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诗歌里的青春旋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领会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知人论世,理解时代与个人的关系,感悟作品中蕴含的青春价值。3.学习从意象、语言、节奏、结构、情感特点等不同角度欣赏诗歌,获得审美体验,提高诗歌鉴赏能 力。4.读写结合,撰写鉴赏札记,交流分享,提升思维品质和写作能力。(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把握四首诗的核心意象,体会诗歌的意蕴和情感;学习从语言、节奏、结构等其他角度 鉴赏诗歌,感悟作品中蕴含的青春价值。2.学习难点:撰写诗歌鉴赏札记。(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 一课时一、课堂导入播放视频《五四特别版错位时空》。那一年你和我一样年纪年轻得像首青涩的歌曲但为了创造梦中那个新天地 你转身匆匆走进风雨我看见千万个可爱的你 不回头向硝烟深处奔去多少个青春背影消失在夜里 换来晨曦我仰望你看过的星空 穿过百年时空再相逢你转过身之前的那个笑容 我都懂我仰望你看过的星空脚下大地已换了时空你留在风中摇曳的那抹红 在心中心中——节选自《五四特别版错位时空》歌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青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华正茂。“诗歌里的青春”研讨会第二期开始 了。这节课我们一起透过第二课的四首诗,穿越时空,去与那些正值青春的诗人们相逢吧!二、学习任务 预习任务:1.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青春旋律,在创作《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 云雀》这四首诗时,诗人们身处怎样的时代 有着怎样的青春模样 请查阅相关资料,填写下列表格,力 求还原诗人创作诗歌的“历史现场”。作品 诗人 创作时间 当时年龄 历史现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2.反复诵读四首诗,将你的感悟或疑惑批注在旁边。3.中国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说:“诗歌的奥妙,可从意象中寻到不少。”本课的四首诗分别运用了哪 些意象 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 请梳理诗中主要意象,填写以下表格。作品 主要意象 意象特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学习任务一寻找时代踪影,畅谈诵读感受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这四首诗创作于何时 诗人们当时 多大年龄 身处怎样的时代 请分享你填写的表格,带领大家穿越回诗人创作时的“历史现场”。明确:作品 诗人 创作时间 年龄 历史现场《立在地球 边上放号》 郭沫若 1919年9、10 月间 27岁 1919年,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 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跨越太平洋,直接震动了留 学于日本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诗兴如火 山喷发,写下了诸多新诗。《红烛》 闻一多 1923年 24岁 诗人留学美国,创作《红烛》时,正值五四 运动落潮、黑暗势力笼罩全国。在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民族灾难重压下,这位觉醒的爱国青年经历 了探索、奋斗、挫折、再斗争的过程,决心将自 己奉献给国家与人民。《峨日朵雪 峰之侧》 昌耀 1962年8月2 日初稿 26岁 1958年昌耀因小诗《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 后流放至青海祁连山牧场劳改,多次投递申诉材 料却石沉大海。1962年7月劳改期满本应被赦免, 但青海省文联却不知何故对此事毫不知情,昌耀 依然带着“劳教分子”身份,遭受不公正的待遇。1983年7月27 日删定 47岁 1979年昌耀平反后重返文坛,进入了一个创 造力勃发、思想和艺术都臻于成熟的时期。他以 重审过去和自我的历史眼光对以前的诗歌进行 大规模“重写”。《致云雀》 雪莱 1820年夏 28岁 欧洲正经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神圣同 盟的反动复辟。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思想深入 人心,而贵族资产阶级的专制统治却相当强大; 早期的工人运动正在兴起,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 涨,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没有诞生。1820年夏 季的一个黄昏,侨居意大利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 在莱杭郊野散步,听到云雀鸣叫,心有触动而作 此诗。2.同学们课前反复诵读了这四首诗,哪首诗最让你感动 哪些诗句给你印象深刻,甚至点燃了你思考 人生、积极上进的热情 请读一读,用几句话来分享你的诵读感受。示例:(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最让我感动。参差错落的诗行,李白式的惊人想象,从内到外蓬勃而出的 力量,青春就是一往无前的激昂。(2)《红烛》最让我感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红烛就是一种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3)《峨日朵雪峰之侧》最让我感动。向上是攀登者的生命姿态,面对苦难,永不言弃。学习任务二抓住重要意象,品味诗歌意蕴我们如何感受到诗歌的意蕴、诗人的情感 中国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说:“诗歌的奥妙,可从意象中 寻到不少。”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把握了“意象”这一概念——客观事物与作者主观情感的有机结合。 意象是诗歌表情达意的主要载体,要读懂诗歌,必须把握并欣赏其中的意象。1.本课的四首诗分别运用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 请梳理诗中重要意象,填写以下表格。 发言的同学先诵读一下相应的诗歌或诗歌片段。示例:作品 重要意象 意象特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地球、白云、太平洋、洪涛 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红烛》 红烛 红色。从矛盾困惑到坚定,默 默奉献泪 奉献、牺牲残风 带有阴暗面、破坏光明,暗喻 着当时社会的阴暗势力《峨日朵雪峰之侧》 雪山、彷徨许久的太阳、引 力无穷的山海、滑坡的石砾、 棕色的深渊、巨石的罅隙 具有苍劲雄浑的藏地特色雄鹰、雪豹 威猛强大、傲岸不羁的强者、 英雄蜘蛛 小得可怜《致云雀》 云雀 高飞欢唱,美妙动听。勇于追 求自由、光明、理想。2.郭沫若在《序我的诗》中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 方式。”这个喷火口就是“新诗”。中国现代诗歌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诗体大解放开始发展起来的。新 文学主将之一胡适提出,写作新诗要在思想上冲破格律的束缚,要建设白话新诗,主张新诗的创作,“不但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 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那么除此之外,新诗还“新”在何处呢 诗歌意象也呈现出新的特 点。小组讨论,根据与古典诗歌意象的关系,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这两首诗中的意象分类, 并具体品析。明确:(1)古典诗歌从未出现过的新意象①地球:这是一个全新的意象,全新的词语。古典诗歌中最广阔的意象也未能超出天地,而地球这一 意象的出现意味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空间。“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巨人的身影,他挺 拔地站立在宇宙中,审视着地球,审视着这个时代,他大声疾呼,似乎在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 地球!②太平洋:海洋在古典诗歌中并不少见。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海是辽阔的、庞大的,或是神秘的、虚幻的。但是本诗中的太平洋则不同,它被赋予了人格。“无限 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太平洋作为地球的一部分,要把地球推倒。联系五四运动 这一时代背景就不难理解,当时的新青年们意识到必须彻底推翻旧文化、旧制度,才能建造一个新的自由 民主的国家。无限的太平洋有着巨大的毁坏的力,毁坏之后才能创造。(2)古典诗歌中出现过但是意义翻新的意象①白云:白云在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具有自由与无拘束,变幻与流动,纯洁与神秘的意蕴。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本诗中的白云则“正在空中怒涌”,拥有翻卷涌动的强大的力。古典诗歌中“乌云”才是具有翻卷涌 动的特征的,如“黑云压城城欲摧”。本诗为什么不用“乌云”呢 “白”字表明了白云所代表的这种力 量是正面的、积极的。②洪涛:这一意象与古典诗歌一脉相承。“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本诗的“洪涛”气势更盛,突显浪之大之猛,是太平洋将地球“推倒”的结果,带来了“力的绘画, 力的舞蹈,力的音乐”这样震撼的画面。③红烛:红烛是从蜡烛意象继承而来的,本诗开头直接将“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叶嘉莹认为, 在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蜡烛的象征意义有三:象征光明皎洁之心意;象征悲泣流泪;象征中心煎熬痛苦。 李商隐诗中的“蜡烛”,有的是爱情和相思的象征,有的则是奉献的象征。本诗中,红烛象征奉献,同时 还强调了“红”,让我们联想到心脏、赤诚、火焰。第一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 正是基于这样的联想。本诗从题材上说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红烛”中寄托着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怀, 体现出诗人的赤子之心。④泪:“泪”是蜡油,古典诗歌常常将蜡油滴落比作流泪。本诗的“泪”更进一步。“泪”是不顾惜 自己的无私无畏,也是面对黑暗社会的焦虑和担忧,还是培花结果的“脂膏”。我们可以从这一意象的翻 新中感受到诗人的那份赤子之心、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改变社会造福人民的伟大理想。教师小结:无论是白云、太平洋,还是洪涛,《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意象都透露出无穷无畏的力 量感。“力”是整首诗诗眼,是内在的线索,它是摧毁旧世界的破坏力,也是构建新生活的创造力,是“五 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浓缩,也是青年郭沫若感时忧国情怀的真实写照。我们结合闻一多先生的 生平事迹,以及初中学习过的两篇与闻一多相关的课文(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去读《红烛》,就会对红烛这一核心意象有更深刻的认识。红烛就是诗人自我 的写照。《红烛》是24岁的闻一多真诚坚定的青春宣言——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3.《峨日朵雪峰之侧》运用雪峰、太阳、山海、深渊、雄鹰、雪豹等意象营造出壮美雄浑的氛围,但 为何以“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结尾 提示:除了“小得可怜”,蜘蛛还有什么特点 蜘蛛与“我”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诗歌首行“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一个竭尽全力的孤独的攀登者形象印入眼帘。黄 昏时分,山石滑坡,落入深渊,发出凄凉的嚣鸣。面对脚下的险情,“我”已经筋疲力尽、遍体鳞伤。“我” 渴望与雄鹰、雪豹这些威猛强大、傲岸不羁的强者为伍,汲取他们的力量。但是雄鹰、雪豹并没有出现,“我”孤独而困窘。诗歌的第一节让我们联想到26岁的昌耀的处境:1958年因为一首诗被打成右派,后流放至青海祁连山 牧场劳改,1962年7月劳改期满本应被赦免,但青海省文联却因领导机构改组,而对此事毫不知情。依然 背负“赎罪者”的错误身份,昌耀受尽生存和精神的双重煎熬。这时,“我”与蜘蛛不期而遇,诗歌的第二节诗意陡转、升华。从表象上看,蜘蛛是“小得可怜”, 无法与雄鹰、雪豹相提并论的。“一只”说明它也是孤独的。蜘蛛先天缺乏发声器官,所以沉默无言是它 的生命状态。然而从内在精神看,蜘蛛并不渺小,它竟然和我一样攀登到了雪峰的这个高度,坚守在“锈 蚀的岩壁”。它的出现,它的沉默,使一切自以为是和虚张声势都失去了分量。表与里的反差,更凸显出 蜘蛛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给读者带来极深的震撼。从蜘蛛身上,诗人看到了自己,它的默然沉潜给受难中的诗人以生命启迪,“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 予的/快慰”,直面苦难,悦纳自我,悦纳人生。4.意象的创造和运用,并不完全取决于作者个人,还受民族的心理结构、文化背景和文学惯例的影响。请读一读以下中国古典诗文和雪莱《致云雀》,比较中西文化中“云雀”意象有何不同,并结合时代背景, 把握《致云雀》一诗的思想感情。材料一:(1)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 万里而南为 ”(庄子《逍遥游》)(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史记 · 陈涉世家》)(3)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 来下谢少年。 (曹植 《野田黄雀行》)(4)嗷嗷空城雀,身计何戚促。 (李白《空城雀》) 材料二:雪莱《致云雀》(略)明确:中西“雀”意象 意象特点 对比总结中国古典诗文 中的“雀” 大多指代目光短浅、狂 妄自大、渺小卑微的人 中国古典诗文中的“雀”大多是负面形象,《致 云雀》中“云雀”则是积极向上的正面形象。本 诗定稿于1820年,雪莱当时正处在人生的低谷 期,他用诗文与罪恶的阶级压迫做斗争,他预见、 期盼着工人阶级的奋起反抗。“云雀”象征着欢 乐、光明、自由、理想,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形 象,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雪莱《致云雀》 中的“云雀” 自由飞翔,尽情高歌的 “欢乐精灵”;追求理 想,崇尚自由的“诗人 化 身 ”三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一起追寻时代踪影,回到诗人创作时的“历史现场”,交流分享读诗感受。我们还从“意 象”的角度切入,通过梳理、对比的研读方法,聆听了诗歌中的青春旋律,品味了诗歌中的深刻意蕴。下 一课我们将继续进行“诗歌里的青春”专题研讨,从更多的角度鉴赏诗歌,感悟青春价值。“诗歌里的青春” 专题研讨会第二期寻找时代踪影,畅谈诵读感受抓住重要意象,品味诗歌意蕴四、作业布置完成《导学案》的课前学习任务二,撰写一则鉴赏札记。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青春是什么 青春价值在哪里 李大钊这样说:“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 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 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这节课我们通过多角度鉴赏,进一步读懂诗歌,从诗歌里去寻找青春价值。二 、学习任务 预习任务:1.诗人写诗,读者读诗,分别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诗人表情达意的方法,也是我们鉴赏诗歌的 路径。英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化批评家伊格尔顿在《如何读诗》中提供了阅读诗歌的十条路径, 虽然其研究对象是英美现代诗,但不乏相通之处,可供参考。请从中选择一个维度(除意象外),也可以 自己另寻一个切入点,鉴赏本课的诗歌,撰写一则鉴赏札记,要求拟写一个小标题,字数一二百字即可。(意义和主观性语调、情调和音高强度和速度纹理句法和语法含混标点押韵节奏和格律意象伊格尔顿《如何读诗》)提示:所谓札记,指的是阅读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体会。诗歌鉴赏札记,是在诗歌阅读与欣赏基础上 写作的心得体会。撰写鉴赏札记,宜从小处入手,紧扣文本,表达上可以是感性的,可以是理性的,也可 以是感性与理性综合的,在撰写过程中,可利用下表评估和推进。诗歌鉴赏札记评价量表评价项目 水平等级 备注优秀 较好 一般鉴赏角度合适文本理解观点创新结构合理表达流畅本课诗歌的鉴赏角度推荐:(1)语言的锤炼①词语推敲:《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题目中的“立”字;“放号 (háo)” 还是“放号 (hào)”; “ 晴 景”还是“情景”②修辞手法:《红烛》修辞手法分析;《致云雀》比喻手法之新奇;《峨日朵雪峰之侧》比喻修辞的 效果(2)结构:力——贯穿《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线索;《红烛》的结构分析(3)节奏: 《致云雀》的节奏之美(4)押韵:《致云雀》的原诗和两个汉译本在押韵上的对比分析(5)标点: 《红烛》中问号、感叹号的作用(6)跨行: 《峨日朵雪峰之侧》诗句跨行的艺术效果2.课外阅读四位诗人的其他诗作,进一步感受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笔记本上摘录你最喜爱的一首 诗或部分诗节。推荐阅读篇目:郭沫若:《炉中煤》《天狗》《女神之再生》《凤凰涅槃》闻一多:《死水》《一句话》昌耀:《划呀,划呀,父亲们!》《河床》 雪莱:《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学习任务三多维鉴赏诗歌,学写鉴赏札记1.从同学们的鉴赏札记中可以发现,诗歌除了通过意象这一载体表情达意,语言的锤炼、结构、节奏、 韵律、标点等也都体现着诗人的匠心。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请同学分享自己的鉴赏札记。示例:(1)“放号 (háo)” 还是“放号 (hào)” 我读郭沫若先生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一个疑惑不解的地方——“放号 (háo)” 还是“放号(h ào)” 查阅资料发现大家对此似乎也没有定论。有的人认为应该读第四声,“号”是名词,“放号”即 “吹号”。还有一种解释说“号”是“号子”,是像川江号子那样的巴蜀民歌,郭沫若是四川人,他必定 对这种文化是十分熟悉的,本诗有很多感叹词“啊”“哟”,与民歌“号子”神韵相似。有的人认为应该 读第二声,“号”就是动词,“放号”即放开嗓门大喊大叫。那么“我”就是一个伫立于宇宙中的大声呐 喊的巨人,而这七行诗就是“我”喊叫的内容。“我”独立于地球之外,似乎是一个神,审视这个时代和 世界,“我”高声赞叹太平洋的洪涛所展现出来的惊人破坏力,因为唯有破坏才有创造。我更赞同把“号” 读成第二声,它更符合“五四”运动的时代语境,这首诗正是一个被“五四”狂飙突进精神唤醒的爱国青年的呼喊。(2)《红烛》的结构分析《红烛》一诗的外在结构是与诗人内在的情感脉络一致的。全诗共九节,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 唤开始,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诗人的心迹。第一节,诗一开始就突出红烛意象之“红”,“红”是赤诚的象征,由此联想到诗人热烈的心,并深 情地发出邀请。把所咏之物与将要言之志自然地联系了起来。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第二、三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蜡是躯体,火是灵魂,问题就出现了——“为何更须烧 蜡成灰,然而才放光出 ”诗人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 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 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励自勉。第五节至第七节的基调是热烈而忧伤的。这里出现的“泪”意象,脱胎于古典诗歌而又有翻新。小小 的蜡炬之火很难照亮黑暗的世界,所以“伤心流泪”,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 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它会变成“脂膏”流向人间,培花结果, 这层寓意是诗人的创新。第八节,诗人从外形上提取红烛精神,第九节,将之进一步提炼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揭示了 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整首诗结构清晰,外在形式与内在情感的流动相匹配,通过与红烛的问答,一步步剖开诗人那颗赤子 之心。文如其人,透过文字,我看到一个24岁青年郑重而坚定的青春宣言,他要凭自己的一点火光与黑暗 世界抗争,他要把生命和灵魂全部奉献给他的祖国和人民。他做到了!(3)从《峨日朵雪峰之侧》原稿与删定稿的对比看诗句“跨行”的艺术效果昌耀早期的很多诗都存在着1979年之后不同程度的改写。《峨日朵雪峰之侧》创作于1962年,1983 年 7月,昌耀对其进行了删定,比较其原稿和删定稿,可以发现比较明显的改动之一是诗句的分行。“正决 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中“山海”与下一行“石砾不时滑坡”组成一个新的诗行,剩下“引动棕色 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单独成为一行,后一处属于依据语法进行的分行,而前一处则是比较特殊的“跨 行”现象。分行是现代诗形式上的一个典型特征,然而一些诗歌随意分行、用词粗俗,导致大众对现代诗产生鄙 夷和不屑的态度,也败坏了读者们的审美趣味,例如十几年前的“赵丽华诗歌事件”(“梨花体”),还 有近些年上过热搜的贾浅浅事件。也许诗人赵丽华、贾浅浅不乏优秀的诗歌,但流传于网络的这些诗作实 在是不符合大众审美期待。诗歌的任何一种形式都应该是有意义的,诗人创作时也需颇费匠心。这是题外 话,回到《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跨行现象。昌耀对自己早期诗歌的“重写”是一种艺术打磨,“山海。石砾不时滑坡”改成跨行形式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首先,跨行改变了诗句原有的节奏停顿,“山海”被强调,雪山连绵的画面被突出。其次,“山 海”与“石砾不时滑坡”置于一行,造成一种视听结合和动静对比的效果。前者以海喻山,从视觉角度写 雪山的壮丽,后者则是从听觉角度写出攀登者所面对的险情,一动一静,极具画面感,与下面两句共同营 造出攀登者的苦难处境,这实际上正是诗人现实遭遇的生动写照——遭遇不公正的待遇,身心都受到折磨。诗歌最后两句——“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在原稿和删定稿中都存在着跨行,主要 的作用是突出“快慰”一词。诗人从蜘蛛身上看到自己,得到生命的启迪,从英雄主义的激情归于生命的 宁静,直面苦难,悦纳自我,悦纳人生,这是诗人历经沧桑后人生境界的升华。附: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原稿与删定稿对比原稿 删定稿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 鸣 ,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般 楔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脚下撕裂的鞋底渗出。 啊,此刻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想着大自然赐予的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2.交流互评。请简要评价同学分享的鉴赏札记。提示:可参考预习任务中的诗歌鉴赏札记评价量表进行评价。评价要具体真实。可以谈优点,谈对自 己的启发,也可以提批评,提批评时最好给出修改建议。学习任务四感悟青春价值,激荡青春激情通过诵读、鉴赏、撰写札记、交流分享,同学们已经对第二课的四首诗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它们都 创作于诗人的青年时期,都是诗人对青春的吟唱。1.聆听青春旋律,你从四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青年形象 收获了怎样的青春价值 请填写下表。示例:作品 青年形象 青春价值《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力图毁坏旧世界、改造新生 活的巨人、狂人 热爱祖国,勇于进取。《红烛》 立志牺牲自己、奉献国家与 人民的仁人志士 牺牲自我,甘于奉献。《峨日朵雪峰之侧》 普通而又坚毅的凡人 直面挫折,谦卑坚毅。《致云雀》 追求自由与理想的高尚雅人 勇于追求自由和理想,造福人类。2.诗人们的画意诗情,一定掀起了你内心的涟漪。用“青春就是 ”这样的句式开头抒发你的 青春感悟和青春激情吧!示例:青春就是把一朵花种在一片花园,任其绽放;青春就是把一滴水融进一条溪流,任其流淌。无 数的花儿绽放,花园满是芬芳;无数的水滴凝聚,溪流奔腾不息。青春的价值就在于把自己的命运与时代 的命运紧密相连,不惧平凡,积极进取,勇于创造,甘于奉献。三 、拓展延伸有人说青春本身就是一首诗。在众多的文体当中,青春和诗歌绝对是标配。青春和诗歌拥有同样的神 奇的翅膀,一个翅膀叫激情,一个翅膀叫想象。同学们课前阅读了不少郭沫若、闻一多、昌耀和雪莱的其 他诗作,感受了诗人们不同的艺术风格,并摘抄了最喜爱的一首诗或部分诗节。下面请拿出你的笔记本, 读一读这些美妙的诗句,分享你的阅读感受吧!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分享交流,共同探讨了撰写诗歌鉴赏札记的方法,提炼了四首诗中的青春价值,书写 了自己的青春宣言。本次“诗歌里的青春”专题研讨会顺利结束!(寻找时代踪影,畅谈诵读感受抓住重要意象,品味诗歌意蕴多维鉴赏诗歌,学写鉴赏札记感悟青春价值,激荡青春激情“诗歌里的青春”专题研讨会第二期)五 、作业布置借鉴专题研讨会上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修改自己所撰写的鉴赏札记,收集、整理,编辑电子文集, 在班级平台分享、展示。优秀作品投稿到校刊或报纸杂志。附:板书设计诗歌里的青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