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夯实法治基础思考:视频表明,经过百年探索,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1)请你为上面三幅图片分别添加一个标题,并思考这三幅图片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①标题:图一:交通秩序井然有序;图二: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图三:维护国家安全。②道理: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初识法治——意义初识法治——意义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解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从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中,我们能够获取怎样的信息?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美国宪法》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法国民法典》《中国宪法》画里话外:以上图片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初识法治——意义(1)个人角度: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2)世界角度: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3)国家角度: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初识法治——意义初识法治——要求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什么法?如何治?良法善治初识法治——要求(良法)民法典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个标志性重大成果。在过去几年间,民法典编纂共10次公开征求意见, 超42 万人参与提供意见,收集意见总数达102 万条。经过反复修改、精雕细琢,形成了目前总共7 编1260 条的民法典草案。最终,制定出了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保障民事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民法典。民法典的诞生结合民法典的诞生,谈谈什么样的法律称为良法?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一个国家制定了良好的法律,就是“法治”的国家吗?初识法治——要求(良法)法制=法治。法制法制是指法律制度,侧重于立法层面法治强调的是通过法律对国家和社会事物的管理,侧重于执法、司法层面。前提体现、保障初识法治——要求(善法)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民主+公共参与初识法治——要求及关系①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②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3.法治的要求?4.良法和善治的关系?良法善治前提保障追寻法治历程思考:我国持续不断地制定、修订新法律的进程说明了什么?时政速递·23年新法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追寻法治历程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追寻法治历程追寻法治历程——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内容基本要求地位: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追寻法治历程——全面依法治国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走法治道路需要坚持什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这一重要论断,是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各自定位、相互关系和重要作用的深刻阐述。如何描绘法治蓝图,建设法治中国呢?2021年4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牵头,会同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抓紧推进反电信网络诈骗立法工作。2021年10月19日,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初次审议。10月23日,草案文本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2022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进行二次审议后,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共有12390位公众提出了28406条意见。经认真研究,社会公众对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的主要意见和建议在草案三次审议稿中均予以吸收和体现。2022年9月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于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以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为例,首先得科学立法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科学立法)如何描绘法治蓝图,建设法治中国呢?辨析:有同学认为“只要有科学立法,就能保障人民不受诈骗,确保财产安全”,你如何看待此观点?立法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如何描绘法治蓝图,建设法治中国呢?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严格执法)立法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近几年,全国公安机关从严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深挖幕后金主、严惩团伙骨干、全力追赃挽损;检察机关起诉19.3万人,人民法院审结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案件22.6万件,一批特大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被绳之以法。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公正司法)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全民守法)如何描绘法治蓝图,建设法治中国呢?辨析:有同学认为“只要有科学立法,就能保障人民不受诈骗,确保财产安全”,你如何看待此观点?这个观点是片面的。①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科学立法,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做到有法可依。②但还要行政机关严格执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③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④全体公民都遵守宪法和法律,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如何描绘法治蓝图,建设法治中国呢?4.怎样建设法治中国?(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或:建设法治中国,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学以致用——尊学守用法√1.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下列能够体现法治重要性的有 ①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②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③加强法治建设可以杜绝违法犯罪,是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④法治利于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 本题考查法治的作用。题干中指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这是因为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利于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①②④说法正确;加强法治建设有利于减少违法犯罪,“杜绝”的说法太绝对,③错误。故本题选C。学以致用——尊学守用法√2.亚里士多德曾说,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这表明 ①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②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③有法律制度就等于有法治④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 本题考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①②④符合题意。有法律制度不等于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③错误。故本题选B。学以致用——尊学守用法√3.《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寻找与课程内容的切合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融合。下列名言古语与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对应正确的是 解析 本题考查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分析可知,“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意思是天下的事情,制定法令并不困难,难的是认真切实地贯彻执行,体现了严格执法,故①错误;“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意思是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占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体现了全民守法,故③错误。故本题选C。序号 名言古语 出处 基本要求①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张居正奏疏集》 科学立法②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有度》 严格执法③ 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史记·商君列传》 公正司法④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三国志·先主传》 全民守法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