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水去哪儿了(教案) (表格式)2024-2025学年大象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4水去哪儿了(教案) (表格式)2024-2025学年大象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资源简介

大象版 四年级上册 《冷与热》单元 4.水去哪儿了 教学设计
单元 《冷与热》 课题 4.水去哪儿了 课时 1
核心 概念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变化
学习内容及要求 2.1 物质的三态变化 3~4年级②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熔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1.知道水蒸气的微粒太小,肉眼无法看到。 2.知道水在常温下也能变成水蒸气,加热可以使蒸发变快。 科学思维: 能够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冰熔化、水蒸发等。 探究实践: 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 态度责任: 有合作分享的意识,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并能够倾听、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1.知道水在常温下也能变成水蒸气,加热可以使蒸发变快,并且水蒸气的微粒太小,肉眼无法看到。 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能够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冰熔化、水蒸发等。
教学 准备 教师:滴管、水、温度计、玻璃片、带有白炽灯泡的台灯、棉签、湿纸巾、蜡烛、冰块、烧杯。
学生:滴管、水、温度计、玻璃片、带有白炽灯泡的台灯、棉签、湿纸巾、蜡烛、冰块、烧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一、猜想假设(预设5分钟) 任务一:猜想假设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现象和大家说一说。(教师快速的在黑板上用湿抹布写一个字) 2.提出问题: ①这个字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消失的水去哪儿了? 3.生进行猜想。 4.师引导:在上节课中我们是对水进行加热,发现其中的一部分水会变成水蒸气,那在常温下水也能变成水蒸气吗? 轻松的氛围容易使学生放松,带有神秘色彩的问题能把学生的兴趣引出来。
二、实验探究(预设20分钟) 任务二:探究水消失的原因 1.实验名称:水在常温下消失的秘密 实验材料:水、棉签、湿巾 实验操作:用棉签在手背上涂抹清水,观察并体验手背的感觉。 2.生根据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操作。 3.生分享实验现象及感受。 实验现象:手背上的水慢慢地消失了。 手背的感觉:感觉凉凉的。 4.结论:水变成了水蒸气。 5.师讲解: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肉眼无法看到。水在常温下也能变成水蒸气,这个过程叫做蒸发。 6.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蒸发的例子呢? ①夏天,人们经常往地面上洒水,水一会就干了。 ②湿衣服会干了。 任务三:探究蒸发的秘密 1.水在蒸发的过程中有什么秘密呢?现在让我们借助工具来观察一下。 2.实验操作: ①利用温度计测量室温,等待示数稳定后记录数据; ②将温度计插入湿纸巾,等待示数稳定后记录数据; ③等待一会后,取出温度计,计时员开始计时,每过一分钟记录温度计的示数。 3.生按照操作步骤开始实验。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①数据分析:温度计的示数先下降后上升,最终恢复至室温,温度计的示数为什么会下降呢? ②师生探讨:这说明蒸发要带走一些热量,蒸发是一个吸收热量的过程。 5.在第一个实验中,为什么会感觉手背凉凉的? 6.水在蒸发的过程中还有什么秘密呢?让我们借助工具来进一步观察一下。 7.实验操作: ①在两片玻璃上各滴同样大小的一滴水; ②其中一片玻璃在灯泡下加热,另一片不加热; ③计时员开始计时,观察、记录两片玻璃上水消失的过程以及时间。 8.生分享实验现象:在灯泡下加热的水消失得比较快。 9.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水在不同的温度下都可以蒸发。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温度越高,蒸发的速度越快。 师总结:加热可以使蒸发变快。 10.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蒸发的快慢? 播放视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生进行了解。 循序渐进的进行探究,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初步明确蒸发的概念,并了解蒸发的秘密。 知道什么是蒸发,并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都有哪些。
三、得出结论(预设5分钟)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关于“蒸发”,你都知道了哪些? 2.总结:水在常温下之所以会消失不见,是因为水蒸发变成了看不见的水蒸气,水蒸气就是气体状态的水,由于其微粒太小了,所以我们肉眼无法看见,而我们平时看得见的水,是液态的水。 3.小贴士:地球上的水在不断蒸发,因此空气中充满了看不见的水蒸气。 通过回顾知识,学生对蒸发有了系统的认知,进而意识到水蒸气就是气态的水。
四、迁移应用(预设10分钟) 任务四:认识熔化 1.在这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水不管是通过沸腾,还是蒸发,都能变成水蒸气。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是一个吸收热量的过程。 还有一种物态变化与汽化一样是吸收热量的,那就是熔化。 2.什么是熔化呢? 观察: ①观察蜡烛在燃烧过程中蜡块的变化。 ②观察烧杯中冰块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3.生分享观察到的现象。 4.师总结: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就是熔化,熔化也是一个吸收热量的过程。 由汽化过渡到熔化,都属于物态变化,所以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
五、练一练 一、判断题 1.手上的水一会儿就变干了,是因为水被手吸收了。( ) 2.晴天时空气中没有水蒸气,下雨时空气中有水蒸气。( ) 3.蜡烛、冰块等固体物质,受热会熔化。( ) 4.探探用灯泡模拟太阳,将其中一组滴了清水的玻璃片放在台灯灯泡下加热(另一组不做处理),发现清水在灯泡下比不在灯泡下蒸发得更快。( ) 二、选择题 1.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这是因为( )。 A.气温比水的温度低 B.人体还没有习惯岸上的环境 C.上岸后,人身上的水蒸发时从身体表面吸收了热量 2.在( )环境下晾衣服,衣服更容易干。 A.有阳光且通风的室外 B.封闭的阳台 C.通风的室内 3.妙妙家里有一个无无盖鱼缸,细心的她发现鱼缸里的水过一段时间就会减少一些,最主要的原因是水( )。 A.被小鱼喝掉了 B.跑到空气中去了 C.流到鱼缸外面了 参考答案: 1.× 2.× 3.√ 4.√ 1.C 2.A 3.B 本节课的习题作为备用。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水去哪儿了 1.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肉眼无法看到。 2.水在常温下也能变成水蒸气,这个过程叫做蒸发。 3.蒸发是一个吸收热量的过程。 (
汽化
)4.加热可以使蒸发变快。 液态 气态 (
熔化
) 固态 液态 本节课的板书内容较多,教师可提前做好板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