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春》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春》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感情朗读全文,梳理全文思路;
2.学习朗读技巧,把握重音和停连,想象春天之美;
3. 品味优美语言,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重点体会比喻和拟人的妙处。
4.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社会生活,充满朝气与活力并且积极向上的个 性品格。
【前置学习】
1.回顾所学过咏春诗词。
2.通读课文,整理你认为重要的字音和字形,标注出注意点。 3.感情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感情朗读全文,梳理全文思路;
2.学习朗读技巧,把握重音和停连,想象春天之美;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社会生活,充满朝气与活力并且积极向上的个性 品格。
【学习过程】
导学活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交流前置学习的2。
(1)给下列加点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酝酿( ) 黄 晕 ( ) 披着蓑衣( ) 涨 起 来 ( )
宛转( ) 应 和 ( ) 戴 着 斗 笠 ( ) 抖 擞 ( )
(2)朱自清,字 ,江苏扬州人,现代 家,诗人,代表作 有 等。
2.朗读课文,梳理文脉,完成思维导图,初步体会作者情感。
【阅读支架 一 】 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 情况等等;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分类:以核心人物为 线索,以核心事件为线索,以物品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情 感为线索。
1. 初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完成部分思维导图。
【阅读支架二】
段的构成方式是不相同的,常见的构段方式有总叙、总分、承接、并列、因 果、转折等。了解构段方式的不同,可以给自然段分层找到准确的依据。总分关
系由总述和分述构成,包括“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先用一个 概括性的句子写出全段主要内容,然后围绕这个句子从几个不同方面加以叙述或 说明。划分层次时,将“总”与“分”分开,各为一层。
2.再读课文2-7小节,找一找课文描写了春天的哪些图画,尝试给每幅图加个小 标题,继续完成思维导图。
(
导学活动二:感情朗读,体悟情感。
(
1.感情朗读文章第1节与最后三小节,学习重音的处理,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情感。
【阅读支架三】
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
的形式加以强调。一般用着重号“.”标示在词语下面。
)
揣摩下列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思考如何处理重音。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预 设: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预设: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2.抓典型画面诵读,在诵读中感受春之美,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内心的愉悦与欢快。 请小组合作,尝试为下面这段文字从重音的角度标注朗读脚本。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 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预设: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 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
【阅读支架四】
停连,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
连接。
无论停顿还是连接,都不是任意的,要与文章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相适应,还要
照顾到听者的感知和理解习惯。停顿可以用“|”和“△”来标示,前者用于较
短的停顿,后者用于较长的停顿。连接可以用“”来标示,表明为了表达的需
要,这里要一
口气连贯地读下去,有标点也不停顿。
)
(1)小组展示,一人读,一人讲解小组这样标注的理由。
2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 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预设: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 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人躺着,A 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 迷藏。风人轻悄悄的,草入软绵绵的。
3.挑选一个画面,感情朗读。
(1)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画面,感情朗读,朗读时注意重音和停连;
(2)根据朗读评价量表打分;
(3)全班展示。
【阅读支架五】
《春》朗读评价量表
序号 评价内容 五星评价 评价标准
1 重音得当, 抑扬顿挫 ☆☆☆☆☆ 声音响亮,重音把握精准,能够准确突出句子 所表达的内容,增强语言的表现力,5星; 声音比较响亮,重音把握基本准确,但偶有偏 差,对整体理解影响不大,3-4星; 声音不够响亮,重音把握不够合理,影响了内 容的理解和情感表达,1-2星。
2 停连适宜, 节奏分明 ☆☆☆☆☆ 停连自然流畅,节奏感强,使句意和情感表达 更加有力,5星 停连处理基本恰当,节奏基本合理,能基本表 达出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3-4星; 停连处理不当,缺乏节奏感,影响句意和情感 的表达,1星。
3 感情表达, 语气处理 ☆☆☆☆☆ 朗读情感投入,语气语调处理完美贴合文本情 境,让听者心随声动,5星 朗读能恰当地表情达意,语气语调有变化,但 不细腻,3-4星; 朗读平淡,缺少感情,语气语调单一,缺乏变 化,1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优美语言,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重点体会比喻的妙处。 2.比较诵读,感悟本文语言之美。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社会生活,充满朝气与活力并且积极向上的个性 品格。
3
【学习过程】
(
导学活动一:感受比喻,品鉴美景
【阅读支架六】
比喻的定义:
比喻是一种常用,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
写或说明甲事物,也叫"
譬喻"、"打比方"。
比喻的构成: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被比的事物或情境);喻体(作比的事物或
情境);喻词(标明比喻关系的词,如"像-
-
-似的""像-
--
一样""好比""是""变成"
"仿佛""真像")等。
比喻建立的前提条件:1)两个事物不同类2)两个事物有相似点
比喻的分类: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的作用: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地表现事物的特征。
)
1.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使用比喻的句子。 预设:
(1)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从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 眨的。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3)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2.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是比喻句吗 (辨析比喻句与揣测、想 象的区别)
3.细读文本,从比喻的角度做批注赏析,体会比喻的表达效果。
预设:(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引用的诗句说的是春风吹 面不寒的特点,是说春风送来了暖意。这是就温度来说的。接着,作者又将春风 比喻成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很容易引起我们的联想,春风带来的,不仅仅是“不 寒”,是温度上的感觉,它还让我们感受到春风的柔情,像母亲抚摸孩子的手, 温暖,轻柔。
(2)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 烟。
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了春雨的细密 “薄烟”的暗喻,写出了春雨的轻盈
导学活动二:感受叠词,品鉴美景
【阅读支架七】
叠词:词(字)和词(字)常常可以连起来用。Aa 青青河畔草 abb 黄澄 澄 aabb 仔仔细细abab 打扫打扫。叠词的作用:一是形象性。诗中叠字运用得 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二是音乐性。叠字可使
4
1.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叠词,体会其表达效果。
预设:(1)“嫩嫩”、“绿绿”,这两个叠词泼墨溢彩,描绘了春草萌芽初露的 茁壮姿态,表现了春草朝气蓬勃的活力。
(2)“悄悄”、“绵绵”,这两个叠词写出了人的美好感受。“悄悄”,轻柔舒 畅;“绵绵”,柔软舒适。这样,通过人的感受从侧面描写了春天景物的特征, 让人体味无穷。
(3)“嗡嗡”,这个叠词模拟声音,形象逼真。喧闹但不烦人,忙碌却有条不紊。 既写出了蜜蜂之多,也写出了蜜蜂的勤劳,含义丰富。
(4)“密密”,这个叠词从数量和质地两方面来描绘春雨,有多而稠,细而茸的 含义。用它修饰“斜织”,别有情趣,把春雨的特点描绘得如临其境。
(5)“一点点”、“稀稀疏疏”、“家家户户”、“老老少少”、“一个个”, 这几个叠词都从量的角度描写了春景中的不同物象。“一点点”恰当地写出了春 夜中、雨雾下的灯光少而淡;“稀稀疏疏”十分贴切地表现了春雨中房屋散乱静 立的姿态;“家家户户”、“老老少少”、“一个个”这三个叠词简洁地展现了 各个阶层、不同年龄的人在春天来临之际,三 五成群,相伴踏青的活泼场面。
导学活动三:拓展迁移,仿写结尾
好的比喻犹如文章的宝石,散落在文中,熠熠生辉,让读者生动形象的感知 到作者所写的景物之美。下面我们自己写一写。
要求:发挥想象,仿照文章结尾,另写一组比喻句来描绘春天。
课堂小结:总之,《春》这篇散文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和对美好的追求,是一篇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深刻寓意的优秀作品。通过对 这篇散文的分析,我们更加了解了朱自清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点,也更加深入地 理解了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