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内容教材第88~92页。教材分析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裁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事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这使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张学良、杨虎城出于爱国之情接受了中共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蒋介石拒不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并亲临西安督战,致使张、杨处于抗日不能、“剿”共不愿,苦谏无效的境地。张、杨为了逼蒋联共抗日,发动了一次爱国性质的“兵谏”--西安事变。在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权方停止内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本课分三部分介绍这段历中核心素养解读相关史料,认识日本侵华史实及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培养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分析相关图片、文字材料,了解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急等侵略史实,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辩证认识民族危机与西安事变之间的因果关系,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2.结合地图具体分析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的发展过程,利用空间位置培养时空观念。(时空观念)3.感受杨靖宇等中国军民在民族危机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教学突破当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外各政治势力反响强烈,将他们的看法罗列出来,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当时背景下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指导思想下的正确选择。-1-教学设想本课教学时可以用歌曲《松花江上》来营造气氛,带领学生走进1931年的9月8日。在教学九一八事变时,可以先让学生用列表梳理事件大致情况,再口述经过,然后结合具体的材料,分析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感受日本的侵略野心,对于一二·九运动,可大致介绍一下华北五省自治的情况,让学生了解当时情况的危急,从而理解学生的行为,同时生发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愤怒之情,在此情况下,再进人西安事变的学习。在这一部分,事变爆发的原因、经过和意义.都要带领学生仔细分析。对于中共和平解决事变的主张,让让学生结合当时国情来分析理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我有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2.师:同学们,听了首歌,能说说你的心情吗?学生描述,如悲愤、痛恨、伤心3.师: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义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歌声走进那个充满苦难与抗争的年代。二、教授新课(一)九一八事变1.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填写下列表格。事变名称 九一八事变时间 1931年9月18日地点 沈阳策划者 日本经过 两个步骤:①制造柳条湖事件②进攻北大营,炮轰沈阳城。结果 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沦陷学生阅读教材后,口述事件经过,然后师生一起梳理表格内容,完成填写。-2-2.师:结合“相关史事”的内容说一说,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八事变?我们来看两则材料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材料二:“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1927年,田中义-提出了《田中奏折》材料三:1929年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材料四: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学生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后教师明确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结合甲午战争的爆发原因)②东北是日本的生命线。③世界资本主义危机涉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④国民党集团全力反共“剿匪”,日本觉得有机可乘。3.议一议:旧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柳条湖事件的真相:为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车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侵占东北。4.师:对于日本蓄意制造的事件,蒋介石是什么态度呢?事变前,蒋介石发给张学良密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于不抵抗,力避冲突”,事变后:“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在他的不抵抗政策指示下,东北军十几万人撤至山海关内,使短短4个多月,100多万平方千米的河山全部沦于敌手。日本侵占东北后做了什么?生: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5.师:1932年春,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3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生活。6.师: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东北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寇的侵略。共产党人在此刻有什么作为?生: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寇战斗在黑山白水间。7.议一议: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什么变化?交流明确: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8.师: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主要矛盾由国内阶级矛盾也就是国共矛-3-盾变成了民族矛盾,即中日之间的矛盾。(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师:日本侵占东北后,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他们在华北做了什么?请大家阅读教材,回答这个问题。生: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对照地图让学生了解这片范围)脱离中国版图。2.师:1935年7月6日,南京政府亲日派首领何应钦与日本天津驻屯军司令签订了卖国的《何梅协定》,内容主要是:取消河北境内的国民党组织,撤出河北境内的中央军,取缔一切反日团体和反日活动。后来,日寇收买-批汉奸、流氓向国民党天津当局“请愿”,要求自治,妄图以此来达到吞并华北五省的目的。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由此引发了一场什么运动?生:一二·九运动。3.师:请大家阅读材料,看看这场运动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学生阅读后师生共同梳理出有关这项运动的大致情况爆发背景;华北危机日益严重。时间:1935年12月9日。地点:北平(北京)。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意义: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三)西安事变1.指导学习第88页“相关史事”,了解毛泽东提出的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致情况。2.师.华北告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中共提出了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这一主张提出后,共产党就致力于张学良所部的东北军和杨虎城所部的十七路军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在全国抗日高潮的影响下,在红军前线政治工作的教育和争取下,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广大官兵都赞成“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救亡口号,主动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受到中共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全国抗日高潮的推动,从1936年初,实际上就停止了同红军的战斗、4月周恩来与张学良在陕北举行了联合抗日的会谈,不久,工农红军与东北车在前-4-线停止了战斗,联合抗日。请同学们根据这些资料及教材内容想一想,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有哪些?学生交流,明确:(1)日本加紧侵华,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的危急关头,民族矛盾的激化是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2)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联合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感召了张学良和杨虎城。(3)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爱国之心是事变爆发的个人因素。(4)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围剿红军,不同意合作抗日,是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3.学生口述事件经过,然昏师生梳理西安事变的大致情况时间:1936年12月12日。人物:张学良、杨虎城。目的:张学良、杨虎城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经过:张杨扣蒋,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结果:和平解决,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4.师:西安事变震惊全世界,引发了国内外备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响。如何处理西安事变,在当时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日本侵略者:希望中国打内战,这利于自己的侵略。英美两国:希望事情和平解决,南京政府向张,杨妥协苏联:主张和平解决,不希望中国打内战。国民党:分为了讨伐张、杨派(亲日派何应钦)和和平解决派(亲英美派)。中国共产党:主张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5.师: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想法?这些势力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态度?结合当时背景,你站在讨伐派还是和平派这边?学生通过交流认识到,如果国民党讨伐张、杨,只会引起更大的战乱,给日本机会对整个中华民族非常不利,而借此机会,让蒋介石接受联合抗日的主张,和平解决此事,是最好的结果。6.师: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将阶级恩怨放到一边,站在民族的大局上,提出和平解决的策略。共产党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到西安.与各方进行协商。在蒋介石通电答应“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前提下,张、杨放蒋介石回南京,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当时各方政治力量较量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努力的结果7.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三、巩固新知-5-(一)教材习题1.教材第92页“课后活动”第1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题目略。【讲评】对于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教学过程中已带领学生讨论清楚,此处要结合张杨的宣言来进行分析。除了没有共产党的宣传这一因素,其他诸如民族矛盾的激化、蒋介石的妥协和张、杨的爱国之心在材料中均反映了出来。【答案】略。2.教材第92页“课后活动”第2题中共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如何?【答案】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为之奔波努力。3.教材第92页“课后活动”第3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历史意义?【答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二)问步课堂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对于50岁以上的中国人来说,张学良就像一个活的影子,没有人不知道他。在近代史中,如果要弄一个十大风云人物排行榜,张学良必可名列前茅。人民之所以深切怀念张学良,是因为他是中华民族的儿子,是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的真挚朋友。请回答:(1)根据材料说出张学良在近代史中两大主要功绩及其影响。(2)结合张学良的功绩谈谈你的看法。【讲评】关于张学良,在前面《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一课中有所提及,说的是他在父亲去世后,改旗易帜,宣布服从国民政府,避免了内战。这也是他爱国的表现。【答案】(1)东北易帜,使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西安事变,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2)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或爱国将领等)。2.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的是().A.四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一二·九运动 D.西安事变时【答案】C3.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A.粉碎国民党亲日派的企图 B.为全民族的利益实现共同抗日-6-C.力图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因人 D.加剧国民党内部的矛盾【答案】B四、课堂小结1931年9月18日,这是一个我们需要我们永远铭记的日子。牢记历史、勿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死者的血,生者的泪,提醒我们每一个人铭记那段屈辱悲愤的历史,并在铭记中奋进,在奋进中崛起。板书设计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九一八事变时间:1931年9月18日经过: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东三省--伪满洲国建立抗争:抗日义勇军(杨靖宇)、东北抗日联军影响: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爆发一二·九运动时间:1935年12月9日原因:日本制造华北危机,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口号:“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影响: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西安事变时间:1936年12月12日过程:扣押蒋介石--和平解决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栗为教学探讨与反思本课内容是让国人倍感耻辱与悲愤的九·八事变,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升华,要充分利用多种资源,通过恰到好处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思考、讨论,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树立对闰家民族正确的责任感以及人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此外,在教学知识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性,可以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两大知识点进行前后梳理。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补充资料西安事变的过程-7-1936年12月2日,张学良飞抵洛阳见蒋,要求释放抗日救国会“七君子”,向蒋介石面报,谓其部下不稳,势难支撑,再三请求蒋委员长前往训话,蒋同意赴西安,住华清池。1936年12月7日,张学良到华清池见蒋介石,再三苦谏,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遭蒋拒绝。1936年12月10日,张学良带着白凤翔见到了蒋介石,蒋介石正在召开会议,正式通过发动“第六次围剃”计划,决定在1936年12月12日宣布动员令。1936年12月11日晚间,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12月12日清晨进行兵谏。1936年12月12日5时,东北军奉命到华清池捉拿蒋介石,蒋介石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同时十七路军扣留了陈诚等国民党军政要员,邵元冲等人遇难,西安事变正式爆发。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改组南京政府,客纳各党各派其同角未散国;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释放全国一切政冶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立即召开救国会议”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1936年12月12日,共产国际收到西安事变的消息,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成员及共产国际执委会的人员认为应该杀死蒋介石,毛泽东也主张公审杀死蒋介石3南京中央于1936年12月12日召开会议,决定剿抚并用,一方面任命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另一方面任命于右任为陕甘宣抚大使。1936年12月12日晚,宋美龄在上海收到西安发生事变的消息,就邀请澳籍友人端纳到寓所,与孔洋熙共商,端纳对于西安一行,认为义不容辞,即随同宋美龄乘夜车前往南京。1936年12月16日,国民政府劝诚张学良投降无效后,中国各界函电交驰,要求讨伐。1936年12月22日随着端纳全力周旋,宋美龄、宋子文等到西安。在飞机上,宋美龄把手枪递给端纳,说:“如果叛军对我有任何不礼貌行动,你可用此枪立即将我枪杀。”张学良、杨虎城去机场迎接,下机后,宋美龄与张学良说“汉卿,这是我的东西,就不要再检查了吧?”张学良马上说:“夫人,岂敢!岂敢!”张学良、杨虎城与宋子文、宋美龄举行了会谈。后由张学良陪同宋美龄和端纳往见蒋介石。1936年12月23日双方在张学良公馆西楼二层开始正式谈判,由宋子文代表国民政府,由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代表西安方面出席谈判会,西安方面再次提出六条主张:一、停战,撤兵至潼关外;二、改组南京政府,排逐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三、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四、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五、召开各党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六、与同情抗日国家合作。1936年12月24日深夜,中共中央致电周恩来,陈述了关于放蒋条件的指示,指示中提出,必-8-须坚持以下三个条件才能改蒋:一、全部中央军首先撤出潼关;二、南京及蒋通过公开的政治文件宣布国内和平,与民更始,不咎既往,并召集救国会议:三、开始部分地释放政治犯,接到中共中央电报后,杨虎城专而积极赞同中共的主张,但张学良却不以为然。1936年12月25日下午周恩来又企图劝说张学良接受中共中央的放蒋条件,但张学良已经亲自陪同蒋介石乘飞机离开西安前往洛阳。离开西安前,张学良留下手令,把东北军交给杨虎城指挥。1936年12月26日,蒋介石抵达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