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江城子 ·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主备人 审核人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艺术手法。 2.领悟诗歌中蕴含的语言美,表达美,情感美。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深沉的爱与思念之情。教学类型 新授课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千年前,王弗是幸运的, 她不仅拥有一个男人对她的千般依恋,还拥有这个男人亲自为她种下的 三万株松树。 然斯人已逝,可是这份千年不老的爱情依旧温暖着现代都市里的饮 食男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江城子 · 已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二、文学常识 1.了解王弗 “敏而静,轼读书,终日不去,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 必反覆其言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 苏轼的结发妻子叫王弗,四川眉州进士王方之女。十六岁嫁给苏轼 以后,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 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 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 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王弗侍亲甚孝, 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2 . 写作背景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 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 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现实里的境 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 便写下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悼亡词。此时 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资料补充: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 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婚后,每1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 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 意笃,恩爱有加。 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 诫、嘱咐。《东坡逸事》里有王氏“幕后听言”的故事,是说东坡每有 客来,王弗总是躲在屏风的后面屏息静听。待客人走后,她每每软语相 劝,说得在理又每得印证。她是真正的贤妻内助,因此苏轼早年青云直 上,除了有欧阳修等先贤的掖助外,“妻贤夫少祸”的力量也不可小觑。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就去世了。这时苏轼中年丧 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3. 悼亡诗: 古代诗歌题材之一,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晋潘岳的《悼 亡诗三首》。后题材扩大,现在广义的也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 哀思的诗歌。代表诗人有潘岳、元稹、李商隐、纳兰性德等。用词写 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三、整体感知 1.朗读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声情并茂地朗读诗词。 示范朗读,学生听,学生自由读,体悟情感。 思考:你读出了词人何种感情 ——伤心欲绝 痛彻心扉 2.理清思路 本词题为“记梦”——写“梦”,围绕“梦”怎样概括这首词的文 思 以“梦”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梦前——梦中——梦醒 上片梦前思量(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 ……尘满面,鬓如 霜。 下片梦中相逢——夜来幽梦忽还乡, ……惟有泪千行。 梦醒悲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四、诗歌赏析: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思量 (liáng): 想念。你我一 生一死,隔绝已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不想让自己去思 念,却难以忘怀。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十年”写出妻 子离世之久,“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两 茫茫”,推己及人,生者和死者,一 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虽系虚空2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 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这三句为全词定下凄婉基调。 (2)词作明明是写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应该“常思量”才 对,为什么词人又说“不思量”,这样写是否矛盾 不矛盾“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思量”不 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说 不思量,即是思量。—— 表达出相思太苦、旧情难忘的愁绪。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 里”。孤坟:其妻王氏之墓。你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你诉说心 中的凄凉悲伤。 (1)“千里”写出两者距离之遥。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 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连诉话凄凉的 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 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2)如果坟近在身旁,是否就能“有处”“话凄凉” 作者是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来表达对亡妻沉痛 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纵使:纵然,即使。“尘满面”二句: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即使相逢你也该认不出我了,因为四处奔波,我早已灰尘满面,鬓发如 霜。 (1)即使生死可以沟通,夫妻可以重逢,又如何呢 ——应不 (2)仅是因为时间过得太久,久到亲密的两个人不认识了吗 ——不是 “尘满面,鬓如霜”概括作者的形象特点———一个老者、饱经风 霜、灰尘满面、鬓角如霜、生活坎坷……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十年的 奔波劳碌、辛劳坎坷,让满腔豪情的苏轼灰尘满面、鬓角如霜,而此时 才四十岁的苏轼,一个正成熟的年龄却过早的衰老了。 让我们看到了苏轼饱经风霜、生活坎坷、灰尘满面、鬓角如霜的形象。 而此时的苏轼才四十岁,一个正成熟的年龄却过早的衰老了。说"鬓如 霜"不无夸张,但我们也由此可见其生活之不易和心境之凄凉。这十年, 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因 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 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 尝。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 之中了。这几句虽是刻画了人物的外部形象,却表现出生活之困顿和心3境之凄凉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小结——上阙:死别之痛、相思之苦、身世之感——记事、抒情 用三个长短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在容貌的苍老衰颓之中, 借妻子辞别人世已十年,“纵使相逢”恐怕也认不出“我”这个不可能 的假设,抒发了深沉悲痛的感情,表现了对妻子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 自己的身世之感。上阙阐明了“自难忘”,但是“十年”漫长的时间, “千里”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空之中,又隔着难以逾越的生 死之间的界限,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求于梦中相 会了。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 所以,上阙这四句 为“记梦”作了铺垫。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 槛的小屋。晚上忽然在梦境中又回到了家乡,只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 妆。“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梦可以超 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现实中不得相 见,只好在梦中相见了。 “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实际是 恩爱夫妻平常居家生活的生动写照。写出了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 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顾:看。你我默默相望,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无言的泪水 落下千行。 词人期盼与亡妻相见,为什么在梦中见了,却又“相顾无言” 十年死别,思念至苦,语言显得笨拙和苍白,感情的浓烈已不需语言来 表示,将思念与感慨以“泪千行”来互诉衷肠。眼泪成了诗人与亡妻的 情感载体。柳永《雨霖铃》中亦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句, 于此异曲同工。此时无言胜过有言,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得:料想,想来。肠断处: 一作“断肠处”。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料想那明月照 耀着的长着小松树的坟山,是你年复一年地思念我而痛欲断肠的地方。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 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 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 等伤心断肠!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 小结——下阙:梦中相逢之喜和醒后之悲—一写人、记事、抒情 五 、艺术手法: 该词表现了词人绵绵不尽的哀伤和对妻子的思念。上片写诗人对亡 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4的深情。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 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虚实结合的手法: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借助 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以虚象显实。2、已逝之景之境。是作者 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3、设 想的未来之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 绝。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 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 中的意境。 艺术手法: 1、虚实相生(梦境与现实的交织) 2、对比(妻子生前的幸福和死后的凄凉) 3、.直抒胸臆,诉悲情,写的真挚朴素,沉痛感人。(自难忘、无处话凄 凉、长断处) 4、.以景结情 5、白描(小轩窗,正梳妆) 6、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7、动作细节描写。 【相关资料】苏轼一生的三个女人: 王弗(结发之妻)——爱情(11、27) “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依靠)。” 王润之(继室)——家庭(25、46) “唯有同穴,尚蹈此言。” 王朝云(小妾)——红颜知己(23、34) “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 讲解:王弗是苏轼的结发之妻,他们虽然只是相守了短短11年, 但是王弗给了苏轼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以至于王弗去世后,苏轼嚎啕 大哭,悲呼“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依靠)”。王弗不仅是他的妻 子,还是他仕途上的好帮手。 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她生性温柔,知足惜福,婚后处处依着苏轼。 对姐姐的儿子视同己出,王闰之伴随苏轼的时间最长,共25年。这是 苏轼人生起伏最大的时期。王闰之陪伴苏轼“身行万里半天下”,历经 坎坷与繁华。无论富贵还是困顿,王闰之都将苏轼的生活打点得头头是 道。王闰之给了苏轼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所以苏轼在王闰之死后的祭5文中说到“唯有同穴,尚蹈此言。”苏轼最终是跟王闰之葬在了一起的。 苏轼第三任是他的妾室王朝云,朝云是他的铁杆粉丝,也是他的 红颜知己。别人读不懂苏轼,但朝云却能一语破的,可惜天妒红颜,朝 云也早早去世了。苏轼在《悼朝云》一诗中说“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 三生断后缘。”再没有人能像朝云一样理解自己。 我们不知道苏轼最爱谁 但是我们知道,苏轼是一个至情至性之 人,他对于生命中的三位女性都是至诚至真的! 六、总结诗歌 该词表现了词人绵绵不尽的哀伤和对妻子的思念。上片写诗人对亡 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 的深情。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肺腑,自然 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来是偶然,走是必然。人间的某些擦肩而过,是不可忽视的,如 果有情有意又有天真的心,就会发现生命没有比这一刻更美的。在生命 的旅途中,要诚挚地珍惜,要深深地疼爱。——林清玄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词 2、《导学案》相关练习板书设计:教学反思: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