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两首诗歌,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懂诗意; 2.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3.品析诗句,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前置学习】
1.了解古代诗歌分类。 2.搜集作者相关介绍。
3.诵读诗歌,读准字音,理解诗意。 【学习过程】——《观沧海》
有一人,《三国志》中称其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这个人是谁呢 他就是——曹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曹操的《观沧海》。
导学活动一:诵读诗歌,感受诗歌韵律之美 A、组内互读诗歌,纠正读音。
碣 (jié) 石 澹 (dàn) 澹 竦峙 (sǒngzhì) 萧瑟 (sè)
B、自主朗读,读出这首诗歌的节奏,小组交流,展示。
【学法指导】四言诗一般读“二二”式节拍,五言诗一般“二一二”式或“二二 一”式,七言诗一般“二二二一”式或“二二一二”式。
导学活动二:描绘画面,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学法指导】1 .找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景物);2.找出表现意象特征的形容词; 3.展开想象,用生动、顺畅的语言描述画面。
1.全诗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呢 围绕它又写了些什么呢 请选择诗句,并用生动
形象的语言描摹画面。 预设: “观”(题眼)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波荡漾,山岛高耸;海水波涛荡漾,海中山岛 罗列,高耸挺立。
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生机勃勃;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 得茂盛。
③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波澜壮阔;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 的波涛不断翻涌着、呼啸着。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
预 设: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阳月亮的运行,好像出自大海的怀抱中。
②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海洋中孕育出的。 【小结】实景和虚景结合,展现了画面之美。
导学活动三:吟诵诗歌,感悟诗歌抒情之美
【学法指导】结合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关注注释),确定诗歌的情感,这种 手法叫知人论世。即:只有了解一个人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才能理解他的行 为和思想,从而更好的理解他的作品。
1.朗读全诗,思考:《观沧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背景分析。
(附写作背景: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 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预设:
表现了开阔的胸襟和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 抱负。
【知识卡片】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 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 蓄的抒情方式。
2.《观沧海》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明明是写景,如 何体现人物情感
预设:这是实景描写,展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和雄伟景象,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大 好河山的赞美以及对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学习过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古时候,交通不便,通信不畅,亲朋一别,数年难得一见。离别之际,人们 大多设酒饯行,折柳相送,吟诗话别。天宝年间,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 标尉,写下一首诗远道寄给他。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 此寄》。 (板书课题、作者)
导学活动一、诵读诗歌,读懂诗意
1、自主朗读,读出这首诗歌的节奏、韵律,小组展示。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歌的大意。
预设:柳絮已经落尽,杜鹃鸟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 要经过五条溪水。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 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导学活动二、品读诗歌,读出“愁心”:
1.李白捧出的是一颗“愁心”,诗中的哪些景物让你读出了这颗“愁心”呢 思 考这些景物包含怎样的涵义。
(1)小组合作探究。
(2)交流意象的内涵
【知识卡片】诗词中的意象简单说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人所写 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
“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预设:杨花:暮春时节,随风飘散——漂泊无定
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其声凄凉哀婉——离别之恨,羁旅之苦 五溪:荒凉偏远——旅途艰难
明月:拟人,寄托愁思——善解人意
2.借助这些意象,诗人把怎样的一颗“愁心”寄托给了这轮明月呢
(附写作背景:王昌龄早年家贫,不惑之年才中进士,做官期间,因直言不讳的 性格,常常冒犯权贵,导致接连被贬。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有 着相似之处。据说,天宝三年,李白离京远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 尉这个不幸的消息,深感痛惜,于是题诗抒情,遥寄给远方的好友。)
预设:对好友不幸的同情;为好友怀才不遇而痛惜;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伤;想 到好友年纪已大却要长途跋涉的担忧....
3.小结:诗人的这颗“愁心”,随飘零的杨花,在子规的悲啼中,过偏远的五溪, 托知心的明月,千里随君行。诗人把这颗“愁心”,寄托在这些景物中,借暮春 之景,诉一腔愁情。这就是情景交融的手法。
导学活动三、赏读诗歌,揣摩手法
1.诗歌以描写“杨花”和“子规”两个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预设:“杨花”“子规”,含蓄交代了时间为暮春,这是用典型的季节特征来表现 时间。此外,也是为了渲染一种凄凉伤感的气氛,应读得低沉缓慢。
2. “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妙在何处 (提示:可以从修辞、想象等角度赏析)
预 设:这句话将明月拟人化,将“我”对王昌龄的祝福寄托在这轮明月上,将明 月比作知心人,十分形象生动。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划分诗歌停顿,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初步体会诗人情感。
2、疏通诗意,进一步了解诗人情感。
3、能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及其特点,学会描述画面,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资料夹】
1.“曲”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 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
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 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 《天净沙 ·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2.知人论诗
①王湾,唐代人,洛阳人,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次北 固山下》,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 所作。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 时光流驶,油然而生别绪乡思。
②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著有《汉宫秋》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 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 在他的作品中,小令《天净沙 ·秋思》最为有名。。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 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 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 写下了这首《天净沙 ·秋思》。
【学习过程】
导学活动一:学习《次北固山下》
一)划分节奏,疏通诗意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 自主诵读,根据律诗朗读节奏划分诗歌的诵读节奏。
方法指导: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2. 结合书下注释,疏通诗意。
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江岸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 悬挂。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我多 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 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 阳。
3. 简要说说你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二)把握意象,描绘画面
1.再读诗歌,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 有什么特点
预设:青山(青翠)、行舟(前行)、绿水(平静)、船帆(高挂)、海 日(红色)
2.尝试画面描述,在译写基础上加入想象,写出诗意,写出美感。
方法指导:①找全描写的事物(主要找名词)。②找出事物的修饰语(形容 词、动词为主,修饰语要找准)。③连词成句描述景物(加修饰语)。④展开联想 想象丰富句子连缀成画面,用生动富有艺术感的语言写。注意:描述画面≠翻译 , 不一定要按照诗句的顺序,同时可以对时间地点人物等进行合理推测想象,运 用修辞或修饰性的句子描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预设:潮水上涨,与江岸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 叶白帆高高悬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预设: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三)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再次有感情,有节奏朗读,说说诗中蕴含了哪些情感
方法指导:(1)审视诗歌标题,可以知道诗歌的类别(写景诗、送别诗、咏 物诗等),从而大致推断出作者的思想感情。(2)抓住诗歌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 的词语。(3)分析意象,意象即诗歌中带有主观感彩的景和物,如“场柳” 表示送别怀还,“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预设: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对遥远故乡的思念。
导学活动二:学习《天净沙 ·秋思》
一)划分节奏,疏通诗意 《天净沙 ·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自主诵读,划分诗歌的诵读节奏。 方法指导:前三句按名词划节奏
2. 结合书下注释,疏通诗意。
秋日的枯藤缠绕着老树,这是傍晚的乌鸦落脚的家,眼见着有一处小 桥独立、流水潺潺的人家,却不能进,只好骑着这匹瘦马,继续行进在古老 的小道上,迎着西风,看着夕阳,肝肠寸断,沦落天涯。
3.简要说说你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二)把握意象,描绘画面
1.再读诗歌,找出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 有什么特点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预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句 十八个字,凝练而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 使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各种事物,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渲染了一种凄 清孤寂的氛围。
2.请描述诗歌的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预设: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 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 堪的瘦马。
三)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再次有感情,有节奏朗读,说说诗中蕴含的情感
预设:这首小令旨在表达漂泊的游子的凄苦之情。
导学活动三:串讲诗歌,体会情感
1. 二位作者自称 你认为二者乡愁一样吗
预设:《次北固山下》作者自称客人,《秋思》作者自称“断肠人”。
2. 结合写作背景产生以上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对作品的情 感表达有关。
3. 再读两首古诗,感受诗中蕴含的不同情感。
《次北固山下》描写诗人在船上的所见所思,表达了诗人身处异地他乡热 切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乡之情;《天净沙 ·秋思》以白描的手法勾画了一幅绝 妙的深秋晚景图,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画面表现得淋漓 尽致,真切地表现出沦落异乡的游子的孤寂之情。
导学活动四:诵读诗歌,感悟乡愁 乡愁诗拓展
我国像这样的乡愁诗还有很多,或是外出游历触景生情,或是因战事颠沛流离, 或是因外派做官。读下面几首诗,感受更多不同的乡愁。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