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背诵全文。
2. 品味文章简练朴素、不加雕琢的语言风格。
3. 学习白描手法,感悟作者的雅趣和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白描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感悟其雅趣和故国之思。
(2)品味文章语言,领会其简练朴素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西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篇章。 今天,我们将跟随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脚步,去领略西湖雪后的独特景致。(展示西湖雪景 图片)
二、走近作者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人。出身仕宦世家,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擅长写景 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三、朗读课文
1.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四、字词教学
1. 展示生字词:
崇祯 (chóng zhēn) 更定 (gēng) 孥 (ná)
(
长堤(dī)
喃喃
(nán)
)毳衣 (cuì) 雾凇沆砀 (sōng hàng dàng)
一芥 (jiè) 强饮 (qiǎng)
2. 解释重点字词: 俱绝:都消失。
是日:这一天。
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架:撑(船)。 拥:裹、围。
毳衣:鸟兽的细毛。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痕:一道痕迹。
一芥:一棵小草,比喻细微、细小。 焉得:哪能。
更:还。
客:客居。 及:等到。
五、翻译课文
1.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2. 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 教师提问,检查翻译情况。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明确: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明确: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明确:(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明确: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 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5)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明确: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6)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明确:(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说:“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7)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明确: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 客居。
(8)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明确:等到(回来)下了船,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六 、文章结构
1. 提问: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段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和赏雪的具体经过; 第二段写湖心亭奇遇。
2. 提问:第一段中,作者是如何描写雪景的
明确:作者从听觉角度,通过“湖中人鸟声俱绝”表现了雪后的寂寥凄清;从视觉角度,用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间接表现出雪后西湖给人的孤寂、清冷之感;运 用全景式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由远及近,把雪后西湖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
七、合作探究
1. 提问: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明确:作者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特点,妙用“痕”“点”“芥”“粒” 等量词,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
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2. 提问:“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 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 句话的深层涵义和表达效果。
明确:“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后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此 语从金陵客人口中呼出,实则也是作者的心语。联系前文,作者以为他自己是“独往湖心亭 看雪”,金陵客人也一定自负地认为他们是唯来湖心亭看雪的,不会有第二拨儿人。但是双方
的“独”,都被对方的到来消解了,所以有惊讶之语;联系后文,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第三 者的身份整合了作者与客人谁更“独”、谁更痴的问题,实则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金 陵客人呼出,也许是作者正想说出的)以另一种形式的回响。而道出客为“金陵人”,更潜 藏着故国之思。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 深婉。
八、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张岱的相关情况,学习了生字词,翻译了课文,梳理了文章结构,并对 文章的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九、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提问:谁能背诵课文
2.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重点字词 3.展示重点字词,让学生解释或翻译。
二、品味语言
1. 提问: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章语言简练朴素、不加雕琢,如“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 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短短几句话,就生动地描绘出了雪后西湖的景象,体现了白描的手 法。
2. 提问:白描手法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有什么作用
明确:白描手法主要体现在对雪景的描写上,如“雾凇沆砌,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用简洁的文字, 不加渲染地勾勒出了雪后西湖的景象,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这种手法能够突出景物的特征, 营造出一种悠远脱俗的意境。
三、感悟情感
1. 提问: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通过描写湖心亭看雪的经历,表达了他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不随波逐流的品质。同时,“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也透露出他的无限怅惘和 淡淡的故国之思。
2. 提问:如何理解“痴”字在文中的含义
明确:“痴”行体现了作者特立独行的一面,他在“大雪三日”“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 看雪”;“痴”景映射出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追求,他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痴”情则包含着 作者的故国之思,“崇祯五年十二月”的记述以及客为“金陵人”的描写,都潜藏着他的情 感。
四、写作手法探讨
1. 提问:文章在写景、叙事、抒情方面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章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用极简省的笔墨叙述了自己 的游踪,然后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湖心亭巧 遇虽属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 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都与“看雪”有关,是“看 雪”行踪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
2. 提问:除了白描手法,文章还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明确:文章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作者独自赏雪与金陵人偶遇共饮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孤 独与对知音的渴望;雪后西湖的寂静与亭中饮酒的热闹对比,营造出一种别样的氛围。
五、拓展延伸
1. 展示张岱的其他作品片段,让学生感受他的写作风格。
2.引导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深入品味了文章的语言和情感,探讨了写作手法,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汲取营养, 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在生活中保持一颗纯真的心,追求高雅的生活 情趣。
七、布置作业
1. 仿照本文的白描手法,写一篇描写景物的短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