泮(通“判”,分离),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细小的枝桠);九层之台,起于累(通“慕”, 土筐)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 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接近)成而败之。慎(谨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 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弥补、补救)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 六十四章) 【思考1】研读第十一章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蜒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 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1、共:汇集,集合当:正是,正因 以为:以之为 2、译文: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空的,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和 泥制作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子,只有门窗四壁 中间是空的,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车子、器皿、屋子等)是一种便利,正是“无” 使他发挥了作用。 活动二:问题导学 1、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 2、这一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明确: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 3、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 怎样的关系 明确:“有”与“无”对立而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 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 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和“无”相辅相成,在中国的艺术哲学中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音乐中有停顿,绘
3
画中有留白,诗歌中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园林中不仅强调实景,更强调风声雨声,月影花 影的虚景。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哲学最高的一对范畴。 【思考2】研读第二十四章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 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翻译: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步行的人走不远,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 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尊重。用道的观点 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绝不这样做。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本章是如何论述主要内容的 明确: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及其后果。阐述了“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 2.怎样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 明确: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企”意为踮 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呢 反而站不稳, 甚至摔跤。“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 结果呢 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就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 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 惩罚。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吧,切实落实好每一步,何怕不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思考3】研读第三十三章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 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译文:能了解别人的人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圣明。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 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的人,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 长久,死而不朽的人长寿。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在这一章里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4
明确: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要加强自我修养。 2.如何理解“知人”“自知”“胜人”“自胜““知足”“强行” 明确: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 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 话,了解自己。 “自知者明”,启示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与与需求; 更要看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知道自身存在的缺陷,全面了解自我,才能给人生以合理定位, 才能合理规划自我,才能明确人生发展的方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战胜别 人容易,战胜自己难。 “自胜者强”要求我们有强大的内心:人生辉煌时不自傲,人生低谷时不垂头丧气,压 力来临时能够直面挑战,遇到挫折能够直面风雨……一个能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人,才 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满足,永不知 足,就容易容易陷入贪婪的罪恶深渊。试想一下,多少人因贪污腐败,致使自己身陷令圄 多少人因为金钱使得家庭妻离子散,兄弟反目成仇,又有多少人因为金钱使得朋友之间分道 扬镳 ……所以说人要懂得知足,学会心态淡泊,知足的人才能获得内心的愉悦宁静,才能 宾朋满座,才能惠及四方。知足的人多了,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就浓郁了。 “强行者有志”: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 越能够坚持下去勇于挑战,成就自我。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不能持久(认定目标,勇敢 前行,挑战自我,成就自我)。 【思考4】研读第六十四章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 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 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 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译文: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 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它还没有出现问题的以前就处理得当,(治国理
5
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前就准备整治。 张开双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 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就不会 遭受损害。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 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 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这一章蕴含的道理 明确: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 展起来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 “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 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 大事业。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2.《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 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 明确: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①荀子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 ②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 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 结局。 第二课时 三、拓展延伸 1、《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 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你怎样看待老子的不争 ①圣人无为、无执,他虽有欲望但并不渴求,因此对难得的东西就不会特别强求。 ②圣人遵从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6
2、但是现代社会,竞争是常态,你又怎么看 ①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 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区别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和只顾谋求一己私利的“小 人之争”。 ②过度竞争导致无序。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 ③“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依托“道”而争, 即顺应规律去竞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 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体现,也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 3、儒道的不同与互补 儒家"人文化成"的传统表现出一种刚健的进取精神,主张参与社会,担当责任,决不做 旁观者。《易传》里有"刚健中正"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说法。《论语》赞美"仁以 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气概。北宋张载有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集》),表现出贯通古今、胸怀宇宙、悲天悯人的宏大气魄。当然,儒家也讲刚柔相济、阴阳 互补,但仍以刚主柔,以阳制阴。 道家则不然,他主张无为,顺应自然,因时制宜。保持超脱潇洒的心态,对于世事看得 开放得下。其”返朴归真”的传统主要体现出女性的阴柔的谦和精神。老子说:“柔弱胜刚强”(三 十六章),他称颂水德、坤德,以柔弱不争、顺应自然为宗旨,是一种女性智慧,可以弥补男 性文化有刚少柔的不足。认为有所为必有所不为,不仅要学会争取,还要学会放弃。道家的 生活态度使人的生命富有伸缩性,帮助人去承受各种打击而不丧失生活的乐趣。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既以天下为己任,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又超然通达, 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儒道兼修,互补为用,实在是一种较理想的人生。当进则进,当退则 退;有些事情积极,有些事情消极;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同时又给自己留下足够的精神空间。 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往往以儒道互补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用以安身立命。儒道互补仍将为 今天和未来的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入世又富有超越精神的人生哲学,人们将从其中获得教益。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教授曾说: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蒙牛创始人牛 根生说,儒家是拿得起、佛家是放得下、道家是想得开。 五、课堂巩固:理解性默写
7
(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 两句是: (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
答案: (1)有之以为利 (2)自伐者无功 (3)知人者智 (4)有之以为利 (5)自伐者无功 (6)知人者智 六、课后作业布置 无之以为用 自矜者不长 自知者明 无之以为用 自矜者不长 自知者明
1、归纳本节课重要文言文知识点。 2、背诵本篇课文。
教 学 反 思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