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象版 六年级上册 《浩瀚宇宙》单元 2 太阳系 教学设计单元 《浩瀚宇宙》 课题 3.2 太阳系 课时 1核心 概念 9.宇宙中的地球学习内容及要求 9.5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9.5.5 比较太阳、地球、月球的相对大小,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描述太阳系作颗行星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知道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 科学思维:在教师指导下,在对太阳系八大行星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基础上,能动手制作太阳系模型,并描述它们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 探究实践:保持探索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态度责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发生原因的因果兴趣,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知道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在对太阳系八大行星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基础上,能动手制作太阳系模型,并描述它们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教学 准备 教师:1.爱牛课件 2.月球、地球和太阳的模型等。学生:太阳模型、八大行星的贴图、纸带、透明胶、剪刀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预设2分钟) 古人观星时,发现有五颗独特的星星,它们的位置相对于其他星星每天都在移动,看起来就像在星群中漫游,古希腊人就将它们命名为行星。 提问:行星有什么特点?它们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是怎样的? 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探究科学任务。二、事实证据(预设 5钟) 阅读课本资料和自己准备的行星资料 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行星自身不发光,环绕恒星运动。 太阳是一颗恒星,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 地球环绕着太阳运动,我们把环绕恒星运动的天体叫作行星。 1.太阳和地球有什么不同? ①太阳的体积大,约为地球的130万倍。 ②太阳能发光,地球不能发光。 ③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地球绕着太阳转。 2.天空星球的相对位置基本保持恒定不变,被称为恒星。恒星可以自身发光。太阳也是一颗恒星,为什么在星空中的位置不断变化? 由于地球围绕太阳运转,所以看上去太阳在星空中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3.地球是一颗行星。除了地球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行星? 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向外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八颗行星是怎么被发现的? 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观察到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发现它们的位置每天都在移动,看起来就像在星群中漫游,古希腊人就将它们命名为行星(“漫游者”)。1781年,英国人威廉·赫歇尔通过巨型望远镜发现了天王星。1846年,法国人勒威耶和英国人亚当斯在研究天王星轨道运行的反常现象时,各自通过独立计算推算出海王星的位置。 通过阅读资料、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整理有效信息的能力。三、了解太阳系的八大行星(预设5分钟) 收集有关太阳系和行星的信息,将有价值的信息记录下来,组内交流分享。 一、太阳和太阳系 人们把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颗行星(以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作太阳系。 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所以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其他天体都绕太阳公转。 二、行星与八大行星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恒星运动的天体。一般来说行星具有定质量,并且质量要足够大且近似于圆球状。 (1)水星:体积最小的行星 水星的表面和月球表面极为相似。其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水星的大气极为稀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表面温度可达427度以上, 黑夜最低温度可降到零下173度左右。 (2)金星 金星,又叫启明星,离地球最近的一颗行星,也是八大行星中最亮的一颗,比地球略小。金星有厚厚的二氧化碳大气,表面的温度最高可达447℃。 (3)地球:有生命的星球 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地球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 (4)火星 具有火一样的红色光辉,比地球小的多,但要比地球冷的多。火星上有大气,但二氧化碳就占了95%,但没有液态水,至今还没有发现生命迹象。 (5)木星 八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是太阳系中卫星数目较多的一颗行星(16颗卫星) ,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金星的第二大亮星,大红斑是它重要的标志。 (6)土星 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环绕着其赤道的巨大光环,看上去就像戴着一顶漂亮的大草帽。 (7)天王星 天王星呈现蓝绿色,体积很大,是地球的65倍,仅次于木星和土星,在太阳系位居第三,和土星一样,也有美丽的光环。 (8)海王星 表面有荧荧的淡蓝色光,呈扁球形 ,大气中主要含有氢。离太阳太远 ,表面温度很低,通常在零下200摄氏度以下。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海王星有8颗卫星。 三、太阳系八颗行星数据表 提示:“与太阳平均距离”是指该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因为每一颗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都是椭圆形的,有时离太阳近,有时离太阳远,所以是“平均距离”。 “赤道直径”是指该行星体积大小。 像地球绕地轴转动叫自转,绕太阳转动叫公转。“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反映了星球运动的快慢。四、处理信息(预设15分钟) 小组讨论交流,如何处理收集到的信息,可按表格的形式进行梳理相应的数据。 1、阅读数据,按要求给八大行星排序。 (1)距离太阳由近及远排序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按体积由大到小排序 水星<火星<金星<地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 2、为了使我们制作的模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我们该如何处理收集到的这些信息呢 (1)千米转化成厘米,进率为100000. (2)再把表格中的数据缩小到合适大小。如,4880千米缩小微4.88厘米,缩小了100000000.比例尺确定为1:100000000.即,模型中直径1厘米代表实际1亿厘米。 (3)根据1:100000000,转化其他行星赤道直径。 3.根据1:100000000,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转换后发现,有些数据仍然很大,怎么办? 可以借助地图上的比例尺进行处理 把比例尺再扩大10倍,即1:1000000000,小数点再向左移动一位。 发现: 水星:弹子球大小 金星:网球大小 地球:棒球大小 火星:高尔夫球大小 木星:沙滩球大小 土星:瑜伽球大小 天王星:篮球大小 海王星:足球大小 4.按照此种办法,把“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缩小成适当大小。五、设计制作(预设10分钟) 制作太阳系模型 1.活动任务 根据处理后的信息,制作一个太阳与八颗行星的模型,向同伴描述太阳和八颗行星的相对大小,以及它们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 2.材料准备 不同颜色橡皮泥、直尺、气球 3.制作过程 (1)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按照不同星球直径大小做橡皮泥球,贴上标签。 (2)将大气球充气至直径为1.09米。 (3)从班上选出9名同学,一名同学手持大气球代表太阳,站在操场的一端,其他同学根据每人所拿的行星模型按照正确的顺序站立。 (4)利用制作好的太阳系模型,向同伴介绍太阳系的基本信息,以及八颗行星在太阳系中的相对位置。 4.通过建模你对太阳系有何体会或发现? 运用自己整理的比例尺数据信息,进行动手制作模型,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预设2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而且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同时,我们能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播放视频拓展六、练一练七、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整理材实验材料的好习惯。八、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