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搭船的鸟 》教学设计(表格式,共两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搭船的鸟 》教学设计(表格式,共两课时)

资源简介

教学内容 《搭船的鸟》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鹦鹉”等词语。 1.1课前预习《词语手册》。 1.2分组学习词语,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初步了解观察的好处。 1.3完成“课中作业一”。 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1课前预习课文。 2.2课中指导朗读,读出翠鸟的美。 3.通过学习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做的观察,感受“我”观 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3.1完成“课中作业二”(思维导图)。 3.2分析思维导图,了解作者是如何观察的。 3.3通过小练笔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感受观察的好处。
教学流程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作业) 对应目标 意图说明
质疑导入 1.理解“搭船”的意思。 2.板书课题,教学“搭”字。 3.我们能不能把“搭船的鸟”换成“乘船的鸟”或者“坐船的鸟”,为什么? 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对词语的敏感度。
二、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坐船的人是谁,他们要去哪儿?鸟儿搭船是要干什么? 朗读、思考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带着问题去读,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仔细观察,发现字词的奥秘 1.第一组:蓑衣 衔着 静悄悄 2.第二组:船舱 船篷 摇着橹 ①这组词跟什么有关? ②完成课中作业一。 ③交流答案,提出疑问:怎么确定船头和船尾的位置? 出示:船夫披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摇着橹。 3.第三组:鹦鹉 通过观察,了解形声字 小结:你们看啊,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字词的奥秘。 1.读词、观察字形 第一组:蓑衣 衔着 静悄悄 第二组:船舱 船篷 摇着橹 第三组:鹦鹉 2.完成课中作业一 1.分组学习词语,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初步了解观察的好处。 学习字词,培养学生思辨和观察的能力。
回答问题,理清文章脉 络 1.回答问题:坐船的人是谁,他们要去哪儿?鸟儿搭船是要干什么? 2.对比文章,初步感受观察的好处。 10月13日 星期三 雨转晴 我和母亲坐着小船,到乡下外祖父家里去。 哦,有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 ①对比课文,你觉得哪篇文章更精彩?为什么? ②若想让文章的内容更充实,首 先得做的就是——观察!(板书: 观察) 回答问题,理清脉络; 比较日记与课文,了解观察能丰富习作内容。 1.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对比文章,初步感受观察的好处。
三、精读课文 (一)依据课后题,理清作者观察的事物 1.问:默读课文,想想作者对哪些事物作了细致观察,请圈出关键词。 2.交流。 (出示:船 雨 船夫 翠鸟) 小结:作者通过对这些事物的细致观察,才把文章写得充实丰富。 默读课文,想想作者对哪些事物作了细致观察,圈出关键词。(课后题) 通过完成这道课后题,了解以后可以对哪些事物进行观察。
(二)研读文本,学习观察的方法 1.船 从哪看出来作者对船作了细致观察?(出示:船身部位) 2.雨 ①找出描写雨的句子,指名读。 ②了解观察的方式 原来我们可以用那么多的感官去观察。我们动用的感官越多,就能观察得越——细致。 3.船夫 ①找出描写船夫的句子,读出“用力”。 ②作者观察了船夫的什么?(出示:外貌 动作) 4.翠鸟 ①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观察了翠鸟的什么?(板书:外形) ②作者是如何观察翠鸟外形的呢?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完成作业二里的思维导图。 ③根据思维导图来分析——作者是如何观察翠鸟的。 第一列:一只彩色的翠鸟 第一列,作者从整体上来观察翠鸟。 第二列:羽毛 翅膀 长嘴 第二列,观察了翠鸟的身体部位。 小结:作者先从——整体观察翠鸟,再观察翠——鸟的各个部位。这是作者的观察顺序。 第三列:翠绿 蓝色 红色 这一列作者观察了翠鸟——各个身体部位的颜色。 朗读 这样的翠鸟美不美?让我们来赞美这美丽的小鸟吧! 修辞手法 这美丽的小鸟比——鹦鹉还漂亮,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小结:通过分析这思维导图我们知道——要按顺序进行观察,还可以用上修辞手法把观察结果描述出来。 1.研读文本,了解观察方式; 2.默读第二自然段,完成课中作业二的思维导图; 分析思维导图,学习观察方法; 读出“翠鸟”的美。 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做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思维导图反向了解文本的结构,并锻炼学生对分析努力。
小练笔 1.出示图片 2.练一练 3.评一评(有顺序☆ 通顺流畅☆ 运用修辞手法☆) 完成课中作业三: 选择一种小动物,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并用上修辞手法来写一写小动物的外形。 3.通过小练笔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感受观察的好处。 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
结语 世界著名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一个简单的词语也能发掘出有趣的奥秘,一次平凡的旅途也能迸发出无限的乐趣。让我们去观察生活吧! 积累名人名言 3.感受观察的好处。 升华情感,再次感受观察的妙处。
教学内容 《搭船的鸟》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悄、吞”等四个字,会写“静悄悄、捕鱼”两个词语。 1.1随机指导书写“悄、吞”。 1.2指导书写词语“静悄悄、捕鱼”。 2.通过描写翠鸟动作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动作所做的细致观察,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带来的好处。 2.1圈出描写翠鸟捕鱼的动词,感受翠鸟动作的敏捷。 2.2换词比较,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2.3引导想象画面,感悟“动作”观察的细致。 2.4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把观察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 3.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我”观察时的想法。 3.1引导学生发现,第三自然段是作者观察翠鸟外貌后产生的想法。 3.2读第三自然段,感受“我”的惊喜与好奇,体会细致观察带来的好处。
教学流程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作业) 对应目标 意图说明
一、复习导入 回顾作者对那些事物进行了观察; 回顾作者的观察方法。 对已学知识进行复习,有利于知识点巩固,及新学习活动的开展。
二、了解“我”对翠鸟动作所做的观察 聚焦翠鸟捕鱼时的动作 1.读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这只翠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圈一圈给你带来这样印象的词。 2.引导全班交流,感受翠鸟动作的敏捷。 1.读第四自然段; 2.圈动词; 3.交流想法。 2.1圈出描写翠鸟捕鱼的动词,感受翠鸟动作的敏捷。 先引导学生聚焦动词并换词,比较初步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动作所做的细致观察,再引导学生想象翠鸟捕鱼时的情景,进一步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最后用视频验证自己的想象,帮助学生感受细致观察可以带来的乐趣。
引导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换词比较:作者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翠鸟捕鱼的过程,如果老师把这些动词换一换,你觉得好不好? 随机指导书写“悄、吞”。 引导学生关注表示时间的词:除了动词,还有哪些词也让你感受到翠鸟动作的敏捷。(没一会儿) 比较思考; 书写“悄、吞”。 2.2换词比较,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引导想象画面,感悟“动作”观察的细致 引导学生边读第四自然段边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再和同桌交流: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全班交流 验证想象 (1)播放翠鸟捕鱼的短视频。 (2)引导交流:你观察到了什么?哪些动作和你想象的是一样的?哪些情景出是出乎你出乎你意料的? 4.指导书写词语“静悄悄、捕鱼”。 边读边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 交流想法; 观看视频,并交流; 写词语“静悄悄、捕鱼”。 2.3引导想象画面,感悟“动作”观察的细致。
三、了解作者观察时的想法 启发思考:浏览课文这篇文章,作者除了写去乡下途中的景色,以及翠鸟的外貌和动作,还写了什么? 学习第三自然段。 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体会翠鸟给“我”带来的好奇、惊喜。 (2)出示课文插图,引导思考:看到这样的翠鸟,你有什么疑问吗? (3)小结:留心这个世界,能引发我们的思考。通过细致观察,还会不断发现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惊喜。 3.学习第五自然段。 引导学生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进一步理解课题,随机指导书写“哦、捕”。 朗读、思考; 观察插图并思考; 书写“哦、捕”。 3.1引导学生发现,第三自然段是作者观察翠鸟外貌后产生的想法。 3.2读第三自然段,感受“我”的惊喜与好奇,体会细致观察带来的好处。 引导学生发现,第三自然段是作者观察翠鸟外貌后产生的想法,在感受作者的惊喜与好奇的同时,体会细致观察带来的好处。
四、小练笔 1.教师引导:我们也来观察一个小动物活动的片段,简单写一写。 (注意:请关注小狗的眼睛、嘴巴、头部、四肢、尾巴等身体部位;观察小狗的动作!) 2.观看视频,开始练笔。 3.评一评(有连贯的几个动词☆ 通顺流畅☆ 运用修辞手法☆) 观察视频中小狗的动作; 练笔:完成《课堂作业本》最后一题; 修改练笔。 2.4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把观察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 以为小狗接飞盘的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引导学生尝试表达,读写结合。。
五、作业 生活中,有许多小动物在进行着有趣的活动,比如金鱼抢食、小鸟学飞、小猫玩耍等。请你去观察它们的活动吧,用细致地观察,发现自然的美妙!把我们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课后积累 让学生积累观察素材,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习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