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分层作业考向1.汉武帝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措施是重要考向,常与秦朝大一统王朝建立措施联系起来考查,考查的形式多样。考向2.汉朝大一统王朝属于高频考点,常与秦朝、隋朝、元朝的统一联系起来考查。考向3.汉武帝的评价,侧重核心素养唯物史观。1.【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汉初,诸侯王拥有很大封地。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诏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诸侯)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该举措( )A.导致了国家分裂 B.扩大了统治范围C.强化了地方势力 D.维护了国家统一2.【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汉初的郡有边郡与内郡之分,边郡有南与北之别,北边郡(防)备胡人,南边郡(防)备越人。汉中期以后,南部已无边郡,只剩北边郡。这一变化源于( )A.境内南北交通的便利 B.大一统局面巩固发展C.海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D.国家盐铁专卖的需要3.【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西汉时期,对盐、铁实行统一生产和销售,利润为国家所有。实行这一政策的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4.【跨学科 综合】在“小钱币,大历史”的古钱币鉴赏活动中,某同学看到以下钱币,其中汉武帝在位时铸造的钱币是( )A. B. C.D.5.【新材料 时政】“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鲁、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回顾中国古代历史,下列机构或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A.秦朝丞相 B.西汉刺史 C.唐朝节度使 D.宋朝知州6.【跨学科 综合】在文物是历史文明的印记。下列文物图片能佐证汉代尊崇儒术的是( )A.汉代金缕玉衣 B.汉代讲经图 C.汉代五铢钱 D.东汉宅院画像砖7.汉武帝时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是(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8.【核心素养 时空概念】下图所述历史人物( )公元前141年 即皇帝位 公元前129年 派卫青等北击匈奴 公元前127年 颁布“推恩令” 公元前87年 崩,葬于茂陵A.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C.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D.立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9.【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初)于是汉患之,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阙氏……(武帝时)汉使四将军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将军卫青出上谷,至茏城,得胡首虏七百人。”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皇帝的决策决定汉朝对匈奴的政策 B.国力强盛影响了汉对匈奴的政策C.汉初缺乏勇猛可用的将领抗击匈奴 D.匈奴和汉族的交流改变双方关系10.【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这是一招釜底抽薪之计,把原来的诸侯国割裂成了若干个小国,小国的实力自然不能跟大国比,要对抗中央那就难了。”《汉武帝和他的时代》一书中评价的这一计策( )A.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C.促进了各地经济交流 D.强化了儒学主导地位11.【跨学科 综合】在下图所示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的力量对比,为解决该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恢复郡县制 B.实行休养生息 C.颁行推恩令 D.设立三省六部12.【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这些措施表明秦汉时( )A.国家官吏的增加 B.君主专制的强化C.地方权力的扩大 D.中央集权的加强13.【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汉初为平定诸侯叛乱,朝廷向富商大贾借钱平叛,有些富商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担心朝廷不能获胜而不肯借贷。为扭转这一局面,汉武帝实行( )A.盐铁专卖 B.北击匈奴 C.“推恩令” D.兴办太学14.【核心素养 时空概念】“酷矣秦皇灭荒哉汉武还”,这句诗通过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统治,赞美了汉武帝的治国策略和对国家的贡献。“汉武”前期出现在如下图年代尺的哪一时期( )A.A B.B C.C D.D15.【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实施( )A.焚书坑儒,尊崇法家 B.黄老学说,无为而治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百家争鸣,共同发展16.【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文化备受打击。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大大推动了儒学的发展,虽然两者对待儒家文化的态度不同,但两者本质上都是( )A.为了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 B.为了排斥其他学派思想文化C.为了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D.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17.【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汉初,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内拥有较大权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员并征收赋税,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听从了主父偃的计策,允许并鼓励诸侯王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这个举措就是( )A.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B.改土归流 C.推恩令 D.刺史制度18.【跨学科 综合】下表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公元前141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29年 公元前127年 公元前118年 公元前87年即皇帝位 派张骞出使西域 派卫青等北击匈奴 颁布“推恩令” 下令铸造五铢钱 崩,葬于茂陵A.该帝王即位于公元前1世纪 B.该帝王创立中央集权制度C.该帝王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D.该帝王巩固了大一统王朝19.【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关于汉代官营手工业的作用,当时人颇多论及者,以官营的采矿、煮盐、铁器制作等手工业来说,有人认为“总一盐铁”,除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外,还是“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的手段。由此可见,汉代官营手工业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增加财政收入 C.抑制土地兼并 D.杜绝奢侈浪费20.【新素养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记·秦始皇本纪》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材料二材料三 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与秦相比较,也有损益变革……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也在不断加强……通过以上制度、政策的继承与调整,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体在汉代得到了完善和巩固。(1)据材料一,两则材料分别体现的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治国措施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学说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3)据材料三,概括汉代与秦朝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也在不断加强”的具体措施。21.【跨学科 综合】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材料一:巩固统一之政治篇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西汉初年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西汉为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其中秦朝采取的措施对后世有何影响?材料二:巩固统一之经济篇货币是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从古至今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下令以__________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___。这些经济措施对巩固统一有何积极意义?材料三:巩固统一之思想篇汉武帝将不治儒学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排斥黄老等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提拔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批准博士官置弟子50人,根据成绩高下补郎中文学掌故,吏有通一艺者选拔担任重要职务。——摘自部编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教师教学用书(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强化中央集权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并简析这一措施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大意义。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D B B B B D B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答案 C D A B C D C D A1.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统一,D项正确;推恩令并没有导致国家分裂,排除A项;西周推行分封制,扩大了统治范围,排除B项;推恩令削弱了地方势力,排除C项。故选D项。2.B【详解】根据材料“汉初的郡有边郡与内郡之分,边郡有南与北之别,北边郡(防)备胡人,南边郡备越人。汉中期以后,南部已无边郡,只剩北边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由于国家刚刚统一,边疆不稳,所以设置边郡,汉中期以后,大一统局面巩固发展,所以边郡设置减少,B项正确;境内南北交通的便利与边郡设置减少无关,排除A项;海外贸易的不断扩大与边郡设置减少无关,排除C项;国家盐铁专卖的需要与边郡设置减少无关,排除D项。故项B项。3.D【详解】据题干“西汉时期,对盐、铁实行统一生产和销售,利润为国家所有。”和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D项正确;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排除A项;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题干中的政策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不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实行的,排除BC项。故选D项。4.B【详解】据题干“汉武帝在位时铸造的钱币”和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B项的货币中有“五铢”二字,正是汉武帝在位时期铸造的五铢钱,B项正确;A项中的货币有“半两”二字,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排除A项;C项中货币的文字看着像汉字,但有不是已知的汉字,是契丹文字,为契丹货币,排除C项;D项中的货币上有“开元通宝”四字,开元通宝是唐朝初年的货币,排除D项。故选B项。5.B【详解】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一名刺史,负责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B项正确;秦朝丞相是负责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的官员,排除A项;唐朝节度使早期是军事长官,后期成为地方综合事务的最高长官,排除C项;宋朝知州是地方行政长官,排除D项。故选B项。6.B【详解】根据题干“能佐证汉代尊崇儒术的是”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设立为正统思想,并建立太学和地方各级学校,用儒家经典教育青年子弟。“汉代讲经图”的内容体现了就是汉朝以大力推行儒学教育,设太学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B项正确;汉代金缕玉衣证明了汉王朝手工业技术的高超,排除A项;汉代五铢钱属于汉武帝经济大一统的措施,与尊崇儒术无关,排除C项;“东汉宅院画像砖体现了汉代建筑,与尊崇儒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家学生成为正统思想,B项正确;墨家思想创始人是墨子,并非封建正统思想,排除A项;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老子,并非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排除C项;法家思想强调以法治国,并非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8.D【详解】根据材料“颁布推恩令”可以得出这指的是汉武帝,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初始西域,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D项正确;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的是秦始皇,排除A项;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是秦始皇,排除B项;历史上多个朝代在经历大动乱后都有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因此不能判断是否与汉武帝有关,排除C项。故选D项。9.B【详解】据题干“(汉初)于是汉患之,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阙氏……(武帝时)汉使四将军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将军卫青出上谷,至茏城,得胡首虏七百人。”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经济凋敝,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为了稳定政局,发展经济,汉高祖采取和亲的政策,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实现了大一统,强大的国力可以对匈奴用兵。因此,国力强盛影响了汉对匈奴的政策,B项正确;皇帝的决策决定汉朝对匈奴的政策说法错误,对匈奴的政策取决于国力,排除A项;汉初缺乏勇猛可用的将领抗击匈奴说法错误,能不能用武力抗击匈奴取决于这一时期的国力,排除C项;匈奴和汉族的交流改变双方关系与题意不符,题干未反映匈奴和汉族的交流的关系,而是对匈奴关系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10.A【详解】根据题干“把原来的诸侯国割裂成了若干个小国,小国的实力自然不能跟大国比,要对抗中央那就难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封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A项正确;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各地经济交流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不是题干“推恩令”政策的作用,排除BC项;强化了儒学主导地位与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崇儒术”政策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11.C【详解】据题干“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的力量对比”图,可知,地方封国实力较大在管辖范围和管辖人口上已经超过中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了中央集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权力,加强中央对王国的控制,C项正确;从战国后期开始郡县制一直存在,不存在恢复的问题,排除A项;休养生息政策是汉初推行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12.D【详解】根据题干“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都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表明秦汉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D项正确;仅靠题干信息不能反映国家官吏的发展,排除A项;君主专制的强化主要涉及削弱相权,题干没有涉及君主权力,排除B项;题干阐述的是限制地方权力,不是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13.A【详解】根据材料“汉初为平定诸侯叛乱,朝廷向富商大贾借钱平叛,有些富商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担心朝廷不能获胜而不肯借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财政困难,地方富商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唯利是图。为扭转这一局面,汉武帝实施盐铁官营专卖,加强朝廷对经济的控制,A项正确;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巩固大一统局面,排除B项;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排除C项;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排除D项。故选A项。14.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的统治时期为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他的统治前期大体应为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3年,这个时间段属于公约前2世纪,B项正确;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公元3世纪皆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15.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就对中央集权造成了威胁,不利于中央统治。因此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结束了各派思想自由竞争的局面,C项正确;“焚书坑儒,尊崇法家”是秦始皇实行的,排除A项;“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是汉初实行的政策,历经高祖、文帝和景帝时期,排除B项;“百家争鸣,共同发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6.D【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样,都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D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而不是促进文化的发展,排除A项;秦始皇的手段比较粗暴极端,汉武帝是通过发展儒学教育、提高儒学地位的办法推崇儒学,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对外交流,不体现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排除C项。故选D项。17.C【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武帝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尊崇儒术是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排除A项;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对地方土司制度进行改革,将其改为由中央政府直接派任流官治理的制度,排除B项;刺史制度与题干王国问题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8.D【详解】根据题干表格“公元前141年即皇帝位”“派张骞出使西域”等信息和所学可知,该历史人物是汉武帝,他通过实施“推恩令”、统一铸造五铢钱、派卫青等北击匈奴等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D项正确;该帝王即位时间是“公元前141年”,属于公元公元前2世纪,排除A项;秦始皇嬴政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西汉初期的皇帝刘邦等皇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没有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19.A【详解】根据“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可得出,官营手工业发展,可以限制地方的经济实力,从而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A项正确;从材料来看,增加收入、抑制土地兼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C项;禁淫侈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排除D项。故选A项。20.(1)分别是:郡县制;推恩令。(2)分别是: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3)关系:西汉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制度(汉承秦制),同时也有调整和创新。措施:建立刺史制度。【详解】(1)分别是:根据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可得出,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根据材料一“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可得出,汉武帝实行推恩令。(2)分别是:根据材料二“秦坑儒谷”可得出,焚书坑儒;根据材料二“汉代讲经图”可得出,“罢黜百家,尊崇儒术”(3)关系:根据材料三“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与秦相比较,也有损益变革”并结合所学汉承秦制的知识可知,西汉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制度(汉承秦制),同时也有调整和创新,例如继承了三公九卿制度,实行郡国并行制等。措施:结合所学汉武帝的统治可知,汉武帝为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分为十三个州部,每一个州部设立一个刺史,主要负责监察地方高官和诸侯王。21.(1)秦朝采取的措施:郡县制。西汉采取的措施:“推恩令”影响: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秦:圆形方孔半两钱(或秦半两、圆形方孔钱),西汉:五铢钱。积极意义: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等。(3)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儒学人才可以进入仕途,参与国家政权管理,壮大汉王朝的统治基础等。(或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重大意义: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等。【详解】(1)秦朝采取的措施: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秦始皇实行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为加强在地方上的管理,在地方实行郡县制。西汉采取的措施:根据材料“西汉初年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的信息,可知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实行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为加强在地方上的管理,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开创了中国两千多年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 秦: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的货币是圆形方孔半两钱,汉: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统一的货币是五铢钱。积极意义:可从国家管理经济和经济交流等角度分析,如,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等。(3)措施:根据材料“汉武帝将不治儒学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排斥黄老等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提拔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再结合所学可归纳汉武帝为强化中央集权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儒学人才可以进入仕途,参与国家政权管理,壮大汉王朝的统治基础等。或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 重大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奠基措施分析,如,秦始皇的贡献是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的贡献是: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所以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