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测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测试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测试试卷
1.(2024八上·慈溪期末)下列固体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  )
A.玻璃 B.石蜡 C.松香 D.食盐
2.(2024八上·慈溪期末)下列对科学量的估测中,比较符合事实的是(  )
A.中学生步行的速度约为20km/h
B.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约为1N
C.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12g
D.中学生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接近于100Pa
3.(2024八上·慈溪期末)如图所示的实例,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
A.轮滑鞋装有滚轮
B.运动鞋底有凹凸的花纹
C.脚蹬面做得凹凸不平
D.守门员戴着防滑手套
4.(2024八上·慈溪期末)大白菜矮小瘦弱,叶色发黄,很可能是缺乏下列哪一种元素造成的(  )
A.氮 B.磷
C.钾 D.以上三项均不是
5.(2024八上·慈溪期末)如图为安装在宾馆、仓库等处天花板的自动喷水灭火装置。室内起火时,密封在装置内的液体体积膨胀,冲破水管阀门,实现喷水灭火。起火时,液体体积膨胀是因为液体分子(  )
A.质量变大 B.体积变大 C.间隔变大 D.数量变多
6.(2024八上·慈溪期末)2023年5月28日,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首个商业航班飞行圆满完成。某飞机机翼横截面的大致形状如图所示。下列现象中涉及的原理与机翼获得升力的原理相同的是(  )
A.对着漏斗嘴向下吹气,乒乓球不掉下来
B.用吸管吸牛奶,牛奶盒发生形变
C.加热空气后,热气球不断上升
D.覆杯实验中松手后,硬纸片不会掉下
7.(2024八上·慈溪期末)如图是一株绿色开花植物的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完成①过程的结构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
B.水分由导管向上运输的动力来自③过程
C.图示生理过程中,不能在白天进行的是④
D.叶片气孔的开闭情况,会影响②过程的强度
8.(2024八上·慈溪期末)生物体是一个在内部和外部不断进行物质循环的开放系统,其体内物质在不断地进行交换与转化。下列选项中物质甲经过某项生理活动产生物质乙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甲 生理活动 物质乙
A 蛋白质 小肠的彻底消化 氨基酸
B 葡萄糖 细胞的呼吸作用 氧气
C 氧气 叶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D 原尿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尿液
A.A B.B C.C D.D
9.(2024八上·慈溪期末)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现象是长期进化形成的。下列有关植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毛细胞向外突起扩大吸收面积,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B.根、茎和叶脉中的导管相互连通,有利于有机物的运输
C.仙人掌的叶呈针状,有利于减少因蒸腾作用过多失水
D.叶片向光面与背光面相比,前者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多,有利于光合作用
10.(2024八上·慈溪期末)近期,慈溪市很多中小学生发烧、感冒。某校采用康威达牌消毒片(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10)对教室进行消毒。下列关于次氟酸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次氯酸钠由钠、氯、氧三个元素组成
B.次氯酸钠由1个钠原子、1个礼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C.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
D.次氯酸钠中钠、氯、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3:35.5:16
11.(2024八上·慈溪期末)某校用无人机拍摄运动会开幕式全景,如图为用于航拍的无人机,不计无人机受到的浮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悬停在空中的无人机对地球没有作用力
B.无人机在空中匀速盘旋时,无人机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C.无人机加速上升时,空气对螺旋桨的作用力大于螺旋桨对空气的作用力
D.无人机悬停在空中时,空气对螺旋桨的作用力与无人机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12.(2024八上·慈溪期末)如图所示,同时将两根粗且长的吸管含在口中,一根吸管的一端放在盛水的杯中,另一根吸管的一端放在杯外,然后吸气,发现饮料很难被吸到口中。主要原因是(  )
A.吸气时对两根吸管用力太均匀 B.吸气时吸管内气流的流速太快
C.吸管内液面上方气压不够小 D.外界的大气压不够大
13.(2024八上·慈溪期末)实验课上,小科通过向水中加盐的方法,使原来沉在烧杯底部的鸡蛋慢慢由沉底变为悬浮最后漂浮起来(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鸡蛋沉底时受到的浮力与悬浮时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B.鸡蛋沉底时受到的浮力比悬浮时受到的浮力大
C.鸡蛋悬浮时受到的浮力与漂浮时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鸡蛋悬浮时受到的浮力比漂浮时受到的浮力大
14.(2024八上·慈溪期末)如图为某同学设计的四个实验装置。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装置甲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B.装置乙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
C.装置丙验证蒸腾作用产生水
D.装置丁验证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
15.(2024八上·慈溪期末)小科整理了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的知识结构及说明,其中说明有错误的是(  )
A.消化系统①过程表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在胃内完成
B.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肺,是a、b物质交换的场所
C.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负责物质运输
D.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16.(2024八上·慈溪期末)近几年,宁波市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已知在某城市居民小区内,将生活垃圾按图示分三类科学处置。居民常用的锌锰干电池,.内含锌、碳、二氧化锰等物质,因含重金属元素不能随意丢弃。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锌元素的符号是ZN
B.锌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
C.锌锰干电池内物质属于化合物
D.应将锌锰干电池放入“可回收物”垃圾箱
17.(2024八上·慈溪期末)我市推行玉米与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如图)。采用该技术后,玉米基本不减产,每亩地还能增产200多斤大豆。已知大豆根内部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可以为玉米提供氮肥。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作物种植密度越大,产量就会越高
B.玉米和大豆间作能更充分地利用光照
C.两种植株高矮差距较大,可确保良好的通风
D.玉米根吸收的氮肥通过导管自下而上运输到叶等其他部位
18.(2024八上·慈溪期末)如图所示,在6N的水平拉力F作用下,木板A在水平地面匀速向右送动的过程中,物体B相对于地面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B所受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4N
C.物体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为4.4N
D.若增大拉动A的速度,测力计的示数会变大
19.(2024八上·慈溪期末)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吸盘都保持静止,但所挂钩码已是吸盘所能提起的最大重物。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大气对吸盘的压力等于钩码的重力
B.乙图中大气对下面吸盘的压力等于钩砝重力的一半
C.利用甲图的实验可以粗测大气压的值
D.利用乙图的实验可以粗测大气压的值
20.(2024八上·慈溪期末)现将一杯子和木块(不吸水,密度为0.6×103千克/米3)以两种方式放入同一容器中(容器内水的质量保持不变)。如图所示,图1杯子开口向上,浮在水面上;图2杯子倒扣(里面充满水),木块紧贴杯底,一起悬浮在水中。则两种情况下(  )
A.木块所受浮力的大小相同 B.杯子所受浮力的大小相同
C.容器内水的深度相同 D.木块对杯子底部力的大小相同
21.(2024八上·慈溪期末)用化学符号表示:
(1)氧化亚铁:   ;
(2)两个氢氧根离子:   。
22.(2024八上·慈溪期末)2022年5月15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极目二号”Ⅲ型浮空艇从科考基地上升到海拔9032米,创造了大气科学观测世界纪录。
(1)上升过程中,以地面为参照物,浮空艇是   (填“静止”或“运动”)的。
(2)该浮空艇是软式飞艇,上升过程中需通过调整气囊中的气压来保持形状和体积不变。上升过程中,该艇受到的浮力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3.(2024八上·慈溪期末)小科用如图装置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1)图中金属盒的橡皮膜在水中的深度为   cm。
(2)在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关系时,为确保实验现象更明显,应选用水和____(填字母代号)进行对比实验。
A.密度为1.06g/cm3的盐水
B.密度为1.53g/cm3的硝酸钾和氯化钠混合溶液
24.(2024八上·慈溪期末)如图是固体密度阶梯的示意图,若有相同质量的铁球、铜球、银球、铅球四个实心金属球,其中体积最大的是   。某运动会纪念币(实心)的质量为16.02g,体积为1.8cm3,已知它是用某种纯金属制成的,则该金属是   。
25.(2024八上·慈溪期末)生活中很多现象与植物的呼吸作用息息相关。“萝卜放久了会空心,吃起来口感不好”即营养成分减少了,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分解   ;新鲜的蔬菜、潮湿的粮食堆久了会发热,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   。
26.(2024八上·慈溪期末)下图中的左图是人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变化的示意图,右图是平静呼吸时胸廓变化示意图。在左图的d点处,此时肺内气压   (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大气压。当胸廓变化处于右图的B状态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反映于左图中的   段B
(用图中的字母表示)。
27.(2024八上·慈溪期末)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如图是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情景。当他用一束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有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散射。若原子质量和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____。(填字母代号)
A.提出问题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验证假说的过程 D.建立模型的过程
28.(2024八上·慈溪期末)馒头放在嘴里为什么越嚼越甜?某兴趣小组对这个问题展开实验操究。以下是该兴趣小组记录的实验步骤:
①取两支试管标号为A和B;②将大小相同的两块馒头切碎,并放入两试管中;③A试管加入2mL清水,B试管加入 ▲ ;④将两试管加入恒温水浴锅中;10分钟后,向两试管中滴入等景碘液,摇匀观察颜色变化。
(1)若将步骤③补充完整应填写的内容是   。
(2)步骤④中为了模拟口腔温度应将恒温水浴锅温度设置为   ℃.目的是和人体内的温度一致维持唾液淀粉酶的最高活性。
(3)通过实验结果可知,淀粉在口腔中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为麦芽糖。如图是三大物质被消化的示意图,A、B、C、D、E分别表示人体消化道的一部分,则可知图中   曲丝比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
29.(2024八上·慈溪期末)图甲是一个“水绵伞":透明塑料袋中装湖水和水绵(水生藻类植物),袋口的吸管能与外界连通,调节配重能使其直立于水底。光照一段时间后,发现:“水绵伞”浮到水面。某同学自制了两个相同的“水绵伞”,置于离光源距离不同的水底(水中各处温度相同且不变),如图乙,以验证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1)本实验验证的是   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实验过程中,需要观测的是   。
(3)该同学观察了一整天。都没发现“水绵伞”上浮。可如何改进实验    。
30.(2024八上·慈溪期末)汽车在坡路险的山区公路上坡时,因车轮打滑(车轮原地转动,不能为车辆前进提供足够的驱动力)引起的事故偶有发生。小科学习了“摩擦力”后,对汽车上坡时车轮打滑这一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他利用一辆车轮可拆装的四轮电动小车进行了探究。
【实验方案】
拆下小车的4个车轮,按要求装上实验用车轮(除了有无花纹外、其它均相同),置于斜坡,如图所示。启动小车,记录爬坡情况。
【实验现象】
序号 车轮的花纹情况 爬坡情况
1 四个车轮均没有花纹 前轮打滑,无法上坡
2 仅两个后轮有花纹 前轮打滑,无法上坡
3 仅两个前轮有花纹 能正常上坡
4 仅左前轮、左后轮有花纹 向右偏转
5 仅左前轮、右后轮有花纹 向右偏转
6 仅右前轮、右后轮有花纹 向左偏转
【实验分析】
(1)第1、2次实验现象说明:该小车的前轮是为小车运动提供驱动力的(这样的车轮称为驱动轮)。由第1、3次实验现象可知:驱动轮的轮胎表面粗糙些更   (填“有利于”或“不利于”)提升该小车的爬坡能力。结合学过的知识,本实验能初步说明车轮打滑的原因。
(2)由第3—6次实验可知:前轮驱动的小车若前轮粗糙程度差异过大。易造成小车偏转。如果继续实验。当该小车仅右前轮、左后轮有花纹,可推测小车爬坡情况为   。
31.(2024八上·慈溪期末)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在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圆柱体,当圆柱体下表面与水面相平时开始缓慢下降,直到圆柱体下表面刚好与烧杯底接触为止,如图甲所示。
(1)分析图a、b、c,说明浮力的大小与   有关。
(2)分析图甲中   (填字母)两图。可验证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无关系。
(3)小科完成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后,把水换成另一种未知液体,重复上述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物体下降高度h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则该未知液体的密度是   kg/m3;分析甲、乙有关数据,可知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还与   有关。
(4)为了得到更普遍的结论,下列继续进行的操作中合理的是____。(填字母代号)
A.用原来的方案和器材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B.用原来的方案,将石块更换成与其体积不同的铁块进行实验
32.(2024八上·慈溪期末)某同学进行“观察金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实验。
(1)如图甲,装有金鱼和水的塑料袋受到的总重力为20牛该同学将扎紧袋口的塑科袋放入水中,发现它漂浮在水面上,则排开水的体积为   米3。
(2)用显微镜观察图乙中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结果如图丙所示。试回答:①判断图丙中血管2是毛细血管的依据是   。
②要将图丙中右下角的血管3移到视野中央,应将培养皿往   方向移动。
33.(2024八上·慈溪期末)科学家探究尿液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阅读以下资料并回答:
资料一:古希腊时期科学家认为,水汽在膀胱形成尿液。
资料二:古罗马解剖学家益伦曾在小狗上实验,将肾脏下行的管道结扎;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膀胱中没有尿液,管道变得膨大;解开结扎绳,尿液顺着管道流入膀胱。
资料三:盖伦在《论身体各部分的功能》一书中提到,血液在肾脏上腔被一层坚硬的膜所阻挡,有害物质能过滤除去。其追随者根据这一描述,建立了如图所示的肾脏模型。
(1)盖伦的实验结果   (填“支持”或“不支持”)资料一的观点。
(2)模型中膜的功能与肾小球的   作用类似,但该模型还存在不足,未能科学解释尿液的形成过程。
34.(2024八上·慈溪期末)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运动员苏翊鸣勇夺单板滑雪大跳台金牌。
(1)滑雪板底做得越宽大,对雪地的压强越   。
(2)若滑雪板与雪地总接触面积为0.4m2、苏翊鸣和滑雪板的总质量为72千克,当他穿着滑雪板站立在水平雪地上时,对雪地的压强为   Pa。
(3)如图是他在决赛中的完美飞行轨迹,AB是飞跃跳台的上升阶段,BC是下落阶段。若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他在飞行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填字母代号)
35.(2024八上·慈溪期末)某景区有乘氦气球升空的观光项目,如图所示,氦气球内充氦气,下端连接吊篮,在吊篮底端有一根缆绳,通过缆绳来控制氦气球的升降。氦气球的体积为6000m3(不计球壁的厚度),p氦气=0.18kg/m3,p空气=1.29kg/m2。求:
(1)氦气球内氦气的质量是多少?
(2)氦气球在缆绳控制下,匀速竖直上升150m,用时300s。则氦气球上升的速度是多少
(3)氦气球(含氦气)连同吊篮等配件的总重为4×104N。现有总质量为1740kg的乘,乘坐氦气球匀速竖直升空。缆绳处于竖直状态,则氦气球受到空气的浮力多大?此时缆绳对吊篮的拉力多大 (不计吊篮及乘客在空气中的浮力,不计空气阻力)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解答】玻璃、石蜡和松香在熔化时没有固定的熔点,属于非晶体;食盐有固定的熔点,属于晶体,故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2.【答案】B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事实的答案。
【解答】 A、中学生步行的速度约为4km/h,故A错误;
B、两个鸡蛋的质量约100g=0.1kg,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在F=G=mg=0.1kg×10N/kg=1N左右,故B正确;
C、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原子的质量很小,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不是12g,故C错误;
D、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站立时受力面积约400cm2,对地面的压强为:
,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3.【答案】A
【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增大压力;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减小压力;在压力一定时,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解答】A、轮滑鞋装有滚轮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来减小摩擦力,故A符合题意;
B、运动鞋底有凹凸的花纹,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B不符合题意;
C、脚蹬面做得凹凸不平,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C不符合题意。
D、守门员戴着防滑手套,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D不符合意题;
故答案为:A。
4.【答案】A
【知识点】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植物生活中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解答】氮肥作用:促使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钾肥的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秆粗硬,增强病虫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磷肥的作用:促使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促进作物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粒饱满。大白菜矮小瘦弱,叶色发黄,是因为缺少氮肥。
故答案为:A。
5.【答案】C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物体不变,其分子的数量不变;当物体受热膨胀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体积大小不变。
【解答】当起火时,周围空气温度升高,液体体积膨胀,则液体分子的间隔会变大,但液体的质量不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其分子数量也不会改变,分子体积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C。
6.【答案】A
【知识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大气压强的存在
【解析】【分析】 机翼获得升力的原理是流体流速快,压强小。
【解答】A.上方气体体流速快,压强小,下方气体流速慢,压强大,形成压强差将球顶起,A正确;
BCD. 用吸管吸牛奶,牛奶盒发生形变是由于牛奶盒内部气体被吸走,内部气压小于大气压,外界大气压将盒子压扁, 加热空气后,热气球不断上升是空气浮力作用, 覆杯实验中松手后,硬纸片不会掉下是大气压作用,BCD错误;
故答案为:A。
7.【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由题图分析可知,①过程为植物根的吸收作用;②过程为光合作用;③过程为蒸腾作用;④过程为呼吸作用
【解答】A、①过程为植物根的吸收作用,植物根吸收水的结构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A正确;
B、③蒸腾作用为植物吸收和运输水分提供动力,B正确;
C、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都可在白天进行,C错误;
D、气孔开闭情况会影响二氧化碳吸收量,进而影响②光合作用强度,D正确。
故答案为:C。
8.【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食物与营养;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1)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
(2)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3)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存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4)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解答】A、蛋白质在胃里初步消化,最终在小肠彻底消化成为氨基酸,A正确。
B、当细胞呼吸作用的底物是葡萄糖时,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B错误。
C、叶进行光合作用时,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C错误。
D、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一部分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D错误。
故答案为:A。
9.【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A.植物通过根毛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B.植物利用茎中的筛管运输有机物;
C.植物散失水分的主要方式为蒸腾作用;
D.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
【解答】A. 根毛细胞向外突起扩大吸收面积 ,增大了吸收面积;
B.筛管运输有机物,故其错误;
C.针状减少了蒸腾作用的叶片面积,减少水分的散失;
D.叶绿体多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多;
故答案为:B
10.【答案】D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A、根据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次氯酸钠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选项说法错误。
B、次氯酸钠是由钠离子和次氯酸根离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次氯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0,则x=+1价,故选项说法错误。
D、次氯酸钠中钠、氯、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3:35.5:16,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11.【答案】D
【知识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平衡力的辨别
【解析】【分析】(1)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作用于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3)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缺一不可。
【解答】A、悬停在空中的直升飞机受到重力的作用,而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悬停在空中的直升飞机对地球也有力的作用,故A错误;
B、无人机在空中匀速旋转时,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无人机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故B错误;
C、无人机加速上升时,空气对螺旋桨的作用力大于无人机的重力,故C错误;
D、无人机悬停在空中时,空气对螺旋桨的作用力与无人机受到的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作用于同一物体上,是一对平衡力,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2.【答案】C
【知识点】大气压的综合应用
【解析】【分析】吸管吸饮料是利用了大气压的作用,从大气压的角度分析可做出解答。
【解答】通常我们用吸管吸饮料是利用了大气压的作用,人先吸走管内的空气,使管内液面上方气压变小,饮料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吸管,流出口中。但本题中的情形下,一根吸管的一端放在盛水的杯中,另一根吸管的一端放在杯外,然后吸气,使吸管内的气压无法快速减小,大气压无法将饮料压入吸管。故饮料难被吸到口中。
综上所述,只有选项C说法正确。AB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13.【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同一只鸡蛋的重力不变,根据图甲中沉底、图乙中悬浮、图丙中漂浮,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即可判断三种情况下鸡蛋所受浮力之间的关系。
【解答】AB、鸡蛋在甲中沉入水底,则F浮甲<G;
在图乙中悬浮,则F浮乙=G;
在图丙中漂浮,则F浮丙=G;
所以鸡蛋沉底时受到的浮力小于悬浮时受到的浮力,故AB不正确;
CD、鸡蛋悬浮时受到的浮力与漂浮时受到的浮力一样大,故C正确,D不正确。
故答案为:C。
14.【答案】C
【知识点】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种子的萌发需要足够的水、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4)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里面不含消化酶,只是对对脂肪起乳化作用,将大的脂肪颗粒乳化成比较小的脂肪微粒,对脂肪进行物理性消化。
【解答】A、装置甲是验证种子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种子萌发时,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将萌发的种子瓶内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A正确。
B、装置乙实验中用不透光的锡箔片把一片叶的部分区域从上、下两面遮盖,部分叶片遮光,还有部分叶片没有遮光,这样处理可以形成见光和不见光两部的对照实验,此实验的变量是光。该实验现象能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B正确。
C、装置丙中的塑料袋如图示这样扎,塑料袋内壁上的水分有些是从盆中的土壤散发出来的,只有塑料袋口扎在植物根部以上的主茎上,才能证明塑料袋内壁上的水分全部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才能验证蒸腾作用产生水。C错误。
D、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可以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因此1试管中物质发生的变化是植物油变成脂肪微粒,2试管中物质不变,此结果说明: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D正确。
故答案为:C。
15.【答案】A
16.【答案】B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A、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B、根据金属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居民常用的锌锰干电池,内含锌、碳、二氧化锰等物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居民常用的锌锰干电池,内含锌、碳、二氧化锰等物质,因含重金属元素不能随意丢弃,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锌的元素符号是Zn,故选项说法错误。
B、锌单质是由锌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居民常用的锌锰干电池,内含锌、碳、二氧化锰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居民常用的锌锰干电池,内含锌、碳、二氧化锰等物质,因含重金属元素不能随意丢弃,应将锌锰干电池放入“有害垃圾”垃圾箱,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17.【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合理密植既充分利用了单位面积上的光照而避免造成浪费,又不至于让叶片相互遮挡,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
2、间作套种即立体种植,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最优化组合,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解答】A、作物种植密度大,叶片互相遮挡,只有上面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而下面大部分叶片得不到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反而还会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量就会降低,所以农作物要合理密植。A错误。
B、将玉米和大豆间作种植,可以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B正确。
C、两种植物高矮差距较大,可确保良好的通风,这样能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提高光合作用效率,C正确。
D、植物通过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并通过根、茎、叶的导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D正确。
故答案为:A。
18.【答案】C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摩擦力的概念可判断其所受摩擦力的方向。
(2)物体B处于平衡状态,据此判断其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3)对A进行受力分析,再进一步确定地面对A的摩擦力大小;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据此分析。
【解答】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6N,则弹簧测力计对B的拉力为1.6N,方向向左,B受到的摩擦力与拉力平衡,方向向右,故A错误;
B、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6N,故B错误;
C、以A为研究对象,它受到向右的拉力为6N,同时受到地面对它向左的摩擦力和物体B对它向左的摩擦力,二者之和为6N,
所以地面对物体A的摩擦力为6N﹣1.6N=4.4N;故C正确;
D、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若增大拉动A的速度,测力计的示数会不变,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9.【答案】D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进行分析判断,要想测出大气压,则需要知道压力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根据甲、乙两种情况下物体都处于平衡状态进行受力分析,再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判断力的大小,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四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据此答题。
【解答】A、甲图中吸盘在竖直方向受竖直向下的拉力和竖直向上的摩擦力,并且二力是一对平衡力;在水平方向受大气对吸盘的压力和墙对吸盘的支持力,二力也是一对平衡力;因此大气对吸盘的压力与钩码的重力没有任何关系,故A错误;
B、乙图中吸盘受到大气对下面吸盘向上的压力和物体对下面吸盘向下的拉力,并且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故大气对下面吸盘向上的压力等于钩码的重力;故B错误;
C、由A选项的分析可知,甲图不能求出大气对吸盘的压力,故不可以粗测大气压的值;故C错误;
D、由B选项的分析可知,乙图能求出大气对吸盘的压力,再测出吸盘的面积,根据压强公式可以粗测大气压的值;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0.【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浮力的大小;
(2)由阿基米德原理判断V排的大小,进而确定水的深度;
(3)对木块进行受力分析,判断对杯底压力的大小。
【解答】 A、图1中,木块放在杯子中,没有浸入水中,所以图1木块所受的浮力为零;图2中,木块浸没在水中,且ρ木<ρ水,则木块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所以两种情况下木块所受浮力的大小不相等,故A错误;
B、图1杯子所受的浮力大于杯子的重力,图2杯子所受浮力小于杯子的重力,故B错误;
C、图1漂浮浮力等于重力,图2悬浮浮力等于重力,可知排开水的体积相同,容器内水的深度相同,故C正确;
D、图1对杯底的压力等于木块的重力,即F1=G木=ρ木gV木=0.6ρ水gV木;
图2木块对杯子底部的压力等于浮力减去重力,即F2=F浮-G木=ρ水gV木-0.6ρ水gV木=0.4ρ水gV木,
所以两次木块对杯子底部力的大小不同,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1.【答案】(1)FeO
(2)2OH-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氧化亚铁中铁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进行分析解答。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单位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解答】(1)氧化亚铁中铁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FeO。
(2)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单位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氢氧根离子可表示为2OH﹣。
22.【答案】(1)运动
(2)减小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浮力的变化
【解析】【分析】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选择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状态也不一样;根据F浮=ρ空gV排判断浮力的大小变化。
【解答】(1)上升过程中,以地面为参照物,浮空艇与地面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
(2)上升过程中,该艇排开的空气的体积不变,空气的密度会变小,根据F浮=ρ空gV排可知,浮空艇受到的浮力减小。
23.【答案】(1)12
(2)B
【知识点】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
【解析】【分析】(1)深度为液面到橡皮膜的距离;
(2)利用p=ρgh进行分析,压强差越大,实验现象更明显;
【解答】(1)深度为液面到橡皮膜的距离,深度h=22cm﹣10cm=12cm;
(2)根据p=ρgh可知,深度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已知水的密度1.0×103kg/m3,故密度为1.53g/cm3的硝酸钾和氯化钠混合溶液与水的密度相差最大,水和硝酸钾和氯化钠混合溶液压强差最大,实验现象更明显。
故答案为:B。
24.【答案】铁球;铜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即、m=ρV、.同时要知道如果计算出一个物体的密度从而可以鉴别它是由哪种物质制成的。
【解答】 (1)查表知,在铁、铜、铅、银中,其中铁的密度最小,根据公式,若质量相同,则铁的体积最大;
(2)纪念币的密度为:,根据密度表知,它是用铜制成的。
25.【答案】有机物;热量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生物细胞利用氧将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主要在生物体的线粒体中进行的。
【解答】由分析可知,“萝卜放久了会空心”原因是萝卜在贮存时能进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是把体内储存的有机物加以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萝卜由于体内的有机物减少而空心。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新鲜的蔬菜、潮湿的粮食含水量多,呼吸作用旺盛,释放了大量的热量(能量),堆久了会出现发热现象,甚至腐烂。
26.【答案】低于;b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顶回升,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图1中: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在图1的d点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
图2的B状态表示膈顶回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故是呼气过程,左图中曲线bc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
27.【答案】(1)不会;原子核
(2)D
【知识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体积很小,原子的质量只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据此进行分析。
【解答】(1)在卢瑟福的实验中,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方向不变,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2)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这一研究过程就是建立模型的过程。
故答案为:D。
28.【答案】(1)2mL唾液
(2)37
(3)甲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A试管与B试管以唾液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解答】(1)从题干中看出①A、B试管唯一不同的量是唾液,其它条件都相同,为了保证单一变量原则,因此B试管加入2mL唾液。
(2)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在该温度下,消化酶的活性最高,因此将实验装置置于37℃温度环境下是为了模拟人体内的口腔温度。
(3)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内开始被消化的部位分别是口腔、胃、小肠。所以,甲表示淀粉,乙表示脂肪,丙表示蛋白质。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所以,A代表口腔,B代表咽和食道,C代表胃,D代表小肠,E代表大肠。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然后在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所以,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甲曲线是淀粉的消化过程。
29.【答案】(1)光照强度
(2)“水绵伞”浮到水面所用的时间
(3)增加水绵的数量、增加光照强度、减轻配重等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在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透明塑料袋中的水绵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塑料袋会变鼓胀,受到的浮力增大。
【解答】(1)乙图中的两个“水绵伞”距光距离不同,光照强度不同,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光照强度,验证的是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实验过程中,需要观测的是“水绵伞”上升到水面所需的时间,验证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如果该同学观察了一整天,都没发现“水绵伞”上浮,可能是配重太重,则应减轻配重,或是因为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不够,则应“增加光照强度”或“增加水绵数量”以产生更多氧气。
30.【答案】(1)有利于
(2)向左偏转
【知识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改变研究的因素,观察实验的结果。结合摩擦力有关因素分析打滑的原因;
(2)分析4、5得出偏转方向与哪一侧有花纹的关系,然后运用结论分析推理解答。
【解答】(1)第1、2次实验,无论后轮有没有花纹,都不能爬坡,对比第1、3次实验,后轮的花纹没有改变,前轮有花纹就可以爬坡,可知:驱动轮的轮胎表面粗糙些更有利于提升该小车的爬坡能力。
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前轮是驱动轮,压力一定,如果没有花纹即粗糙程度较小,摩擦力较小,则车轮会打滑;
(2)对比4、5两次实验,后轮哪一侧有花纹不影响汽车的偏转方向,当左前轮,左前轮会受摩擦力向前运动,右轮打滑,因而向右偏转,当右前轮,无论后轮哪个有花纹,都是向左偏转;
31.【答案】(1)排开液体的体积
(2)
(3);液体的密度
(4)B
【知识点】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大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物体浸入到液体中的体积和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结合F浮=G﹣F拉分析浮力大小和排开液体体积之间的关系;
(2)要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深度的关系时要保证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均一定;
(3)根据称重法求出浮力的大小;根据圆柱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时测力计的示数及其重力求出浮力;根据圆柱体在两种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得出液体的密度;
(4)该实验为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应换用不同液体和物体进行实验。
【解答】 (1)分析图a、b、c可知,物体进入到液体中的体积越大,即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弹簧测力计示数越小,物体受的浮力会越大,这说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
(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深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液体的密度相同,排开的液体的体积相同,深度不同,故需要对c和d进行对比;
(3)由图a和c可知,圆柱体完全浸没后,圆柱体受到水的浮力为:F浮=G-F水=6N-1N=5N;
由图乙可得,在未知液体中受到的浮力F'浮=G-F液=6N-2N=4N,
圆柱体完全浸没后,物体在两种液体中排开的液体的体积相同,由F浮=ρ液gV排得,
解得:;
由此可知,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为了得到更普遍得结论,应换用不同液体和物体进行多次实验,而不是用原来的方案和器材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故选B。
32.【答案】(1)2×10-3
(2)红细胞单行通过;右下
【知识点】心脏和血管;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血液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动脉,血液流动的速度最快;血液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小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图丙中1是动脉,2是毛细血管,3是静脉,据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 (1)装有金鱼和水的塑料袋受到的总重力为20牛,该同学将扎紧袋口的塑料袋放入水中,发现它漂浮在水面上,此时F浮=G=ρ液gV排,其中,ρ液表示液体的密度,单位为千克/立方米,g表示常数,g=10N/kg;
代入公式:20N=1.0×103kg/m3×10N/kg V排,V排=2×10-3 m3。
(2)判断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血液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动脉;血液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小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图丙中血管2是毛细血管的依据是红细胞单行通过;
(3)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要将图丙中右下角的血管3移到视野中央,应将培养皿往右下方移动。
33.【答案】(1)不支持
(2)滤过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尿的形成主要与肾单位有关,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①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和紧贴它的肾小囊内壁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80升。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
【解答】(1)由资料一可知,古希腊时期科学家认为,水汽在膀胱形成尿液,而盖伦在小狗上实验,将肾脏下行的管道结扎,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膀胱中没有尿液,因此盖伦的实验结果不支持资料一的观点。
(2)肾小球具有滤过(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和紧贴它的肾小囊内壁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根据资料三可知,血液在肾脏上腔被一层坚硬的膜所阻挡,因此模型中膜具有滤过(过滤)功能,与肾小球滤过(过滤)功能类似。
34.【答案】(1)小
(2)1800
(3)B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压强的变化
【解析】【分析】(1)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在压力一定时,可以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
(2)利用G=mg求出苏翊鸣和滑雪板的总重力;当他穿着滑雪板站立在水平雪地上时,对雪地的压力F=G,利用求出对雪地的压强;
(3)他在飞行过程中,上升阶段: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动能减小,速度减小;下落阶段: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动能增大,速度增大;据此可知他在飞行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像。
【解答】 (1)滑雪板底做得越宽大,这是在压力相同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对雪地的压强;
(2)苏翊鸣和滑雪板的总重力:G=mg=72kg×10N/kg=720N,
当他穿着滑雪板站立在水平雪地上时,对雪地的压力F=G=720N,
对雪地的压强:;
(3)他在飞行过程中,上升阶段: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动能减小,速度减小;下落阶段: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动能增大,速度增大;
所以他在整个过程中的速度先变小,当上升到最高点B时,速度最小(但不为零),接着下落过程速度变大,故B正确。
35.【答案】(1)解:
(2)解:
(3)解: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已知氦气球的体积和氦气的密度,根据密度公式可得氦气的质量;
(2)已知气球上升的高度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可得气球上升的速度;
(3)乘坐氦气球匀速竖直升空,缆绳处于竖直状态,氦气球在竖直方向上受力平衡,向上的力是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F浮,向下的力有氦气球(含氦气)连同吊篮等配件的总重,乘客重力,缆绳对吊篮的拉力F拉,在不计吊篮及乘客在空气中的浮力,不计空气阻力时F浮=G1+G2+F拉。
1 / 1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测试试卷
1.(2024八上·慈溪期末)下列固体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  )
A.玻璃 B.石蜡 C.松香 D.食盐
【答案】D
【知识点】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解答】玻璃、石蜡和松香在熔化时没有固定的熔点,属于非晶体;食盐有固定的熔点,属于晶体,故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2.(2024八上·慈溪期末)下列对科学量的估测中,比较符合事实的是(  )
A.中学生步行的速度约为20km/h
B.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约为1N
C.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12g
D.中学生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接近于100Pa
【答案】B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事实的答案。
【解答】 A、中学生步行的速度约为4km/h,故A错误;
B、两个鸡蛋的质量约100g=0.1kg,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在F=G=mg=0.1kg×10N/kg=1N左右,故B正确;
C、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原子的质量很小,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不是12g,故C错误;
D、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站立时受力面积约400cm2,对地面的压强为:
,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3.(2024八上·慈溪期末)如图所示的实例,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
A.轮滑鞋装有滚轮
B.运动鞋底有凹凸的花纹
C.脚蹬面做得凹凸不平
D.守门员戴着防滑手套
【答案】A
【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增大压力;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减小压力;在压力一定时,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解答】A、轮滑鞋装有滚轮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来减小摩擦力,故A符合题意;
B、运动鞋底有凹凸的花纹,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B不符合题意;
C、脚蹬面做得凹凸不平,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C不符合题意。
D、守门员戴着防滑手套,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D不符合意题;
故答案为:A。
4.(2024八上·慈溪期末)大白菜矮小瘦弱,叶色发黄,很可能是缺乏下列哪一种元素造成的(  )
A.氮 B.磷
C.钾 D.以上三项均不是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植物生活中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解答】氮肥作用:促使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钾肥的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秆粗硬,增强病虫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磷肥的作用:促使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促进作物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粒饱满。大白菜矮小瘦弱,叶色发黄,是因为缺少氮肥。
故答案为:A。
5.(2024八上·慈溪期末)如图为安装在宾馆、仓库等处天花板的自动喷水灭火装置。室内起火时,密封在装置内的液体体积膨胀,冲破水管阀门,实现喷水灭火。起火时,液体体积膨胀是因为液体分子(  )
A.质量变大 B.体积变大 C.间隔变大 D.数量变多
【答案】C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物体不变,其分子的数量不变;当物体受热膨胀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体积大小不变。
【解答】当起火时,周围空气温度升高,液体体积膨胀,则液体分子的间隔会变大,但液体的质量不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其分子数量也不会改变,分子体积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C。
6.(2024八上·慈溪期末)2023年5月28日,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首个商业航班飞行圆满完成。某飞机机翼横截面的大致形状如图所示。下列现象中涉及的原理与机翼获得升力的原理相同的是(  )
A.对着漏斗嘴向下吹气,乒乓球不掉下来
B.用吸管吸牛奶,牛奶盒发生形变
C.加热空气后,热气球不断上升
D.覆杯实验中松手后,硬纸片不会掉下
【答案】A
【知识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大气压强的存在
【解析】【分析】 机翼获得升力的原理是流体流速快,压强小。
【解答】A.上方气体体流速快,压强小,下方气体流速慢,压强大,形成压强差将球顶起,A正确;
BCD. 用吸管吸牛奶,牛奶盒发生形变是由于牛奶盒内部气体被吸走,内部气压小于大气压,外界大气压将盒子压扁, 加热空气后,热气球不断上升是空气浮力作用, 覆杯实验中松手后,硬纸片不会掉下是大气压作用,BCD错误;
故答案为:A。
7.(2024八上·慈溪期末)如图是一株绿色开花植物的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完成①过程的结构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
B.水分由导管向上运输的动力来自③过程
C.图示生理过程中,不能在白天进行的是④
D.叶片气孔的开闭情况,会影响②过程的强度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由题图分析可知,①过程为植物根的吸收作用;②过程为光合作用;③过程为蒸腾作用;④过程为呼吸作用
【解答】A、①过程为植物根的吸收作用,植物根吸收水的结构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A正确;
B、③蒸腾作用为植物吸收和运输水分提供动力,B正确;
C、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都可在白天进行,C错误;
D、气孔开闭情况会影响二氧化碳吸收量,进而影响②光合作用强度,D正确。
故答案为:C。
8.(2024八上·慈溪期末)生物体是一个在内部和外部不断进行物质循环的开放系统,其体内物质在不断地进行交换与转化。下列选项中物质甲经过某项生理活动产生物质乙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甲 生理活动 物质乙
A 蛋白质 小肠的彻底消化 氨基酸
B 葡萄糖 细胞的呼吸作用 氧气
C 氧气 叶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D 原尿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尿液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食物与营养;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1)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
(2)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3)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存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4)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解答】A、蛋白质在胃里初步消化,最终在小肠彻底消化成为氨基酸,A正确。
B、当细胞呼吸作用的底物是葡萄糖时,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B错误。
C、叶进行光合作用时,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C错误。
D、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一部分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D错误。
故答案为:A。
9.(2024八上·慈溪期末)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现象是长期进化形成的。下列有关植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毛细胞向外突起扩大吸收面积,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B.根、茎和叶脉中的导管相互连通,有利于有机物的运输
C.仙人掌的叶呈针状,有利于减少因蒸腾作用过多失水
D.叶片向光面与背光面相比,前者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多,有利于光合作用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A.植物通过根毛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B.植物利用茎中的筛管运输有机物;
C.植物散失水分的主要方式为蒸腾作用;
D.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
【解答】A. 根毛细胞向外突起扩大吸收面积 ,增大了吸收面积;
B.筛管运输有机物,故其错误;
C.针状减少了蒸腾作用的叶片面积,减少水分的散失;
D.叶绿体多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多;
故答案为:B
10.(2024八上·慈溪期末)近期,慈溪市很多中小学生发烧、感冒。某校采用康威达牌消毒片(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10)对教室进行消毒。下列关于次氟酸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次氯酸钠由钠、氯、氧三个元素组成
B.次氯酸钠由1个钠原子、1个礼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C.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
D.次氯酸钠中钠、氯、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3:35.5:16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A、根据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次氯酸钠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选项说法错误。
B、次氯酸钠是由钠离子和次氯酸根离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次氯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x+(﹣2)=0,则x=+1价,故选项说法错误。
D、次氯酸钠中钠、氯、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3:35.5:16,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11.(2024八上·慈溪期末)某校用无人机拍摄运动会开幕式全景,如图为用于航拍的无人机,不计无人机受到的浮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悬停在空中的无人机对地球没有作用力
B.无人机在空中匀速盘旋时,无人机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C.无人机加速上升时,空气对螺旋桨的作用力大于螺旋桨对空气的作用力
D.无人机悬停在空中时,空气对螺旋桨的作用力与无人机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答案】D
【知识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平衡力的辨别
【解析】【分析】(1)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作用于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3)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缺一不可。
【解答】A、悬停在空中的直升飞机受到重力的作用,而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悬停在空中的直升飞机对地球也有力的作用,故A错误;
B、无人机在空中匀速旋转时,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无人机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故B错误;
C、无人机加速上升时,空气对螺旋桨的作用力大于无人机的重力,故C错误;
D、无人机悬停在空中时,空气对螺旋桨的作用力与无人机受到的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作用于同一物体上,是一对平衡力,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2.(2024八上·慈溪期末)如图所示,同时将两根粗且长的吸管含在口中,一根吸管的一端放在盛水的杯中,另一根吸管的一端放在杯外,然后吸气,发现饮料很难被吸到口中。主要原因是(  )
A.吸气时对两根吸管用力太均匀 B.吸气时吸管内气流的流速太快
C.吸管内液面上方气压不够小 D.外界的大气压不够大
【答案】C
【知识点】大气压的综合应用
【解析】【分析】吸管吸饮料是利用了大气压的作用,从大气压的角度分析可做出解答。
【解答】通常我们用吸管吸饮料是利用了大气压的作用,人先吸走管内的空气,使管内液面上方气压变小,饮料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入吸管,流出口中。但本题中的情形下,一根吸管的一端放在盛水的杯中,另一根吸管的一端放在杯外,然后吸气,使吸管内的气压无法快速减小,大气压无法将饮料压入吸管。故饮料难被吸到口中。
综上所述,只有选项C说法正确。AB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13.(2024八上·慈溪期末)实验课上,小科通过向水中加盐的方法,使原来沉在烧杯底部的鸡蛋慢慢由沉底变为悬浮最后漂浮起来(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鸡蛋沉底时受到的浮力与悬浮时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B.鸡蛋沉底时受到的浮力比悬浮时受到的浮力大
C.鸡蛋悬浮时受到的浮力与漂浮时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鸡蛋悬浮时受到的浮力比漂浮时受到的浮力大
【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同一只鸡蛋的重力不变,根据图甲中沉底、图乙中悬浮、图丙中漂浮,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即可判断三种情况下鸡蛋所受浮力之间的关系。
【解答】AB、鸡蛋在甲中沉入水底,则F浮甲<G;
在图乙中悬浮,则F浮乙=G;
在图丙中漂浮,则F浮丙=G;
所以鸡蛋沉底时受到的浮力小于悬浮时受到的浮力,故AB不正确;
CD、鸡蛋悬浮时受到的浮力与漂浮时受到的浮力一样大,故C正确,D不正确。
故答案为:C。
14.(2024八上·慈溪期末)如图为某同学设计的四个实验装置。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装置甲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B.装置乙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
C.装置丙验证蒸腾作用产生水
D.装置丁验证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
【答案】C
【知识点】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种子的萌发需要足够的水、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4)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里面不含消化酶,只是对对脂肪起乳化作用,将大的脂肪颗粒乳化成比较小的脂肪微粒,对脂肪进行物理性消化。
【解答】A、装置甲是验证种子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种子萌发时,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将萌发的种子瓶内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A正确。
B、装置乙实验中用不透光的锡箔片把一片叶的部分区域从上、下两面遮盖,部分叶片遮光,还有部分叶片没有遮光,这样处理可以形成见光和不见光两部的对照实验,此实验的变量是光。该实验现象能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B正确。
C、装置丙中的塑料袋如图示这样扎,塑料袋内壁上的水分有些是从盆中的土壤散发出来的,只有塑料袋口扎在植物根部以上的主茎上,才能证明塑料袋内壁上的水分全部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才能验证蒸腾作用产生水。C错误。
D、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可以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因此1试管中物质发生的变化是植物油变成脂肪微粒,2试管中物质不变,此结果说明: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D正确。
故答案为:C。
15.(2024八上·慈溪期末)小科整理了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的知识结构及说明,其中说明有错误的是(  )
A.消化系统①过程表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在胃内完成
B.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肺,是a、b物质交换的场所
C.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负责物质运输
D.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答案】A
16.(2024八上·慈溪期末)近几年,宁波市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已知在某城市居民小区内,将生活垃圾按图示分三类科学处置。居民常用的锌锰干电池,.内含锌、碳、二氧化锰等物质,因含重金属元素不能随意丢弃。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锌元素的符号是ZN
B.锌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
C.锌锰干电池内物质属于化合物
D.应将锌锰干电池放入“可回收物”垃圾箱
【答案】B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A、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B、根据金属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居民常用的锌锰干电池,内含锌、碳、二氧化锰等物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居民常用的锌锰干电池,内含锌、碳、二氧化锰等物质,因含重金属元素不能随意丢弃,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锌的元素符号是Zn,故选项说法错误。
B、锌单质是由锌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居民常用的锌锰干电池,内含锌、碳、二氧化锰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居民常用的锌锰干电池,内含锌、碳、二氧化锰等物质,因含重金属元素不能随意丢弃,应将锌锰干电池放入“有害垃圾”垃圾箱,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17.(2024八上·慈溪期末)我市推行玉米与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如图)。采用该技术后,玉米基本不减产,每亩地还能增产200多斤大豆。已知大豆根内部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可以为玉米提供氮肥。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作物种植密度越大,产量就会越高
B.玉米和大豆间作能更充分地利用光照
C.两种植株高矮差距较大,可确保良好的通风
D.玉米根吸收的氮肥通过导管自下而上运输到叶等其他部位
【答案】A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合理密植既充分利用了单位面积上的光照而避免造成浪费,又不至于让叶片相互遮挡,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
2、间作套种即立体种植,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最优化组合,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解答】A、作物种植密度大,叶片互相遮挡,只有上面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而下面大部分叶片得不到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反而还会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量就会降低,所以农作物要合理密植。A错误。
B、将玉米和大豆间作种植,可以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B正确。
C、两种植物高矮差距较大,可确保良好的通风,这样能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提高光合作用效率,C正确。
D、植物通过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并通过根、茎、叶的导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D正确。
故答案为:A。
18.(2024八上·慈溪期末)如图所示,在6N的水平拉力F作用下,木板A在水平地面匀速向右送动的过程中,物体B相对于地面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B所受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4N
C.物体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为4.4N
D.若增大拉动A的速度,测力计的示数会变大
【答案】C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摩擦力的概念可判断其所受摩擦力的方向。
(2)物体B处于平衡状态,据此判断其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3)对A进行受力分析,再进一步确定地面对A的摩擦力大小;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据此分析。
【解答】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6N,则弹簧测力计对B的拉力为1.6N,方向向左,B受到的摩擦力与拉力平衡,方向向右,故A错误;
B、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6N,故B错误;
C、以A为研究对象,它受到向右的拉力为6N,同时受到地面对它向左的摩擦力和物体B对它向左的摩擦力,二者之和为6N,
所以地面对物体A的摩擦力为6N﹣1.6N=4.4N;故C正确;
D、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若增大拉动A的速度,测力计的示数会不变,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9.(2024八上·慈溪期末)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吸盘都保持静止,但所挂钩码已是吸盘所能提起的最大重物。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大气对吸盘的压力等于钩码的重力
B.乙图中大气对下面吸盘的压力等于钩砝重力的一半
C.利用甲图的实验可以粗测大气压的值
D.利用乙图的实验可以粗测大气压的值
【答案】D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进行分析判断,要想测出大气压,则需要知道压力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根据甲、乙两种情况下物体都处于平衡状态进行受力分析,再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判断力的大小,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四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据此答题。
【解答】A、甲图中吸盘在竖直方向受竖直向下的拉力和竖直向上的摩擦力,并且二力是一对平衡力;在水平方向受大气对吸盘的压力和墙对吸盘的支持力,二力也是一对平衡力;因此大气对吸盘的压力与钩码的重力没有任何关系,故A错误;
B、乙图中吸盘受到大气对下面吸盘向上的压力和物体对下面吸盘向下的拉力,并且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故大气对下面吸盘向上的压力等于钩码的重力;故B错误;
C、由A选项的分析可知,甲图不能求出大气对吸盘的压力,故不可以粗测大气压的值;故C错误;
D、由B选项的分析可知,乙图能求出大气对吸盘的压力,再测出吸盘的面积,根据压强公式可以粗测大气压的值;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024八上·慈溪期末)现将一杯子和木块(不吸水,密度为0.6×103千克/米3)以两种方式放入同一容器中(容器内水的质量保持不变)。如图所示,图1杯子开口向上,浮在水面上;图2杯子倒扣(里面充满水),木块紧贴杯底,一起悬浮在水中。则两种情况下(  )
A.木块所受浮力的大小相同 B.杯子所受浮力的大小相同
C.容器内水的深度相同 D.木块对杯子底部力的大小相同
【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浮力的大小;
(2)由阿基米德原理判断V排的大小,进而确定水的深度;
(3)对木块进行受力分析,判断对杯底压力的大小。
【解答】 A、图1中,木块放在杯子中,没有浸入水中,所以图1木块所受的浮力为零;图2中,木块浸没在水中,且ρ木<ρ水,则木块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所以两种情况下木块所受浮力的大小不相等,故A错误;
B、图1杯子所受的浮力大于杯子的重力,图2杯子所受浮力小于杯子的重力,故B错误;
C、图1漂浮浮力等于重力,图2悬浮浮力等于重力,可知排开水的体积相同,容器内水的深度相同,故C正确;
D、图1对杯底的压力等于木块的重力,即F1=G木=ρ木gV木=0.6ρ水gV木;
图2木块对杯子底部的压力等于浮力减去重力,即F2=F浮-G木=ρ水gV木-0.6ρ水gV木=0.4ρ水gV木,
所以两次木块对杯子底部力的大小不同,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1.(2024八上·慈溪期末)用化学符号表示:
(1)氧化亚铁:   ;
(2)两个氢氧根离子:   。
【答案】(1)FeO
(2)2OH-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氧化亚铁中铁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进行分析解答。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单位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解答】(1)氧化亚铁中铁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FeO。
(2)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单位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氢氧根离子可表示为2OH﹣。
22.(2024八上·慈溪期末)2022年5月15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极目二号”Ⅲ型浮空艇从科考基地上升到海拔9032米,创造了大气科学观测世界纪录。
(1)上升过程中,以地面为参照物,浮空艇是   (填“静止”或“运动”)的。
(2)该浮空艇是软式飞艇,上升过程中需通过调整气囊中的气压来保持形状和体积不变。上升过程中,该艇受到的浮力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1)运动
(2)减小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浮力的变化
【解析】【分析】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选择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状态也不一样;根据F浮=ρ空gV排判断浮力的大小变化。
【解答】(1)上升过程中,以地面为参照物,浮空艇与地面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
(2)上升过程中,该艇排开的空气的体积不变,空气的密度会变小,根据F浮=ρ空gV排可知,浮空艇受到的浮力减小。
23.(2024八上·慈溪期末)小科用如图装置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1)图中金属盒的橡皮膜在水中的深度为   cm。
(2)在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关系时,为确保实验现象更明显,应选用水和____(填字母代号)进行对比实验。
A.密度为1.06g/cm3的盐水
B.密度为1.53g/cm3的硝酸钾和氯化钠混合溶液
【答案】(1)12
(2)B
【知识点】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
【解析】【分析】(1)深度为液面到橡皮膜的距离;
(2)利用p=ρgh进行分析,压强差越大,实验现象更明显;
【解答】(1)深度为液面到橡皮膜的距离,深度h=22cm﹣10cm=12cm;
(2)根据p=ρgh可知,深度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已知水的密度1.0×103kg/m3,故密度为1.53g/cm3的硝酸钾和氯化钠混合溶液与水的密度相差最大,水和硝酸钾和氯化钠混合溶液压强差最大,实验现象更明显。
故答案为:B。
24.(2024八上·慈溪期末)如图是固体密度阶梯的示意图,若有相同质量的铁球、铜球、银球、铅球四个实心金属球,其中体积最大的是   。某运动会纪念币(实心)的质量为16.02g,体积为1.8cm3,已知它是用某种纯金属制成的,则该金属是   。
【答案】铁球;铜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即、m=ρV、.同时要知道如果计算出一个物体的密度从而可以鉴别它是由哪种物质制成的。
【解答】 (1)查表知,在铁、铜、铅、银中,其中铁的密度最小,根据公式,若质量相同,则铁的体积最大;
(2)纪念币的密度为:,根据密度表知,它是用铜制成的。
25.(2024八上·慈溪期末)生活中很多现象与植物的呼吸作用息息相关。“萝卜放久了会空心,吃起来口感不好”即营养成分减少了,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分解   ;新鲜的蔬菜、潮湿的粮食堆久了会发热,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   。
【答案】有机物;热量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生物细胞利用氧将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主要在生物体的线粒体中进行的。
【解答】由分析可知,“萝卜放久了会空心”原因是萝卜在贮存时能进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是把体内储存的有机物加以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萝卜由于体内的有机物减少而空心。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新鲜的蔬菜、潮湿的粮食含水量多,呼吸作用旺盛,释放了大量的热量(能量),堆久了会出现发热现象,甚至腐烂。
26.(2024八上·慈溪期末)下图中的左图是人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变化的示意图,右图是平静呼吸时胸廓变化示意图。在左图的d点处,此时肺内气压   (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大气压。当胸廓变化处于右图的B状态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反映于左图中的   段B
(用图中的字母表示)。
【答案】低于;b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顶回升,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图1中: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在图1的d点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
图2的B状态表示膈顶回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故是呼气过程,左图中曲线bc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
27.(2024八上·慈溪期末)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如图是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情景。当他用一束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有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散射。若原子质量和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   (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____。(填字母代号)
A.提出问题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验证假说的过程 D.建立模型的过程
【答案】(1)不会;原子核
(2)D
【知识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体积很小,原子的质量只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据此进行分析。
【解答】(1)在卢瑟福的实验中,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方向不变,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2)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这一研究过程就是建立模型的过程。
故答案为:D。
28.(2024八上·慈溪期末)馒头放在嘴里为什么越嚼越甜?某兴趣小组对这个问题展开实验操究。以下是该兴趣小组记录的实验步骤:
①取两支试管标号为A和B;②将大小相同的两块馒头切碎,并放入两试管中;③A试管加入2mL清水,B试管加入 ▲ ;④将两试管加入恒温水浴锅中;10分钟后,向两试管中滴入等景碘液,摇匀观察颜色变化。
(1)若将步骤③补充完整应填写的内容是   。
(2)步骤④中为了模拟口腔温度应将恒温水浴锅温度设置为   ℃.目的是和人体内的温度一致维持唾液淀粉酶的最高活性。
(3)通过实验结果可知,淀粉在口腔中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为麦芽糖。如图是三大物质被消化的示意图,A、B、C、D、E分别表示人体消化道的一部分,则可知图中   曲丝比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
【答案】(1)2mL唾液
(2)37
(3)甲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A试管与B试管以唾液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解答】(1)从题干中看出①A、B试管唯一不同的量是唾液,其它条件都相同,为了保证单一变量原则,因此B试管加入2mL唾液。
(2)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在该温度下,消化酶的活性最高,因此将实验装置置于37℃温度环境下是为了模拟人体内的口腔温度。
(3)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内开始被消化的部位分别是口腔、胃、小肠。所以,甲表示淀粉,乙表示脂肪,丙表示蛋白质。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所以,A代表口腔,B代表咽和食道,C代表胃,D代表小肠,E代表大肠。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然后在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所以,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甲曲线是淀粉的消化过程。
29.(2024八上·慈溪期末)图甲是一个“水绵伞":透明塑料袋中装湖水和水绵(水生藻类植物),袋口的吸管能与外界连通,调节配重能使其直立于水底。光照一段时间后,发现:“水绵伞”浮到水面。某同学自制了两个相同的“水绵伞”,置于离光源距离不同的水底(水中各处温度相同且不变),如图乙,以验证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1)本实验验证的是   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实验过程中,需要观测的是   。
(3)该同学观察了一整天。都没发现“水绵伞”上浮。可如何改进实验    。
【答案】(1)光照强度
(2)“水绵伞”浮到水面所用的时间
(3)增加水绵的数量、增加光照强度、减轻配重等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在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透明塑料袋中的水绵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塑料袋会变鼓胀,受到的浮力增大。
【解答】(1)乙图中的两个“水绵伞”距光距离不同,光照强度不同,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光照强度,验证的是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实验过程中,需要观测的是“水绵伞”上升到水面所需的时间,验证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如果该同学观察了一整天,都没发现“水绵伞”上浮,可能是配重太重,则应减轻配重,或是因为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不够,则应“增加光照强度”或“增加水绵数量”以产生更多氧气。
30.(2024八上·慈溪期末)汽车在坡路险的山区公路上坡时,因车轮打滑(车轮原地转动,不能为车辆前进提供足够的驱动力)引起的事故偶有发生。小科学习了“摩擦力”后,对汽车上坡时车轮打滑这一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他利用一辆车轮可拆装的四轮电动小车进行了探究。
【实验方案】
拆下小车的4个车轮,按要求装上实验用车轮(除了有无花纹外、其它均相同),置于斜坡,如图所示。启动小车,记录爬坡情况。
【实验现象】
序号 车轮的花纹情况 爬坡情况
1 四个车轮均没有花纹 前轮打滑,无法上坡
2 仅两个后轮有花纹 前轮打滑,无法上坡
3 仅两个前轮有花纹 能正常上坡
4 仅左前轮、左后轮有花纹 向右偏转
5 仅左前轮、右后轮有花纹 向右偏转
6 仅右前轮、右后轮有花纹 向左偏转
【实验分析】
(1)第1、2次实验现象说明:该小车的前轮是为小车运动提供驱动力的(这样的车轮称为驱动轮)。由第1、3次实验现象可知:驱动轮的轮胎表面粗糙些更   (填“有利于”或“不利于”)提升该小车的爬坡能力。结合学过的知识,本实验能初步说明车轮打滑的原因。
(2)由第3—6次实验可知:前轮驱动的小车若前轮粗糙程度差异过大。易造成小车偏转。如果继续实验。当该小车仅右前轮、左后轮有花纹,可推测小车爬坡情况为   。
【答案】(1)有利于
(2)向左偏转
【知识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改变研究的因素,观察实验的结果。结合摩擦力有关因素分析打滑的原因;
(2)分析4、5得出偏转方向与哪一侧有花纹的关系,然后运用结论分析推理解答。
【解答】(1)第1、2次实验,无论后轮有没有花纹,都不能爬坡,对比第1、3次实验,后轮的花纹没有改变,前轮有花纹就可以爬坡,可知:驱动轮的轮胎表面粗糙些更有利于提升该小车的爬坡能力。
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前轮是驱动轮,压力一定,如果没有花纹即粗糙程度较小,摩擦力较小,则车轮会打滑;
(2)对比4、5两次实验,后轮哪一侧有花纹不影响汽车的偏转方向,当左前轮,左前轮会受摩擦力向前运动,右轮打滑,因而向右偏转,当右前轮,无论后轮哪个有花纹,都是向左偏转;
31.(2024八上·慈溪期末)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在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圆柱体,当圆柱体下表面与水面相平时开始缓慢下降,直到圆柱体下表面刚好与烧杯底接触为止,如图甲所示。
(1)分析图a、b、c,说明浮力的大小与   有关。
(2)分析图甲中   (填字母)两图。可验证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无关系。
(3)小科完成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后,把水换成另一种未知液体,重复上述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物体下降高度h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则该未知液体的密度是   kg/m3;分析甲、乙有关数据,可知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还与   有关。
(4)为了得到更普遍的结论,下列继续进行的操作中合理的是____。(填字母代号)
A.用原来的方案和器材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B.用原来的方案,将石块更换成与其体积不同的铁块进行实验
【答案】(1)排开液体的体积
(2)
(3);液体的密度
(4)B
【知识点】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大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物体浸入到液体中的体积和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结合F浮=G﹣F拉分析浮力大小和排开液体体积之间的关系;
(2)要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深度的关系时要保证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均一定;
(3)根据称重法求出浮力的大小;根据圆柱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时测力计的示数及其重力求出浮力;根据圆柱体在两种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得出液体的密度;
(4)该实验为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应换用不同液体和物体进行实验。
【解答】 (1)分析图a、b、c可知,物体进入到液体中的体积越大,即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弹簧测力计示数越小,物体受的浮力会越大,这说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
(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深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液体的密度相同,排开的液体的体积相同,深度不同,故需要对c和d进行对比;
(3)由图a和c可知,圆柱体完全浸没后,圆柱体受到水的浮力为:F浮=G-F水=6N-1N=5N;
由图乙可得,在未知液体中受到的浮力F'浮=G-F液=6N-2N=4N,
圆柱体完全浸没后,物体在两种液体中排开的液体的体积相同,由F浮=ρ液gV排得,
解得:;
由此可知,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为了得到更普遍得结论,应换用不同液体和物体进行多次实验,而不是用原来的方案和器材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故选B。
32.(2024八上·慈溪期末)某同学进行“观察金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实验。
(1)如图甲,装有金鱼和水的塑料袋受到的总重力为20牛该同学将扎紧袋口的塑科袋放入水中,发现它漂浮在水面上,则排开水的体积为   米3。
(2)用显微镜观察图乙中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结果如图丙所示。试回答:①判断图丙中血管2是毛细血管的依据是   。
②要将图丙中右下角的血管3移到视野中央,应将培养皿往   方向移动。
【答案】(1)2×10-3
(2)红细胞单行通过;右下
【知识点】心脏和血管;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血液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动脉,血液流动的速度最快;血液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小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图丙中1是动脉,2是毛细血管,3是静脉,据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 (1)装有金鱼和水的塑料袋受到的总重力为20牛,该同学将扎紧袋口的塑料袋放入水中,发现它漂浮在水面上,此时F浮=G=ρ液gV排,其中,ρ液表示液体的密度,单位为千克/立方米,g表示常数,g=10N/kg;
代入公式:20N=1.0×103kg/m3×10N/kg V排,V排=2×10-3 m3。
(2)判断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血液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动脉;血液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小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图丙中血管2是毛细血管的依据是红细胞单行通过;
(3)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要将图丙中右下角的血管3移到视野中央,应将培养皿往右下方移动。
33.(2024八上·慈溪期末)科学家探究尿液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阅读以下资料并回答:
资料一:古希腊时期科学家认为,水汽在膀胱形成尿液。
资料二:古罗马解剖学家益伦曾在小狗上实验,将肾脏下行的管道结扎;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膀胱中没有尿液,管道变得膨大;解开结扎绳,尿液顺着管道流入膀胱。
资料三:盖伦在《论身体各部分的功能》一书中提到,血液在肾脏上腔被一层坚硬的膜所阻挡,有害物质能过滤除去。其追随者根据这一描述,建立了如图所示的肾脏模型。
(1)盖伦的实验结果   (填“支持”或“不支持”)资料一的观点。
(2)模型中膜的功能与肾小球的   作用类似,但该模型还存在不足,未能科学解释尿液的形成过程。
【答案】(1)不支持
(2)滤过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尿的形成主要与肾单位有关,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①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和紧贴它的肾小囊内壁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80升。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
【解答】(1)由资料一可知,古希腊时期科学家认为,水汽在膀胱形成尿液,而盖伦在小狗上实验,将肾脏下行的管道结扎,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膀胱中没有尿液,因此盖伦的实验结果不支持资料一的观点。
(2)肾小球具有滤过(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和紧贴它的肾小囊内壁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根据资料三可知,血液在肾脏上腔被一层坚硬的膜所阻挡,因此模型中膜具有滤过(过滤)功能,与肾小球滤过(过滤)功能类似。
34.(2024八上·慈溪期末)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运动员苏翊鸣勇夺单板滑雪大跳台金牌。
(1)滑雪板底做得越宽大,对雪地的压强越   。
(2)若滑雪板与雪地总接触面积为0.4m2、苏翊鸣和滑雪板的总质量为72千克,当他穿着滑雪板站立在水平雪地上时,对雪地的压强为   Pa。
(3)如图是他在决赛中的完美飞行轨迹,AB是飞跃跳台的上升阶段,BC是下落阶段。若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他在飞行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填字母代号)
【答案】(1)小
(2)1800
(3)B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压强的变化
【解析】【分析】(1)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在压力一定时,可以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
(2)利用G=mg求出苏翊鸣和滑雪板的总重力;当他穿着滑雪板站立在水平雪地上时,对雪地的压力F=G,利用求出对雪地的压强;
(3)他在飞行过程中,上升阶段: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动能减小,速度减小;下落阶段: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动能增大,速度增大;据此可知他在飞行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像。
【解答】 (1)滑雪板底做得越宽大,这是在压力相同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对雪地的压强;
(2)苏翊鸣和滑雪板的总重力:G=mg=72kg×10N/kg=720N,
当他穿着滑雪板站立在水平雪地上时,对雪地的压力F=G=720N,
对雪地的压强:;
(3)他在飞行过程中,上升阶段: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动能减小,速度减小;下落阶段: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动能增大,速度增大;
所以他在整个过程中的速度先变小,当上升到最高点B时,速度最小(但不为零),接着下落过程速度变大,故B正确。
35.(2024八上·慈溪期末)某景区有乘氦气球升空的观光项目,如图所示,氦气球内充氦气,下端连接吊篮,在吊篮底端有一根缆绳,通过缆绳来控制氦气球的升降。氦气球的体积为6000m3(不计球壁的厚度),p氦气=0.18kg/m3,p空气=1.29kg/m2。求:
(1)氦气球内氦气的质量是多少?
(2)氦气球在缆绳控制下,匀速竖直上升150m,用时300s。则氦气球上升的速度是多少
(3)氦气球(含氦气)连同吊篮等配件的总重为4×104N。现有总质量为1740kg的乘,乘坐氦气球匀速竖直升空。缆绳处于竖直状态,则氦气球受到空气的浮力多大?此时缆绳对吊篮的拉力多大 (不计吊篮及乘客在空气中的浮力,不计空气阻力)
【答案】(1)解:
(2)解:
(3)解: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1)已知氦气球的体积和氦气的密度,根据密度公式可得氦气的质量;
(2)已知气球上升的高度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可得气球上升的速度;
(3)乘坐氦气球匀速竖直升空,缆绳处于竖直状态,氦气球在竖直方向上受力平衡,向上的力是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F浮,向下的力有氦气球(含氦气)连同吊篮等配件的总重,乘客重力,缆绳对吊篮的拉力F拉,在不计吊篮及乘客在空气中的浮力,不计空气阻力时F浮=G1+G2+F拉。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