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4.我要的是葫芦教学总目标: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葫、芦、藤、谢、蚜、盯、啊、赛、感、怪、慢”11个生字。2.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棵、想、言、治、谢、盯、邻、怪”8个汉字,会写“从前、细长、可爱、每天、自言自语、南瓜、邻居、奇怪”8个词语。3.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4.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葫、芦、藤、谢、蚜、啊、慢”7个生字。2.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棵、盯、治、怪”4个汉字。会写“从前、细长、可爱、每天”4个词语。3.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4.了解葫芦前后样子变化,初步体会植物生长过程中枝、叶、果实等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葫、芦、藤、谢、蚜、啊、慢”7个生字。2.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3.了解葫芦前后样子变化,初步体会植物生长过程中枝、叶、果实等的内在联系。教学难点:初步体会植物生长过程中枝、叶、果实等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引入课题1.认读“葫芦”。(1)(出示葫芦图片)这是什么?(2)读好轻声。(3)可以怎么记住这两个字?2.了解葫芦用处、葫芦文化。(1)请生介绍。(2)出示图片,师补充。3.葫芦的用处这么多,怪不得有人想要它,总是喊着——我要的是葫芦。4.板书课题;指导读题。过渡:他不仅喊了,还真的种了一棵葫芦,最终有没有得到想要的小葫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说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抽象语言或生活中不常见的事物对于低年级生活经验相对匮乏的学生来说理解是有困难的,以图片导入,让学生对葫芦有了直观的了解,也激发了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儿歌,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完成填空:一个人种了一棵(),开始藤上挂了几个( ),后来叶子上生了( ) ,他( ),结果小葫芦( )。2.出示词语认读:葫芦藤、花谢了、蚜虫、盯着、赛过、感到、奇怪、慢慢。3.请生回答填空;齐读。【说明】:让学生带有目标朗读课文,能让初读课文的环节更有效、更扎实。通过词语认读,对本课生字进行初步感知,也提示学生易读错的字词,为课文朗读打下基础。对课文内容的填空,让孩子学会提取文本重要信息,在朗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大意,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三、学习课文,指导朗读(一)学习第一段。1.了解这棵葫芦的样子。(1)(出示葫芦插图)让我们来看看这棵葫芦树吧!它是什么样子的?(2)请生看图描述。(3)课文中是怎么介绍的呢?出示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①指名读。②齐读。(4)学习生字“藤”:正音;图片理解;拓展其它有藤的植物。“谢”:看图理解意思。(5)谁能按照课文写的顺序,和老师一起贴一贴这棵葫芦?请生上台贴图。(注意顺序:藤—叶—花—小葫芦)①理解“长满”:层层堆叠贴图。2.指导朗读。(1)师描述绿白相间的画面,感受美丽的葫芦。(2)读句: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3)微风吹来,这挂着的小葫芦就好像在干什么?(4)读句: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3.这个种葫芦的人喜欢它吗?从哪里可以看出?①每天:天天。②看几次:不止一次。4.那就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美美地读读第一段。(二)学习第四段1.我听出来了,你们都很喜欢这葫芦。最后这棵葫芦怎么样了呢?2.出示第四段,请生读;齐读。(贴图演示:叶子黄了,葫芦落了)3.读完后你有什么感受?4.是啊,太可惜了,真令人难过。5.请生读;齐读。(读出惋惜、难过)6.为什么发生这么大变化?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说明】:此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葫芦的生长,前后样子变化,感受葫芦一开始的可爱和最后的掉落,并且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四、写字指导1.做手指操。2.学写“棵、盯、治、怪”。(1)生看范字归纳:左右结构,左窄右宽。(3)师引导观察“棵、怪”穿插笔画位置。(4)师范写“棵、怪”。(5)出示评价要求,生自由练写4个生字。(6)自评;同桌互评。【说明】:写好字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此环节旨在指导孩子学会书写左窄右宽的字。从写字姿势、笔顺、位置、整洁、美观几个角度指导学生书写与评价,规范孩子的书写。不仅让孩子知道要写好字,还要知道怎样写好。板书: 我要的是葫芦(美丽的葫芦图片) (叶子黄了,葫芦落了图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盯、赛、感、怪”4个生字。2.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想、言、谢、邻”4个汉字,会写“自言自语、南瓜、邻居、奇怪”4个词语。3.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4.通过课文学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重点: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盯、赛、感、怪”4个生字。2.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3.通过课文学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通过课文学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巩固1.葫芦游戏。( )的葫芦藤( )的葫芦花( )的小葫芦()的蚜虫2.用上这四个词组说几句话。过渡:为什么最后葫芦都落了?答案就在第二、三段中。【说明】:基于一年级孩子的特点,激发孩子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为此以游戏的形式复习导入,旨在达到巩固效果的同时,调动课堂气氛,激起孩子学习兴趣。并且用词组进行说话训练,对上一节课内容进行巩固复习。二、学习课文,探究联系(一)学习第二段1.了解“蚜虫”。(1)瞧,叶子上爬着什么?(2)用图片认识蚜虫和了解它的危害。(3)学习生字“蚜”:形声字。2.了解叶子和果实的关系。(1)原来蚜虫的危害这么大!蚜虫多了,叶子就会枯黄。没有了叶子对植物有什么影响呢?(2)出示图片介绍叶子的作用。(3)看了图片,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植物的生长是离不开叶子的,叶子是吸收阳光和养料用的。叶子长得好,才能结出好的果实。3.了解种葫芦人的想法。(1)但种葫芦的人懂得植物生长规律吗 看着这些虫子,他是怎么想的 出示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2)他在乎这些蚜虫吗 那个词能看出不在乎 (3)指导读出不在乎的语气。(4)他认为蚜虫可怕吗 出句子齐读:有几个虫子不可怕。(5)句子比较。哪一句话更能表达出他一点都不在乎 (6)男女、分组赛读句子。4.学习第二、三句。(1)因为不在乎,所以他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你看,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些什么 (2)请生读句子。(3)理解“自言自语”:自己和自己说话。(4)学习生字“盯”:正音;出示图片,体会“盯”是认真地看;做动作体会。(5)那他为什么只盯着小葫芦呀 (6)理解“赛过”,学习生字“赛”。(7)谁带着喜欢的语气,并且读出“自言自语”,再读读这段话。请生读;男女生比赛读。5.朗读第二段。(二)学习第三段1.学习第一句。(1)这么可爱的葫芦,叶子上却爬满了蚜虫,这时葫芦正面临着什么危险 (板书:黄色葫芦图)(2)怪不得,连邻居看见了,都为他着急啦!齐读句子。(3)我们和邻居一起劝劝他吧!请生读句子。2.学习第二句。(1)种葫芦的人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 (2)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虫不用治。)(4)请生对比读两个句子,体会语气不同。(5)他的言下之意是什么?补充题目:我要的是葫芦,3.该不该怕?他感到很奇怪。好邻居,帮人帮到底,快跟他讲讲为什么要治虫吧!(1)分角色朗读。(2)说出治虫的理由。(1.蚜虫的坏处。2.叶子和葫芦是连着的。)(3)板书:蚜虫多 叶子黄 葫芦落(互相联系)(三)小结1.学了课文,你知道种葫芦的人错在哪吗 2.总结:是啊,一棵葫芦是一个整体,每个部分间都是有联系的,只有把叶子上的蚜虫治好,果子才能长得好呀!老师希望大家学了课文,以后在处理事物时,能正确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全面地看待问题,并且要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样你们就一定不会犯种葫芦人的错误了。【说明】:本环节旨在着眼葫芦,探究蚜虫、叶子、葫芦之间的联系,理解课文寓意。通过补充介绍蚜虫、叶子的作用,让学生初步感知蚜虫的危害,葫芦落的原因;通过多种方式朗读,感知课文;通过课题补充,进一步解读文本;最后通过两个说话训练让孩子来总结、巩固全文。三、指导书写1.做手指操。2.学写“想、言、谢、邻”。(1)生观察。(4)师范写。(5)出示评价要求,生自由练写。(6)自评;同桌互评。【说明】:本环节延续上节课中写字教学的理念,旨在帮助孩子写好字的同时,知道从“写字姿势、笔顺、位置、整洁、美观”几个方面规范书写,就能把字写好。四、作业1.续编《我要的是葫芦》。“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这又发生一个什么故事?板书: 我要的是葫芦,蚜虫多 叶子黄 葫芦落(互相联系) (贴葫芦变黄、落下的图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