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学目标)1. 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重难点)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难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教学过程)情景导入◆西方一位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提到古希腊,就会涌起一 种家园之感。那么在有教养的中国人心中呢,提到诸子时代,自然也会拥有一种归属感, 千百年来,《论语》已经成为独属于我们中国人心中的那份别样的乡愁。品读《论语》,能 让我们见君子之风,成君子之德,行君子之行。那么何谓“君子”呢,让我们在《论语》十 二章中寻找答案。《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 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完全吻 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部分。◆环节一:知人论世,初识文体1.了解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仲尼,字丘,鲁国人,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 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政治方面,他主张仁政、德治。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社会变革时期。他总结了前人的教学经验, 传授给下一代,开私人讲学的先例。相传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贤人。《论语》中记载 了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学原则,如“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俳不发”“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 年 ,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2.题目解说《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 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称之为“《论 语》十二章”。3.了解写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 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 说流派。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 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 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1.明确字音篑 (kuì) 譬 (pì) 覆 (fù) 迩 ( ěr)2.解释词语1通假字知者不惑(知,同“智”,明智,聪明)古今异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古义: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今义:野,野外; 史,历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 一件事情)一日克己复礼(古义:一旦。今义:一天)请事斯语矣(古义:实践,从事。今义:事情)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 蔑意)]词语积累克己复礼:严格约束自己,使一言一行都合于礼。食无求饱: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有节制,生活要求不高。见贤思齐:见到贤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居无求安:居住不要求舒适。指不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文质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3.思考讨论【思考1】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线索【思考2】划分层次 全文有十二章:第1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理 论论证)第2章: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 的问题。(理论论证)第3章: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理论论证) 第4章: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对比论证)第5章: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对比论证)第6章: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要配合适当。(对比、理论论证) 第7章:孔子表达了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理论论证) 第8章: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比喻论证)第9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智、仁、勇这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举例 论证)第10章: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理论论证) 第11章: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理论论证)第12章:多角度具体阐释《诗》在“兴”“观”“群”“怨”等多方面的作用。(举 例论证)4.有感情的朗读文本,感受文章的情感。孔子对“君子”概念的新阐释:从“位高”到“德高”(归纳法) 孔子以前君子的含义:《尚书 ·无逸》:“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此篇是史官所记周公戒成王之语,此处的“君子”指成王,即天子。《诗经 ·大雅 ·洞酌》:“岂弟君子,民之父母。”此诗的意思是,召康公教成王以恺悌之德教化平民百姓中的殷遗民,此处的“君子”也 指成王,即天子。在孔子以前,君子的含义是“国君之子”,指“位高”者,到孔子这里,他对君子的含 义进行了新阐释,君子变成了“德高”者。比如,课文中提到的“君子”的地方有三处: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认为,君子的特征有三:好学、重义、文质彬彬。 【补充】孟子眼中的“君子”: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荀子眼中的“君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 ·劝学》孔子眼中“君子”的其他特征(同文互训法)(一)“仁”的三重含义: 1.“爱人”为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等差之爱,亲亲之爱)2.“克己复礼”为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3.忠恕为仁 忠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者!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义的内涵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中庸》春秋以前礼主要侧重于制度层面的规定和生活礼仪的形式。《周礼》一书以三百职官组成的职官体系为主,是对具有国家政典形式的制度体系的规定。而《仪礼》则以礼仪为主,属于“士” 以上贵族社会的生活礼仪,规定着贵族生活与交往关系的形式。春秋后期,人对礼的关注发生了从形式向内容的转变。昭公五年鲁昭公访问晋国,进退应对都能合于礼数,晋臣女叔齐却批评昭公不懂得“礼”。这是因为“礼”的观念在这个时候已经出现了突破性的变化,即对“礼” 与“仪”作了区分,即内容与形式的区分。此后,儒家特别重视在精神和实质上发展礼学。孔子“释礼归仁”“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即看到了仁对于礼的重要,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但礼的背后都对应着相应的 内容,表达的是某种情感。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阳货》)孔子认为,礼乐不只是玉帛钟鼓之类的器物,它表达的应是人的深层次的情感。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 政》)孝是礼的重要内容,但孔子认为孝亲的本质是敬,没有敬长之心的赡养不是孝,这说明孔 子更重视礼的精神实质。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3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 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把守孝三年的丧制礼仪解释为对父母三年之爱的回馈,这是孔子“释礼归仁”的典 例。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讨论一:儒墨之争:仁爱还是兼爱(等次的爱还是平等的爱) 《礼记 ·大传》中有一段话说: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 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 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我们可以看到,儒家讲的爱就是从爱父母开始(也就是“孝”),渐次推广至爱祖先, 爱宗族,爱社稷,爱百姓……用现在的话说,儒家强调同理心,我们爱自己的父母,所以, 应该想到,别人也是爱他们的父母的,我们就分一部分爱给其他人的父母,“只要人人都 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就是儒家的理想。而墨子不这样看,墨子认为,世间的一切混乱就是起源于人们这种自私的爱,所以, 在《兼爱》中,他说:“天下之乱物……皆起不相爱。”他举例子说: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 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也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 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 皆起不相爱。因此,墨子提倡兼爱。所谓兼爱,就是平等的爱,无等差的爱。爱陌生人和爱自己是 一样的。初中教材中曾收录《墨子 ·公输》一文,提到:“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 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 我们可以看到,墨子是把所有的事都看做自己的事一样,哪里有战争,他就要去劝阻,以至 于同时期的大思想家文子说“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意思是说孔子、墨子四处周游, 每到一处,坐席没有坐暖,烟囱没有熏黑,就又匆匆地到别处去了。讨论二:文学的功利与非功利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兴】指激发人的感情。【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文学反映论)【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指讽刺时政。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导论》: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任务,是清理并描述中国文学演变的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然而, 文学是什么 一个耳熟能详的定义: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的、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根据唯物主义 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在被决定者身上,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反映出决定者的特 色;文学既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说它是社会生活——社会存在的反映,自然是有道理的。至 于文学之以语言为手段,其所显示的是具体的形象而非抽象的概念,更是毋庸词费的事。不 过,在这定义中,其着重点应打在“社会生活的”“反映”上抑或“形象反映”上 或者, “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本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根本不存在在何处打着重点的问题 倘 若应该在“社会生活的”“反映”上打着重点,那就意味着决定文学作品价值的首先是其反 映社会生活的广度与深度;倘若“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本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那么, 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与深度上有所欠缺的作品绝不是第一流的作品。现在,让我们引几首诗:4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中央。……(《诗经 ·秦风 ·蒹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 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 雨寄北》)这些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但若就其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加以考察,实算不上有 突出成就。以李白的那首来说,所写是十分单纯的游子思乡之情。如果我们要从中了解当时 的社会生活,至多只能知道当时有些人旅居异乡,并对故乡颇为怀恋。至于这些旅居异乡者 的具体生活,诗中却毫无反映。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 ·导论》:读者为什么要阅读文学作品 就多数人来说,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寻求愉悦。尽管我 国古代也有些文学作品存在“教育意义”,但大部分古代作品都没有;而后者仍拥有广大的读 者。拓 展延伸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语句赏析《论语》中的这一章节“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 一篑,进,吾往也。’”深刻体现了孔子对于坚持不懈与主观能动性的重视,同时也揭示了 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微妙关系。以下是对这一章节的辨证解说:原文解读字面意思: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 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那是我自己要干的。”核心要素:为山未成一篑:象征接近成功却因放弃而前功尽弃。平地虽覆一篑:象征起点虽小,但只要持续努力就能不断进步。止,吾止也;进,吾往也:强调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在于个人的选择与坚持。孔子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强调主观能动性:孔子通过这一比喻,强调了人在追求目标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无论是选择停止还是继 续前进,都是个体意志的体现。这种对主观能动性的重视,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 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揭示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关系:成功与失败并非完全由外部条件决定,更多时候取决于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孔子通过“未 成一篑”与“虽覆一篑”的对比,告诫人们成功往往就差那么一点点坚持和努力;而失败则 往往源于在关键时刻的松懈和放弃。倡导持之以恒的精神:孔子提倡在面对目标时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无论是堆山还是平地,都需要一点一滴的 积累和不懈的努力。这种精神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和学问的追求,也适用于国家治理和社会 进步等方面。(布置作业)《论语》交流感悟——跨越时空与孔子对话你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上有哪些困惑 你读了《论语》,对哪一句特别有触动或启发 假 如可以跨越时空和孔子对话,你会对他说什么 5(补充资料)资料1|如何解释《论语》书名“论语” 《论语》书名中的“论语”二字,蕴含着丰富的含义与由来。以下是对其解释:一、字面含义“论”在此处作“论纂”解,意为编纂、整理。 “语”则指“语言”,特指孔子的言论或教导。结合起来,“论语”即将孔子的言论编纂整理而成的意思。二、命名由来关于《论语》书名的由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成书时命名说:根据《汉书 ·艺文志》等古籍记载,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 各自所记的孔子言行进行编纂整理,故称之为《论语》。这种说法认为,“论语”这一书名 是编纂者在其成书时即已赋予的。孔安国命名说:王充在《论衡 ·正说篇》中提到,是孔子之孙孔安国在汉武帝时期始称 此书为《论语》。但这一说法与《汉书 ·艺文志》等早期文献记载不符,且缺乏确凿证据支 持。曾用名《孔子》说:清代学者翟灏及现代学者赵纪彬等认为,《论语》在先秦时期可能 曾名为《孔子》。然而,这一说法同样缺乏直接证据,且赵纪彬提供的证据多为两汉时期文 献,难以证明先秦时期《论语》即有此名。三、总结综合以上信息,可以认为《论语》书名中的“论语”二字,最直接的含义是将孔子的言 论编纂整理而成。至于其具体的命名时间和过程,虽然存在不同说法,但主流观点倾向于认 为是在孔子去世后不久,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在编纂过程中赋予的。此外,《论语》作为儒 家经典之一,不仅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和思想,还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和教育发展。资料2|《论语》比较流行的版本有哪些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与整理,形成了多个版本。其中,比较 流行的版本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古文《论语》概述:古文《论语》是经过历代古代文人学者的整理和注释而形成的版本,是最为广泛 传播和使用的版本之一。特点:这个版本保留了较多的古文风貌,对于研究古代汉语和儒家思想具有重要价值。2. 白话《论语》概述:白话《论语》是在传统古文版本的基础上,对古代汉语进行了现代化的翻译,使 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特点:这个版本适合现代读者阅读,尤其是对于古文基础较弱的读者来说,能够更轻松 地领略《论语》的智慧。3.新校正本《论语》概述:新校正本《论语》是在古文《论语》的基础上,对传统版本中的一些错误和疑点 进行了校正和补充,以更接近原始文献。特点:这个版本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学者更准确地理解《论语》的原 意。4.注释本《论语》概述:注释本《论语》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注释和解说,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 意。这类版本众多,各有特色。5.现代译注本《论语》概述:现代译注本《论语》结合了现代汉语翻译和注释,既保留了原文的精髓,又便于 现代读者阅读和理解。代表版本: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出版,注释准确简明,译文流畅明白,非常适合初学者入门。6金良年《论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除了原文、译文、注释外,还设有“段意” 对该章的要点略作提示。6.其他版本此外,还有台湾版本《论语》等,这些版本在传统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恢复 和整理,尽可能地还原了《论语》的原始面貌。综上所述,《论语》的流行版本多种多样,既有古文版本也有白话版本,既有注释本也 有现代译注本。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合适的版本进行阅读和学习。资料3| 《论语》中“忠恕”与“仁”的关系《论语》中“忠恕”与“仁”的关系密切且深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忠恕是仁的具体体现“忠恕”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仁”的具体体现。其中,“忠” 指尽心为人,即全心全意地去爱人,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恕”则指推己及人,即将心 比心地去爱人,如人之心,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这两者都是“仁”的具体实践方式, 体现了孔子思想中对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二、忠恕与仁的内在联系相互补充:“忠”与“恕”在实践中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仁”的完整内涵。一方面, “忠”要求人们尽心尽力地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谋利益;另一方面,“恕”则强调人们在处 理人际关系时要将心比心,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这种相互补充的关系使得“仁”在实 践中更加全面和深入。相互规定:“忠”与“恕”在逻辑上相互规定,即“忠”中包含了“恕”的要素,“恕” 也是“忠”的延伸。一个真正做到“忠”的人,也必然会做到“恕”,因为他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不损害他人的利益;而一个做到“恕”的人,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忠”, 因为他尊重了他人的意愿和选择。相互包含:从更深层次上看,“忠”与“恕”实只一道,即二者有着相互包含的意思。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忠”与“恕”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共同构成了“仁”的核心内容。 因此,在理解和实践“仁”的过程中,必须同时把握“忠”与“恕”两个方面。三、忠恕之道与仁的实践孔子认为,“成仁”是一件非常难做到的事情,也是作为做人的最高标准。而要做到“成 仁”,就必须践行“忠恕之道”。这意味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以“忠恕”为准则来要 求自己,不仅要尽心尽力地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谋利益(忠),还要将心比心、尊重他人的 意愿和选择(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仁”的境界。四、历史与文化背景“忠恕之道”出自《论语 ·里仁篇》,是儒家思想传世之经典。它不仅是孔子及其弟子 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方式的深刻总结,也是后世儒生们所遵循的重要道德准则。在中 国历史上,“忠恕之道”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际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现代 社会中,“忠恕之道”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导向作用。资料4| 《论语》中的“义利观”《论语》中的“义利观”是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之间关系的重要观点, 深刻体现了孔子及其学派对于人生价值和道德规范的独特见解。以下是对《论语》中“义利 观”的详细阐述:一、义利观的基本内涵在《论语》中,“义”被赋予了极高的道德价值,它是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核心, 代表着公道、正义和大众之利。而“利”则主要指个人的私利、私欲,是人们在追求物质利 益时所产生的欲望。孔子认为,如何看待和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是衡量一个人道德 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二、义利观的具体表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在《论语》中明确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君子与 小人在义利观上的根本区别。君子以义为先,以义制利,他们深知义的重要性,将义视为行 为的指南,在面对利益诱惑时能够坚守道德底线,不为私欲所动摇。而小人则往往被私欲所 驱使,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缺乏道德约束和自律精神。7重义轻利孔子强调“义”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应该以“义”为准则。他主张“见 利思义”,即在看到利益时要思考是否符合道义。同时,孔子还提出了“不义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的观点,表明了他对于不义之利的鄙视和唾弃。这种重义轻利的态度体现了孔子 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追求。取利有道虽然孔子强调重义轻利,但他并不完全排斥利益。他认为人们在追求利益时应该遵循道 义和公平原则,即“取利有道”。这种思想体现了孔子对于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和谐统一的 追求,也符合现代社会中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等商业伦理规范的要求。三 、义利观的现实意义《论语》中的义利观对于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物欲横流、利益至上的社 会中,人们往往容易迷失在追求个人利益的道路上而忽视道德准则的重要性。因此,《论语》 中的义利观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能忽视道德准则的遵守和实践;强调了个体利 益与整体利益的和谐统一以及取利有道的重要性;鼓励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质 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综上所述,《论语》中的“义利观”是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之间关系的 重要观点之一。它强调了“义”在人生价值和道德规范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取利有道”的重 要性;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的根本区别;对于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 值导向作用。资料5| 《论语》中的“文质观”《论语》中的“文质观”是儒家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阐述了“文”(文采、 外在表现)与“质”(本质、内在品质)之间的关系。这一观点由孔子最先明确提出,并在 《论语》中得到了详尽的论述,尤其是《论语 ·雍也》一章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句,成为了文质观的经典表述。一 、文质观的定义与内涵文:在儒家思想中,“文”通常指合乎礼仪的外在表现,包括典章文物、礼乐制度、道 德教化等,同时也含有美的意思,如孔子赞美西周“郁郁乎文哉”,歌颂尧“焕乎!其有文 章”。这里的“文”不仅指表面的装饰或文采,更强调一种内在美德的外显和教化作用。质:则指内在仁德,即人性中的优点和本质,如恭、慎、勇、绞等品质。孔子认为,“质” 是成为君子的基础,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称之为君子。二、文与质的关系文质相称:孔子强调“文”与“质”应当恰当地统一起来,既不过分追求外在的文采而 忽视内在的品质,也不因内在品质高尚而忽视外在的表现。他认为,“质胜文则野”,即如 果内在品质过于质朴而缺乏外在的修饰和表现,就会显得粗野无文;“文胜质则史”,即如 果外在的文采过于浮华而脱离内在的品质,就会显得虚浮不实。只有“文质彬彬”,即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中庸之道:文质观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即不偏不倚、执两用中。孔子既不主张偏胜 于文,也不主张偏胜于质,而是要求两者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个 人修养,也广泛地被应用于文艺作品的创造和审美评价中。三、文质观的意义与影响个人修养:文质观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强调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 的统一。它鼓励人们在追求内在美德的同时,也要注重外在的修养和表现,以成为一个全面 发展的君子。文艺创作:文质观也被广泛应用于文艺作品的创造和审美评价中。它要求文艺作品既要 注重内容的真实性和深刻性(质),也要注重形式的美感和表现力(文),以达到内容与形 式的完美统一。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传承:文质观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历代儒家学者所传承和发展。它不 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文质观 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导向作用,引导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 世界的丰富和提升。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