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积累生字词,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2. 分析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把握人物形象。 3. 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小说的主题。4.引导学生感悟成长的真谛,培养坚强的意志。【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2)分析杜小康的人物形象,体会其成长过程。(3)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小说主题,感悟成长的内涵。(2)学习小说的写作手法,如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推动情节的作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 孤独是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孤独是一种内心的体验,每个人对孤独的感受可能不同。有人觉得孤独是一种痛苦, 有人则认为孤独是成长的机会。2.引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孤独之旅》,讲述了一个少年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让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面对孤独的。二、作者简介1. 介绍作者曹文轩:曹文轩,江苏盐城人。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 著有多种学术著作,另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小说《草房子》 及改编的电影荣获多项国家、国际大奖。2. 强调《草房子》的重要性:本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草房子》是中 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三、字词学习1. 展示生字词:嬉 xī 闹、纯粹 cuì 、 觅 mì 食、撩 liáo 逗、撅 juē断、犬吠 fèi 、 眺 tiào 望、嗅 xiù 觉、旧茬 chá、驱 qū除、锤 chuí 炼、肥硕 shuò、树烟 yan、茫 máng 然、 纯粹 cuì 、兴 xìng 致、空旷 kuàng、稠 chóu 密、永恒 héng、掺 chān 杂、逃窜 càun、给 jǐ 予、胆怯 qiè 、陌 mò 生、戳 chuō破、一缕 lǚ 、倦 juàn 意、乖 guāi 巧、伶 líng 仃、 回应 yìng 、振 zhèn 奋、磨难 nàn。2. 解释重点词语: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朦朦胧胧:模模糊糊,不清楚。也可指人意识不十分清晰或事物界限不清。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文中指暴风雨来势猛烈,超乎平常。四、整体感知1. 提问: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明确:人物、环境、情节。2. 分析小说的人物和环境: 人物:少年杜小康、杜雍和。环境:失学后孤独艰苦的环境(鸭、芦苇荡、暴风雨)。3. 梳理小说情节:开端(1):家道破落,辍学放鸭。发展(2 -27):放鸭芦荡,孤独难熬。 高潮(28-49):遭遇暴雨,雨夜找鸭。 结局(50-52):鸭子下蛋,小康长大。五、细读感悟1.分析杜小康的心理活动:(1)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 前方是什么样子 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 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明确:此时杜小康感到茫然(害怕)。(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 这是他 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苇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 觉。明确:他感到胆怯。(3)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 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明确:他感受到孤独。(4)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 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 地恐慌起来。明确:他面对孤独,习惯孤独,不再恐慌。(5)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明确:这是委屈之泪、喜悦之泪、激动之泪、领悟成长真谛之泪。(6)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 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明确:他变得长大、坚强。2. 总结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 刚刚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 芦荡安顿后:孤独单调。住段时间后:不再忽然地恐慌。 雨后天晴时:坚强。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曹文轩的相关信息,学习了生字词,梳理了小说的情节,分析了杜小康 的心理变化过程。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小说的主题和写作手法。第二课时一、回顾旧知1.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孤独之旅》,谁能说说小说的主要情节 明确: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因家道中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偏远芦荡放鸭的经历,描写了他在孤独中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的男子汉的过程。2. 回顾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明确:从茫然恐惧到害怕胆怯,再到孤独单调,然后不再忽然地恐慌,最后变得坚强。二、环境描写分析1. 提问:小说中描写了哪些环境 明确:鸭群、芦苇荡、暴风雨。2. 分析鸭群的描写与杜小康成长的联系:(1)呈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被赶着][不情愿]。(2)一路觅食,有时朝天空叫几声[寂寞]。(3)临睡时心理动作和神态[无家的漂流者]。(4)团团围住小船[插拔重新放][恐惧]。(5)真正的鸭,羽毛:鲜亮稠密,公鸭蓝羽紫羽:犹如软缎[漂亮][长大]。明确:鸭子的心理其实就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它的成长过程也反映了主人公的成长过程。 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3. 分析芦苇荡的描写:(1)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2)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3)青森森一片,浩浩荡荡。(4)空气中满是芦叶清香,掺杂一缕一缕香草香,芦叶边飞着无数萤火虫。明确:芦苇荡广阔无边、宁静美好,但也烘托出杜小康的害怕胆怯,反衬出他的恐慌。暴 雨之后,芦苇荡见证了杜小康心理变化的过程。4. 分析暴风雨的描写及其对“我” 的影响:明确:暴风雨中杜小康战胜了孤独、恐惧和恶劣的环境,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小小男子汉的 力量、意志和责任感,使他长大了、坚强了。暴风雨是杜小康成长的一个机会和舞台。三 、标题含义探讨1. 提问:“孤独之旅”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孤独之旅”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因失去交流的环境而产生的孤 独、寂寞以及对陌生环境和未来前途的恐慌之感,还包括杜小康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 勇敢、镇定、努力奋斗的人生成长历程。四 、人物形象分析1. 提问: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杜小康是一个逐步成长的孩子,他从任性、幼稚、懦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坚 强勇敢、从容镇定、有责任感的男子汉。2. 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明确:小说中通过对杜小康在放鸭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如面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孤独中的 坚持、暴风雨中的勇敢等,展现了他的成长历程。五、写作手法赏析 1.环境描写的作用:(1)烘托心情:如芦苇荡的描写烘托出杜小康的害怕胆怯,暴风雨后的环境描写衬托出 他的轻松、喜悦和平静的心情。(2)渲染气氛: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营造了不同的氛围,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3)推动情节发展:环境的变化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如暴风雨的出现促使杜小康去寻找 鸭子,从而使他经历了成长的考验。2. 细节描写的作用:明确:小说中通过对杜小康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的性格特点 和成长过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六 、主题理解1. 提问:小说通过杜小康的故事,想要表达怎样的主题 明确:小说告诉我们,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炼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成熟、 坚强。2.引导学生感悟成长的真谛:明确:成长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困难的过程,我们需要勇敢面对孤独和挫折,不断努力,才 能实现自我成长和进步。七、课堂小结通过对《孤独之旅》的学习,我们深入理解了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希望同学们 能从杜小康的成长经历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不断成长。八 、作业布置1. 以“孤独”开头写两句话,表达你对孤独的独特感受。示例:孤独像(寂静的夜空),让人(沉浸其中,思考人生)。 孤独像(广袤的沙漠),让人(感受渺小,珍惜拥有)。2. 阅读《草房子》,进一步了解曹文轩的作品风格和主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