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温故知新史前社会时空轴远古山顶 出现先民 种植( 水 稻 ) 种植( 粟 ) ( 彩 陶 )是其重要特征洞人 人工( 制 陶 )技术得到发展管理栽培 发展稻作农业 住( 半 地 穴 式 )房屋 处于(氏 族 )社会时期采集 野生 贫富农作物 同一群体出现( )狩猎 植物 住( 干 栏 式 )房屋 制作彩陶,懂得纺织 出现( 贫 富 分 化 )迹象 分化概况河姆渡 半坡 仰韶 大汶口遗址 遗址 文化 文化 时空约3万 约( 2 )万 约( 1 )万 距今约 7 0 0 0 年 距今约 6 0 0 0 年 7000— 5900—年前 年前 年前 距今时间: 距今时间:长江 5000 4400北京 中华 中国 ( )流域 ( 黄 河 )流域大地 南北方 主要分布: 主要分布:浙江余姚河姆渡 陕西西安半坡村 黄河中游 黄河中游淮河中下游走近历史之寻根溯源觅中华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从一张图片开始这幅图是教材第3课序言中的插图雕刻的是传说中的炎黄二帝他们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在本节课中我们不仅学习他们的传说而且将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的秘密 人文初祖寻根溯源寻觅中华活动1:确定学习目标l1.阅读教材第3页右下角时间轴下的两段话,明确课标要求:u知道 良 渚 古城、 陶 寺 古城等考古发现,u了解中华文明有 5 0 0 0 的多年的历史,u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 多 元 一 体 的特征。u知道 炎 帝和 黄 帝等帝古史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活动1:确定学习目标l2.阅读教材第15页标题下的每课序言,从中找出序言提出的问题n 中 华 文明的起源及其特征是怎样的?n炎黄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活动1:确定学习目标l3.综合课标要求和序言问题,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n目标1:学习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借助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n了解炎黄尧舜禹的传说,分析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勾勒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致历程学习1: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l阅读15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探秘:(1)( 私 有 制 )、( 阶 级 )和( 国 家 )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2)( 原 始 农 业 )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大约( 5 0 0 0 )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 农 )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们不再如同山顶洞人那样过集体生活,共同劳动且共同分配食物,私有制开始出现,贫富分化现象产生,这是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经济基础。学习1: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l阅读15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探秘:(3)通过对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时期墓葬以及随葬品的考古发现,可以推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后来,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 加 剧 ),一部分人从( 劳 动 生 产 )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 管 理 ),阶级开始分化,出现了( 统 治 )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学习1: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l阅读15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探秘:(3)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随着阶级分化,出现了掌握( 政 治 )、经济、( 军 事 )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则发动( 战 争 ),从而形成了( 早 期 国 家 )。学习1: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从何尊铭文看早期国家:教材封面的青铜器叫何尊,是我国著名文物之一,出土于陕西宝鸡,其内有铭文“宅兹中国”,这是“中国”这一词汇的最早记载。从何尊铭文我们可以发现,国家的“国(國)”字,最初写作“或”,分开来看可以看作由“一”“口”“戈”三个字组成。学习1: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从何尊铭文看早期国家:其中的“一”在底部,“口”在“一”上,一般认为“一”代表土地,“口”代表人口,即人们在土地上过定居生活,进行农业生产,与教材中“统治阶级对内( 统 治 )”暗合;“戈”字代表武器,即保家卫国的人拿起武器,保证国家的安全、统治和生产的稳定,当然也于教材中所说“统治阶级对外( 发 动 战 争 )”符合。学习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阅读教材16页和17页“相关史事”,补充完成下表良渚古城档案距今时间 5300— 遗址地点 长江流域(何时) 4300年 (何地) 浙江余杭考古发现 研究成果遗址规模大,面积广, 这表明良渚经济发展 修建水利工程需宫殿区、内外城齐全 水平较(高),人口显著 较强的组织力和大炭化稻谷多达20多万 (增长)并向区域集中,千克 量劳动力统治者具有较强的(调动、发现复杂水利工程, 组织)能力同时期世界规模最大学习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阅读教材16页和17页“相关史事”,补充完成下表良渚古城档案考古发现 研究成果贵族墓葬随葬品多,社会的( 阶 级 )分化平民的很少,墓葬区相当明显域不同发现祭祀用的玉琮玉出现了掌握( 军 事 )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和祭祀权力的王的玉钺很多玉器上的神人兽 很可能形成( 统 一 )面纹元素相当统一 的崇拜对象学习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结论: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 阅读教材16页和17页“相关史事”,约5000年,( 长 江 下 游 )补充完成下表良渚古城档案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考古发现 研究成果贵族墓葬随葬品多, 家,这印证了中华文社会的( 阶 级 )分化平民的很少,墓葬区相当明显域不同 明有着( 5 0 0 0 )年的发现祭祀用的玉琮玉出现了掌握( 军 事 )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 历史和祭祀权力的王的玉钺很多玉器上的神人兽 很可能形成( 统 一 )面纹元素相当统一 的崇拜对象学习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阅读17页,完成陶寺古城档案距今时间 4300— 遗址地点 黄河流域(何时) 4000年 (何地) 山西襄汾考古发现 研究成果宫城围墙环绕,有高等级建筑基址 不同群体之间的大型墓葬集中,随葬 社会地位差异显品多,贵族目的发现人殉现象( 阶 )分化严重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 级葬品学习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阅读17页,完成陶寺古城档案考古发现 研究成果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 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出土有小件( 青 铜 )器,发现( 陶 )质建 科技进步筑材料发现带有书写符号的 符号将来可能发展为文陶壶 字(第8课甲骨文)发现了可能是观象台 可能在进行天文观测,的遗迹 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学习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阅读17页,完成陶寺古城档案考古发现 研究成果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 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出土有小件( 青 铜 )器,发现( 陶 )质建 科技进步筑材料发现带有书写符号的 符号将来可能发展为文陶壶结论:陶寺古字城(第8遗课甲址骨文的) 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发经现了出可现能是早观期象台国家可能在进行天文观测,的遗迹 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学习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想一想:从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学习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私有制、阶级和 提示1: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 国家的产生 提示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性质是—— 早期国家 提示3:哪些考古发现表明了私有制和阶级 这些都说明良渚和陶寺的产生—— 墓葬随葬品多寡不同 墓葬区域不同 已经进入贵族墓地发现用人殉葬现象 文明社会学习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l阅读18页,总结中华文明起源特征: 中华文明的特征:良渚位于( 长 江 )下游地区,陶寺位于( 黄 河 )中游地区,距今约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 西 辽 河 )流域(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都发展出( 各 具 特 色 )的早期文明。从仰韶的彩陶影响周围,到陶寺的随葬品来源广泛,都表明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 中 华 文 明 )的主体:这表明,我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 多 元 一 体 )的特征。学习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l阅读18页,总结中华文明起源特征: 中华文明的特征:距今约( 4 0 0 0 )多年时,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而这就是我们下一单元将要学习的内容了。在第二单元第4课中,无论是夏商西周的更替,还是春秋战国的动荡与变革,又或者是诸子百家的争鸣辩论,其主要舞台,都是中原。学习3:远古的传说传说中炎黄的发明与史前社会的科技进步传说传说事迹 历史信息人物传说中炎帝是部落首领,其部落主要活动渭河流域有西安半坡,半坡人种于陕西渭河流域。在传说中,炎帝又号称植粟、制作陶器、会种菜(遗址出炎帝 神农,神农尝百草,教民开垦耕种,制作土菜籽),掌握纺织(纺轮);河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姆渡人发明骨耜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传说中黄帝姓姬,名轩辕,也是部落首领。 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制作木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 结构水井;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 会纺织、制衣,遗址发现骨箭头;黄帝明了弓箭。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 仰韶文化发现蚕茧、丝织品残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 陶寺古城发现小件青铜器和有书写的妻子嫘(lei)祖会缫丝,擅长纺织。 符号的陶壶……学习3:远古的传说炎黄尧舜禹的传说炎帝和黄帝都是部落首领,炎帝部落与炎帝与黄帝 黄帝部落在(阪泉)展开大战,炎帝败,归顺后 早期国家中出现“王”,早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期国家对外发动战争……炎黄 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在( 部落兼并融合,中华民族在涿鹿)激战,蚩尤 蚩尤战败,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 这个过程中发展形成……尧舜禹 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首领,当时实行( )制 传说显示的早期首领传承禅让尧的统治 鼓励人们(发展生产),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 农业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基础舜的统治 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 早期国家对内进行统治,制局势,征讨不服中原的三苗 度有助于统治稳定与国家发展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采用(疏导)的方法,三过家门而不入 良渚水利工程;大禹建夏朝学习3:远古的传说l远古的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 (1)在炎帝和黄帝的传说中,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的时间是( 五 六 千 )年前,这与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的发展时间基本吻合,这一时期的史前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之后早期国家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出现,而炎帝与黄帝的身份都是部落首领,甚至是部落联盟的盟主;阪泉之战是发生在( 炎 帝 )部落和( 黄 帝 )部落之间的战争,涿鹿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炎黄和( 蚩 尤 ),这与在早期国家对外发动战争的描述相符合:由此可知,炎黄的传说可能反映了我国从氏族社会到部落联盟时期的发展。学习3:远古的传说l远古的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 (2)传说中,阪泉之战后,炎帝部落归顺黄帝部落,二者结成部落联盟;涿鹿之战后,战败的蚩尤部落有一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由此可知,炎黄蚩尤的战争传说和战后结果,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是——多民族融合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从炎黄时期的中华民族形成可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包容性强,多民族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学习3:远古的传说l远古的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 (3)传说中炎帝和黄帝都有很多重大发明,而根据考古发掘成果,很多发明也的确存在,如神农教民开垦耕种对应原始农业,黄帝建造宫室对应定居生活与居住房屋,嫘祖养蚕缫丝对应仰韶文化中的掌握丝织技术等。由此我们可以推测,炎帝和黄帝的诸多发明创造,实际是远古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符合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但是,在发明推广的过程中,作为统治者的炎帝和黄帝可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很多发明都冠以炎黄之名。学习3:远古的传说l远古的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 (3)炎黄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 华 夏 )族,以及上述各种因素,所以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 人 文 初 祖 )。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都以( 炎 黄 子 孙 )自称。参考示例:黄帝与炎帝是我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传说中他是部落联盟时期的首领,曾在阪泉之战中击败并降服炎帝,后与炎帝一起在涿鹿之战击败蚩尤。传说中他和他身边的人有很多发明,如黄帝宫室,制衣裳,嫘祖养蚕缫丝,仓颉造字等。直到如今,我们依然自称“炎黄子孙”并以此为傲,从中可以看出黄帝对中华民族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学习3:远古的传说l远古的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 陶寺古城 (5)陶寺古城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有学者根据它所处位置和存在时间推测,它很有可能是古史传说中(尧)的都城。传说中尧帝鼓励人们发展生产,而根陶据寺观古测城天观文象得台出原的址历复法原,图可以指导农业生产,巧合的是,陶寺古城发现了有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记录上古历史的古籍《尚书》有《虞书尧典》篇,里面记载了尧命羲和观测日月,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的事迹。学习3:远古的传说 羲和是一个集体的称呼,指代的是尧帝时期负责观测天象,制定历l远古的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法的两个家族。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在我们的神话中,也有一个羲和,敬授民时……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 是太阳神,她是太阳的母亲,每天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帝曰: 驾驭着八龙之车,载着太阳东升西“……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落,这就造成了每天太阳的起落。成岁。——《尚书 尧典》译文:尧帝名羲和家族的人观测天象, 究竟是太阳神羲和下凡帮助尧帝制定历法,指导人民的农业生产……羲和等 观测了天象,还是羲和因观测天象人经过观测发现,春分昼夜均分,夏至白昼 升格为神呢?最长,秋分昼夜均分,冬至白昼最短,一年有366天……学习3:远古的传说l远古的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先有乃命人羲,和,后钦有若昊神天,历象日月星辰,敬神授的民功时…绩…由日中人,做星鸟,以殷仲春……日永人,民星把火,功以劳正仲大夏的……人宵封中,为星神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帝曰:通过祭祀香火怀念“……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尚书 尧典》译文:尧帝名羲和家族的人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指导人民的农业生产……羲和等人经过观测发现,春分昼夜均分,夏至白昼最长,秋分昼夜均分,冬至白昼最短,一年有366天……学习3:远古的传说l远古的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 (6)尧舜禹时期实行( 禅 让 )制度,古籍文献中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便是这种制度,从“选贤与能”可知,这一制度下,首领传为给( 贤 能 )的人,注重的是( 才 能 )而非( 血 缘 )。(两空选填才能、血缘)帝尧为了考验舜这个小伙子是不是个棒小伙,适不适合接替首领,便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那时候拿这个考验干部……帝尧试舜嫁二女学习3:远古的传说l远古的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 (7)传说中尧舜禹各自作出的贡献也很有意思,三者的前后相继暗含了早期国家发展强大的逻辑:农业生产进行物质积累,是一切的基础,而尧的贡献正是鼓励人们发展生产,夯实文明发展的根基;早期国家要发展,制度是极大的助力,舜的贡献正是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让中华文明持续稳定发展;大禹治理水患,应对的是自然带来的危机,而治水,既是一个消耗物资的过程,又需要极强的调度、组织能力,巧合的是,尧舜时期发展生产有大量的积累,舜帝时期完善了制度,可以保证组织调度;同时,治水的过程,也是一个凝聚升华的过程,经过了远古人类的不断演化,在发展出原始农业,产生了文明起源后,远古先民在杰出首领的带领下,众志成城,攻克时艰,文明社会会得到极大地升华。最终,治水有功的大禹,建立了夏朝——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不得不感叹历史的奇妙!学习3:远古的传说 火神山医院 雷神山医院l远古的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 (8)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西方也有一个与大禹治水相似的传说——诺亚方舟,但是西方面对大洪水,选择的不是治理克服,而且乘船躲避。大禹治水,是携手万民,人定胜天;诺亚方舟,是物竞天择,适者逃脱。再看看前几年,我们发现,大禹治水的精神一直都在,中国从来都是迎难而上,护佑万民,而西方一直在做着与诺亚方舟类似的选择,不作为下,任由人民被选择,而少数富人权贵则用高超的医疗条件,营造一个新 国士无双“驭神明”的“诺亚方舟”。 人定胜天“战疫情”学习3:远古的传说l远古的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天塌了,自己炼石来补, 不去求什么神迹,不去求谁的施舍,洪水来了,自己决雍疏流,谁愿意做拣选的仆人就让疾病流行,自己尝遍百草, 他去吧,谁愿意做俯伏的没有火,就钻木取火, 羔羊就让他去吧,在东海淹亡,就把东海填平, 斧头劈开的天地之间,到处都是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十日并出,就把太阳射下来,学习3:远古的传说l远古的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这就是中国神话和中华文明凝聚而来的民族精神,这就是我们历史学习的核心精华爱国中华,自强不息!学习4:总结归纳核心素养体现 时空观念: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各地文明独具特色,共同构成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史料实证: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为我们还原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证据。 历史解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能够根据本节所学,结合具体历史,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与特点。学习4:总结归纳核心素养体现 唯物史观:物质生产是人类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原始农业的兴起、发展与繁荣;阶级社会中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文明起源的标志之一便是阶级的产生;从原始社会的氏族社会,到部落联盟时期,再到奴隶制王朝的建立,社会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而推动这一切的,是经济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等因素。 家国情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炎黄子孙一脉相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这是我们的历史造就的底蕴,这是我们自信的历史源泉。在本节课,我们借助考古发掘成果和历史传说,了解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久,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随着本节课的结束,我们历史第一单元的学习正式落下帷幕,在这一单元里,我们从元谋人开始,跨越百万余的光阴,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借助考古发现,寻觅中华,寻根溯源,了解了人类的演化历程,史前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早期文明的起源过程。文明已到来,国家已产生,中国的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接下来会奔涌向何方呢,我们第二单元揭晓。社会发展文明起源大禹治水炎黄传说 尧舜禹禅让 大禹建夏朝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活动1:温故知新】完成下图中的“史前社会时空轴”【活动2:学习目标】1阅读教材第3页右下角时间轴下的两段话,明确课标要求:课标要求,我们需要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知道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2阅读教材第15页标题下的每课序言,从中找出序言提出的2个问题如下:(1)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特征是怎样的?(2)古老的传说中有炎帝、黄帝、尧、舜、禹的故事,这些传说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3综合课标要求和序言问题,我们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目标1:学习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借助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目标2:了解炎黄尧舜禹的传说,分析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勾勒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致历程。【学习1: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阅读教材第15页的第一段正文,结合第2课所学,完成下面的问题:1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探秘:(1)(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2)(农业生产)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大约(5000)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们不再如同山顶洞人那样过集体生活,共同劳动且共同分配食物,私有制开始出现,这是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经济基础。(3)通过对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时期墓葬以及随葬品的考古发现,可以推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后来,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阶级开始分化,出现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4)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随着阶级分化,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则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2从何尊铭文看早期国家:教材封面的青铜器叫何尊,是我国著名文物之一,出土于陕西宝鸡,其内有铭文“宅兹中国”,这是“中国”这一词汇的最早记载。从何尊铭文我们可以发现,国家的“国(國)”字,最初写作“或”,分开来看可以看作由“一”“口”“戈”三个字组成。其中的“一”在底部,“口”在“一”上,一般认为“一”代表土地,“口”代表人口,即人们在土地上过定居生活,进行农业生产,与教材中“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暗合;“戈”字代表武器,即保家卫国的人拿起武器,保证国家的安全、统治和生产的稳定,当然也于教材中所说“统治阶级对外(发动战争)”符合。【学习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1阅读教材16页和17页“相关史事”,补充完成下表良渚古城档案:距今时间(何时) 5300—4300年 遗址地点(何地) 长江流域浙江余杭考古发现 研究成果遗址规模大,面积广,宫殿区、内外城齐全 修建水利工程需较强的组织力和大量人口,这表明良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显著(增长)并向区域集中,统治者具有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炭化稻谷多达(20多万)千克发现复杂水利工程,同时期世界规模最大贵族墓葬随葬品多,平民的很少,墓葬区域不同 社会的(阶级)分化相当明显发现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 出现了掌握(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统治者——(王)很多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元素相当统一 很可能形成(统一)的崇拜对象总结: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这印证了中华文明有着(5000)年的历史。2阅读教材17页,补充完成下表陶寺古城档案:距今时间(何时) 4300—4000年 遗址地点(何地) 山西襄汾考古发现 研究成果宫城围墙环绕,有高等级建筑基址 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 (阶级)分化严重大型墓葬集中,随葬品多,贵族目的发现人殉现象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 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出土有小件(青铜器)器,发现(陶)质建筑材料 科技进步发现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 符号将来可能发展为文字(第8课甲骨文)发现了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 可能在进行天文观测,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总结: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据推测它可能是(尧)的都城。3想一想:从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提示1: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提示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性质是——早期国家提示3:哪些考古发现表明了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墓葬随葬品多寡不同4中华文明的特征:良渚位于(长江)下游地区,陶寺位于(黄河)中游地区,距今约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如属于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从仰韶的彩陶影响周围,到陶寺的随葬品来源广泛,都表明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这表明,我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距今约(4000)多年时,(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而这,就是我们下一单元将要学习的内容了。在第二单元第4课中,无论是夏商西周的更替,还是春秋战国的动荡与变革,又或者是诸子百家的争鸣辩论,其主要舞台,都是中原。【学习3:远古的传说】1阅读教材18页内容,完成下表中的神话传说档案传说人物 传说事迹 历史信息炎帝 传说中炎帝是部落首领,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在传说中,炎帝又号称神农,神农尝百草,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 渭河流域有西安半坡,半坡人种植粟、制作陶器、会种菜(遗址出土菜籽),掌握纺织(纺轮)黄帝 传说中黄帝姓姬,名轩辕,也是部落首领。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lei)祖会缫丝,擅长纺织。 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制作木结构水井;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会纺织、制衣,遗址发现骨箭头;仰韶文化发现蚕茧、丝织品残片;陶寺古城发现小件青铜器和有书写符号的陶壶……炎帝与黄帝 炎帝和黄帝都是部落首领,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在(阪泉)展开大战,炎帝败,归顺后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早期国家中出现“王”,早期国家对外发动战争…… 部落兼并融合,中华民族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形成……炎帝、黄帝 与蚩尤 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蚩尤战败,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尧舜禹 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 传说显示的早期首领传承尧的统治 鼓励人们(发展生产),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 农业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基础舜的统治 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征讨不服中原的三苗 早期国家对内进行统治,制度有助于统治稳定与国家发展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采用(疏导)的方法,三过家门而不入 良渚水利工程;大禹建夏朝2远古的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1)在炎帝和黄帝的传说中,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的时间是(五六前)年前,这与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的发展时间基本吻合,这一时期的史前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之后早期国家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出现,而炎帝与黄帝的身份都是部落首领,甚至是部落联盟的盟主;阪泉之战是发生在(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之间的战争,涿鹿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炎黄和(蚩尤),这与在早期国家对外发动战争的描述相符合:由此可知,炎黄的传说可能反映了我国从氏族社会到部落联盟时期的发展。(2)传说中,阪泉之战后,炎帝部落归顺黄帝部落,二者结成部落联盟,涿鹿之战后,战败的蚩尤部落有一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由此可知,炎黄蚩尤的战争传说和战后结果,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是——多民族融合(3)传说中炎帝和黄帝都有很多重大发明,而根据考古发掘成果,很多发明也的确存在,如神农教民开垦耕种对应原始农业,黄帝建造宫室对应定居生活与居住房屋,嫘祖养蚕缫丝对应仰韶文化中的掌握丝织技术等。由此我们可以推测,炎帝和黄帝的诸多发明创造,实际是远古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符合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但是,在发明推广的过程中,作为统治者的炎帝和黄帝可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很多发明都冠以炎黄之名。(4)炎黄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华夏)族,以及上述各种因素,所以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初祖)。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都以(炎黄子孙)自称。(5)陶寺古城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有学者根据它所处位置和存在时间推测,它很有可能是古史传说中(尧)的都城。传说中尧帝鼓励人们发展生产,而根据观测天文得出的历法,可以指导农业生产,巧合的是,陶寺古城发现了有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记录上古历史的古籍《尚书》有《虞书尧典》篇,里面记载了尧命羲和观测日月,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的事迹。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帝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译文:尧帝名羲和家族的人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指导人民的农业生产……羲和等人经过观测发现,春分昼夜均分,夏至白昼最长,秋分昼夜均分,冬至白昼最短,一年有366天……(6)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度,古籍文献中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便是这种制度,从“选贤与能”可知,这一制度下,首领传为给(贤能)的人,注重的是(才能)而非(血缘)。(两空选填才能、血缘)(7)传说中尧舜禹各自作出的贡献也很有意思,三者的前后相继暗含了早期国家发展强大的逻辑:农业生产进行物质积累,是一切的基础,而尧的贡献正是鼓励人们发展生产,夯实文明发展的根基;早期国家要发展,制度是极大的助力,舜的贡献正是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让中华文明持续稳定发展;大禹治理水患,应对的是自然带来的危机,而治水,既是一个消耗物资的过程,又需要极强的调度、组织能力,巧合的是,尧舜时期发展生产有大量的积累,舜帝时期完善了制度,可以保证组织调度;同时,治水的过程,也是一个凝聚升华的过程,经过了远古人类的不断演化,在发展出原始农业,产生了文明起源后,远古先民在杰出首领的带领下,众志成城,攻克时艰,文明社会会得到极大地升华。最终,治水有功的大禹,最终建立了夏朝——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不得不感叹历史的奇妙!(8)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西方也有一个与大禹治水相似的传说——诺亚方舟,但是西方面对大洪水,选择的不是治理克服,而且乘船躲避。大禹治水,是携手万民,人定胜天,诺亚方舟,是物竞天择,适者逃脱。再看看前几年,我们发现,大禹治水的精神一直都在,中国从来都是迎难而上,护佑万民,而西方一直在做着与诺亚方舟类似的选择,不作为下,任由人民被选择,而少数富人权贵则用高超的医疗条件,营造一个新的“诺亚方舟”。天塌了,自己炼石来补,洪水来了,自己决雍疏流,疾病流行,自己尝遍百草,没有火,就钻木取火,在东海淹亡,就把东海填平,十日并出,就把太阳射下来,不去求什么神迹,不去求谁的施舍,谁愿意做拣选的仆人就让他去吧,谁愿意做俯伏的羔羊就让他去吧,斧头劈开的天地之间,到处都是自强不息的中国人。这就是中国神话和中华文明凝聚而来的民族精神,这就是我们历史学习的核心精华!【学习4:总结归纳】核心素养体现(1)唯物史观:物质生产是人类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原始农业的兴起、发展与繁荣;阶级社会中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文明起源的标志之一便是阶级的产生;从原始社会的氏族社会,到部落联盟时期,再到奴隶制王朝的建立,社会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而推动这一切的,是经济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等因素。(2)时空观念: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各地文明独具特色,共同构成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3)史料实证: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为我们还原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证据。(4)历史解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能够根据本节所学,结合具体历史,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与特点。(5)家国情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炎黄子孙一脉相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这是我们的历史造就的底蕴,这是我们自信的历史源泉。在本节课,我们借助考古发掘成果和历史传说,了解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久,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随着本节课的结束,我们历史第一单元的学习正式落下帷幕,在这一单元里,我们从元谋人开始,跨越百万余的光阴,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借助考古发现,寻觅中华,寻根溯源,了解了人类的演化历程,史前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早期文明的起源过程。文明已到来,国家已产生,中国的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接下来会奔涌向何方呢,我们第二单元揭晓。2024部编版七上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资源创作规划编号 内容 资源详情 预计上架时间 备注1 全册导言课 PPT课件+导学案(学用无答案+教用含答案+PDF打印)+教学设计 9.3(已完成) 第一单元已完成2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导学案(学用无答案+教用含答案+PDF打印)+课件(希沃配套导学版+PPT导出调整版+PDF预览版)+教学设计 9.2(已上传)3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9.3(已完成)4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9.5(已完成)5 第4课 夏商周王朝的更替 9.7(正在制作)6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9.87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8 第7课 百家争鸣9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10 第9课 秦统一中国11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核心素养体现】(1)唯物史观:物质生产是人类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原始农业的兴起、发展与繁荣;阶级社会中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文明起源的标志之一便是阶级的产生;从原始社会的氏族社会,到部落联盟时期,再到奴隶制王朝的建立,社会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而推动这一切的,是经济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等因素。(2)时空观念: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各地文明独具特色,共同构成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3)史料实证: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为我们还原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证据。(4)历史解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能够根据本节所学,结合具体历史,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与特点。(5)家国情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炎黄子孙一脉相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这是我们的历史造就的底蕴,这是我们自信的历史源泉。【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师:通过时空轴,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这一步骤一般在侯课时展示下图图片,让学生自主完成,上课提问。生:通过时间轴回顾所学,温故知新,做好上课准备。二、导入新课:师:展示第三课序言中的插图——炎黄巨幅雕塑,借助这一图片导入本节课的学习。这幅图是教材第3课序言中的插图雕刻的是传说中的炎黄二帝他们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在本节课中我们不仅学习他们的传说而且将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的秘密寻根溯源寻觅中华三、讲授新课确定学习目标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3页的单元要求,引导学生根据单元要求(课标要求),完成导学案,初步了解学习目标。生:按照老师要求,阅读相应内容,完成导学案,了解本课的课标要求。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15页的序言,引导学生发现序言中的问题。生:阅读序言,发现问题,完成导学案。师:带领学生综合单元要求和序言,拟定学习目标。生:拟定学习目标。学习1: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师:首先点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15页内容,明确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生:阅读15页,完成导学案,明确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师:接着借助农业发展,阐述生产力进步带来的影响,解释私有制的阐述。生: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了解私有制的产生。师:结合2课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了解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社会分工,阐述贫富分化导致的阶级出现。生:温故知新,了解社会的分工和阶级的产生。师:借助何尊何“国”字的说文解字,结合教材,说明早期国家的产生。生:结合教材与老师的讲解,了解“国”的内涵,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学习2:良渚古城何陶寺古城师:列出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发现关键信息,完善表格,学习良渚古城的相关内容,培养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生:阅读教材,完善表格,完成导学案相应内容。师:结合教材,展示考古发现,分析考古研究得出的结论,最终学习良渚古城可以得出的结论,明确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明史,培养史料实证何家国情怀。生:通过学习良渚古城,了解早期文明的起源,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师:结合前面所学,带领学生阅读17页内容,通过列表完善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陶寺古城的内容。生:阅读教材,寻找关键信息,完善表格,完成导学案,学习陶寺古城相关内容。师:一步步引导,展现陶寺古城的考古成果,分析依据考古成果进行的历史研究,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生:学习陶寺古城相应内容,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特征。师:借助17页“想一想”,引导学生思考。对学生进行点播,首先让学生意识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接着引导学生结合考古发现,分析哪些考古发现可以证明三者的产生。生:思考总结。师:带领学生阅读18页内容,结合导学案,引导学生温故知新,理解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和多元一体的特征。生: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师:介绍中原地区的发展,强调中原地区的特殊地位,展示第二单元的四幅形势图,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距今约(4000)多年时,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而这就是我们下一单元将要学习的内容了。在第二单元第4课中,无论是夏商西周的更替,还是春秋战国的动荡与变革,又或者是诸子百家的争鸣辩论,其主要舞台,都是中原。生:通过地图,理解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时空观念。学习3:远古的传说师:结合老版教材的部分内容,通过列表,带领学生梳理炎黄尧舜禹的传说,结合考古发现,分析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生:阅读教材和导学案,通过表格对比,直观地感受传说与考古的印证,明白考古对历史信息的反映。远古传说:传说中炎帝是部落首领,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在传说中,炎帝又号称神农,神农尝百草,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历史信息:渭河流域有西安半坡,半坡人种植粟、制作陶器、会种菜(遗址出土菜籽),掌握纺织(纺轮);河姆渡人发明骨耜远古传说:传说中黄帝姓姬,名轩辕,也是部落首领。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lei)祖会缫丝,擅长纺织。历史信息: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制作木结构水井;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会纺织、制衣,遗址发现骨箭头;仰韶文化发现蚕茧、丝织品残片;陶寺古城发现小件青铜器和有书写符号的陶壶……师:带领学生,结合导学案、教材,温故知新,一步步分析远古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1)在炎帝和黄帝的传说中,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的时间是(五六前)年前,这与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的发展时间基本吻合,这一时期的史前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之后早期国家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出现,而炎帝与黄帝的身份都是部落首领,甚至是部落联盟的盟主;阪泉之战是发生在(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之间的战争,涿鹿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炎黄和(蚩尤),这与在早期国家对外发动战争的描述相符合:由此可知,炎黄的传说可能反映了我国从氏族社会到部落联盟时期的发展。(2)传说中,阪泉之战后,炎帝部落归顺黄帝部落,二者结成部落联盟,涿鹿之战后,战败的蚩尤部落有一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由此可知,炎黄蚩尤的战争传说和战后结果,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是——多民族融合(3)传说中炎帝和黄帝都有很多重大发明,而根据考古发掘成果,很多发明也的确存在,如神农教民开垦耕种对应原始农业,黄帝建造宫室对应定居生活与居住房屋,嫘祖养蚕缫丝对应仰韶文化中的掌握丝织技术等。由此我们可以推测,炎帝和黄帝的诸多发明创造,实际是远古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符合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但是,在发明推广的过程中,作为统治者的炎帝和黄帝可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很多发明都冠以炎黄之名。(4)炎黄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华夏)族,以及上述各种因素,所以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初祖)。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都以(炎黄子孙)自称。(5)陶寺古城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有学者根据它所处位置和存在时间推测,它很有可能是古史传说中(尧)的都城。传说中尧帝鼓励人们发展生产,而根据观测天文得出的历法,可以指导农业生产,巧合的是,陶寺古城发现了有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记录上古历史的古籍《尚书》有《虞书尧典》篇,里面记载了尧命羲和观测日月,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的事迹。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帝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译文:尧帝名羲和家族的人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指导人民的农业生产……羲和等人经过观测发现,春分昼夜均分,夏至白昼最长,秋分昼夜均分,冬至白昼最短,一年有366天……(6)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度,古籍文献中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便是这种制度,从“选贤与能”可知,这一制度下,首领传为给(贤能)的人,注重的是(才能)而非(血缘)。(两空选填才能、血缘)(7)传说中尧舜禹各自作出的贡献也很有意思,三者的前后相继暗含了早期国家发展强大的逻辑:农业生产进行物质积累,是一切的基础,而尧的贡献正是鼓励人们发展生产,夯实文明发展的根基;早期国家要发展,制度是极大的助力,舜的贡献正是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让中华文明持续稳定发展;大禹治理水患,应对的是自然带来的危机,而治水,既是一个消耗物资的过程,又需要极强的调度、组织能力,巧合的是,尧舜时期发展生产有大量的积累,舜帝时期完善了制度,可以保证组织调度;同时,治水的过程,也是一个凝聚升华的过程,经过了远古人类的不断演化,在发展出原始农业,产生了文明起源后,远古先民在杰出首领的带领下,众志成城,攻克时艰,文明社会会得到极大地升华。最终,治水有功的大禹,最终建立了夏朝——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不得不感叹历史的奇妙!(8)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西方也有一个与大禹治水相似的传说——诺亚方舟,但是西方面对大洪水,选择的不是治理克服,而且乘船躲避。大禹治水,是携手万民,人定胜天,诺亚方舟,是物竞天择,适者逃脱。再看看前几年,我们发现,大禹治水的精神一直都在,中国从来都是迎难而上,护佑万民,而西方一直在做着与诺亚方舟类似的选择,不作为下,任由人民被选择,而少数富人权贵则用高超的医疗条件,营造一个新的“诺亚方舟”。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以导学案为阅读材料,以教材为补充,读神话传说,找历史信息。师:最终以网络上的一段话结束,结束本课学习,结束本单元学习。天塌了,自己炼石来补,洪水来了,自己决雍疏流,疾病流行,自己尝遍百草,没有火,就钻木取火,在东海淹亡,就把东海填平,十日并出,就把太阳射下来,不去求什么神迹,不去求谁的施舍,谁愿意做拣选的仆人就让他去吧,谁愿意做俯伏的羔羊就让他去吧,斧头劈开的天地之间,到处都是自强不息的中国人。这就是中国神话和中华文明凝聚而来的民族精神,这就是我们历史学习的核心精华!爱国中华,自强不息!生:感受神话中传声的民族精神。学习4:总结归纳师:展示本节课所学内容体现的核心素养,通过强调的方式,让学生有意识地在学习中培养历史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物质生产是人类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原始农业的兴起、发展与繁荣;阶级社会中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文明起源的标志之一便是阶级的产生;从原始社会的氏族社会,到部落联盟时期,再到奴隶制王朝的建立,社会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而推动这一切的,是经济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等因素。(2)时空观念: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各地文明独具特色,共同构成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3)史料实证: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为我们还原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证据。(4)历史解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能够根据本节所学,结合具体历史,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与特点。(5)家国情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炎黄子孙一脉相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这是我们的历史造就的底蕴,这是我们自信的历史源泉。在本节课,我们借助考古发掘成果和历史传说,了解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久,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生:阅读核心素养体现内容,结合本节课所学,咀嚼消化。师:简单地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本单元所学,展望下单元所学,串联起单元之间的发展脉络与联系。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活动1:温故知新】完成下图中的“史前社会时空轴”【活动2:学习目标】1.阅读教材第3页右下角时间轴下的两段话,明确课标要求:课标要求,我们需要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知道 古城、 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 多年的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 的特征。知道 帝和 帝等古史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2.阅读教材第15页标题下的每课序言,从中找出序言提出的2个问题如下:(1) ?(2)古老的传说中有 帝、 帝、尧、舜、 的故事,这些传说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3.综合课标要求和序言问题,我们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目标1:学习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借助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目标2:了解炎黄尧舜禹的传说,分析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勾勒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致历程。【学习1: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阅读教材第15页的第一段正文,结合第2课所学,完成下面的问题:1.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探秘:(1)( )、( )和( )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2)( )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大约( )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 )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们不再如同山顶洞人那样过集体生活,共同劳动且共同分配食物,私有制开始出现,这是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经济基础。(3)通过对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时期墓葬以及随葬品的考古发现,可以推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出现了( )分化现象;后来,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 ),一部分人从( )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 ),阶级开始分化,出现了( )阶级和被统治阶级。(4)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随着阶级分化,出现了掌握( )、经济、( )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则发动( ),从而形成了( )。2.从何尊铭文看早期国家:教材封面的青铜器叫何尊,是我国著名文物之一,出土于陕西宝鸡,其内有铭文“宅兹中国”,这是“中国”这一词汇的最早记载。从何尊铭文我们可以发现,国家的“国(國)”字,最初写作“或”,分开来看可以看作由“一”“口”“戈”三个字组成。其中的“一”在底部,“口”在“一”上,一般认为“一”代表土地,“口”代表人口,即人们在土地上过定居生活,进行农业生产,与教材中“统治阶级对内( )”暗合;“戈”字代表武器,即保家卫国的人拿起武器,保证国家的安全、统治和生产的稳定,当然也于教材中所说“统治阶级对外( )”符合。【学习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1.阅读教材16页和17页“相关史事”,补充完成下表良渚古城档案:距今时间(何时) 遗址地点(何地)考古发现 研究成果遗址规模大,面积广,宫殿区、内外城齐全 修建水利工程需较强的组织力和大量人口,这表明良渚经济发展水平较( ),人口显著( )并向区域集中,统治者具有较强的( 、 )能力炭化稻谷多达( )千克发现复杂水利工程,同时期世界规模最大贵族墓葬随葬品多,平民的很少,墓葬区域不同 社会的( )分化相当明显发现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 出现了掌握( )和祭祀权力的统治者——( )很多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元素相当统一 很可能形成( )的崇拜对象总结: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 )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这印证了中华文明有着( )年的历史。2.阅读教材17页,补充完成下表陶寺古城档案:距今时间(何时) 遗址地点(何地)考古发现 研究成果宫城围墙环绕,有高等级建筑基址 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 ( )分化严重大型墓葬集中,随葬品多,贵族目的发现人殉现象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随葬品来源( ) 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出土有小件( )器,发现( )质建筑材料 科技进步发现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 符号将来可能发展为文字(第8课甲骨文)发现了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 可能在进行天文观测,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总结: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 )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据推测它可能是( )的都城。3.想一想:从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提示1: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提示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性质是——提示3:哪些考古发现表明了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4.中华文明的特征:良渚位于( )下游地区,陶寺位于( )中游地区,距今约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 )流域(如属于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都发展出了( )的早期文明。从仰韶的彩陶影响周围,到陶寺的随葬品来源广泛,都表明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不断地( )和( ),共同构成了早期( )的主体:这表明,我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 )的特征。距今约( )多年时,( )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 )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而这,就是我们下一单元将要学习的内容了。在第二单元第4课中,无论是夏商西周的更替,还是春秋战国的动荡与变革,又或者是诸子百家的争鸣辩论,其主要舞台,都是中原。【学习3:远古的传说】1.阅读教材18页内容,完成下表中的神话传说档案传说人物 传说事迹 历史信息炎帝 传说中炎帝是部落首领,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在传说中,炎帝又号称神农,神农尝百草,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 渭河流域有西安半坡,半坡人种植粟、制作陶器、会种菜(遗址出土菜籽),掌握纺织(纺轮)黄帝 传说中黄帝姓姬,名轩辕,也是部落首领。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lei)祖会缫丝,擅长纺织。 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制作木结构水井;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会纺织、制衣,遗址发现骨箭头;仰韶文化发现蚕茧、丝织品残片;陶寺古城发现小件青铜器和有书写符号的陶壶……炎帝与黄帝 炎帝和黄帝都是部落首领,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在( )展开大战,炎帝败,归顺后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早期国家中出现“王”,早期国家对外发动战争…… 部落兼并融合,中华民族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形成……炎帝、黄帝 与蚩尤 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在( )激战,蚩尤战败,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尧舜禹 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首领,当时实行( )制 传说显示的早期首领传承尧的统治 鼓励人们( ),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 农业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基础舜的统治 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 ),稳定局势,征讨不服中原的三苗 早期国家对内进行统治,制度有助于统治稳定与国家发展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采用( )的方法,三过家门而不入 良渚水利工程;大禹建夏朝2.远古的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1)在炎帝和黄帝的传说中,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的时间是( )年前,这与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的发展时间基本吻合,这一时期的史前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之后早期国家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 )出现,而炎帝与黄帝的身份都是部落首领,甚至是部落联盟的盟主;阪泉之战是发生在( )部落和( )部落之间的战争,涿鹿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炎黄和( ),这与在早期国家对外发动战争的描述相符合:由此可知,炎黄的传说可能反映了我国从氏族社会到部落联盟时期的发展。(2)传说中,阪泉之战后,炎帝部落归顺黄帝部落,二者结成部落联盟,涿鹿之战后,战败的蚩尤部落有一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由此可知,炎黄蚩尤的战争传说和战后结果,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是——(3)传说中炎帝和黄帝都有很多重大发明,而根据考古发掘成果,很多发明也的确存在,如神农教民开垦耕种对应原始农业,黄帝建造宫室对应定居生活与居住房屋,嫘祖养蚕缫丝对应仰韶文化中的掌握丝织技术等。由此我们可以推测,炎帝和黄帝的诸多发明创造,实际是远古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符合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但是,在发明推广的过程中,作为统治者的炎帝和黄帝可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很多发明都冠以炎黄之名。(4)炎黄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 )族,以及上述各种因素,所以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 )。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都以( )自称。(5)陶寺古城位于( ),距今约( )年,有学者根据它所处位置和存在时间推测,它很有可能是古史传说中( )的都城。传说中尧帝鼓励人们发展生产,而根据观测天文得出的历法,可以指导农业生产,巧合的是,陶寺古城发现了有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记录上古历史的古籍《尚书》有《虞书尧典》篇,里面记载了尧命羲和观测日月,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的事迹。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帝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译文:尧帝名羲和家族的人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指导人民的农业生产……羲和等人经过观测发现,春分昼夜均分,夏至白昼最长,秋分昼夜均分,冬至白昼最短,一年有366天……(6)尧舜禹时期实行( )制度,古籍文献中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便是这种制度,从“选贤与能”可知,这一制度下,首领传为给( )的人,注重的是( )而非( )。(两空选填才能、血缘)(7)传说中尧舜禹各自作出的贡献也很有意思,三者的前后相继暗含了早期国家发展强大的逻辑:农业生产进行物质积累,是一切的基础,而尧的贡献正是鼓励人们发展生产,夯实文明发展的根基;早期国家要发展,制度是极大的助力,舜的贡献正是制定( ),完善制度,稳定局势,让中华文明持续稳定发展;大禹治理水患,应对的是自然带来的危机,而治水,既是一个消耗物资的过程,又需要极强的调度、组织能力,巧合的是,尧舜时期发展生产有大量的积累,舜帝时期完善了制度,可以保证组织调度;同时,治水的过程,也是一个凝聚升华的过程,经过了远古人类的不断演化,在发展出原始农业,产生了文明起源后,远古先民在杰出首领的带领下,众志成城,攻克时艰,文明社会会得到极大地升华。最终,治水有功的大禹,最终建立了夏朝——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不得不感叹历史的奇妙!(8)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西方也有一个与大禹治水相似的传说——诺亚方舟,但是西方面对大洪水,选择的不是治理克服,而且乘船躲避。大禹治水,是携手万民,人定胜天,诺亚方舟,是物竞天择,适者逃脱。再看看前几年面对疫情的不同做法,我们发现,大禹治水的精神一直都在,中国从来都是迎难而上,护佑万民,而西方一直在做着与诺亚方舟类似的选择,不作为下,任由人民被选择,而少数富人权贵则用高超的医疗条件,营造一个新的“诺亚方舟”。天塌了,自己炼石来补,洪水来了,自己决雍疏流,疾病流行,自己尝遍百草,没有火,就钻木取火,在东海淹亡,就把东海填平,十日并出,就把太阳射下来,不去求什么神迹,不去求谁的施舍,谁愿意做拣选的仆人就让他去吧,谁愿意做俯伏的羔羊就让他去吧,斧头劈开的天地之间,到处都是自强不息的中国人。这就是中国神话和中华文明凝聚而来的民族精神,这就是我们历史学习的核心精华!【学习4:总结归纳】核心素养体现:(1)唯物史观:物质生产是人类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原始农业的兴起、发展与繁荣;阶级社会中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文明起源的标志之一便是阶级的产生;从原始社会的氏族社会,到部落联盟时期,再到奴隶制王朝的建立,社会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而推动这一切的,是经济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等因素。(2)时空观念: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各地文明独具特色,共同构成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3)史料实证: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为我们还原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证据。(4)历史解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能够根据本节所学,结合具体历史,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与特点。(5)家国情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炎黄子孙一脉相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这是我们的历史造就的底蕴,这是我们自信的历史源泉。在本节课,我们借助考古发掘成果和历史传说,了解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久,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随着本节课的结束,我们历史第一单元的学习正式落下帷幕,在这一单元里,我们从元谋人开始,跨越百万余的光阴,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借助考古发现,寻觅中华,寻根溯源,了解了人类的演化历程,史前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早期文明的起源过程。文明已到来,国家已产生,中国的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接下来会奔涌向何方呢,我们在第二单元揭晓(共36张PPT)温故知新史前社会时空轴时空约3万年前北京概况山顶洞人采集狩猎约( )万年前中华大地远古先民管理野生植物出现人工栽培农作物距今约 年( )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种植( )发展稻作农业住( )房屋距今约 年( )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种植( )住( )房屋制作彩陶,懂得纺织距今时间:主要分布:( )是其重要特征处于( )社会时期出现( )迹象( )技术得到发展同一群体出现( )约( )万年前中国南北方距今时间:主要分布:217000长江水稻干栏式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6000黄河粟半地穴式7000—5000黄河中游彩陶氏族贫富分化5900—4400黄河中游淮河中下游制陶贫富分化走近历史之寻根溯源觅中华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从一张图片开始这幅图是教材第3课序言中的插图雕刻的是传说中的炎黄二帝他们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在本节课中我们不仅学习他们的传说而且将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的秘密寻根溯源寻觅中华人文初祖活动1:确定学习目标1.阅读教材第3页右下角时间轴下的两段话,明确课标要求:知道 古城、 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 的多年的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 的特征。知道 帝和 帝等帝古史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良渚陶寺5000多元一体炎黄2.阅读教材第15页标题下的每课序言,从中找出序言提出的问题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特征是怎样的?炎黄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活动1:确定学习目标3.综合课标要求和序言问题,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活动1:确定学习目标目标1:学习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借助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了解炎黄尧舜禹的传说,分析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勾勒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致历程学习1: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阅读15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探秘:(1)( )、( )和( )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2)( )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大约( )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 )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们不再如同山顶洞人那样过集体生活,共同劳动且共同分配食物,私有制开始出现,贫富分化现象产生,这是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经济基础。私有制阶级国家原始农业5000农学习1: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阅读15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探秘:(3)通过对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时期墓葬以及随葬品的考古发现,可以推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后来,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 ),一部分人从( )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 ),阶级开始分化,出现了( )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加剧劳动生产管理统治学习1: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阅读15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探秘:(3)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随着阶级分化,出现了掌握( )、经济、( )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则发动( ),从而形成了( )。政治军事战争早期国家学习1: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从何尊铭文看早期国家:教材封面的青铜器叫何尊,是我国著名文物之一,出土于陕西宝鸡,其内有铭文“宅兹中国”,这是“中国”这一词汇的最早记载。从何尊铭文我们可以发现,国家的“国(國)”字,最初写作“或”,分开来看可以看作由“一”“口”“戈”三个字组成。学习1: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从何尊铭文看早期国家:其中的“一”在底部,“口”在“一”上,一般认为“一”代表土地,“口”代表人口,即人们在土地上过定居生活,进行农业生产,与教材中“统治阶级对内( )”暗合;“戈”字代表武器,即保家卫国的人拿起武器,保证国家的安全、统治和生产的稳定,当然也于教材中所说“统治阶级对外( )”符合。统治发动战争学习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阅读教材16页和17页“相关史事”,补充完成下表良渚古城档案距今时间 (何时) 遗址地点 (何地)考古发现 研究成果 遗址规模大,面积广,宫殿区、内外城齐全 炭化稻谷多达20多万千克 发现复杂水利工程,同时期世界规模最大 5300—4300年长江流域浙江余杭这表明良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显著(增长)并向区域集中,统治者具有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修建水利工程需较强的组织力和大量劳动力学习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阅读教材16页和17页“相关史事”,补充完成下表良渚古城档案考古发现 研究成果贵族墓葬随葬品多,平民的很少,墓葬区域不同 社会的( )分化相当明显发现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 出现了掌握( )和祭祀权力的王很多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元素相当统一 很可能形成( )的崇拜对象阶级军事统一结论: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 )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这印证了中华文明有着( )年的历史长江下游5000学习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阅读17页,完成陶寺古城档案距今时间 (何时) 遗址地点 (何地)考古发现 研究成果 宫城围墙环绕,有高等级建筑基址 大型墓葬集中,随葬品多,贵族目的发现人殉现象 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 4300—4000年黄河流域山西襄汾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 )分化严重阶级学习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考古发现 研究成果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 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出土有小件( )器,发现( )质建筑材料发现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 符号将来可能发展为文字(第8课甲骨文)发现了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 可能在进行天文观测,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阅读17页,完成陶寺古城档案青铜陶科技进步结论: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学习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想一想:从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提示1: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提示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性质是——提示3:哪些考古发现表明了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早期国家墓葬随葬品多寡不同墓葬区域不同贵族墓地发现用人殉葬现象这些都说明良渚和陶寺已经进入文明社会学习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阅读18页,总结中华文明起源特征:中华文明的特征:良渚位于( )下游地区,陶寺位于( )中游地区,距今约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 )流域(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都发展出( )的早期文明。从仰韶的彩陶影响周围,到陶寺的随葬品来源广泛,都表明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 )的主体:这表明,我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 )的特征。长江黄河西辽河各具特色学习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阅读18页,总结中华文明起源特征:中华文明的特征:距今约( )多年时,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而这就是我们下一单元将要学习的内容了。在第二单元第4课中,无论是夏商西周的更替,还是春秋战国的动荡与变革,又或者是诸子百家的争鸣辩论,其主要舞台,都是中原。4000学习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学习3:远古的传说传说 人物 传说事迹 历史信息炎帝 传说中炎帝是部落首领,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在传说中,炎帝又号称神农,神农尝百草,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 渭河流域有西安半坡,半坡人种植粟、制作陶器、会种菜(遗址出土菜籽),掌握纺织(纺轮);河姆渡人发明骨耜黄帝 传说中黄帝姓姬,名轩辕,也是部落首领。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lei)祖会缫丝,擅长纺织。 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制作木结构水井;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会纺织、制衣,遗址发现骨箭头;仰韶文化发现蚕茧、丝织品残片;陶寺古城发现小件青铜器和有书写符号的陶壶……传说中炎黄的发明与史前社会的科技进步学习3:远古的传说炎黄尧舜禹的传说炎帝与黄帝 炎帝和黄帝都是部落首领,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在(阪泉)展开大战,炎帝败,归顺后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早期国家中出现“王”,早期国家对外发动战争……部落兼并融合,中华民族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形成……炎黄 蚩尤 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蚩尤战败,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 尧舜禹 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 传说显示的早期首领传承尧的统治 鼓励人们(发展生产),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 农业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基础舜的统治 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征讨不服中原的三苗 早期国家对内进行统治,制度有助于统治稳定与国家发展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采用(疏导)的方法,三过家门而不入 良渚水利工程;大禹建夏朝远古的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1)在炎帝和黄帝的传说中,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的时间是( )年前,这与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的发展时间基本吻合,这一时期的史前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之后早期国家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出现,而炎帝与黄帝的身份都是部落首领,甚至是部落联盟的盟主;阪泉之战是发生在( )部落和( )部落之间的战争,涿鹿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炎黄和( ),这与在早期国家对外发动战争的描述相符合:由此可知,炎黄的传说可能反映了我国从氏族社会到部落联盟时期的发展。学习3:远古的传说五六千炎帝黄帝蚩尤远古的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2)传说中,阪泉之战后,炎帝部落归顺黄帝部落,二者结成部落联盟;涿鹿之战后,战败的蚩尤部落有一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由此可知,炎黄蚩尤的战争传说和战后结果,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是——学习3:远古的传说多民族融合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从炎黄时期的中华民族形成可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包容性强,多民族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远古的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3)传说中炎帝和黄帝都有很多重大发明,而根据考古发掘成果,很多发明也的确存在,如神农教民开垦耕种对应原始农业,黄帝建造宫室对应定居生活与居住房屋,嫘祖养蚕缫丝对应仰韶文化中的掌握丝织技术等。由此我们可以推测,炎帝和黄帝的诸多发明创造,实际是远古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符合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但是,在发明推广的过程中,作为统治者的炎帝和黄帝可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很多发明都冠以炎黄之名。学习3:远古的传说远古的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3)炎黄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 )族,以及上述各种因素,所以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 )。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都以( )自称。学习3:远古的传说华夏人文初祖炎黄子孙参考示例:黄帝与炎帝是我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传说中他是部落联盟时期的首领,曾在阪泉之战中击败并降服炎帝,后与炎帝一起在涿鹿之战击败蚩尤。传说中他和他身边的人有很多发明,如黄帝宫室,制衣裳,嫘祖养蚕缫丝,仓颉造字等。直到如今,我们依然自称“炎黄子孙”并以此为傲,从中可以看出黄帝对中华民族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远古的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5)陶寺古城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有学者根据它所处位置和存在时间推测,它很有可能是古史传说中(尧)的都城。传说中尧帝鼓励人们发展生产,而根据观测天文得出的历法,可以指导农业生产,巧合的是,陶寺古城发现了有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记录上古历史的古籍《尚书》有《虞书尧典》篇,里面记载了尧命羲和观测日月,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的事迹。学习3:远古的传说陶寺古城观象台原址复原图陶寺古城远古的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帝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尚书 尧典》译文:尧帝名羲和家族的人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指导人民的农业生产……羲和等人经过观测发现,春分昼夜均分,夏至白昼最长,秋分昼夜均分,冬至白昼最短,一年有366天……学习3:远古的传说羲和是一个集体的称呼,指代的是尧帝时期负责观测天象,制定历法的两个家族。在我们的神话中,也有一个羲和,是太阳神,她是太阳的母亲,每天驾驭着八龙之车,载着太阳东升西落,这就造成了每天太阳的起落。究竟是太阳神羲和下凡帮助尧帝观测了天象,还是羲和因观测天象升格为神呢?先有人,后有神神的功绩由人做人民把功劳大的人封为神通过祭祀香火怀念远古的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6)尧舜禹时期实行( )制度,古籍文献中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便是这种制度,从“选贤与能”可知,这一制度下,首领传为给( )的人,注重的是( )而非( )。(两空选填才能、血缘)学习3:远古的传说禅让贤能才能血缘帝尧试舜嫁二女帝尧为了考验舜这个小伙子是不是个棒小伙,适不适合接替首领,便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那时候拿这个考验干部……远古的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7)传说中尧舜禹各自作出的贡献也很有意思,三者的前后相继暗含了早期国家发展强大的逻辑:农业生产进行物质积累,是一切的基础,而尧的贡献正是鼓励人们发展生产,夯实文明发展的根基;早期国家要发展,制度是极大的助力,舜的贡献正是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让中华文明持续稳定发展;大禹治理水患,应对的是自然带来的危机,而治水,既是一个消耗物资的过程,又需要极强的调度、组织能力,巧合的是,尧舜时期发展生产有大量的积累,舜帝时期完善了制度,可以保证组织调度;同时,治水的过程,也是一个凝聚升华的过程,经过了远古人类的不断演化,在发展出原始农业,产生了文明起源后,远古先民在杰出首领的带领下,众志成城,攻克时艰,文明社会会得到极大地升华。最终,治水有功的大禹,建立了夏朝——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不得不感叹历史的奇妙!学习3:远古的传说远古的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8)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西方也有一个与大禹治水相似的传说——诺亚方舟,但是西方面对大洪水,选择的不是治理克服,而且乘船躲避。大禹治水,是携手万民,人定胜天;诺亚方舟,是物竞天择,适者逃脱。再看看前几年,我们发现,大禹治水的精神一直都在,中国从来都是迎难而上,护佑万民,而西方一直在做着与诺亚方舟类似的选择,不作为下,任由人民被选择,而少数富人权贵则用高超的医疗条件,营造一个新的“诺亚方舟”。学习3:远古的传说火神山医院 雷神山医院国士无双“驭神明”人定胜天“战疫情”远古的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天塌了,自己炼石来补,洪水来了,自己决雍疏流,疾病流行,自己尝遍百草,没有火,就钻木取火,在东海淹亡,就把东海填平,十日并出,就把太阳射下来,学习3:远古的传说不去求什么神迹,不去求谁的施舍,谁愿意做拣选的仆人就让他去吧,谁愿意做俯伏的羔羊就让他去吧,斧头劈开的天地之间,到处都是自强不息的中国人。远古的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这就是中国神话和中华文明凝聚而来的民族精神,这就是我们历史学习的核心精华爱国中华,自强不息!学习3:远古的传说学习4:总结归纳核心素养体现时空观念: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各地文明独具特色,共同构成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史料实证: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为我们还原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证据。历史解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能够根据本节所学,结合具体历史,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与特点。学习4:总结归纳核心素养体现唯物史观:物质生产是人类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原始农业的兴起、发展与繁荣;阶级社会中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文明起源的标志之一便是阶级的产生;从原始社会的氏族社会,到部落联盟时期,再到奴隶制王朝的建立,社会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而推动这一切的,是经济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等因素。家国情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炎黄子孙一脉相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这是我们的历史造就的底蕴,这是我们自信的历史源泉。在本节课,我们借助考古发掘成果和历史传说,了解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久,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随着本节课的结束,我们历史第一单元的学习正式落下帷幕,在这一单元里,我们从元谋人开始,跨越百万余的光阴,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借助考古发现,寻觅中华,寻根溯源,了解了人类的演化历程,史前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早期文明的起源过程。文明已到来,国家已产生,中国的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接下来会奔涌向何方呢,我们第二单元揭晓。文明起源社会发展尧舜禹禅让大禹治水炎黄传说大禹建夏朝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第 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活动 1:温故知新】完成下图中的“史前社会时空轴”【活动 2:学习目标】1.阅读教材第 3页右下角时间轴下的两段话,明确课标要求:课标要求,我们需要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知道 古城、 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 多年的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 的特征。知道 帝和 帝等古史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2.阅读教材第 15页标题下的每课序言,从中找出序言提出的 2个问题如下:(1) ?(2)古老的传说中有 帝、 帝、尧、舜、 的故事,这些传说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3.综合课标要求和序言问题,我们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目标 1:学习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借助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目标 2:了解炎黄尧舜禹的传说,分析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勾勒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致历程。【学习 1: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阅读教材第 15 页的第一段正文,结合第 2课所学,完成下面的问题:1.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探秘:(1)( )、( )和( )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2)( )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大约( )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 )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们不再如同山顶洞人那样过集体生活,共同劳动且共同分配食物,私有制开始出现,这是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经济基础。(3)通过对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时期墓葬以及随葬品的考古发现,可以推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出现了( )分化现象;后来,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 ),一部分人从( )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 ),阶级开始分化,出现了( )阶级和被统治阶级。(4)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随着阶级分化,出现了掌握( )、经济、( )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则发动( ),从而形成了( )。2.从何尊铭文看早期国家:教材封面的青铜器叫何尊,是我国著名文物之一,出土于陕西宝鸡,其内有铭文“宅兹中国”,这是“中国”这一词汇的最早记载。从何尊铭文我们可以发现,国家的“国(國)”字,最初写作“或”,分开来看可以看作由“一”“口”“戈”三个字组成。其中的“一”在底部,“口”在“一”上,一般认为“一”代表土地,“口”代表人口,即人们在土地上过定居生活,进行农业生产,与教材中“统治阶级对内( )”暗合;“戈”字代表武器,即保家卫国的人拿起武器,保证国家的安全、统治和生产的稳定,当然也于教材中所说“统治阶级对外( )”符合。1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学习 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1.阅读教材 16 页和 17 页“相关史事”,补充完成下表良渚古城档案:距今时间(何时) 遗址地点(何地)考古发现 研究成果遗址规模大,面积广,宫殿区、内外城齐全 修建水利工程需较强的组织力和大量人口,这表炭化稻谷多达( )千克 明良渚经济发展水平较( ),人口显著( )并发现复杂水利工程,同时期世界规模最大 向区域集中,统治者具有较强的( 、 )能力贵族墓葬随葬品多,平民的很少,墓葬区域不同 社会的( )分化相当明显发现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 出现了掌握( )和祭祀权力的统治者——( )很多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元素相当统一 很可能形成( )的崇拜对象总结: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 5000 年,( )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这印证了中华文明有着( )年的历史。2.阅读教材 17 页,补充完成下表陶寺古城档案:距今时间(何时) 遗址地点(何地)考古发现 研究成果宫城围墙环绕,有高等级建筑基址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大型墓葬集中,随葬品多,贵族目的发现人殉现象( )分化严重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随葬品来源( ) 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出土有小件( )器,发现( )质建筑材料 科技进步发现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 符号将来可能发展为文字(第 8 课甲骨文)发现了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 可能在进行天文观测,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总结: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 )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据推测它可能是( )的都城。3.想一想:从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提示 1: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提示 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性质是——提示 3:哪些考古发现表明了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4.中华文明的特征:良渚位于( )下游地区,陶寺位于( )中游地区,距今约 5000 年左右,黄河、长江、( )流域(如属于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都发展出了( )的早期文明。从仰韶的彩陶影响周围,到陶寺的随葬品来源广泛,都表明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不断地( )和( ),共同构成了早期( )的主体:这表明,我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 )的特征。距今约( )多年时,( )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 )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而这,就是我们下一单元将要学习的内容了。在第二单元第 4课中,无论是夏商西周的更替,还是春秋战国的动荡与变革,又或者是诸子百家的争鸣辩论,其主要舞台,都是中原。2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学习 3:远古的传说】1.阅读教材 18 页内容,完成下表中的神话传说档案传说人物 传说事迹 历史信息传说中炎帝是部落首领,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渭河流域有西安半坡,半坡人种河流域。在传说中,炎帝又号称神农,神农尝百草,教炎帝 植粟、制作陶器、会种菜(遗址出土菜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籽),掌握纺织(纺轮)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传说中黄帝姓姬,名轩辕,也是部落首领。相传黄 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制作木结构水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 井;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会纺织、制衣,黄帝 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 遗址发现骨箭头;仰韶文化发现蚕茧、丝织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 品残片;陶寺古城发现小件青铜器和有书写嫘(lei)祖会缫丝,擅长纺织。 符号的陶壶……炎帝和黄帝都是部落首领,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在 早期国家中出现“王”,早期国炎帝与黄帝( )展开大战,炎帝败,归顺后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家对外发动战争……炎帝、黄帝 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在( )激战,蚩尤 部落兼并融合,中华民族在这个与蚩尤 战败,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 过程中发展形成……尧舜禹 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首领,当时实行( )制 传说显示的早期首领传承尧的统治 鼓励人们( ),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 农业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基础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 ),稳定局势, 早期国家对内进行统治,制度有舜的统治征讨不服中原的三苗 助于统治稳定与国家发展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采用( )的方法,三过家门而不入 良渚水利工程;大禹建夏朝2.远古的神话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1)在炎帝和黄帝的传说中,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的时间是( )年前,这与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的发展时间基本吻合,这一时期的史前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之后早期国家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 )出现,而炎帝与黄帝的身份都是部落首领,甚至是部落联盟的盟主;阪泉之战是发生在( )部落和( )部落之间的战争,涿鹿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炎黄和( ),这与在早期国家对外发动战争的描述相符合:由此可知,炎黄的传说可能反映了我国从氏族社会到部落联盟时期的发展。(2)传说中,阪泉之战后,炎帝部落归顺黄帝部落,二者结成部落联盟,涿鹿之战后,战败的蚩尤部落有一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由此可知,炎黄蚩尤的战争传说和战后结果,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是——(3)传说中炎帝和黄帝都有很多重大发明,而根据考古发掘成果,很多发明也的确存在,如神农教民开垦耕种对应原始农业,黄帝建造宫室对应定居生活与居住房屋,嫘祖养蚕缫丝对应仰韶文化中的掌握丝织技术等。由此我们可以推测,炎帝和黄帝的诸多发明创造,实际是远古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符合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但是,在发明推广的过程中,作为统治者的炎帝和黄帝可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很多发明都冠以炎黄之名。(4)炎黄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 )族,以及上述各种因素,所以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 )。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都以( )自称。(5)陶寺古城位于( ),距今约( )年,有学者根据它所处位置和存在时间推测,它很有可能是古史传说中( )的都城。传说中尧帝鼓励人们发展生产,而根据观测天文得出的历法,可以指导农业生产,巧合的是,陶寺古城发现了有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记录上古历史的古籍《尚书》有《虞书尧典》篇,里面记载了尧命羲和观测日月,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的事迹。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帝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3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译文:尧帝名羲和家族的人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指导人民的农业生产……羲和等人经过观测发现,春分昼夜均分,夏至白昼最长,秋分昼夜均分,冬至白昼最短,一年有 366 天……(6)尧舜禹时期实行( )制度,古籍文献中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便是这种制度,从“选贤与能”可知,这一制度下,首领传为给( )的人,注重的是( )而非( )。(两空选填才能、血缘)(7)传说中尧舜禹各自作出的贡献也很有意思,三者的前后相继暗含了早期国家发展强大的逻辑:农业生产进行物质积累,是一切的基础,而尧的贡献正是鼓励人们发展生产,夯实文明发展的根基;早期国家要发展,制度是极大的助力,舜的贡献正是制定( ),完善制度,稳定局势,让中华文明持续稳定发展;大禹治理水患,应对的是自然带来的危机,而治水,既是一个消耗物资的过程,又需要极强的调度、组织能力,巧合的是,尧舜时期发展生产有大量的积累,舜帝时期完善了制度,可以保证组织调度;同时,治水的过程,也是一个凝聚升华的过程,经过了远古人类的不断演化,在发展出原始农业,产生了文明起源后,远古先民在杰出首领的带领下,众志成城,攻克时艰,文明社会会得到极大地升华。最终,治水有功的大禹,最终建立了夏朝——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不得不感叹历史的奇妙!(8)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西方也有一个与大禹治水相似的传说——诺亚方舟,但是西方面对大洪水,选择的不是治理克服,而且乘船躲避。大禹治水,是携手万民,人定胜天,诺亚方舟,是物竞天择,适者逃脱。再看看前几年面对疫情的不同做法,我们发现,大禹治水的精神一直都在,中国从来都是迎难而上,护佑万民,而西方一直在做着与诺亚方舟类似的选择,不作为下,任由人民被选择,而少数富人权贵则用高超的医疗条件,营造一个新的“诺亚方舟”。天塌了,自己炼石来补,洪水来了,自己决雍疏流,疾病流行,自己尝遍百草,没有火,就钻木取火,在东海淹亡,就把东海填平,十日并出,就把太阳射下来,不去求什么神迹,不去求谁的施舍,谁愿意做拣选的仆人就让他去吧,谁愿意做俯伏的羔羊就让他去吧,斧头劈开的天地之间,到处都是自强不息的中国人。这就是中国神话和中华文明凝聚而来的民族精神,这就是我们历史学习的核心精华!【学习 4:总结归纳】核心素养体现:(1)唯物史观:物质生产是人类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原始农业的兴起、发展与繁荣;阶级社会中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文明起源的标志之一便是阶级的产生;从原始社会的氏族社会,到部落联盟时期,再到奴隶制王朝的建立,社会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而推动这一切的,是经济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等因素。(2)时空观念:中华文明有着 5000 多年的历史,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各地文明独具特色,共同构成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3)史料实证: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为我们还原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证据。(4)历史解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能够根据本节所学,结合具体历史,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与特点。(5)家国情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炎黄子孙一脉相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这是我们的历史造就的底蕴,这是我们自信的历史源泉。在本节课,我们借助考古发掘成果和历史传说,了解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久,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随着本节课的结束,我们历史第一单元的学习正式落下帷幕,在这一单元里,我们从元谋人开始,跨越百万余的光阴,在 960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借助考古发现,寻觅中华,寻根溯源,了解了人类的演化历程,史前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早期文明的起源过程。文明已到来,国家已产生,中国的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接下来会奔涌向何方呢,我们在第二单元揭晓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资源创作计划.xlsx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导学案PDF打印版4页).pdf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导学案学用无答案-word可编辑).docx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导学案教用含答案).docx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docx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PPT课件).pptx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PDF版预览用).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