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小水珠从哪儿来 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大象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5 小水珠从哪儿来 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大象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资源简介

大象版 四年级上册 《冷与热》单元 5.小水珠从哪儿来 教学设计
单元 《冷与热》 课题 5.小水珠从哪儿来 课时 1
核心 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变化
学习内容及要求 1.2 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3~4年级⑦说出冰、水、水蒸气在状态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知道三者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3~4年级⑧观察并描述水沸腾或结冰的现象;了解一般状况下,水沸腾和结冰的温度,知道温度是影响水沸腾和结冰的重要因素。 2.1物质的三态变化 3~4年级②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熔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水结冰体积会膨胀。 2.知道冰、水、水蒸气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它们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科学思维: 能描述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能比较水的三种状态的不同点。 探究实践: 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比较实验现象,并用归纳、概括的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态度责任: 在探究中,能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1.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水结冰体积会膨胀。 2.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比较实验现象,并用归纳、概括的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知道冰、水、水蒸气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它们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教学 准备 教师:冰块、烧杯、玻璃片
学生:冰块、烧杯、玻璃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一、导入新课(预设5分钟) 任务一:猜测水珠从哪里来 1. 出示图片,提出问题:冬天,我们常常可以见到教室的玻璃窗上有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2.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类似的现象吗?你能根据生活经验对这些解释分析一下吗? 开门见山,直接用生活常见的现象,展开教学,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展开充分的思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和分析假设。
二、实验探究(预设15分钟) 过渡语:我们来设计个模拟实验,探究一下小水珠的形成过程吧。 任务二:探究小水珠的形成过程 1.出示材料超市:烧杯、冰块、玻璃块 2.小组讨论如何设计模拟实验。 3.学生分享,师根据分享情况提出质疑或建议,最终达成共识。 实验操作: ①将冰块放入烧杯中。 ②将玻璃片盖在烧杯上。 4.生按照要求开始实验,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5.生汇报实验现象:烧杯里的冰块在慢慢熔化,并且烧杯的外壁上出现了小水珠。 6.提出问题:烧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冰熔化成水后渗透出来的吗? 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及对烧杯的观察进行有依据的反驳。 7.那烧杯外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生尝试回答:气态的水蒸气遇冷变成了液态的水。 8.小结:烧杯外面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烧杯的外壁上。 9.解释:冬天,我们常常可以见到教室的玻璃窗上有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教室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壁上。)(学生一次讲述不完整,教师可以引导。) 10.刚才我们是在烧杯中放置了冰块,创造了烧杯里面的冷环境,发现烧杯外面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烧杯的外壁上,如果在烧杯中加入热水,还会有小水珠产生吗? 播放视频《水杯上的小水珠》 师总结:看来不管是什么样的环境,水蒸气都能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只是小水珠附着的位置不同。 11.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回应第一环节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收获的知识重新解释。) 学生能够根据要求进行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对小水珠的来源有初步的了解,再通过老师的讲解及视频,意识到原来水蒸气也能变成水。
三、拓展活动(预设15分钟) 任务四:了解水结冰的变化 1.提出问题: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液态的水。如果将液态的水放进冰箱的冷冻室里一段时间,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生进行猜测。 2.除了能从液态变为固态,这种状态上的不同,还会有什么不同呢? 播放视频《水结冰了》,揭秘:一般情况下,当水的温度降低到0℃时,水开始结冰,且水结成冰后的体积会变大。 安全提示:不要把密封的玻璃容器盛满水放入冰箱冷冻室,以防冻裂。 3.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会发现其实冰、水、水蒸气都是水,只是它们的状态不一样,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从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水在不同条件下状态会发生改变,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四、练一练(预设5分钟) 一、填空题 1.冬天,玻璃窗上形成水珠的原因:室外温度低玻璃窗温度也低,房间里的温度高,房间里的_________遇到冷的玻璃窗__________形成了小水珠。 2.通常水温降到________时,水开始结冰。 二、判断题。 1.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所以冰和水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 2.将密封的玻璃容器盛满水放入冰箱冷冻室,可能会将玻璃容器“冻裂”。( ) 3.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包含的科学原理:水缸外面出现了很多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小水珠,说明空气中水蒸气比较多,所以容易下雨。( ) 三、选择题 1.如果将水放入冰箱的冷藏室(温度是4℃),放在里面的水( )。 A.会结冰 B.不会结冰 C.一部分结冰 2.水结冰后体积会( ),所以人们冬季会给室外的水管包上稻草、棉花。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3.冬天的清晨,探探发现小草叶子上有很多小水珠,产生小水珠的原因是( ) A.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热凝结形成的 C.小草流出来的汁液 参考答案: 1.水蒸气、凝结 2. 0℃ 1.× 2.√ 3.√ 1.B 2.B 3.A
五、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六、板书设计 小水珠从哪儿来 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