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论语》十二章主备人 审核人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全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仁 教之道”和“君子品格”。 4.提升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仁 教之道”和“君子品格”。教学类型 新授课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在北宋期间赵普为宋太祖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兵打仗,立下了汗马 功劳,所以被封为宰相,但是宋太祖死后,很多人认为赵普他一生没有 学习兵法,也没有学习权衡之道,只是读了《论语》当宰相有点不恰当。 这个时候新皇帝赵匡义问他是不是这样的,赵普告诉他说,用半部论语 就能够帮助治理天下了。这个典故出自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 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的某些篇章,来探究个人素养与齐家 治国平天下之理想的关系。 二、文学常识 1.知人——孔子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 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我 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幼年丧父,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曾出任鲁国中都 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50多岁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游列国。68 岁回到鲁国。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 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 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撰 《春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 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是儒家创始 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孔子的主要思想:1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 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 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 百代可知也。”(《论语 ·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 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②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 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踟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 ·子路》)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 ·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 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 小人而仁者也。”(《论语 ·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 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⑤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的精神。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 让”等。 2.知书—论语 体式基本知识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 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 般原则 ;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 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 主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研究 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编纂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在内 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 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 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 《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喜把 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 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员疏)和宋朱熹的《论 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3.论世——写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2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在社会呈 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 旨在建立和回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 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 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 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三、诵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明确字音。 八佾(yì) 譬如(pì) 文质彬彬(bīn) 子罕(hǎn) 迩之事父(ěr) 未成一篑(kuì)(二)诵读指导。 (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例如: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 四、文本研读 第一章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注释】敏:勤勉。就:靠近、看齐。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 的人。正:动词,匡正、端正。可谓:可以说,可以称得上。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 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 以说是好学了。” 【概括主题】:提出“好学”的具体要求。 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凸显了古人以 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孔子认为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 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强调道德实践重于知 识。 小结:敏事,慎言,贵德,为人。 第二章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 佾yì》) 【注释】而:如果,表假设。仁:作动词,有仁德。如礼何:“如 …… 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 (对) …怎么样(怎么办)”。 【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 3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 译文: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 一个人如果 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制呢 【概括主题】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 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的仁德。同时,乐是表达人思想情 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因此,礼与乐都是仁的外 在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 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知识链接: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 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之弟——周 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 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 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礼,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包括音乐和舞蹈。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 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第二课时 第三章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注释】朝:早晨。道:道理,指真理。夕:晚上,喻相隔时间之 短。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概括主题】“道”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 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 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 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第四章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注释】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于:对于。义:道 义。利:利益。 【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概括主题】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在道义和 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对义和利不同的 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第五章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注释】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思: 思考,心里想。齐:看齐。焉:兼词,于之(与他)。内:方位名词作 状语,在心里。省:检查,反省。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 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概括主题】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已,可 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 己的道德境界。 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 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4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 第六章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雍也》) 【注释】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文:文采,经过修饰的。野: 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 意 思 。彬 彬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 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概括主题】从“文”与“史”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角 度出发,点明文质不可以相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够过多。 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史”的平衡。 问题:孔子所说的“质”与“文”的关系是什么 为什么君子要 “文质彬彬”呢 ①关系:这句话是讲君子的气质。“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 是质朴本性;“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 雅之类。“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就会显得粗野鄙俗。 “文胜质”,则是一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虚饰浮夸。 ②原因:君子要处理好“质”与“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 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 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 第七章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注释】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是指志向远 大。毅,强毅。任重:责任重大。道远:道路遥远。仁以为己任:即“以 仁为己任”,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亦……乎:固定结构,难道…… 吗 已:停止。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 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 奋斗终身, 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 【概括主题】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 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 想和愿望。 第八章 【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篇》) 【注释】为山:堆土成山。篑:音k uì,土筐。平地:填平洼地。 【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 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 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概括主题】孔子以堆土成山和平整地面的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 之以恒的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坚持不懈。 第九章 【原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篇》)5【注释】知:同“智”,有智慧,不是聪明。者:“者”字结构。 【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 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概括主题】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 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 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 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 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第十章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颜渊》) 【注释】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 礼的要求。仁:即仁道。一日:一旦,表假设。目:具体的条目、细则。 目和纲相对。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事:实践,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 一切都照 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就会回到仁道上来。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 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 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请允许 我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概括主题】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 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 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3.世解“克己复礼 ”。 朱子曰:“克是克去己私。己私既克,天理自复,譬如尘垢既去, 则镜自明;瓦砾既扫,则室自清。”又曰:“克己复礼,间不容发,无 私便是仁。”又曰:“天理人欲,相为消长,克得人欲,乃能复礼。 ” 又曰:“敬如治田灌溉,克己如去恶草。” 王阳明有云:“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克己就是要灭此心中 之贼。 礼对人生行为,具有指导、节制、综贯、衡断诸作用,而能促进人 与人间关系之圆满,有礼便是行仁,孔子之以礼为教,可见其由来。 第十一章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 注 释 】 一言:一个字。行:奉行。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 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喜欢,想。 想要(做的事)。施:施加。 【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 “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概括主题】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恕” 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 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6孔子认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已所不欲,勿 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已”。 第十二章 【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注释】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夫:句中,指示代词,那。《诗》:《诗 经》。兴:激发感情的意思。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观察 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使合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讽 谏上级,讽刺时政,怨而不怒。迩:音r, 近。阳货:即,阳虎,季氏 的家臣曾权倾朝野,炙手可热,后在政权斗争中失败,逃往晋国。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 学《诗》可以 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 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 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概括主题】从学习的内容的角度,点出《诗经》的重要价值。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 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社会价值。 1.可以兴 朱熹解《论语》中“可以兴”为“感发意志”。又在《诗集传》中 解“兴”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詞也。”《诗经》之“兴”, 以及后世诗文创作的“兴”,实际上是有好几重意思的。但朱熹所言, 大抵不错。 看到柳树,引起了离别之情。夕阳西下,突然就想念故乡了。这个 柳树、夕阳就是兴。柳树、夕阳感发了意志,如果写入诗文,柳树或夕 阳是先言之他物,引起的愁情是所咏之词。 这是诗文创作的时候,“兴”的运用。有一个东西,引发了某种思 绪。在孔子的话中,《诗》就是引发思绪的那个东西,《诗》可以兴, 就是说《诗》可以引发你的某种思绪。 孔子所言的《诗》可以兴,可以引发某种思绪,指的是通过《诗》 引发道德修养的道理。 2.可以观 《诗》可以观。一般认为有两重意思。 第一是郑玄所言“观风俗之盛衰”,这个观点的基础是关于《诗》 的由来的“采诗”或“献诗”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 知得失,自考正也。”既然诗是这么来的,那么自然诗中反应了盛衰的 国家人民状况,从中可观盛衰。朱熹《集注》云:“考观其得失。”“鉴 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意思是以历代兴亡的历史作为镜子,来 考察当今的利弊得失。这句话出自北宋文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第二是观志,这个意思是更主要的。先秦盛行“赋诗言志”。“赋 诗言志”,本身就是一种兴,是一种断章取义,诵《诗》中的一首,从 中引发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诗》可以观,指的是通过别人所赋之 诗,可以观得其志。 3.可以群7可以群的基础是可以观。通过赋《诗》,观到其志,了解他是怎样 的人。在这基础上,才会“群居相切磋”或“和而不流”。“独学而无 友,则孤陋而寡闻。”是需要群居切磋的,然而“君子和而不同”。群 或和,都在于《诗》的言志和观志。人家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也知 道别人是什么样的人。既不会孤立无友,又不会随波逐流。 4.可以怨 《诗经》中有很多怨刺之诗,那就是《诗》的可以怨。对现实不满 了,赋诗以怨。这是可以怨的功能。如《诗经 ·魏风 ·伐檀》:“坎坎 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兮 不 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獾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是一首伐木者 之歌,描写了一群奴隶制作车轮时的劳动情景,讽刺、揭露了奴隶主不 劳而获、残酷剥削奴隶的罪行,反映了奴隶的觉醒与反抗,反映了劳动 者对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第三课时 五 、合作探究 活动一:深入研读。 1. 请同学们依照表格,研读文本,归纳主要内容,提炼核心概念,分 析论证方法。 章句主要内容核心概念论证方法 1君子抵制物欲等,把精力放 在对德行的追求上。君子、好学道理论证 2仁、礼、乐的相互关联,有 了仁才能去谈礼、乐。仁、礼、乐道理论证3执着追求道义。好学道理论证4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小人对比论证 5向他人学习,见贤思齐的重 要性。好学对比论证 6文与质要有效配合,方能成 为君子。君子道理论证 7士人远大志向,主动承担社 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勇气。仁道理论证 8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都是因 为自己。好学比喻论证 9具有智、仁、勇这三种品质, 成为真正的君子。智、仁、勇举例论证 10明确“克己复礼”的重要性, 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仁、礼理/例论证11“恕”之解读。恕举例论证 12《诗》之作用。兴、观、群、 怨举例论证82.对比一下“核心概念”一栏,思考《〈论语〉十二章》主要论述了哪 些方面的内容 明确:好学、君子、仁教及《诗经》作用 活动二:悟先贤哲思 (一)好学篇(第一、三、五、八章) 问题:第一、三、五、八章,它们都与学习有关,结合论语中其他关于 学习的论述,谈谈你对孔子的学习观的认识。 联读材料: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 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弊病)矣乎 ”对曰:“未也。 “居(坐)!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受人愚弄);好知 不好学,其蔽也荡(放荡不羁);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害人害己);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说话尖刻);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闯祸);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狂妄)。” (二)君子篇(第一、四、六章) 身份君子 身份君子是贵族社会的成员,按照血统关系组成,处于社会高端, 大富大贵,有身份,有地位。 道德君子 道德君子是从社会底层走出来的一种新兴的力量,他们不但比当时 的贵族更有知识,还有贵族不具备的底层经历。道德君子是从社会底层 走出来的一种新兴的力量,他们不但比当时的贵族更有知识,还有贵族 不具备的底层经历。 问题:孔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请 同学们对照表格里梳理出来的小人特性,说说你对君子和小人的理解。 (PPT投影) 君子小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怀德,君子怀刑小人怀土,小人怀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小人喜欢结党营私,眼里心里只看重自己的利益,经常随波逐流, 对问题没有自己的分析和独立见解,并且很多时候盛气凌人,颐指气使。9而君子却安贫乐道,重义轻利,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善 于团结身边的人很受身边的人欢迎喜爱的。 (三)仁教篇(第二、七、九、十、十一章) 问题一:诵读第二、七、九、十、十一章,思考孔子主张君子要学 习的核心内容。 明确:仁、礼、乐。 联读材料: 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八佾:古代秦乐舞蹈,每行八人,称 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价,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 佾,三十二人。季氏应该用四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 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 问题二:试简要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 明确: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 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的仁德。同时,乐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一 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因此,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 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 礼、乐的问题。 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的根本。礼讲 究谦让敬人,乐需要八音和谐。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 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 礼对他有什么用 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 这里就是说不仁之人, 是用不了礼、乐的。 问题三:恕也是礼的具体表现,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 孟子的“所恶勿施尔也”有何区别 PPT投影: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 勿施尔也。”(《孟子 · 离娄上》) 明确:孔子讲仁及忠恕,多限于个人修养方面;孟子则应用于政 治及社会哲学。孔子讲仁及忠恕,只及于“内圣”;孟子则更及于“外 王 ” 。 六、素材积累———《论语》名句 1、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里仁》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学而》 3、过而不改,是谓过已。— —《论语 ·卫灵公》 4、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述而》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子罕》10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 语 ·雍也》 7、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学而》 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述而》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导学案》相关练习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