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劝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课文。2.掌握并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教学重难点1.熟练朗读课文。2.掌握并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借助多媒体展示颜真卿的《劝学》。颜真卿鼓励我们学习要勤奋,除此之外,学习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荀子》里的名篇-《劝学》。二、走近作者任务:阅读有关作者和写作时代的资料,明确写作背景。活动:请学生分享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并且理解题目的含义。屏显: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讳,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安泽)人,先秦儒家后期的代表人物。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进行比较。荀子“序列著数万言”,现存的《荀子》有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全书论说极广。《荀子》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说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多是天下贤士,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作为学宫的最高长官,祭酒要考虑如何劝勉学生受业求学。为此,荀子写下了传世之作-《劝学》。“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就是勉力人努力学习。设计说明:让学生了解本文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为理解写作目的和主要观点做铺垫。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探索新知识的好习惯,提高学生整合资料、语言表达的能力。三、整体感知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听准字音,听清句读,听出语气,在课本上做标注。任务一:熟练地朗读课文。活动:学生自由朗读文本。PPT展示:中( )绳 輮( ) 槁暴( ) 砺( ) 参省( )跂() 舆( ) 跬( ) 骐骥( ) 驽( )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做具体指导。要求:①不添字,不去字,不错音,不破句。②第一遍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第二遍要求学生读准句读,第三遍要求学生读出节奏和音律美。③注意本文的句式特点:本文语言形式整齐,多用对偶、排比句式,音律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多用整句,兼用散句,既整齐对称又参差错落,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2.学生齐声朗读,读出节奏和情感。设计说明:《劝学》是高中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一定要借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言文诵读习惯。课堂上可设计多种形式的诵读,力求使学生形成文言语感,最终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任务二:通读文章,疏通文义,大体了解文章内容。活动:对照注解和《古汉语词典》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要求:对照注解,使用工具书,翻译课文,将重点注释写在课本空白处。疑难问题,做好标记。生生、师生合作,解决疑难,学生互相检测。注意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大约10分钟。设计说明:此活动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以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任务三:分类整理各项文言知识。活动:结合注释,小组合作查阅工具书,投影展示各类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輮以为轮(“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见识)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性)(二)一词多义1.生 君子生非异也:名词,同“性”,天性蛟龙生焉:动词,生长2.一 骐骥一跃:数词,一次用心一也:形容词,专一3.明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形容词,明达而神明自得:名词,智慧4.于 青,取之于蓝:介词,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表比较善假于物也:介词,引入动作的对象5.而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并且、而且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连词,表修饰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连词,表转折,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顺承,于是、就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和、与(三)实词1.劝学(鼓励)2.輮以为轮(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3.輮以为轮(把······做成) 4.金就砺则利(金属制的刀斧等)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验,省察)6.声非加疾也(劲疾)7.假舆马者(借助)8.而绝江河(横渡)9.风雨兴焉(起) 10.用心一也(专一)(四)词类活用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名词作动词,游水)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动词使动用法,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5.其曲中规(形容词作名词,弯度)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形容词作名词,高处)7.积善成德(形容词作名词,善行)8.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9.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10.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五)古今异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渊博精深)2.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4.蚓无爪牙之利(古义:兽类的脚爪和牙齿 今义;指坏人的党羽)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寄居 今义:①托付;②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处)(六)文言句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动句)设计说明: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明确文言知识积累的方向,引导学生加强文言知识的积累。文言文学习必须注重积累以形成语感。四、课堂小结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文章句式整齐,富有节奏美,尤其是警句迭出,耐人咀嚼。比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格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则演变出成语“青出于蓝”。所以,这篇文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五、作业1.整理并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2.背诵全文。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并分析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2.探究荀子的学习观,结合当下时代背景,评价并补充其观点。教学过程一、导入谈学习重要性的文章,古今中外,浩如烟海,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的《劝学》为什么会成为经典呢?让我们再次走进《劝学》,感受一下经典的力量。二、再读文本任务:提纲挈领,梳理文脉。活动:明确文章观点,梳理论述角度。要求:自读课文,找到并勾画文中的关键句或关键词。学生回答问题,交流所勾画的关键句或关键词。参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作者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角度来论述的。设计说明:这一环节是着眼整体,进行整体阅读。近几年的高考阅读试题非常重视对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文言文也不例外,本环节的思路完全遵循整体阅读的思维模式。三、探究论证方法任务:探究本文的论证方法。活动一:细读课文,思考并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及论述角度活动二:总结比喻论证的特点。参考:1.喻体来自鲜活的生活。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2.本文比喻论证方式多样,使得说理充分。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既是比喻论证,又是正反对比论证,这样使论证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加深了读者对道理的理解。3.设喻和说理紧密结合,形式十分灵活。①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与“冰寒于水”,“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②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自然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自然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设计说明: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深入分析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及其表达效果,体会逻辑推理在议论文中的作用,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活动三: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过时了吗?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或发展?参考: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关注荀子的学习观在当今社会的指导意义。四、课堂小结《劝学》之所以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是因为它独特的魅力和先进的精神实质。通观全文,作者精心设喻、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勉励我们要永不停息地勤奋学习。在知识激增的今天,我们要吸收荀子学习观中有益的成分,指导我们的学习,做一名真正的“善学者”。六、检查背诵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督促学生将背诵落到实处。检查方式:教师随机检查学生背诵,同桌互相检查背诵,PPT展示上下句背诵默写等。七、作业荀子认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联系现实和自身实际,观点明确,至少使用一种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写一段短文,不少于4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