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案) 2024-2025学年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案) 2024-2025学年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简介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素养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3.树立防火的安全意识,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4.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学习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
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
灭火的原理和防爆安全
教学难点
燃烧的条件
教学工具
蜡烛、火柴、烧杯、水泥块、木条、酒精灯、坩埚钳、三脚架、多媒体课件、实验视频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播放一段录像:神舟十八号飞船的发射升空;(2)面粉着火发生爆炸。
[提出问题]看完短片和图片后,你对火有了怎样的认识?
[学生回答]对燃烧的有利利用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对燃烧的不当使用能对人类造成危害。
[教师讲解]“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燃烧是最早被人类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通过控制物质的燃烧,能让化学反应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过 渡]酒精可以燃烧,在前面我们也进行过木炭、硫等物质的燃烧实验。酒精、木炭、硫等都是可燃物,怎样才能让火更好的为人类造福呢?下面我们来探索一下物质燃烧的条件吧。
[提出问题]你们觉得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请根据自己对燃烧的了解,做出一些猜想。
[作出假设]假设1:物质燃烧需要有可燃物。
假设2: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理由是物质燃烧前都需要加热。
假设3:物质燃烧需要接触氧气或空气,理由是堆积的物质不能从内部开始燃烧。
[演示实验]教师使用视频播放【实验3-6】和【实验3-7】演示过程(磷燃烧的实验须在密闭或通风设备中进行)。
[实验过程与现象]
实验内容与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3-6】 用坩埚钳夹持小石块、火柴、细沙(任选两种)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小石块无明显现象;火柴加热一段时间后开始燃烧;细沙无明显现象
【实验3-7】 取三个火柴头,火柴头A放在实验台的陶土网上,火柴头B和C放在三脚架的陶土网上,且火柴头C用细沙覆盖。酒精灯加热B与C的中间位置,观察现象 火柴头A无明显现象;火柴头B加热一段时间后开始燃烧;火柴头C无明显现象
[分析与结论]
【实验3-6】中小石块、细沙不燃烧,火柴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实验3-7】中火柴头B燃烧而火柴头A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实验3-7】火柴头B燃烧而火柴头C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接触氧气。
[总结]燃烧需要三个条件:(1)物质本身是可燃物;(2)可燃物接触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且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教师讲解]这里的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的温度,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同,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可燃物的种类、状态以及大气压强等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当影响燃烧的条件有多个,在设计实验探究其中一一个时,其他几个条件需要怎样设计?
[学生回答]其他条件应保持一致。
[教师讲解]在研究这类含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一个因素,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最后再综合分析。这就是科学研究中常使用的方法──控制变量。
[学生活动]回顾生活中的物质燃烧的现象,讨论燃烧都有什么共同点。
[交流回答]可燃物虽然着火点各不相同,但燃烧时都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发光、放热,而火焰则是可燃气体或可燃物汽化燃烧时的现象。
[教师讲解]在通常情况下,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动燃烧叫作自燃。
[学生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90 正文内容,了解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
[总 结]比较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
燃烧 缓慢氧化 自燃
定义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缓慢进行的氧化反应 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动燃烧
发生条件 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现象 发光、放热 放热、不发光 发光、放热
实例 镁条燃烧、蜡烛燃烧等 金属生锈、食物腐烂等 白磷自燃、稻草自燃等
联系 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燃烧现象
[提出问题]生活中你看到过的灭火方法,为什么这些方法可以成功的灭火?
[学生回答]控制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就能够灭火。
[布置任务]阅读课本P91的交流与讨论,分析各灭火实例中所依据的灭火原理?
[结果汇总]
灭火实例 能灭火的主要原因
住宅失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龙头向燃烧的火舌喷水。 喷出的水蒸发时会吸热,可使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实验时不慎滴在实验台上的少量酒精燃烧,立即用湿布盖住燃着的酒精。 盖上湿布可降低燃烧物的温度并使其隔绝空气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熄。 盖上锅盖可使燃烧物隔绝空气
扑灭森林火灾时,救火人员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放火烧去那片草地,形成隔离带。 清除掉可燃物,使燃烧不能持续
[教师总结]灭火的原理有三种:①燃烧物与其他可燃物隔离或清除掉可燃物;
②使燃烧物隔绝空气(或氧气);③使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在实际灭火过程中,只要满足其一即可。
[学生阅读]阅读课本P92内容,列举生活中需要注意的防火安全措施。
[总结]防火安全措施:
(1)家用煤气开关用毕即关,发现漏气要及时通风,不能开灯、开排气扇或点火等。
(2)火柴、打火机要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安全地方。
(3)电插座不要超负荷使用。
(4)燃气式热水器机身禁止装在浴室内。
(5)在山林密布的野外活动时,不要携带火种,要特别注意严防山火。
[学生练习]完成课本P92“检查站”内容。
[答案](1)先切断电源,再灭火。
(2)关闭石油气阀门,火熄灭后开窗通风。
(3)用水浇灭,移开其他可燃物。
(4)用水浇灭,移开其他可燃物。
(5)保持冷静,快速找到安全出口,必要时采取一些紧急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低头前行等。
[演示实验]播放视频:1.爆竹爆炸;2.粉尘爆炸
[学生讨论]以上的两种爆炸都产生了化学反应,这些爆炸产生的原因一般是什么?
[教师讲解]爆炸的产生:易燃物与空气充分接触,被引燃后急速燃烧,从而在短暂的时间里聚积大量的热,在有限的空间内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引发爆炸。
爆炸极限:易爆的可燃物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含量,遇到明火就会爆炸,这个能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叫作爆炸极限。
[阅读活动]阅读课本P93-95“知识视窗”内容,了解防爆安全。
[提出问题]一般容易燃烧或可以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叫作易燃物,受热或受到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叫作易爆物,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易燃、易爆物呢?
[学生回答]硫黄、白磷、酒精、汽油、煤气、炸药等。
[教学板书]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1.燃烧有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有可燃物、有空气(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2.控制燃烧条件可以达到防火、灭火和防止爆炸的目的。
2.在研究多因素问题时,应该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
3.自燃是缓慢氧化引起的。
4.注意防止爆炸造成的灾害。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本课时课后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