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象版 四年级上册 《冷与热》单元 2.凹陷的保鲜膜 教学设计单元 《冷与热》 课题 2.凹陷的保鲜膜 课时 1核心 概念 4.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学习内容及要求 4.1 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 3~4年级③知道物体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1.知道一般情况下,物体遇冷后体积会收缩。 2.知道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科学思维: 能够描述气体、固体、液体遇冷后的变化情况。 探究实践: 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分析、比较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态度责任: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并在教师引导下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愿意用热胀冷缩等相关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1.知道一般情况下,物体遇冷后体积会收缩。 2.能在教师引导下,描述气体、固体、液体遇冷后的变化情况,并通过分析、比较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知道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教学 准备 教师:实验用针筒(带软塞)、烧杯、冰水、铜球、铜环、烧瓶、玻璃管。学生:实验用针筒(带软塞)、烧杯、冰水、铜球、铜环、烧瓶、玻璃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一、猜想假设(预设5分钟) 任务一:猜想假设 1.展示情景:碗从冰箱刚拿出来,上面的保鲜膜凹陷下去了。 2.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保鲜膜凹陷的?大胆提出自己的假设。 3.组织学生围绕该问题大胆进行猜想假设。 4.师提示:我们的假设是对是错,需要用事实来验证。 引导学生对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作出自己的假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及后续探究活动的开展。二、实验探究(预设20分钟) 任务二:空气遇冷实验 1.驱动问题: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呢? 2.小组交流讨论,全班分享,确定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①在针筒内吸入10毫升空气,做好标记,记录数据。 ②用软塞将针筒的排气口塞住,确保不漏气。 ③将针筒放入冰水中,仔细观察活塞的变化,标记或记录数据。 安全提示: ①放入冰水中的时间不少于5分钟。 ②双手不要长时间接触冰水,以免冻伤。 3.根据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4.生分享实验现象。 5.得出结论:保鲜膜凹陷的原因是因为空气遇冷体积收缩了。 任务三:水遇冷实验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气体遇冷后体积会收缩,那液体或固体遇冷后,液体或固体的体积也会收缩吗? 1.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呢? 2.水遇冷实验:先标记原玻璃管的液面高度;然后将装满水的烧瓶放入冰水中;观察玻璃管中液面的高度变化,及时做好记录。 3.思考:在这个实验中烧瓶的水是使用无色的水,还是带有颜色的水? 4.安全提示:在使用玻璃制品时要注意安全,以防破碎扎伤自己。 5.观察实验发现,水遇冷后,玻璃管内水的液面降低。 6.得出结论:水遇冷后体积会收缩。 任务四:铜环遇冷实验(教师演示) 1.在冷冻铜环前,观察铜球是否能正常通过铜环。 2.将铜环进行冷冻,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铜环。 3.观察实验发现,铜环冷冻后,铜球不能再通过铜环。 4.得出结论:铜环遇冷体积收缩了。 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空气遇冷后体积会收缩”。 再通过延伸实验——水和铜环的遇冷实验,得出结论“液体和固体遇冷后体积会收缩”。三、得出结论(预设10分钟) 任务五:拓展应用 1.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一般情况下,物体遇冷后体积会收缩。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现象随处可见。根据今天这节课学到的知识,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面这个问题吗? 把煮熟的鸡蛋放在冷水中浸泡一下,为什么蛋壳就会很容易剥下? 3.通过这两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般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热胀冷缩”。 4.生活中有哪些热胀冷缩的现象? 通过原理解释生活中其它相关现象,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四、练一练(预设5分钟) 一、填空题 1.一般物体受热时体积会_______,遇冷时体积会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 2.碗从冰箱刚拿出来时,保鲜膜凹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水泥马路每隔一段距离会有一条很深的缝隙,是为了( )。 A.美观 B.增大摩擦 C.防止路面因受热膨胀而损坏 2.探探在修理桌子时,发现螺丝杆不能拧进螺母中,下面方法合适的是( )。 A.把螺母放入冷水中 B.把螺丝杆放入冷水中 C.把螺母和螺丝杆一起放入冷水中 三、实验探究题 在三个相同的烧瓶里注入同样多的25℃的水,然后将烧瓶分别放到盛有冷水(10℃)和热水(50℃)的两个烧杯里,出现如图所示的现象。 1.烧瓶里的水是红色的,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A烧杯内的水是_________,B烧杯内的水是__________。(均填“冷水”或“热水”) 3.这个实验说明水具有_____________的性质。 参考答案: 1.膨胀、收缩、热胀冷缩 2.冷藏后碗里的空气遇冷体积收缩了。 1.C 2.B 1.方便观察 2.热水、冷水 3.热胀冷缩五、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六、板书设计 凹陷的保鲜膜 (一般情况下,物体遇冷后体积会收缩。)空气遇冷后体积收缩了 水遇冷后体积收缩了 铜环遇冷后体积收缩了 一般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热胀冷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