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杨氏之子》课堂实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杨氏之子》课堂实录

资源简介

【实录】《杨氏之子》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通过自主批注、联系生活、对比分析、合作学习等方法,体悟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和智慧。
2、联读同类文章,对比文中的语言,感受“智慧”并延展到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 体悟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和智慧。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好!上课之前,先出个数学题考考大家。3+x=?
生:10。
师:请问x等于几?
生:7。
师:请问x在这里叫什么?
生:未知数。
师:未知数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不知道的数。
师:请问大家,为什么不直接说x“不知道的数”,而要说“未知数”?数学老师在上课时,为什么不说“同学们,我们来求这个不知道的数”,而说“我们来求未知数”?为什么?
生:因为这样说太啰嗦了。
师:是的,说“未知数”,特别简洁。你知道未知数,从哪里来吗?(生疑惑)从古代来的,它来源于文言文(板书:文言文)。我们平时读的小古文就是文言文中非常短小的一类。文言文,它第一个特点就是简洁,刚才我们通过“未知数”就已经感受到了(板书:简洁)。几个字,就能涵盖很多很多意思,不用罗里吧嗦解释半天。文言文,至今还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最好的例子就是成语。比如:八仙过海,还用说八个神仙在那里漂洋过海吗?不需要。所以我们学习语文,要从我们的老祖宗那里汲取智慧和营养。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很短小的文言文,课题是《杨氏之子》。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刚才有同学告诉我,你们的经典读本上有《杨氏之子》,说你们已经会读了。那我现在来听一听,全班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
师:我给大家打99分,还有1分扣在哪儿?
生:扣在标点符号上,没有停顿。
师:是的,是这个问题,大家读的语气、语调、停顿啦 ,每句都差不多。其实,文言文有文言文的味道,下面大家把书翻开,听陈老师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没有标点,我也停顿了,请用斜线画出来。(老师范读课文)
生边听边画停顿。
师:停顿标好了吧?来,和我标的对一对!
(PPT出示: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 / 呼儿出。为 / 设果,果有杨梅。孔 / 指以示儿曰:“此 / 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其实读得很连贯之后,有些停顿也可以省略。来,看着屏幕,我们再来读一读。(全班齐读课文)
师:不错。我们还可以快一点,这样有些停顿听起来更自然一些。听我再读一遍。(这一遍,老师读得稍快了一些。)像我这样再练习一遍。自己读自己的。(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朗读课文。(指名读)
师:哎呀,读得这么好,都挑不出毛病。就像她这样,我们全班再读一遍。(全班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文中有几个人物?
生:两个。
师:一个是——
生:杨氏子。(板书:杨氏子)
师:还有一个是——
生:孔君平。(板书:孔君平)
师:文言文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简洁,简洁到什么程度呢?有时用一个字来代替一个人,有时甚至把这个人都给省略了。(板书:简省)。现在请大家动动脑筋,把文中应该出现的这两个人通通还原,放到括号里试一试。
(PPT出示: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 )父,( )父不在,( )乃呼( )出。 ( )为( )设果,果有杨梅。 ( )指以示( )曰:“此是君家果。” ( )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生自己动脑筋,填空。
师:好,谁来试试?
生: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杨氏子)父,(杨氏子)父不在,(孔君平)乃呼(杨氏子)出。 (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果有杨梅。 (孔君平)指以示(杨氏子)曰:“此是君家果。” (杨氏子)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不错,100分!都还原对了。可是这样读起来感觉怎么样?
生:很啰嗦,还是原文更好。
师:那我们还是读原文吧。这次速度可以适当快一点,预备读。(全班齐读课文)
师:能背了吗?看着大屏幕,我们来背一背。(学生看着提示背课文)
(PPT出示:
梁国( ),甚( )。孔君平( ),父( ),乃( )。为( ),果( )。孔( )曰:“此是( )。”儿( ):“未闻( )。”)
师:背得还不错,我们再来一遍。
(PPT出示更简洁版本:梁国 孔君平 为 孔 儿 )
师:好的,第三遍,没有任何提示了。请再背一遍。(生背诵课文)
师:非常棒!我们学文言文,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把它读熟背熟。接下来,我们来说一说这个杨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很聪慧。
师:何以见得?
生:我从杨氏子的回答里看出他很聪明。
师:他怎么回答的?为什么觉得他聪明?
生:孔君平知道他的姓氏,说杨梅是“君家果”。杨氏子立马说,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哦,我听明白了,孔君平拿杨氏子的姓来开玩笑,杨氏子马上就用孔君平的姓回敬他,这叫聪明。好,请你把“聪慧”写到“杨氏子”的后面。
(学生上台板书:聪慧)
师:还有谁来说说对杨氏子的印象?
生:我觉得他说话很委婉。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子并没有回他: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婉转对答,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你是抓住“未闻”这两字来体会的,看出他说得比较委婉。这种委婉就显得这个人比较——
生:机灵。
生:有礼貌。
师:为什么会感觉有礼貌,我们来演一演,也开个玩笑吧。你们是孔君平,请你们跟我开玩笑。
生:此是君家果。
师: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什么感觉?
生:感觉说话直来直去的。
师:是呀,你说杨梅是我家的果,那孔雀就是你家的鸟。你跟杨梅跟我是一家,那你跟孔雀就是一家。小孩子这样说话,让人感到——
生:感觉没礼貌,没素养。
师:好,请这位同学把“有礼貌”也写在“杨氏子”的后面。
(学生上台板书:有礼貌)
师:同学们对杨氏子还有其他印象吗?
生:我觉得他做的是对的,他这样说,表明他有点生气。他不让别人侮辱他和父亲的姓,不让别人侮辱自己的祖宗。
师:你恐怕是言重了。孔君平没有侮辱的意思,只是跟他开个玩笑吧。杨氏子就以玩笑对玩笑,无伤大雅。大家还有没有别的发现?他的聪慧还体现在哪里?他的有礼貌还体现在哪里?文言文呐,内涵太丰富了,要好好去揣摩。
生:我从“为设果”,也看出他很有礼貌。客人来了,他为客人准备了果盘,很客气。
生:我觉得杨氏子很淡定。他才9岁,面对这样突然的情况,他没有慌乱,一点也不紧张。
师:能从容应对,看出他很淡定。好,请你把“淡定”也写上去。
(学生上台板书:淡定)
生:我觉得他很懂事。父亲不在家,他自己就可以在家招待客人,端上水果。
师:是呀,毕竟他才9岁。好,请你把“懂事”也写上去。
(学生上台板书:懂事)
师:说来也真奇怪,这篇文章本来是想表现杨氏子的,可是偏偏他连个名字都没有,没人知道他是谁。在历史的长河里,他就像一颗流星。倒是另一个人,留下了姓名,谁?
生:孔君平。
师:请问孔君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我觉得他知识很丰富。他善于在别人的姓上做文章。
生:我觉得他很幽默风趣。当杨氏子奉上水果,他说“此是君家果”。
师:确实挺幽默。请你把“幽默”写在“孔君平”的后面。
(学生上台板书:幽默)
师:我的感觉是什么呢?这孔君平是不是闲得慌啊?
生:对呀,他没事就喜欢考考人家。
师:去拜访朋友,朋友不在,就逗人家儿子玩,是吧。其实,这里面也说明了一点——
生:他顽皮,好(hào)玩。
生:不对,不是好玩,是有一颗童心,这叫童心未泯。
师:这位同学说得太好了!请你把“童心未泯”写上去。
(学生上台板书:童心未泯)
师:《世说新语》里边,写很多好玩的人,有兴趣的找来看一看。下面为难一下大家,我总感觉这个故事没有写完,请你仿照文章的风格在后面再加上一句话,把文章写完整。
(PPT出示: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 )曰:“( )!”)
生认真思考,自由写。
师:好,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位同学写的。
生:孔笑曰:此子很聪慧。
师:这个很,能不能换一下字?
生:此子甚聪慧。
师:谁写的不一样?
生:孔赞曰:此子必成大器。
师:这位同学姓什么?
生:姓陈。
师:陈氏之子,将来也必成大器。(全班掌声)
生:孔吃完曰:此果不错。
师:标准的吃货啊!(众大笑)此果不错,莫非是一语双关?果子不错,姓杨的小孩也不错!其实,孔君平还可能会说:“真乃神童也!”或是“久闻贤侄大名,今日得见,果真名不虚传!”
师:大家看,刚才我们是用文言的句式来写话。如果我们把它变成白话文,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把文章印出来了,发给大家看看。
(下发纸质资料,PPT也同时出示:
杨氏之子
①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他家有个儿子才九岁,非常聪明。
②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心想: ,于是,孔君平 说:“ 。”
③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说:“ 。”孔君平见水果中有杨梅,
,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④孩子心想: ,于是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⑤孔君平听了,
。)
师:好,我给大家分一下任务,第1组重点写第2自然段,第2组重点写第3自然段,第3组重点写第4自然段,第4组重点写第5自然段。如果自己的任务写完了,还有时间,可以写写其它段。开始吧。(学生认真写起来,老师巡视,并挑出几位写完的同学站上讲台。)
师:同学们请停笔。我们请台上这4位同学合作一下,把他们写的读一读,老师读第一自然段。(师生合作读)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他家有个儿子才9岁,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恰巧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心想:听说杨家小子特别聪明,我今天倒要看看,是不是真的。于是孔君平对仆人们说:“我好友杨先生不在家,那我见见他儿子吧。”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说:“叔叔,请尝一下杨梅。”孔君平见水果中有杨梅,心想,这种水果叫杨梅,和这孩子的姓一样,不如就此机会逗逗他。于是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心想:想考我是吧,看我怎么应对!他灵机一动,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孔君平听了哈哈大笑。这时孩子的父亲回来了,孔君平对他父亲说:“你的儿子真聪明,将来一定是个人才。”
师:你看,这样加了一些心理活动和人物语言的描写,文章就变得更生动了,这是现代文的优势。同学们,像这样的小古文,在《世说新语》这本书里,比比皆是,我给大家再读一篇,请大家感受感受。
(PPT出示:
小时了了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 ”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 jí)。)
师:没听明白是吧?再听听现代文版的故事。
(PPT出示: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孔融进了李府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 ”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师:听完后,你对文中这个小孩——孔融,又有怎样的印象?
生:我觉得他很机智,口齿伶俐。
师:和杨氏子比起来,这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你觉得这个孩子,和杨氏之子一样有礼貌吗?陈韪说“小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于是孔融针锋相对: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所以现在长大了变蠢了)。这个话,让陈韪脸上——
生:挂不住,很难堪。
师:孔融果真如此,长大以后,恃才傲物,把谁都不放在眼里,最后被曹操杀了。
生:小时候他不是让梨了吗?
师:很大方,那是他好的一面。但是他性格里面的弱点,通过这一件小事,就可以反映出来了。他说话只顾嘴巴快活,不考虑人家的感受,不光让陈韪听了心里不舒服,在座的宾客听到也不会喜欢他。有人会想:这是谁家的孩子,这么没教养。
师:这个故事,也选自于《世说新语》,有兴趣的同学,一定找来这本书读一读。不过,读文言文必须得有耐心,有时还要借助注释或是工具书来读。顺便提一下,文中有一个注释是错误的,请大家改过来。孔君平诣其父,注释中说“诣”是拜见,是错误的,改成“拜访”。“拜见”是什么?下级拜见上级,或是晚辈拜见长辈。孔君平和杨氏子的父亲,他们是朋友,应该用拜访。我也查了《辞源》,“诣”没有拜见的意思,而是拜访。好的,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