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爬天都峰》 备课人【学习目标】 会认 “级、链” 等 5 个生字,会写 “哩、级” 等 10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 “相”。能正确读写 “假日、抬头、云彩” 等词语。 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能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复述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把爬山过程写清楚的写作技巧。【学习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体会 “我” 和老爷爷是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从而战胜困难的。【学习难点】 弄清课文是如何将 “我” 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学习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黄山天都峰的图片、视频、课文录音等。 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资料,如地理位置、自然风光、攀登难度等。【课时安排】 2课时任务学习设计 【过程设计】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黄山天都峰的视频,展示天都峰的图片。 教师播放一段黄山天都峰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天都峰的高和险。然后,教师展示天都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天都峰的样子,说一说天都峰的特点。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黄山天都峰吗?天都峰是一座怎样的山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爬天都峰的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爬上这座险峻的山峰的。” 介绍黄山天都峰,引出课题。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黄山天都峰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攀登难度等,让学生了解天都峰是黄山的三大主峰之一,登山石阶约有公里长,坡度在 70 度以上,最险处近乎于 90 度,令许多游客望而生畏。 教师引出课题:“在一个假日里,一位小朋友和她的爸爸去爬黄山天都峰。在爬山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位老爷爷。他们是如何相互鼓励、克服困难,最终爬上天都峰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爬天都峰》,去寻找答案吧。”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读书要求。 教师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者向同学、老师请教。同时,圈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学生按照要求认真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检查自学情况。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相机正音。 教师让学生找出容易读错的字,如 “级、链、颤、攀” 等,进行重点认读。 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开火车读词语,巩固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教师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如 “假日、抬头、云彩、奋力、居然、终于、汲取” 等,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看图片等方式进行理解。 教师让学生把生字词带到课文中,齐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代表发言,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和补充,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为:本文主要讲了 “我” 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最终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先写了爬天都峰之前,接着写了爬上天都峰的过程,最后写了爬上天都峰之后。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读生字。 教师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认读生字,相机正音。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和笔画,分析生字的特点和难点。 分类指导书写。 教师根据生字的结构特点,分类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生字 “哩、级、链、猴、鲫、念、辫、呵”,注意左窄右宽的写法;上下结构的生字 “攀”,注意笔画较多,书写时要注意字的布局。 教师重点指导易错字,如 “哩” 的右边是 “里”,“级” 的右边是 “及”,“链” 的右边是 “连”,“颤” 的左边是 “页”,“攀” 的上面是 “樊”,“猴” 的右边是 “侯”,“鲫” 的右边是 “即”,“念” 的上面是 “今”,“辫” 的中间是 “纟”,“呵” 的左边是 “口” 等。 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在练习本上认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和书写错误。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顺序,力求书写规范、美观。 展示评议,反馈交流。 教师展示学生的书写作品,组织学生进行评议,表扬书写工整、规范的学生,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学生根据评议意见,对自己的书写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书写水平。 (四)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抄写生字词。 教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抄写生字词,巩固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学生认真记录作业,准备课后完成。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书写规范,认真完成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学生认真记录作业,准备课后完成。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和情绪。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复习生字词和课文内容。 教师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天都峰》,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补充,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展示黄山天都峰的图片,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黄山天都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天都峰的样子,说一说天都峰的特点。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作者在爬天都峰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心里是怎么想的吗?作者和老爷爷是如何相互鼓励、克服困难,最终爬上天都峰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继续学习吧。” (二)深入议读,领悟课文 默读课文,圈点思考。 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思考问题: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 心里是怎么想的?从哪些词语、句子中可以看出 “我” 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思考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指名交流,指导朗读。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代表发言,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和补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我” 害怕、畏惧的心理?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如 “我爬得上去吗?”“真叫人发颤!” 等,让学生体会 “我” 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教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个问句和感叹句,以及 “啊”“哩” 等语气词,在读中体会 “我” 的心理变化。 (2)作者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作者看到老爷爷也来爬天都峰,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语句,如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等,让学生体会作者受到老爷爷的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读好作者和老爷爷的对话,体会他们之间的相互鼓励和坚定信心。 自由读文,提出问题。 教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评价和补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 预设问题:作者和老爷爷是怎样爬天都峰的?他们爬上去了吗?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呢? 读读议议,解决问题。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代表发言,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和补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我们” 是怎样爬天都峰的?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 “我们” 爬天都峰的语句,如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等,让学生体会爬天都峰的艰难和 “我们” 的勇气。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加点词语的作用,如 “奋力”“一会儿…… 一会儿……”“像小猴子一样”“终于” 等,让学生体会 “我们” 的努力和坚持。 教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语句,读出对爬天都峰的不容易的感慨以及爬上天都峰后欣喜、高兴的情绪。 (2)“我们” 为什么能爬上去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 “我们” 能爬上去的原因,如 “我” 和老爷爷都从对方身上获得了勇气,互相鼓励,共同努力等,让学生体会 “我们” 的相互鼓舞和坚定信心。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如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让学生理解 “汲取力量” 的含义,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的道理。 (三)分角色朗读,体会情感 教师范读 “我” 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 教师范读 “我” 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如 “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等,让学生体会 “我” 和老爷爷之间的相互感谢和尊重。 教师在范读时可辅以动作、姿势,增强感染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练习朗读,分角色表演。 学生练习朗读 “我” 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练习过程中,可以同桌两人为一组,模仿老师的动作边表演边朗读,加深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 小组展示,全班评议。 教师组织小组展示,让学生分组表演 “我” 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其他学生认真观看,进行评议。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和补充,表扬表演出色的小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总结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读爸爸的话,讨论 “汲取” 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读爸爸的话,如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让学生讨论 “汲取” 的含义。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代表发言,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和补充,总结 “汲取” 的含义为吸取,“我” 和老爷爷都从对方身上获得了勇气和力量,从而克服困难,爬上了天都峰。 从爸爸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从爸爸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收获。 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然后举手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补充,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的道理,同时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共同进步。 联系生活实际,分享感受。 教师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享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从别人身上汲取了哪些力量。 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验。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和补充,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勇敢面对困难,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不断进步。 (五)拓展活动,深化主题 想象 “我们” 下山时的情景。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 “我们” 下山时的情景,如 “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有的人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犹豫不前,有的人看到曲折的道路不知该如何前进……” 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描述 “我们” 下山时的情景和感受。 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分享学习了《爬天都峰》后的感受。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代表发言,分享学习了《爬天都峰》后的感受。 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和补充,深化主题,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勇敢面对困难,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认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问题,然后举手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补充,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探索。 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感受一下‘我’和老爷爷相互鼓励、克服困难的精神。同时,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学生认真记录作业,准备课后完成。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要求和时间,鼓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