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西门豹治邺》 备课人【学习目标】 认识 “豹、芜、娶” 等 12 个生字,会写 “豹、魏、派” 等 13 个生字,理解 “田地荒芜、担心吊胆、磕头求饶” 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经过,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学习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理解和体会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经过。【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西门豹将计就计办法的巧妙。 学习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学习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战国时期的图片、视频、课文录音等。 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收集有关西门豹和战国时期的资料,如西门豹的生平事迹、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等。【课时安排】 2课时任务学习设计 【过程设计】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战国时期的视频,展示战国时期的图片。 教师播放一段战国时期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然后,教师展示战国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战国时期的人们的服饰、建筑、生活场景等,说一说战国时期的特点。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战国时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吗?在这个时代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战国时期的课文,看看一位名叫西门豹的官员是如何治理邺县的。” 介绍西门豹,引出课题。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西门豹的生平事迹和贡献,让学生了解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位官员,他以智慧和勇气著称,曾经成功地治理了邺县。 教师引出课题:“在战国时期,邺县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百姓生活困苦。魏国的国君派西门豹去治理邺县。西门豹是如何治理邺县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西门豹治邺》,去寻找答案吧。”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读书要求。 教师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者向同学、老师请教。同时,圈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学生按照要求认真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检查自学情况。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相机正音。 教师让学生找出容易读错的字,如 “豹、芜、娶、媳、巫、绅、旱、徒、磕、淌、凿、溉” 等,进行重点认读。 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开火车读词语,巩固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教师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如 “田地荒芜、担心吊胆、磕头求饶、开凿、旱灾” 等,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看图片等方式进行理解。 教师让学生把生字词带到课文中,齐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西门豹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代表发言,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和补充,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为:课文主要讲了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派西门豹管理邺县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西门豹是一个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做主、为民除害的官员。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读生字。 教师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认读生字,相机正音。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和笔画,分析生字的特点和难点。 分类指导书写。 教师根据生字的结构特点,分类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生字 “豹、魏、派、娶、媳、妇、淹、硬、逼、浮”,注意左窄右宽的写法;上下结构的生字 “旱、徒、饶”,注意上下部分的比例和对齐。 教师重点指导易错字,如 “豹” 的偏旁是豸旁,“派” 的左半部窄,右半部宽。“旱” 的上半部是 “日”,不要错写成 “目”。“徒” 的偏旁是双人旁。“媳、妇” 人女字旁横不出头。 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在练习本上认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和书写错误。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顺序,力求书写规范、美观。 展示评议,反馈交流。 教师展示学生的书写作品,组织学生进行评议,表扬书写工整、规范的学生,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学生根据评议意见,对自己的书写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书写水平。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全班交流,理清脉络。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代表发言,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和补充,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 9 自然段):讲西门豹向老大爷了解当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摸清了 “河神娶媳妇” 的底细。 第二部分(第 10 - 15 自然段):讲西门豹怎样破除迷信。 第三部分(第 16 自然段):讲西门豹发动群众兴修水利,庄稼获得了好收成。 概括主要内容,总结中心思想。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总结中心思想。 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然后举手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补充,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为:课文主要讲了战国时期,西门豹治理邺县时,通过调查,了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危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并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重又繁荣起来。中心思想为:本文通过写两千多年前,西门豹治邺时,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故事,刻划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做主,为民除害的形象。 (五)拓展说话练习 假设情境,引发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假如当初魏王派往邺的不是西门豹,而是其他官员,该官员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会怎么说,怎么做? 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全班交流,分享观点。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和补充,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做法可能带来的后果。 (六)总结提升,布置作业 总结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认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问题,然后举手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补充,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探索。 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抄写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继续搜集有关西门豹的资料,准备在第二节课上分享。” 学生认真记录作业,准备课后完成。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要求和时间,鼓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复习生字词和课文内容。 教师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西门豹治邺》,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西门豹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补充,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确定专题,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词语:面如土色、担心吊胆、旱灾、磕头求饶、娶媳妇、开凿。引导学生将这些词语分成两类,并确定本节课的研究专题为 “西门豹是怎样巧妙(或机智)地为民除害的”。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西门豹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说他巧妙(或机智)地为民除害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吧。” (二)理解课文,探究巧妙之处 讲读课文第一段。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找出西门豹刚来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的景象,并画出相关的重点词语。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找出重点词语。教师指名回答,板书: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年年闹旱灾。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的含义。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四问四答,了解那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画出有关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四个字概括这些原因。学生回答:天灾人祸。教师板书:巫婆、官绅给河神娶媳妇、人烟稀少、年年闹旱灾。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老大爷与西门豹的对话。可以采用指名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寻找巧妙之处。 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能体现西门豹巧妙(或机智)地为民除害的词句,并写上 “巧妙 1、巧妙 2……”。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画出词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讨论这些词句的含义和巧妙之处。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和补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西门豹的做法巧妙之处。 教师总结西门豹的巧妙之处:安排周密、不动声色、假戏真做、讲究策略、区别对待。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教师出示问题:西门豹的做法妙在哪里?引导学生探讨研究策略,自主合作研究。 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汇报研究成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和补充,引导学生理解西门豹的话外之话、话外之意。 教师播放视频《西门豹》,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西门豹的做法巧妙之处。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岸上的人们看了事情的经过会说些什么?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对象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和补充,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多角度思考问题。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然后举手提问。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深化专题,体验情感。 教师小结西门豹用的计策,在三十六计中叫将计就计,也可以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然后举手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补充,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西门豹的计策。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天,漳河上站满了许多人,有小孩、老人、妇女、卫士,他们看到这个令人难忘的场面,想说什么呢? 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和补充,引导学生体验不同人物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补充题目:( )的西门豹。 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然后举手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补充,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西门豹的形象。 (三)课堂小结,总结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西门豹管理邺做了哪三件事。 学生认真回顾课文内容,思考问题,然后举手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补充,总结西门豹管理邺做的三件事为:调查摸底、破除迷信、兴修水利。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认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问题,然后举手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补充,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品质。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说说写写。 教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两个任务:一是文中说,这一天,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如果你也在场,看了事情的经过会说写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二是西门豹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事?” 学生认真记录作业,准备课后完成。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要求和时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多角度思考问题。 完成小练笔。 教师布置作业:“请展开想像,续写‘巫婆和几位官员受到惩处后,其他官员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怎样做?’” 学生认真记录作业,准备课后完成。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要求和时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合理续写故事。【学后反思】 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门豹所处的时代背景。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默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课文的情感基调。朗读感悟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