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2 氧气的制取第1课时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素养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2.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3.认识气体的制取装置,练习气体制取实验相关操作。4.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5.逐步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教学难点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规范。教学工具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有关试剂和仪器、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探究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我们在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使用了许多瓶氧气,这些氧气是怎样制得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并学习一些相关的化学知识。[教师讲解]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医院里常用作消毒剂。实验室常用加热分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这一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1.实验室制氧气[教师讲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由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组成。[布置任务]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77-78【实验3-4】“设计实验”部分内容,设计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并尝试绘制设计图。[提出问题]课本图3.2-1中的两个发生装置有什么不同呢?你们选用的那种装置呢?[学生回答]不通点:甲装置试管口向下倾斜;乙装置试管口向上倾斜。选用的甲/乙装置。[教师讲解]用试管盛装固体试剂加热时,试管口应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固体应平铺在试管底部,利于试剂均匀受热。[学生观察]观察,并比较课本图3.2-2中的三个收集装置有什么不同。[教师讲解]图甲:排水法收集装置,适用于收集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所收集气体较纯净。图乙是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适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的大的气体,图丙是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装置,适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排空气法收集装置所收集的气体较干燥。[交流讨论]课本图3.2-2中的三个收集装置哪些可以用于氧气的收集呢?[学生回答]甲、乙装置可用于手机氧气。[教师总结]收集装置的选择,必需根据气体的性质(如密度、溶解性等)来确定,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排水法收集。又因为氧气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则又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学生活动]请同学将设计的氧气制取装置图进行修改。并进行展示和评选。[成果展示]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装置图:[教师讲解]刚刚我们已经完成了实验装置的设计,在进行气体制取实验的第一步就是组装实验装置。因此在实验开始前,我们需要学习实验仪器的简单连接,主要有三种连接方式:“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玻璃管插入带孔胶塞”和“在容器口塞上胶塞”。[学生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9“仪器的连接”内容。[教师演示]结合课本P79操作示意图,将玻璃管、橡胶塞和试管连接在一起。[思考]将导管口用水湿润的作用是什么?[学生]润滑和使连接处密封性更好。[提出问题]进行仪器的连接操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教师总结]①切勿用力过猛,以防玻璃管折断刺破手掌;②切勿将容器抵住桌面,以免压破容器。[教师讲解]在装置连接好后、装入药品前,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确认装置不漏气后才能进行实验。检查装置气密性的一般的原理:通过液封使装置构成封闭体系,通过改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形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的气密性。检查装置气密性的一般操作: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或用热毛巾捂住试管)一段时间后松开手,用手紧握试管时,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或手松开一段时间后,导管内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均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练习]指导学生按照课本P79图3.2-5“检查气密性”操作示意图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演示实验]教师按顺序课本P79图3.2-5演示并讲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过程,并指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教师讲解]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实验步骤 实验内容 现象与结论检查气密性 将导管伸入水中,手握试管,观察水中管口的现象 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移开手后一段时间,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装试剂 在试管中加入高锰酸钾,在试管口放入一团棉花,塞上胶塞固定装置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将盛满水的集气瓶倒立在盛有水的水槽内,要求瓶内没有气泡。垫高酒精灯至适当位置,将导管伸入水槽中点燃酒精灯 点燃酒精灯,先预热,再用酒精灯的外焰,集中加热(防止试管因受热不均匀而炸裂) 开始加热时,观察到水槽中有气泡放出,加热片刻后,观察到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地放出。当观察到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冒出时,说明集气瓶中氧气已经集满撤离导管,熄灭酒精灯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教师讲解]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应先按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组装装置,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要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提出问题]此实验中采用的排水法收集气体,我们是如何判断气体是否集满的?[学生回答]当观察到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冒出时,说明集气瓶中氧气已经集满。[交流讨论]如果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实验步骤有何不同 [总 结]如果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则氧气集满后,直接盖好玻璃片,熄灭酒精灯即可。[思 考]若采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应该如何判断气体是否集满?[教师讲解]将带有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已集满。这里利用了氧气的助燃性,我们也可以利用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探究氧气的这一性质。[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分组完成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并用收集到的氧气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活动要求:①同组同学之间要注意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验。②试验后,试剂归位,清洗仪器,整理实验台。(教师注意巡视,发现学生在操作中的错误及时纠正,特别对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加以引导)[提出问题]装试剂后,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学生回答]防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造成导管堵塞。[交流讨论](1)若收集到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2)若在实验过程中出现试管炸裂,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分析解释]收集到的氧气不纯的可能原因:①集气瓶内预先没有装满水;②导管口刚开始有气泡放出就收集气体。造成试管炸裂的可能原因:①固定装置时试管口未略向下倾斜;②未预热试管就直接集中加热;③实验结束后,未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就熄灭酒精灯。[实验小结]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步骤及注意事项。(1)实验操作步骤可简记为“查—装—定—点—收—离—熄”,利用谐音记为“茶—庄—定—点—收—利—息”。(2)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3)验满方法: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看是否复燃。(4)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多媒体展示):①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均匀受热。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③铁架台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④试管内的导管不能太长,稍伸出胶塞即可,以便于气体导出。⑤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⑥加热时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酒精灯外焰要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⑦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应注意当气泡连续并比较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时,证明已集满。⑧停止加热时,应先把导管从水里撤出,再撤掉酒精灯(如果先熄灭酒精灯,试管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水槽中的水就会被吸入热的试管内,使试管炸裂)。⑨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小团棉花,防止加热时试管中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⑩应将玻璃片的磨砂面向下盖住盛氧气的集气,正放在实验台上,因为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正放可减少气体逸散。[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根据实验记录将课本P80-81“撰写实验报告”部分补充完整。[教学板书]3.2 氧气的制取第1课时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1.反应原理:。2.实验装置: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气体的性质(如气体的密度,在水中的溶解性)。3.实验步骤:①检查气密性;②装试剂;③固定装置;④点燃酒精灯;⑤撤离导管,熄灭酒精灯。4.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5.验满方法: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看是否复燃。6.实验反思:收集到的氧气不纯的可能原因:①集气瓶内预先没有装满水;②导管口刚开始有气泡放出就收集气体。造成试管炸裂的可能原因:①固定装置时试管口未略向下倾斜;②未预热试管就直接集中加热;③实验结束后,未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就熄灭酒精灯。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课后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