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卷
1.(2024七上·临平期末)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有科学家认为:可能是由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科学家提出这种观点是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验证方案 D.收集证据,检验假设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环节包括: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进行交流与反思。
【解答】科学家认为:可能是由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这是建立假设,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2024七上·临平期末)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 据基本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来分析。
【解答】 A.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故A错误;
B.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悬于试管上方,不伸入试管,以免污染试剂,故B错误;
C.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故图示正确,故C正确;
D.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悬于试管上方,不伸入试管,不能接触试管内壁,故D错误。
故选C。
3.(2024七上·临平期末)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应用了许多新科技,下列应用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主火炬中液氢燃烧 B.跳台中心用水雾造雪
C.用液态二氧化碳蒸发吸热制冰 D.颁奖礼服中石墨烯通电发热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A.主火炬中液氢燃烧生成水,属于化学变化,故A符合题意;
B.跳台中心用水雾造雪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合题意;
C.用液态二氧化碳蒸发吸热制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合题意;
D.颁奖礼服中石墨烯通电发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4.(2024七上·临平期末)界首柑橘是千岛湖的特产,营养丰富,且具有多种药效。柑橘树春季开花,秋季结果,用种子繁殖。柑橘这种植物属于(  )
A.蕨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被子植物 D.裸子植物
【答案】C
【知识点】种子植物
【解析】【分析】根据柑橘生殖的特点进行解答。
【解答】柑橘是通过种子进行繁殖,并且种子外面由种皮包被着,因此属于被子植物。
故答案为:C。
5.(2024七上·临平期末)在19届杭州亚运会上,最引人注目的“黑科技”之一是田径赛场上的机器狗,它可以运输比赛器材,能进行翻译、指路等任务。下列可作为判断该机器狗是否属于生物的依据是(  )
A.能否运输比赛器材 B.能否翻译、指路
C.是否需要能源 D.能否生长和繁殖
【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解答。
【解答】机器狗不能生长与繁殖,因此根据它能否生长与繁殖即可判断出它属于非生物。
故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6.(2024七上·临平期末)下列是本学期课本中的实验观察,观察过程中不是借助放大镜作为观察工具的是(  )
A.观察指纹纹路
B.观察蜗牛外形
C.观察草履虫细胞结构
D.观察方糖颗粒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观察工具
【解析】【分析】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放大镜是凸透镜,物体放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 观察指纹的纹路、蜗牛的外形、方形蔗糖的构成颗粒需借助放大镜作为观察工具,观察草履虫细胞结构需用低倍显微镜,故C符合题意,而A、B、D不合题意。
故选C。
7.(2024七上·临平期末)如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根据该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E处的地形为鞍部
B.D点在C点的正东方向
C.图上测得CD的长度为3厘米,则实地距离是150米
D.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BC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地形部位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可根据等高线排列规律来判断各种地形部位:可依据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方;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可利用比例尺计算实地距离。
【解答】A、图中E点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A正确;
B、依据指向标判定方向,D点在C点的东北方向,B错误;
C、图示比例尺为1:50000,若在图上测得CD的长度为3厘米,则实地距离是1500米,C错误;
D /依据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AC,D错误。
故答案为:A。
8.(2024七上·临平期末)某同学对预防新冠肺炎措施中使用的一些物品进行了估测,其中最符合事实的是(  )
A.“戴口罩”:一只长方形口罩的面积约为180cm2
B.“测体温”:一只测温枪的质量约为4kg
C.“要消毒”:一张消毒湿巾的厚度约为20mm
D.“勤洗手”:一瓶家用洗手液的体积约为50L
【答案】A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1)一只长方形口罩的长、宽分别为18cm、10cm;
(2)一只测温枪的质量在200g;
(3)一张消毒湿巾的厚度约为3mm;
(4)一瓶家用洗手液的体积约为500mL,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一只长方形口罩的长、宽分别为18cm、10cm,所以其面积约为S=18cm×10cm=180cm2,故A正确;
B.一只测温枪的质量在200g=0.2kg左右,故B错误;
C.一张消毒湿巾的厚度约为3mm,故C错误;
D.一瓶家用洗手液的体积约为500mL,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9.(2024七上·临平期末)概念之间常存在交叉、并列或包含关系,下列选项中的概念符合图中关系的是(  )
M N Q
A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电灯通电发光
B 孢子植物 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
C 脊椎动物 爬行动物 蛇
D 营养器官 生殖器官 根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知,Q属于N,M与N是并列的关系。
【解答】A.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是并列的关系,电灯通电发光是物理变化,则Q属于M,故A错误;
B.孢子植物与种子植物是并列的关系,被植物属于种子植物,故B正确;
C.爬行动物属于脊椎动物,蛇属于爬行动物,故C不符合题意;
D.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是并列的关系,根属于营养器官,即Q属于M,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0.(2024七上·临平期末)如图,下列各项实验或事实能作为相应结论的证据的是(  )
选项 实验或事实 结论
A 1 铅笔沿篮球表面向右移动时笔尖先消失 地球是球体
B 2 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地壳是变动的
C 3 两本书向中间挤压时中间隆起 板块碰撞形成山脉
D 4 切开的熟鸡蛋有蛋壳、蛋白和蛋黄 地球内部是分层的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模拟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观察,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
【解答】A.①用铅笔沿篮球表面向右移动时笔尖先消失是模拟地球表面是球体,但不能作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故A错误。
B.②高山上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地壳抬升形成山脉,可以证明地壳的变动,故B正确。
C.③两本书向中间挤压时中间隆起是模拟实验,不是板块碰撞形成山脉的证据,故C错误。
D.④切开的熟鸡蛋有蛋壳、蛋白和蛋黄是鸡蛋的组成,与地球内部结构无关,不能作为地球内部结构的证据,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1.(2024七上·临平期末)将一根细线松松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两边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甲。用烧热的针刺破线的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如图乙。下列选项中的实验,其原理与上述实验一致的是(  )
A.①铅柱黏合
B.②酒精与水混合
C.③气体扩散
D.④红墨水分散到水中
【答案】A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 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解答】 用烧热的针刺破一侧肥皂膜,由于另一侧肥皂膜和棉线间分子有力的作用,故将棉线拉向另一侧,此现象说明了分子存在相互的引力。
A.切削干净的两段铅柱可以粘合在一起,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A符合题意;
B.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B不合题意;
C.气体扩散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故C不合题意;
D.红墨水分散到水中是液体扩散实验,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2.(2024七上·临平期末)某工厂要制造一种特殊用途的钢铝罐,在钢罐内表面要压贴一层0.25毫米的铝片。技术人员先把薄薄的铝膜装在钢罐内与内壁相贴,再往钢罐内灌满水,水中插入冷冻管。当水结成冰后,铝膜就紧紧地贴在钢罐的内壁了。下列对该技术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水结冰放出大量的热,使铝膜被焊牢了
B.水结冰放出大量的热,使铝膜受热膨胀贴紧钢罐
C.水结冰吸收大量的热,使钢罐遇冷收缩贴紧铝膜
D.水结冰体积变大,给铝膜较大压力,使其贴紧钢罐
【答案】D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根据水结成冰后的体积变化分析判断。
【解答】 当钢罐内灌满水,水中插入冷冻管,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变大会产生巨大的压力使它们压牢。
故选D。
13.(2024七上·临平期末)小金对下列实验操作进行了结果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结果分析
A 用皮卷尺测量跳远距离时,将尺拉得很紧 偏小
B 用直尺测头发直径时,头发绕在铅笔上没有排列紧密 偏大
C 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时,俯视液面最低处读取数据 偏大
D 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离开口腔读数 偏小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A.用皮尺测量长度时,皮尺拉得过紧,会使皮尺上面的刻度间距变大;
B.测量头发直径时,在铅笔上没有紧密绕头发,测得的数值包含了空隙的值;
C.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如果俯视液面,视线位置会比液面位置偏上;
D.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可以离开人体进行读数。
【解答】 A.用皮卷尺测量长度时,皮卷尺拉得过紧,刻度之间的距离变大,会使测量值偏小,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测头发的直径时,在铅笔上没有紧密绕头发会使头发之间的间隙变大,测量值偏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如果俯视液面,视线观看到的示数在最低处液面的上面,会使测量值偏大,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体温计因为有个特殊构造:缩口,故能使水银受热上升,遇冷不能自动退回,故可以离开口腔进行读数,读数不会变化,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4.(2024七上·临平期末)小金发现很多食品包装袋设计成“锯齿”状,他猜想袋口做成“锯齿”状要比“平边”状撕开时省力,为验证猜想,以下设计方案最佳的是(  )
A.撕开不同“锯齿”状的包装袋,比较所用力大小
B.在同一包装袋的不同“锯齿”位置撕开,比较用力的大小
C.在同一包装袋的“锯齿”状位置和“平边”状位置撕开,比较用力大小
D.撕开“平边”状和“锯齿”状的不同材质包装袋,比较用力大小
【答案】C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比较“锯齿”状和“平边”状撕开时哪个省力,必须控制袋子等其他因素相同,据此分析。
【解答】 比较“锯齿”状和“平边”状撕开时哪个省力,根据控制变量法,要选择同一包装袋的“锯齿”状位置和“平边”状位置撕开,比较用力大小,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5.(2024七上·临平期末)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是科学的重要观念之一,在生物体的不同结构层次上都有体现。下列结构和功能对应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选项 结构 功能
A 细胞膜是一层薄而透明的膜 保护细胞,保持细胞的相对独立性
B 人体上皮组织细胞排列紧密 防止细菌侵入,起保护作用
C 鸟类前肢特化为翼,胸肌发达 有利于在空中飞行
D 爬行动物体表覆盖着鳞片或甲 维持体温恒定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动植物的结构层次不同,不同的结构层次都与功能相适应。
【解答】A.细胞膜使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保持细胞的相对独立性。它除起保护作用外,还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使有用的物质不能轻易地渗出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轻易地进入细胞,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人体上皮组织细胞排列紧密,防止细菌入侵,起保护作用,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鸟类前肢特化为翼,胸肌发达,为飞行提供动力,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爬行动物属于变温动物,体表覆盖有鳞片或甲,可防止体内水分水分的蒸发,适于陆地生活,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6.(2024七上·临平期末)研究人员利用3D生物打印技术,成功用人体细胞制造出了心脏。这颗心脏大约两厘米长,不仅有肌肉,还有血管和其他支撑结构,甚至能像真实的心脏一样跳动,为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带来了希望。
(1)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来看,该3D打印心脏属于   。
(2)制造心脏的心肌细胞来自多能干细胞,下图①过程是   ,该过程中干细胞核中的   先复制再平均分配,产生的细胞结构、形态和功能均相同,再经过过程②细胞的生长和   ,形成心肌细胞。
【答案】(1)器官
(2)细胞分裂;染色体;细胞分化
【知识点】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器官和系统
【解析】【分析】人体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各具有不同的功能。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加,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图中①细胞分裂、②细胞分化。
【解答】(1)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能自动的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
(2)在正常的情况下,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这就是细胞的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不同的组织。3D打印心脏的心肌细胞来自多能干细胞,如图①过程是细胞分裂,该过程中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先复制再平均分配,产生的细胞结构、形态和功能均相同,生长后的细胞再经过过程②细胞分化形成心肌细胞。
故答案为:(1)器官;(2)细胞分裂;染色体;细胞分化。
17.(2024七上·临平期末)西溪湿地风景秀丽,动植物种类繁多,是杭州的第二大自然景观。
(1)小金将湿地内部分动物分为甲、乙两类,如表。他是依据   这一特征来分类的。
类别 动物名称
甲 燕子、田鼠、草鱼、青蛙
乙 蜜蜂、蚯蚓、虾
(2)小金在西溪湿地采集了四种植物P、Q、R和S,并设计了一张二歧分类检索表进行分辨,这些植物中有一株是蕨类植物,它在检索表中对应的位置是   (填字母)。
(3)湿地内有部分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下列属于保护珍稀动植物措施的是   。
①减少使用塑料制品②做好垃圾分类,保护环境③建立自然保护区
【答案】(1)有无脊椎骨
(2)R
(3)①②③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解析】【分析】(1)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并结合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情况等。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解答】(1)甲类动物燕子、田鼠、草鱼、青蛙的体内均具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乙类动物蜜蜂、蚯蚓、虾的体内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所以,他是依据有无脊柱这一特征来分类的。
(2)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叶的分化,无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根据二歧分类检索表可知,植物R无种子有叶、有根的是蕨类植物。
(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快速增长是破坏或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最主要的原因,如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围湖造田、垦荒、湿地开发等)、环境污染使环境不再适和生物生存等,使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少,导致生物种类越来越少。因此,湿地内有部分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①减少使用塑料制品、②做好垃圾分类,保护环境、③建立自然保护区都属于保护珍稀动植物措施。
故答案为:(1)脊柱;(2)R;(3)①②③。
18.(2024七上·临平期末)科学家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温度计,在碳纳米管里充入金属镓液体,在50℃~500℃之间,碳纳米管中镓液柱的高度随温度呈现均匀变化。
(1)这种温度计是根据   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图中温度计的读数为   。
(3)与普通温度计相比,此温度计的优点是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金属镓液体
(2)54.8℃
(3)精确度较高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 (1)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2)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3)分度值越小,测量越准确。
【解答】 (1)该温度计充入液态的金属镓,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图中温度计分度值为0.2℃,液面在54.8℃,故读数为54.8℃;
(3)此温度计比普通温度计的优点是精确度比较高。
19.(2024七上·临平期末)下面是制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制作细胞模型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桌上摆放有三瓶试剂:①清水②生理盐水③碘液,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需要用到的试剂有   (填序号)。
(2)盖盖玻片时,让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水滴,然后缓缓放下,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3)图甲是小金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看到的四个视野,按照先后看到的顺序依次是   。
(4)图乙是小金用橡皮泥制作洋葱表皮的细胞模型,下表是模型制作的评价标准。
等第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指标 符合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构完整,名称标注正确,整体美观。 符合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构完整,名称标注正确但有遗漏,整体整洁。 基本符合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构错误,名称标注有误或不全。
请你根据评价标准判断小金制作的细胞模型为   等第。
【答案】(1)①③
(2)防止产生气泡
(3)BDAC
(4)待改进
【知识点】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要的概括为:擦、滴、撕、展、盖、染、吸;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整理。
【解答】(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撕”,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
“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以免产生气泡;
“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因此,需要用到的试剂有:①清水、③碘液。
(2)盖盖玻片时,让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水滴,然后缓缓放下,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有气泡产生。
(3)图甲是小金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看到的四个视野,按照先后看到的顺序依次是B物像位于视野的左方,将玻片向左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得到物像D;转动转换器,更换高倍物镜,得到物像A;调节细准焦螺旋,得到清晰的物像C。因此,先后看到的顺序依次是:BDAC。
(4)洋葱内表皮细胞无色透明,无叶绿体,图中多画了叶绿体,少画了细胞质,名称标注有误或不全,因此评定为待改进。
故答案为:(1)①③;(2)防止产生气泡;(3)BDAC;(4)待改进。
20.(2024七上·临平期末)奥地利科学家莱尼茨尔于1888年发现了一种奇特物质。他将这种物质的固态晶体加热到145℃时,便熔化成液体,不过是混浊的,继续加热,到175℃时它似乎再次熔化,变成清澈的液体。该物质在加热过程出现两次熔化过程,有两个熔点。莱尼茨尔发现的是一种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的混浊物质叫做液晶,广泛应用于计算器、电脑等显示器的制作。
(1)如图甲是小金绘制的某物质固、液、气三种状态的分子排列示意图。其中表示气态的是   (填字母)。
(2)小金根据题中莱尼茨尔的发现,绘制了该物质加热过程中第一次熔化的温度变化示意图,如图乙。
①乙图中表示该固体熔化过程的是   段(用字母表示)。
②请在答题卷中补充画出该物质继续加热的温度变化趋势示意图。   
【答案】(1)C
(2)BC;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 (1)固态物质的分子排列紧密;液态物质的分子没有固定位置,运动比较自由;气态物质的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
(2)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根据该物质有两个熔点进行画图。
【解答】 (1)由图甲知,A中分子排列紧密,属于固态分子的排列示意图,B中分子没有固定位置,运动比较自由,属于液态分子的排列示意图;C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属于气态分子的示意图,故其中表示气态的是C。
(2)①在图乙中AB段物质吸收热量,温度升高,为固态升温过程,BC段吸收热量,温度不变,为固液共存态,为该物质的熔化过程,CD段吸收热量,温度升高,为液晶的升温过程,故表示该固体熔化过程的是BC段。
②根据继续加热,液晶到175℃时它似乎再次熔化,变成清澈的液体进行作图,示意图如下所示:
21.(2024七上·临平期末)2023年12月18日晚,甘肃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地震发生后拯救生命是第一位的,为搜救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搜救人员会调用许多搜救犬,搜救犬能根据人体发出的气味发现幸存者。
(1)搜救犬能发现幸存者,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是因为   。
(2)地震时,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以下措施正确的有   。
①乘电梯快速下楼
②从室外跑进楼内躲避
③若在底楼,应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
【答案】(1)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③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1)搜救犬能发现幸存者,是因为人体气味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搜救犬闻到人体气味。
(2)学会地震发生时的正确逃生方法,有利于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宝贵生命。地震发生时,高层楼容易断电,不能搭乘电梯;如果地震发生时在室外,应尽快跑到空旷的地方,不要在高墙、大树、电线杆附近,更不能从室外跑进楼内躲避;若在底楼,应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故选③。
22.(2024七上·临平期末)生活中口罩类型不同,材质结构不同,主要功能也不同。不同种类口罩的防尘能力是否一样呢?小金选取一次性口罩、棉布口罩、PM2.5口罩各一个进行实验:
步骤一:将电吹风、剪去瓶口和瓶底的塑料瓶、一次性口罩和黑布依次进行组装。
步骤二:将一药匙白色的痱子粉倒入塑料瓶内,打开电吹风的冷风挡吹5秒,取下黑布,观察痱子粉的喷出情况。
步骤三:换用棉布口罩、PM2.5口罩进行重复实验,记录3次实验后痱子粉的喷出情况如表所示。
口罩类型 痱子粉喷出的情况
一次性口罩 喷出较多
棉布口罩 喷出较少
PM2.5口罩 几乎没有喷出
(1)实验中口罩防尘效果的好坏可以通过   来判断;
(2)实验中应控制相同的量有____;
A.塑料瓶中痱子粉的量
B.电吹风工作的时间
C.塑料瓶中痱子粉的位置
(3)分析表中的实验结果,初步可得出结论:   。
(4)实验方案还存在缺陷,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你的建议是   。
【答案】(1)察黑布上痱子粉喷出的情况
(2)A;B
(3)不同种类口罩的防尘能力不同
(4)增加每种口罩的数量进行多次实验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 (1)根据题意可知,痱子粉喷出越少,表明口罩的防尘效果越好;
(2)分析表中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4)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需要把影响的其他因素都控制不变。
【解答】 (1)防尘效果是用转换法来体现的,即痱子粉喷出越少,说明口罩的防尘效果越好;
(2)实验的研究使用了控制变量法,为了保证实验可靠,塑料瓶中痱子粉的量、电吹风工作的时间相同,而塑料瓶中痱子粉的位置被吹动后不固定,因而不影响实验效果,故选AB;
(3)分析表中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不同种类的口罩防尘能力是不同的,医用口罩、棉布口罩、PM2.5口罩三种口罩PM2.5口罩的防尘能力最好。
(4)实验的研究使用了控制变量法,如用一药匙白色的痱子粉、用同一只吹风机冷风挡吹5秒等,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除了口罩的种类不同外,其他的影响因素都要控制不变,如口罩材料的厚度、层数等。
23.(2024七上·临平期末)如图甲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实验装置,小金用两个相同的烧杯(图中用虚线形表示)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A、B两种液体,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
(1)如图甲,在组装器材时应先调节   (填“①”或“②”)的高度,确保使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2)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并每隔一分钟测量一次温度。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乙,分析图像可知:质量相等的A和B两种液体,在升高相同温度时,   吸收的热量较多。
(4)冬天,小金想自制一个暖手袋,若只能从A或B中选一种液体装入暖手袋中作为供热物质,则应选择   (选填“A”或“B”)。
【答案】(1)②
(2)使液体受热均匀
(3)A
(4)A
【知识点】比热容
【解析】【分析】 (1)根据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分析;
(2)为使液体受热均匀,要用玻璃棒搅拌;
(3)我们使用相同的酒精灯(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吸热多少,这种方法叫转换法;根据绘制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回答;
(4)使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的热量(即比较加热时间),吸收热量多的吸热能力强;根据Q=cmΔt分析。
【解答】 (1)如图甲,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在组装器材时应先调节②的高度;
(2)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并每隔一分钟测量一次温度。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使液体受热均匀。
(3)根据绘制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可知:质量相等的A和B两种液体,在升高相同温度时,A加热时间长,A吸收的热量较多。
(4)在升高相同温度时,A吸收的热量较多,可知A的吸热能力强,A的比热容大,根据Q=cmΔt,在质量和降低的温度相同时,A放热多,若只能从A或B中选一种液体装入暖手袋中作为供热物质,则应选择A。
24.(2024七上·临平期末)小金做了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后想到:人体细胞生活在生理盐水中,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细胞形态发生改变。那么植物细胞是否也会发生这样的改变呢?
(1)小金先在显微镜下观察正常状态下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如图1,图中A是   (填结构名称)。
(2)接着,小金将洋葱表皮细胞放在25%的蔗糖溶液中浸泡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看到的细胞形状如图2,细胞膜和细胞壁距离变大,但细胞的外形没有发生变化,原因是   具有支持作用。老师告诉小金,这是质壁分离现象。小金把此洋葱表皮细胞重新放在清水中浸泡后,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细胞又复原了,如图3。
(3)小金用不同的溶液进行了实验,并记录如下现象。
溶液 25%的蔗糖溶液 25%的苏打溶液 25%的食盐溶液
操作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溶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这样重复三次
“分离”时间 60秒 58秒 25秒
操作 在载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清水,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多次
能否“复原” 能 能 不能
①该实验目的是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与   的关系。
②以上实验结果或现象支持下列哪些观点?   (填字母)。
A.三种溶液引起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分离”速度不同
B.三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发生“分离”
C.清水都能使已发生“分离”的植物细胞“复原”
【答案】(1)液泡
(2)细胞壁
(3)溶液种类;AB
【知识点】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动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线粒体、细胞质;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图1中A是液泡。
(2)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1)植物细胞的液泡中具有细胞液,贮存着各种物质,因此图1中A是液泡。
(2)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的功能,因此将洋葱表皮细胞放在25%的蔗糖溶液中浸泡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看到的细胞形状如图2,细胞膜和细胞壁距离变大,但细胞的外形没有发生变化,原因是细胞壁具有支持作用。
(3)①由表格可知,实验探究的是溶液的类型对洋葱表皮细胞的影响,因此实验目的是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与溶液类型的关系。
②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是:三种溶液引起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分离”速度不同,三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发生“分离”,AB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故答案为:(1)液泡;(2)细胞壁;(3)溶液类型;AB。
25.(2024七上·临平期末)研究小组同学利用如图乙装置测量空气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打气筒将皮球打足气,用天平称出此时皮球的初始质量为81.6克。
②将如图甲的量杯装满水后,倒扣在水槽中,用气针和乳胶管将皮球内的空气引入量杯中。
③如图乙,量杯内空气达到量杯的最大测量值时,用夹子夹紧乳胶管暂停放气。再将量杯装满水后重新集气,如此反复共收集了10次。
④如图丙,用天平称出放气后皮球的质量。
(1)下表是小组设计的实验数据记录表,请将横线部分内容补充完整。
待测量 皮球初始质量 (克) 排出空气的体积 (毫升)     空气的密度 (克/厘米3)
测量结果        
(2)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所测空气的密度为   kg/m3。
(3)下列实验操作会造成空气密度测量值偏小的是____。
A.排开量杯内的水时有气体泄漏
B.排开量杯内的水时超过量杯最大刻度值
C.丙图中测量皮球质量时皮球沾有少量水
【答案】(1)放气后皮球的质量(克)
(2)1.2
(3)C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计算空气的密度需要知道排出空气的体积和质量,据此分析;
(2)根据皮球打足气时的质量和排出空气后的质量计算排出空气的质量,根据图乙计算排出空气的体积,再根据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3)根据公式进行分析。
【解答】 (1)计算空气的密度需要知道排出空气的体积和质量,则应补充的内容为:放气后皮球的质量m'(克);
(2)皮球打足气时的质量为:81.6g,
由图丙可知,排出空气后的质量为80.4g,
则排出空气的质量为:m=m球1-m球2=81.60g-80.40g=1.20g,
由图乙和题意可知,排出空气的体积为:V=10×100mL=1000cm3,
则空气的密度;
(3)由公式可知,造成空气密度测量值偏大的原因,可能是测出的体积偏小,则可能的原因为:排开量杯内的水时有气体泄漏;排开量杯内的水时超过量杯最大刻度值;排开量杯内的水时气体部分溶于水;而丙图中测量皮球质量时皮球沾有少量水,会使排出空气的质量变小,造成空气密度测量值偏小。
故选C。
26.(2024七上·临平期末)人们常说:“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开水烫伤严重”。小金认为等质量条件下,100℃的水蒸气和100℃的开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的水蒸气液化成100℃的热水时,会放出热量。对此,小金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实验过程】(实验中的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①将一定质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位置,标记为A。
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液化),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标记为B,摇匀后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发现t2高于t1。
(1)仅凭“t2高于t1”的证据还不足以支持小金的观点,因为   。
(2)小金的补充步骤如下,请帮他补充完整:①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温度为t1的冷水至与液面A等高;②然后向杯中倒入   ;③摇匀后测出此时保温杯中的水温t3,若   ,则可以支持小金的观点。
【答案】(1)水蒸气液化后的热水也会放出热量,使冷水温度升高
(2)100℃的热水直至液面上升至B点;t2>t3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 (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放热;
(2)根据控制变量的思想进行分析,然后比较t3和t2温度即可
【解答】 (1)水蒸气在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水蒸气液化要放出热量,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的热量被杯中的冷水吸收,水的温度升高,而液化后的水与冷水混合也能通过热传导使原来的冷水温度升高;
(2)为了证明他的观点,应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水量相同,温度为t1的冷水,然后向杯中倒入100℃的开水直至与第一个保温杯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此保温杯中水温t3,并与t2比较,若t2>t3,则可以得出“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更严重”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需放出热量。
27.(2024七上·临平期末)地球构造理论经历了以下著名的“三级跳”:
(1)结合上述科学史料,判断下列观点中错误的是____
A.“大陆漂移说”是基于获得的经验和已知事实确立的
B.“海底扩张说”对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做出解释
C.“板块构造学说”推翻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
D.科学假说可以被解释、支持或修正,甚至形成新科学假说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之间的   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3)地质研究表明:2.7万年前,台湾与祖国大陆相连,由于地壳的变动,现今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出现海峡,形成台湾岛,如右图。台湾一带是地震的高发区,主要原因是台湾处于板块的   地带(选填“中心”或“交界”)。
【答案】(1)C
(2)碰撞和张裂
(3)交界
【知识点】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六大板块的名称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运动方式有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
【解答】(1)“大陆漂移说”是基于获得的经验和已知事实确立的,A正确;“海底扩张说”对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做出解释,B正确;“板块构造学说”没有推翻“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C错误;科学假说可以被解释、支持或修正,甚至形成新科学假说,D正确。依据题意,故答案为:C。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或张裂拉伸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3)地质研究表明:2.7万年前,台湾与祖国大陆相连,由于地壳的变动,现今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出现海峡,形成台湾岛。台湾一带是地震的高发区,主要原因是台湾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28.(2024七上·临平期末)卫星在太空中飞行,向阳面和背阳面两侧的温度差高达250℃,而卫星内部的电子设备又需要将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于是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热管。热管的结构如图,在金属外壳内衬垫一层多孔材料的吸液芯,芯中充以酒精或其他液体,中心是气腔。卫星利用热管,将热量从向阳面“搬”到背阳面,使两侧的温度趋于平衡。请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通过热管使卫星的两侧的温度趋于平衡的原因。
【答案】向阳面的一端温度高,热管吸液芯内的液体吸收热量发生汽化现象,液体变成蒸气,降低了向阳面的温度。热的蒸气沿气腔跑到背阳面的一端,遇冷放出热量发生液化现象,蒸气变回液体,提高了背阳面的温度。液体又顺着吸液芯回到向阳面,如此循环往复,使卫星的两侧的温度趋于平衡。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称为汽化,汽化吸热;由气态变为液态称为液化,液化放热。
29.(2024七上·临平期末)杭州亚运会公路自行车比赛是在有各种地形变化的公路上举行的,为了使骑行达到快速,一般要求自行车强度好且车身较轻。下表是制造自行车可选的材料。
材料 锰钢 铝合金 钛合金 碳纤维
性能(强度) 强 较弱 较强 强
密度(kg/m3) 7.9×103 3.0×103 4.5×103 1.6×103
(1)按照上述要求,选择表中   材料制造公路自行车最理想。
(2)某品牌公路自行车所用铝合金部分的质量为12kg,请你计算所用铝合金材料体积为多少?
(3)若保持自行车的款式和外形不变,将所用的铝合金材料换为碳纤维材料,则自行车的质量变化了多少?
【答案】(1)碳纤维
(2)解:
(3)解:m碳=ρ碳V
m=m铝-m碳=12kg-6.4kg=5.6kg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根据“自行车强度好且车身较轻”的要求,自行车的强度高并且密度小的材料,由表格数据可知选择的材料;
(2)知道车架的质量和密度,根据密度公式求出车架的体;
(3)由于自行车的款式和外形不变,所以将所用的铝合金换为碳纤维材料时,碳纤维材料的体积等于铝合金材料的体积,根据m=ρV可求出碳纤维材料的质量,自行车的质量变化等于铝合金的质量减去碳纤维材料的质量。
【解答】 (1)车身的材料要求强度高且轻便,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碳纤维材料的性能(强度)强、密度最小,所以用碳纤维材料来制作车身最理想;
(3)由于自行车的款式和外形不变,所以将所用的铝合金换为碳纤维材料时,碳纤维材料的体积等于铝合金材料的体积,即V碳纤维=V铝合金=4×10-3m3,
使用碳纤维材料的质量:m碳纤维=ρ碳纤维V碳纤维=1.6×103kg/m3×4×10-3m3=6.4kg;
所以自行车由铝合金材料换为碳纤维材料时,其质量减小了Δm=m铝合金-m碳纤维=12kg-6.4kg=5.6kg。
1 / 1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卷
1.(2024七上·临平期末)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有科学家认为:可能是由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科学家提出这种观点是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验证方案 D.收集证据,检验假设
2.(2024七上·临平期末)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3.(2024七上·临平期末)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应用了许多新科技,下列应用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主火炬中液氢燃烧 B.跳台中心用水雾造雪
C.用液态二氧化碳蒸发吸热制冰 D.颁奖礼服中石墨烯通电发热
4.(2024七上·临平期末)界首柑橘是千岛湖的特产,营养丰富,且具有多种药效。柑橘树春季开花,秋季结果,用种子繁殖。柑橘这种植物属于(  )
A.蕨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被子植物 D.裸子植物
5.(2024七上·临平期末)在19届杭州亚运会上,最引人注目的“黑科技”之一是田径赛场上的机器狗,它可以运输比赛器材,能进行翻译、指路等任务。下列可作为判断该机器狗是否属于生物的依据是(  )
A.能否运输比赛器材 B.能否翻译、指路
C.是否需要能源 D.能否生长和繁殖
6.(2024七上·临平期末)下列是本学期课本中的实验观察,观察过程中不是借助放大镜作为观察工具的是(  )
A.观察指纹纹路
B.观察蜗牛外形
C.观察草履虫细胞结构
D.观察方糖颗粒
7.(2024七上·临平期末)如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根据该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E处的地形为鞍部
B.D点在C点的正东方向
C.图上测得CD的长度为3厘米,则实地距离是150米
D.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BC
8.(2024七上·临平期末)某同学对预防新冠肺炎措施中使用的一些物品进行了估测,其中最符合事实的是(  )
A.“戴口罩”:一只长方形口罩的面积约为180cm2
B.“测体温”:一只测温枪的质量约为4kg
C.“要消毒”:一张消毒湿巾的厚度约为20mm
D.“勤洗手”:一瓶家用洗手液的体积约为50L
9.(2024七上·临平期末)概念之间常存在交叉、并列或包含关系,下列选项中的概念符合图中关系的是(  )
M N Q
A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电灯通电发光
B 孢子植物 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
C 脊椎动物 爬行动物 蛇
D 营养器官 生殖器官 根
A.A B.B C.C D.D
10.(2024七上·临平期末)如图,下列各项实验或事实能作为相应结论的证据的是(  )
选项 实验或事实 结论
A 1 铅笔沿篮球表面向右移动时笔尖先消失 地球是球体
B 2 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地壳是变动的
C 3 两本书向中间挤压时中间隆起 板块碰撞形成山脉
D 4 切开的熟鸡蛋有蛋壳、蛋白和蛋黄 地球内部是分层的
A.A B.B C.C D.D
11.(2024七上·临平期末)将一根细线松松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两边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甲。用烧热的针刺破线的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如图乙。下列选项中的实验,其原理与上述实验一致的是(  )
A.①铅柱黏合
B.②酒精与水混合
C.③气体扩散
D.④红墨水分散到水中
12.(2024七上·临平期末)某工厂要制造一种特殊用途的钢铝罐,在钢罐内表面要压贴一层0.25毫米的铝片。技术人员先把薄薄的铝膜装在钢罐内与内壁相贴,再往钢罐内灌满水,水中插入冷冻管。当水结成冰后,铝膜就紧紧地贴在钢罐的内壁了。下列对该技术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水结冰放出大量的热,使铝膜被焊牢了
B.水结冰放出大量的热,使铝膜受热膨胀贴紧钢罐
C.水结冰吸收大量的热,使钢罐遇冷收缩贴紧铝膜
D.水结冰体积变大,给铝膜较大压力,使其贴紧钢罐
13.(2024七上·临平期末)小金对下列实验操作进行了结果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结果分析
A 用皮卷尺测量跳远距离时,将尺拉得很紧 偏小
B 用直尺测头发直径时,头发绕在铅笔上没有排列紧密 偏大
C 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时,俯视液面最低处读取数据 偏大
D 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离开口腔读数 偏小
A.A B.B C.C D.D
14.(2024七上·临平期末)小金发现很多食品包装袋设计成“锯齿”状,他猜想袋口做成“锯齿”状要比“平边”状撕开时省力,为验证猜想,以下设计方案最佳的是(  )
A.撕开不同“锯齿”状的包装袋,比较所用力大小
B.在同一包装袋的不同“锯齿”位置撕开,比较用力的大小
C.在同一包装袋的“锯齿”状位置和“平边”状位置撕开,比较用力大小
D.撕开“平边”状和“锯齿”状的不同材质包装袋,比较用力大小
15.(2024七上·临平期末)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是科学的重要观念之一,在生物体的不同结构层次上都有体现。下列结构和功能对应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选项 结构 功能
A 细胞膜是一层薄而透明的膜 保护细胞,保持细胞的相对独立性
B 人体上皮组织细胞排列紧密 防止细菌侵入,起保护作用
C 鸟类前肢特化为翼,胸肌发达 有利于在空中飞行
D 爬行动物体表覆盖着鳞片或甲 维持体温恒定
A.A B.B C.C D.D
16.(2024七上·临平期末)研究人员利用3D生物打印技术,成功用人体细胞制造出了心脏。这颗心脏大约两厘米长,不仅有肌肉,还有血管和其他支撑结构,甚至能像真实的心脏一样跳动,为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带来了希望。
(1)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来看,该3D打印心脏属于   。
(2)制造心脏的心肌细胞来自多能干细胞,下图①过程是   ,该过程中干细胞核中的   先复制再平均分配,产生的细胞结构、形态和功能均相同,再经过过程②细胞的生长和   ,形成心肌细胞。
17.(2024七上·临平期末)西溪湿地风景秀丽,动植物种类繁多,是杭州的第二大自然景观。
(1)小金将湿地内部分动物分为甲、乙两类,如表。他是依据   这一特征来分类的。
类别 动物名称
甲 燕子、田鼠、草鱼、青蛙
乙 蜜蜂、蚯蚓、虾
(2)小金在西溪湿地采集了四种植物P、Q、R和S,并设计了一张二歧分类检索表进行分辨,这些植物中有一株是蕨类植物,它在检索表中对应的位置是   (填字母)。
(3)湿地内有部分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下列属于保护珍稀动植物措施的是   。
①减少使用塑料制品②做好垃圾分类,保护环境③建立自然保护区
18.(2024七上·临平期末)科学家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温度计,在碳纳米管里充入金属镓液体,在50℃~500℃之间,碳纳米管中镓液柱的高度随温度呈现均匀变化。
(1)这种温度计是根据   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图中温度计的读数为   。
(3)与普通温度计相比,此温度计的优点是   (写出一点即可)。
19.(2024七上·临平期末)下面是制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制作细胞模型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桌上摆放有三瓶试剂:①清水②生理盐水③碘液,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需要用到的试剂有   (填序号)。
(2)盖盖玻片时,让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水滴,然后缓缓放下,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3)图甲是小金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看到的四个视野,按照先后看到的顺序依次是   。
(4)图乙是小金用橡皮泥制作洋葱表皮的细胞模型,下表是模型制作的评价标准。
等第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指标 符合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构完整,名称标注正确,整体美观。 符合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构完整,名称标注正确但有遗漏,整体整洁。 基本符合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构错误,名称标注有误或不全。
请你根据评价标准判断小金制作的细胞模型为   等第。
20.(2024七上·临平期末)奥地利科学家莱尼茨尔于1888年发现了一种奇特物质。他将这种物质的固态晶体加热到145℃时,便熔化成液体,不过是混浊的,继续加热,到175℃时它似乎再次熔化,变成清澈的液体。该物质在加热过程出现两次熔化过程,有两个熔点。莱尼茨尔发现的是一种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的混浊物质叫做液晶,广泛应用于计算器、电脑等显示器的制作。
(1)如图甲是小金绘制的某物质固、液、气三种状态的分子排列示意图。其中表示气态的是   (填字母)。
(2)小金根据题中莱尼茨尔的发现,绘制了该物质加热过程中第一次熔化的温度变化示意图,如图乙。
①乙图中表示该固体熔化过程的是   段(用字母表示)。
②请在答题卷中补充画出该物质继续加热的温度变化趋势示意图。   
21.(2024七上·临平期末)2023年12月18日晚,甘肃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地震发生后拯救生命是第一位的,为搜救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搜救人员会调用许多搜救犬,搜救犬能根据人体发出的气味发现幸存者。
(1)搜救犬能发现幸存者,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是因为   。
(2)地震时,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以下措施正确的有   。
①乘电梯快速下楼
②从室外跑进楼内躲避
③若在底楼,应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
22.(2024七上·临平期末)生活中口罩类型不同,材质结构不同,主要功能也不同。不同种类口罩的防尘能力是否一样呢?小金选取一次性口罩、棉布口罩、PM2.5口罩各一个进行实验:
步骤一:将电吹风、剪去瓶口和瓶底的塑料瓶、一次性口罩和黑布依次进行组装。
步骤二:将一药匙白色的痱子粉倒入塑料瓶内,打开电吹风的冷风挡吹5秒,取下黑布,观察痱子粉的喷出情况。
步骤三:换用棉布口罩、PM2.5口罩进行重复实验,记录3次实验后痱子粉的喷出情况如表所示。
口罩类型 痱子粉喷出的情况
一次性口罩 喷出较多
棉布口罩 喷出较少
PM2.5口罩 几乎没有喷出
(1)实验中口罩防尘效果的好坏可以通过   来判断;
(2)实验中应控制相同的量有____;
A.塑料瓶中痱子粉的量
B.电吹风工作的时间
C.塑料瓶中痱子粉的位置
(3)分析表中的实验结果,初步可得出结论:   。
(4)实验方案还存在缺陷,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你的建议是   。
23.(2024七上·临平期末)如图甲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实验装置,小金用两个相同的烧杯(图中用虚线形表示)分别装入质量相等的A、B两种液体,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
(1)如图甲,在组装器材时应先调节   (填“①”或“②”)的高度,确保使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2)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并每隔一分钟测量一次温度。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乙,分析图像可知:质量相等的A和B两种液体,在升高相同温度时,   吸收的热量较多。
(4)冬天,小金想自制一个暖手袋,若只能从A或B中选一种液体装入暖手袋中作为供热物质,则应选择   (选填“A”或“B”)。
24.(2024七上·临平期末)小金做了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后想到:人体细胞生活在生理盐水中,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细胞形态发生改变。那么植物细胞是否也会发生这样的改变呢?
(1)小金先在显微镜下观察正常状态下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如图1,图中A是   (填结构名称)。
(2)接着,小金将洋葱表皮细胞放在25%的蔗糖溶液中浸泡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看到的细胞形状如图2,细胞膜和细胞壁距离变大,但细胞的外形没有发生变化,原因是   具有支持作用。老师告诉小金,这是质壁分离现象。小金把此洋葱表皮细胞重新放在清水中浸泡后,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细胞又复原了,如图3。
(3)小金用不同的溶液进行了实验,并记录如下现象。
溶液 25%的蔗糖溶液 25%的苏打溶液 25%的食盐溶液
操作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溶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这样重复三次
“分离”时间 60秒 58秒 25秒
操作 在载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清水,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多次
能否“复原” 能 能 不能
①该实验目的是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与   的关系。
②以上实验结果或现象支持下列哪些观点?   (填字母)。
A.三种溶液引起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分离”速度不同
B.三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发生“分离”
C.清水都能使已发生“分离”的植物细胞“复原”
25.(2024七上·临平期末)研究小组同学利用如图乙装置测量空气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打气筒将皮球打足气,用天平称出此时皮球的初始质量为81.6克。
②将如图甲的量杯装满水后,倒扣在水槽中,用气针和乳胶管将皮球内的空气引入量杯中。
③如图乙,量杯内空气达到量杯的最大测量值时,用夹子夹紧乳胶管暂停放气。再将量杯装满水后重新集气,如此反复共收集了10次。
④如图丙,用天平称出放气后皮球的质量。
(1)下表是小组设计的实验数据记录表,请将横线部分内容补充完整。
待测量 皮球初始质量 (克) 排出空气的体积 (毫升)     空气的密度 (克/厘米3)
测量结果        
(2)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所测空气的密度为   kg/m3。
(3)下列实验操作会造成空气密度测量值偏小的是____。
A.排开量杯内的水时有气体泄漏
B.排开量杯内的水时超过量杯最大刻度值
C.丙图中测量皮球质量时皮球沾有少量水
26.(2024七上·临平期末)人们常说:“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开水烫伤严重”。小金认为等质量条件下,100℃的水蒸气和100℃的开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的水蒸气液化成100℃的热水时,会放出热量。对此,小金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实验过程】(实验中的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①将一定质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位置,标记为A。
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液化),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标记为B,摇匀后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较发现t2高于t1。
(1)仅凭“t2高于t1”的证据还不足以支持小金的观点,因为   。
(2)小金的补充步骤如下,请帮他补充完整:①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温度为t1的冷水至与液面A等高;②然后向杯中倒入   ;③摇匀后测出此时保温杯中的水温t3,若   ,则可以支持小金的观点。
27.(2024七上·临平期末)地球构造理论经历了以下著名的“三级跳”:
(1)结合上述科学史料,判断下列观点中错误的是____
A.“大陆漂移说”是基于获得的经验和已知事实确立的
B.“海底扩张说”对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做出解释
C.“板块构造学说”推翻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
D.科学假说可以被解释、支持或修正,甚至形成新科学假说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之间的   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3)地质研究表明:2.7万年前,台湾与祖国大陆相连,由于地壳的变动,现今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出现海峡,形成台湾岛,如右图。台湾一带是地震的高发区,主要原因是台湾处于板块的   地带(选填“中心”或“交界”)。
28.(2024七上·临平期末)卫星在太空中飞行,向阳面和背阳面两侧的温度差高达250℃,而卫星内部的电子设备又需要将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于是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热管。热管的结构如图,在金属外壳内衬垫一层多孔材料的吸液芯,芯中充以酒精或其他液体,中心是气腔。卫星利用热管,将热量从向阳面“搬”到背阳面,使两侧的温度趋于平衡。请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通过热管使卫星的两侧的温度趋于平衡的原因。
29.(2024七上·临平期末)杭州亚运会公路自行车比赛是在有各种地形变化的公路上举行的,为了使骑行达到快速,一般要求自行车强度好且车身较轻。下表是制造自行车可选的材料。
材料 锰钢 铝合金 钛合金 碳纤维
性能(强度) 强 较弱 较强 强
密度(kg/m3) 7.9×103 3.0×103 4.5×103 1.6×103
(1)按照上述要求,选择表中   材料制造公路自行车最理想。
(2)某品牌公路自行车所用铝合金部分的质量为12kg,请你计算所用铝合金材料体积为多少?
(3)若保持自行车的款式和外形不变,将所用的铝合金材料换为碳纤维材料,则自行车的质量变化了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环节包括: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进行交流与反思。
【解答】科学家认为:可能是由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这是建立假设,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答案】C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 据基本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来分析。
【解答】 A.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故A错误;
B.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悬于试管上方,不伸入试管,以免污染试剂,故B错误;
C.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故图示正确,故C正确;
D.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悬于试管上方,不伸入试管,不能接触试管内壁,故D错误。
故选C。
3.【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A.主火炬中液氢燃烧生成水,属于化学变化,故A符合题意;
B.跳台中心用水雾造雪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合题意;
C.用液态二氧化碳蒸发吸热制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合题意;
D.颁奖礼服中石墨烯通电发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4.【答案】C
【知识点】种子植物
【解析】【分析】根据柑橘生殖的特点进行解答。
【解答】柑橘是通过种子进行繁殖,并且种子外面由种皮包被着,因此属于被子植物。
故答案为:C。
5.【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解答。
【解答】机器狗不能生长与繁殖,因此根据它能否生长与繁殖即可判断出它属于非生物。
故AB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6.【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观察工具
【解析】【分析】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放大镜是凸透镜,物体放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 观察指纹的纹路、蜗牛的外形、方形蔗糖的构成颗粒需借助放大镜作为观察工具,观察草履虫细胞结构需用低倍显微镜,故C符合题意,而A、B、D不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A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地形部位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可根据等高线排列规律来判断各种地形部位:可依据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方;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可利用比例尺计算实地距离。
【解答】A、图中E点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A正确;
B、依据指向标判定方向,D点在C点的东北方向,B错误;
C、图示比例尺为1:50000,若在图上测得CD的长度为3厘米,则实地距离是1500米,C错误;
D /依据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AC,D错误。
故答案为:A。
8.【答案】A
【知识点】估测
【解析】【分析】(1)一只长方形口罩的长、宽分别为18cm、10cm;
(2)一只测温枪的质量在200g;
(3)一张消毒湿巾的厚度约为3mm;
(4)一瓶家用洗手液的体积约为500mL,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一只长方形口罩的长、宽分别为18cm、10cm,所以其面积约为S=18cm×10cm=180cm2,故A正确;
B.一只测温枪的质量在200g=0.2kg左右,故B错误;
C.一张消毒湿巾的厚度约为3mm,故C错误;
D.一瓶家用洗手液的体积约为500mL,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9.【答案】B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从图中可知,Q属于N,M与N是并列的关系。
【解答】A.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是并列的关系,电灯通电发光是物理变化,则Q属于M,故A错误;
B.孢子植物与种子植物是并列的关系,被植物属于种子植物,故B正确;
C.爬行动物属于脊椎动物,蛇属于爬行动物,故C不符合题意;
D.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是并列的关系,根属于营养器官,即Q属于M,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0.【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模拟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观察,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
【解答】A.①用铅笔沿篮球表面向右移动时笔尖先消失是模拟地球表面是球体,但不能作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故A错误。
B.②高山上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地壳抬升形成山脉,可以证明地壳的变动,故B正确。
C.③两本书向中间挤压时中间隆起是模拟实验,不是板块碰撞形成山脉的证据,故C错误。
D.④切开的熟鸡蛋有蛋壳、蛋白和蛋黄是鸡蛋的组成,与地球内部结构无关,不能作为地球内部结构的证据,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1.【答案】A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 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解答】 用烧热的针刺破一侧肥皂膜,由于另一侧肥皂膜和棉线间分子有力的作用,故将棉线拉向另一侧,此现象说明了分子存在相互的引力。
A.切削干净的两段铅柱可以粘合在一起,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A符合题意;
B.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B不合题意;
C.气体扩散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故C不合题意;
D.红墨水分散到水中是液体扩散实验,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2.【答案】D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根据水结成冰后的体积变化分析判断。
【解答】 当钢罐内灌满水,水中插入冷冻管,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变大会产生巨大的压力使它们压牢。
故选D。
13.【答案】D
【知识点】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A.用皮尺测量长度时,皮尺拉得过紧,会使皮尺上面的刻度间距变大;
B.测量头发直径时,在铅笔上没有紧密绕头发,测得的数值包含了空隙的值;
C.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如果俯视液面,视线位置会比液面位置偏上;
D.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可以离开人体进行读数。
【解答】 A.用皮卷尺测量长度时,皮卷尺拉得过紧,刻度之间的距离变大,会使测量值偏小,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测头发的直径时,在铅笔上没有紧密绕头发会使头发之间的间隙变大,测量值偏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如果俯视液面,视线观看到的示数在最低处液面的上面,会使测量值偏大,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体温计因为有个特殊构造:缩口,故能使水银受热上升,遇冷不能自动退回,故可以离开口腔进行读数,读数不会变化,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4.【答案】C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比较“锯齿”状和“平边”状撕开时哪个省力,必须控制袋子等其他因素相同,据此分析。
【解答】 比较“锯齿”状和“平边”状撕开时哪个省力,根据控制变量法,要选择同一包装袋的“锯齿”状位置和“平边”状位置撕开,比较用力大小,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5.【答案】D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动植物的结构层次不同,不同的结构层次都与功能相适应。
【解答】A.细胞膜使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保持细胞的相对独立性。它除起保护作用外,还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使有用的物质不能轻易地渗出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轻易地进入细胞,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人体上皮组织细胞排列紧密,防止细菌入侵,起保护作用,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鸟类前肢特化为翼,胸肌发达,为飞行提供动力,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爬行动物属于变温动物,体表覆盖有鳞片或甲,可防止体内水分水分的蒸发,适于陆地生活,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6.【答案】(1)器官
(2)细胞分裂;染色体;细胞分化
【知识点】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器官和系统
【解析】【分析】人体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各具有不同的功能。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加,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图中①细胞分裂、②细胞分化。
【解答】(1)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能自动的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
(2)在正常的情况下,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这就是细胞的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不同的组织。3D打印心脏的心肌细胞来自多能干细胞,如图①过程是细胞分裂,该过程中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先复制再平均分配,产生的细胞结构、形态和功能均相同,生长后的细胞再经过过程②细胞分化形成心肌细胞。
故答案为:(1)器官;(2)细胞分裂;染色体;细胞分化。
17.【答案】(1)有无脊椎骨
(2)R
(3)①②③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解析】【分析】(1)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并结合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情况等。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解答】(1)甲类动物燕子、田鼠、草鱼、青蛙的体内均具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乙类动物蜜蜂、蚯蚓、虾的体内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所以,他是依据有无脊柱这一特征来分类的。
(2)蕨类植物具有根、茎、叶的分化,无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根据二歧分类检索表可知,植物R无种子有叶、有根的是蕨类植物。
(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快速增长是破坏或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最主要的原因,如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围湖造田、垦荒、湿地开发等)、环境污染使环境不再适和生物生存等,使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少,导致生物种类越来越少。因此,湿地内有部分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①减少使用塑料制品、②做好垃圾分类,保护环境、③建立自然保护区都属于保护珍稀动植物措施。
故答案为:(1)脊柱;(2)R;(3)①②③。
18.【答案】(1)金属镓液体
(2)54.8℃
(3)精确度较高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 (1)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2)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3)分度值越小,测量越准确。
【解答】 (1)该温度计充入液态的金属镓,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图中温度计分度值为0.2℃,液面在54.8℃,故读数为54.8℃;
(3)此温度计比普通温度计的优点是精确度比较高。
19.【答案】(1)①③
(2)防止产生气泡
(3)BDAC
(4)待改进
【知识点】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要的概括为:擦、滴、撕、展、盖、染、吸;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整理。
【解答】(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撕”,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
“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以免产生气泡;
“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因此,需要用到的试剂有:①清水、③碘液。
(2)盖盖玻片时,让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水滴,然后缓缓放下,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有气泡产生。
(3)图甲是小金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看到的四个视野,按照先后看到的顺序依次是B物像位于视野的左方,将玻片向左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得到物像D;转动转换器,更换高倍物镜,得到物像A;调节细准焦螺旋,得到清晰的物像C。因此,先后看到的顺序依次是:BDAC。
(4)洋葱内表皮细胞无色透明,无叶绿体,图中多画了叶绿体,少画了细胞质,名称标注有误或不全,因此评定为待改进。
故答案为:(1)①③;(2)防止产生气泡;(3)BDAC;(4)待改进。
20.【答案】(1)C
(2)BC;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 (1)固态物质的分子排列紧密;液态物质的分子没有固定位置,运动比较自由;气态物质的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
(2)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根据该物质有两个熔点进行画图。
【解答】 (1)由图甲知,A中分子排列紧密,属于固态分子的排列示意图,B中分子没有固定位置,运动比较自由,属于液态分子的排列示意图;C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属于气态分子的示意图,故其中表示气态的是C。
(2)①在图乙中AB段物质吸收热量,温度升高,为固态升温过程,BC段吸收热量,温度不变,为固液共存态,为该物质的熔化过程,CD段吸收热量,温度升高,为液晶的升温过程,故表示该固体熔化过程的是BC段。
②根据继续加热,液晶到175℃时它似乎再次熔化,变成清澈的液体进行作图,示意图如下所示:
21.【答案】(1)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③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1)搜救犬能发现幸存者,是因为人体气味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搜救犬闻到人体气味。
(2)学会地震发生时的正确逃生方法,有利于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宝贵生命。地震发生时,高层楼容易断电,不能搭乘电梯;如果地震发生时在室外,应尽快跑到空旷的地方,不要在高墙、大树、电线杆附近,更不能从室外跑进楼内躲避;若在底楼,应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故选③。
22.【答案】(1)察黑布上痱子粉喷出的情况
(2)A;B
(3)不同种类口罩的防尘能力不同
(4)增加每种口罩的数量进行多次实验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 (1)根据题意可知,痱子粉喷出越少,表明口罩的防尘效果越好;
(2)分析表中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4)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需要把影响的其他因素都控制不变。
【解答】 (1)防尘效果是用转换法来体现的,即痱子粉喷出越少,说明口罩的防尘效果越好;
(2)实验的研究使用了控制变量法,为了保证实验可靠,塑料瓶中痱子粉的量、电吹风工作的时间相同,而塑料瓶中痱子粉的位置被吹动后不固定,因而不影响实验效果,故选AB;
(3)分析表中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不同种类的口罩防尘能力是不同的,医用口罩、棉布口罩、PM2.5口罩三种口罩PM2.5口罩的防尘能力最好。
(4)实验的研究使用了控制变量法,如用一药匙白色的痱子粉、用同一只吹风机冷风挡吹5秒等,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除了口罩的种类不同外,其他的影响因素都要控制不变,如口罩材料的厚度、层数等。
23.【答案】(1)②
(2)使液体受热均匀
(3)A
(4)A
【知识点】比热容
【解析】【分析】 (1)根据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分析;
(2)为使液体受热均匀,要用玻璃棒搅拌;
(3)我们使用相同的酒精灯(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吸热多少,这种方法叫转换法;根据绘制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回答;
(4)使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的热量(即比较加热时间),吸收热量多的吸热能力强;根据Q=cmΔt分析。
【解答】 (1)如图甲,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在组装器材时应先调节②的高度;
(2)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并每隔一分钟测量一次温度。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使液体受热均匀。
(3)根据绘制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可知:质量相等的A和B两种液体,在升高相同温度时,A加热时间长,A吸收的热量较多。
(4)在升高相同温度时,A吸收的热量较多,可知A的吸热能力强,A的比热容大,根据Q=cmΔt,在质量和降低的温度相同时,A放热多,若只能从A或B中选一种液体装入暖手袋中作为供热物质,则应选择A。
24.【答案】(1)液泡
(2)细胞壁
(3)溶液种类;AB
【知识点】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动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线粒体、细胞质;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图1中A是液泡。
(2)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1)植物细胞的液泡中具有细胞液,贮存着各种物质,因此图1中A是液泡。
(2)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的功能,因此将洋葱表皮细胞放在25%的蔗糖溶液中浸泡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看到的细胞形状如图2,细胞膜和细胞壁距离变大,但细胞的外形没有发生变化,原因是细胞壁具有支持作用。
(3)①由表格可知,实验探究的是溶液的类型对洋葱表皮细胞的影响,因此实验目的是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与溶液类型的关系。
②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是:三种溶液引起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分离”速度不同,三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发生“分离”,AB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故答案为:(1)液泡;(2)细胞壁;(3)溶液类型;AB。
25.【答案】(1)放气后皮球的质量(克)
(2)1.2
(3)C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计算空气的密度需要知道排出空气的体积和质量,据此分析;
(2)根据皮球打足气时的质量和排出空气后的质量计算排出空气的质量,根据图乙计算排出空气的体积,再根据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3)根据公式进行分析。
【解答】 (1)计算空气的密度需要知道排出空气的体积和质量,则应补充的内容为:放气后皮球的质量m'(克);
(2)皮球打足气时的质量为:81.6g,
由图丙可知,排出空气后的质量为80.4g,
则排出空气的质量为:m=m球1-m球2=81.60g-80.40g=1.20g,
由图乙和题意可知,排出空气的体积为:V=10×100mL=1000cm3,
则空气的密度;
(3)由公式可知,造成空气密度测量值偏大的原因,可能是测出的体积偏小,则可能的原因为:排开量杯内的水时有气体泄漏;排开量杯内的水时超过量杯最大刻度值;排开量杯内的水时气体部分溶于水;而丙图中测量皮球质量时皮球沾有少量水,会使排出空气的质量变小,造成空气密度测量值偏小。
故选C。
26.【答案】(1)水蒸气液化后的热水也会放出热量,使冷水温度升高
(2)100℃的热水直至液面上升至B点;t2>t3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 (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放热;
(2)根据控制变量的思想进行分析,然后比较t3和t2温度即可
【解答】 (1)水蒸气在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水蒸气液化要放出热量,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的热量被杯中的冷水吸收,水的温度升高,而液化后的水与冷水混合也能通过热传导使原来的冷水温度升高;
(2)为了证明他的观点,应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水量相同,温度为t1的冷水,然后向杯中倒入100℃的开水直至与第一个保温杯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此保温杯中水温t3,并与t2比较,若t2>t3,则可以得出“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更严重”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需放出热量。
27.【答案】(1)C
(2)碰撞和张裂
(3)交界
【知识点】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六大板块的名称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运动方式有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
【解答】(1)“大陆漂移说”是基于获得的经验和已知事实确立的,A正确;“海底扩张说”对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做出解释,B正确;“板块构造学说”没有推翻“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C错误;科学假说可以被解释、支持或修正,甚至形成新科学假说,D正确。依据题意,故答案为:C。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或张裂拉伸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3)地质研究表明:2.7万年前,台湾与祖国大陆相连,由于地壳的变动,现今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出现海峡,形成台湾岛。台湾一带是地震的高发区,主要原因是台湾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28.【答案】向阳面的一端温度高,热管吸液芯内的液体吸收热量发生汽化现象,液体变成蒸气,降低了向阳面的温度。热的蒸气沿气腔跑到背阳面的一端,遇冷放出热量发生液化现象,蒸气变回液体,提高了背阳面的温度。液体又顺着吸液芯回到向阳面,如此循环往复,使卫星的两侧的温度趋于平衡。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称为汽化,汽化吸热;由气态变为液态称为液化,液化放热。
29.【答案】(1)碳纤维
(2)解:
(3)解:m碳=ρ碳V
m=m铝-m碳=12kg-6.4kg=5.6kg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1)根据“自行车强度好且车身较轻”的要求,自行车的强度高并且密度小的材料,由表格数据可知选择的材料;
(2)知道车架的质量和密度,根据密度公式求出车架的体;
(3)由于自行车的款式和外形不变,所以将所用的铝合金换为碳纤维材料时,碳纤维材料的体积等于铝合金材料的体积,根据m=ρV可求出碳纤维材料的质量,自行车的质量变化等于铝合金的质量减去碳纤维材料的质量。
【解答】 (1)车身的材料要求强度高且轻便,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碳纤维材料的性能(强度)强、密度最小,所以用碳纤维材料来制作车身最理想;
(3)由于自行车的款式和外形不变,所以将所用的铝合金换为碳纤维材料时,碳纤维材料的体积等于铝合金材料的体积,即V碳纤维=V铝合金=4×10-3m3,
使用碳纤维材料的质量:m碳纤维=ρ碳纤维V碳纤维=1.6×103kg/m3×4×10-3m3=6.4kg;
所以自行车由铝合金材料换为碳纤维材料时,其质量减小了Δm=m铝合金-m碳纤维=12kg-6.4kg=5.6kg。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