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弹簧测力计》 备课人【学习目标】 明确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掌握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 “受力大,伸长较长” 的特征制作的,了解弹簧的伸长特征与橡皮筋相似。 能够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基本结构,指出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掌握测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学习重点】 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基本结构,掌握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正确读数和记录测量结果。【学习难点】 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即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力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掌握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避免测量错误和损坏测力计。【学习准备】 各种重物(如书本、文具盒、橡皮等)、橡皮筋、硬纸板、回形针、标准物(如钩码)、笔、直尺、笔记本、铅笔、彩色笔、学生活动手册。任务学习设计 【过程设计】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体育比赛的视频,展示运动员在举重、拔河等项目中用力的场景。 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运动员们在比赛中用力。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用过力呢?比如提书包、搬椅子等。你们知道自己用了多大的力吗?”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大小和测量方法。 学生自由回答,可能会提到不知道自己用了多大的力,想知道怎么测量力的大小等。 教师出示一个拉力器,简单介绍拉力器的作用和使用方法,然后请两名学生上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学生观察两名学生的比赛,思考如何判断谁的力气大。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判断力气大小的方法,可能会提到看谁把拉力器拉得更长等。 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拉力器被拉的长度来判断谁的力气大。这是因为拉力越大,弹簧被拉的越长。那么,我们怎样知道他们用了多少力呢?这就需要用测量力的工具 —— 弹簧测力计。”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弹簧测力计”。 (二)知识铺垫 复习力的概念 教师提问:“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力的概念,谁能说一说力是什么?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学生回答:“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明确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教师可以用图片或实例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如拉弹簧使弹簧变长、推箱子使箱子移动等,帮助学生回忆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介绍测量工具的发展 教师提问:“在古代,人们是怎么测量力的大小的呢?随着科技的发展,测量力的工具又有了哪些变化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古代可能用比较的方法,比如看谁能举起更重的东西。”“现在有了弹簧测力计等更准确的测量工具。” 等。 教师解释:“在古代,人们主要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判断力的大小。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明了各种测量工具,如天平、弹簧测力计等。这些工具使得力的测量更加准确和方便。” 教师可以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和现代的测量工具,帮助学生了解测量工具的发展历程。 (三)实验探究一:认识弹簧测力计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实物和图片 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实物,同时在课件上展示几种不同的测力计的实物或图片。 教师讲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各部分的名称: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测力计虽然外形和结构不同,但共同特点都是由弹簧制作的。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这些弹簧测力计,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弹簧测力计的特点。 分组观察并操作测力计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个弹簧测力计。 教师提出操作要求: (1)指认各部分名称,想想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2)用力慢慢拉挂钩,看看弹簧怎么变化,指针怎么移动; (3)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刻度,弄清每大格是多大的力,一小格是多大的力。最大能测量多大的力。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观察和操作,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想法。 讨论交流测力计各部分的作用 学生放回实验材料,教师带领学生交流测力计各部分的作用,并在课件上展示出来。 (1)提环:当拉手用,方便提拉重物。 (2)弹簧:受力时弹簧伸长,产生弹力。 (3)指针:指示出力的大小。 (4)刻度板:标明力的刻度值。 (5)挂钩:挂被测量的物体。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操作测力计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弹簧的变化和指针的移动呢?这说明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思考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学生可能会回答:“弹簧伸长了,指针也移动了。这说明弹簧受到的力越大,伸长的长度就越长,指针指示的力的大小也越大。” 教师总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来测量力的大小的。这与橡皮筋和拉力器的特点很像。当我们用力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时,弹簧会伸长,指针会随着弹簧的伸长而移动,指示出所受力的大小。” (四)实验探究二:练习读数 认识力的单位 教师让学生先关注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板上标出的单位,指导学生阅读 “资料” 部分。 教师介绍力的单位及其命名:“同学们,我们在测量力的大小时,需要用到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就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 N 表示。1 牛顿的力大约是拿起一个鸡蛋所用的力。” 教师带领学生读一读 “牛顿” 这个单位,让学生感受一下力的大小。 认识测力计的刻度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弹簧测力计上的刻度,每一大格是多大的力,一大格有几小格,每一小格是多大的力,最大能测量多大的力呢?” 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刻度,回答教师的问题。 教师在课件上展示不同分度值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有的一小格代表 0.1N 的力、有的小格代表 0.2N 的力。让学生练习读一读。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读数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思考正确读数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回答:“要注意视线与指针相平。”“要看清每一小格代表的力的大小。” 等。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对。在读数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视线与指针相平,这样才能准确地读出力的大小。同时,我们要看清每一小格代表的力的大小,以便更准确地读数。” (五)实验探究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1)拿起弹簧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 “0” 的位置,若不是需要先调零。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量程)。 教师讲解注意事项:“同学们,我们在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事项。如果指针不在‘0’的位置,我们就需要先调零,这样才能保证测量的准确性。读数的时候,我们要让视线与指针相平,这样才能避免读数错误。另外,我们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测力计。那么,我们怎样做才不会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呢?” 掌握不超过测量范围的方法 教师介绍不超过测力计测量范围的方法: (1)先掂一掂,估测一下。 (2)再将预估可以测量的物体放在桌面上,挂上挂钩。 (3)慢慢提起挂钩,不要用力过猛,如指针已经达到最大数值还没有提起重物,应停止或改用测量范围更大的测力计。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估测力的大小时,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引导学生思考估测力的大小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回答:“可以根据物体的重量、大小等因素来估测。”“可以用手感受一下物体的重量,然后进行估测。” 等。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方法都很不错。我们可以根据物体的重量、大小、材质等因素来估测力的大小。也可以用手感受一下物体的重量,然后进行估测。在估测之后,我们再进行实际测量,这样可以避免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分组活动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分组活动。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1)先估测力的大小,再实测,在活动手册记录表中算出估测数和实测数两者相差多少。 (2)建议估测完一个就实测一个。 (3)提醒学生看看自己多测量一些物体后是否估测得更准确一些了。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活动,互相交流自己的估测和实测结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六)交流巩固 弹簧测力计的弹力产生和使用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研讨,讨论的问题是: (1)弹簧测力计的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2)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学生可能会回答:“弹簧测力计的弹力是由弹簧被拉伸而产生的。”“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要先检查指针是否在‘0’的位置,然后进行估测,再进行实测,读数时要视线与指针相平,测量的力不能超过量程。” 等。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并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弹簧被拉伸会产生弹力呢?” 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产生原因。 学生可能会回答:“因为弹簧有弹性,当它被拉伸时,会产生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对。弹簧测力计的弹力是由弹簧这一部分被拉伸而产生的。当我们用力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时,弹簧会伸长,产生弹力。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要先检查指针是否在‘0’的位置,进行调零。然后进行估测,再进行实测,读数时要视线与指针相平,测量的力不能超过量程。这样才能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生活中的弹力现象 教师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弹力?这些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可能会回答:“撑杆、海绵垫、健身球、跳板、蹦床等都有弹力。”“这些弹力是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发生形状变化,然后产生了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等。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并进一步介绍一些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汽车的减震器、弹簧门、圆珠笔的弹簧等。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弹力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七)深入探究 自制测力计 教师谈话:“这是用橡皮筋、硬纸板、曲别针制作的测力计。想一想,怎样标画出这个测力计的刻度呢?” 教师出示 “制作橡皮筋测力计” 的制作材料、方法,以及正确画出刻度的方法。 制作材料:橡皮筋、硬纸板、回形针、标准物(如钩码)、笔、直尺等。 制作方法:用回形针把橡皮筋一端固定在硬纸板上,另一端用回形针当挂钩,用笔标出橡皮筋静止时最下端的刻度。画出测力计的刻度:用钩码等已知质量的物体作重物,在硬纸板上标出 1N、2N、3N 等一大格刻度,然后在每一大格间平均划分 10 份或 5 份,标出数值。注意刻度的划分应该在橡皮筋可承受的拉伸范围内。 教师布置任务:“同学们,我们可以在课后动手制作一个橡皮筋测力计。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按照制作方法进行制作。制作完成后,可以用自己制作的测力计来测量一些物体的力的大小,看看是否准确。” 测量不同物体的力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使用弹簧测力计和自制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现在,请大家选择一些不同的物体,用弹簧测力计和自制测力计分别测量它们的力的大小,比较一下两种测力计的测量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可能是自制测力计的精度不够高。”“可能是测量方法不正确。” 等。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并进一步提问:“我们可以怎样提高自制测力计的精度呢?” 引导学生思考改进自制测力计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回答:“可以选择更有弹性的橡皮筋。”“可以把刻度划分得更细一些。” 等。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不错。我们可以通过选择更有弹性的橡皮筋、把刻度划分得更细一些等方法来提高自制测力计的精度。在测量不同物体的力的大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不同测量工具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同时,我们也可以思考如何改进自制测力计,使其更加准确和实用。” (八)课堂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弹簧测力计》,谁能说一说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学生回答:“我们认识了弹簧测力计的基本结构,学会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了弹簧测力计的弹力是由弹簧被拉伸而产生的,掌握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我们还了解了生活中的弹力现象,以及如何自制测力计。”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强调科学探究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强调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