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把握小说的主题。2.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3. 品味小说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4. 培养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习小说中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其作用。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关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故乡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它承载着我们的回忆和情感。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鲁迅先 生的《故乡》,去感受他笔下的故乡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 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 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包括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2. 背景介绍《故乡》选自《呐喊》,写于1921 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混战, 民不聊生。鲁迅看到故乡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深感痛心,于是以小说的形式表达了对现实的 批判和对未来的希望。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词。阴晦(huì) 苍黄刺猹(chá) 五行(xíng) 竹匾(biǎn) 胯 (kuà) 下 髀 (bì) 骨 愕 ( è ) 然 嗤 (chī) 笑 廿 (niàn) 年 心 绪(xù) 谋 (móu) 食 瓦 楞 (léng) 寓 (yù) 所 缚 (fù) 住 鹑 (bó) 鸪 (gū) 伶 (líng) 俐 (lì) 瑟 (sè) 索 秕 (bǐ) 谷 隔 膜(mó) 深黛 (dài) 獾 (huān) 猪 鄙 (bǐ) 夷 (yí) 大抵 (dǐ)2. 思考:课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我”回故乡的活动和感受。3. 课文划分层次结构(1)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地点、回家原因以及心情。(2)渐近故乡(1—5)(3)“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6—77)(4)离开故乡(78—88)四、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 完成下面一张表格。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对比作用脸 紫色的圆 脸 灰黄、很深的皱纹,周围 肿得通红 揭露了沉重的剥削和 压迫,使闰土变成了“木 头人 ”眼睛 红活圆实 又粗又笨,开裂,像松树 皮服饰 项带银圈 一顶破毡帽,极薄的 棉衣手 手红活圆 实 又粗又笨,开裂,像松树 皮2.你认为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性格是怎样的 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少年闰土:天真、活泼、纯朴、能干、勇敢。例如,他会在月夜瓜地刺猹,心里有无穷无 尽的希奇事,说也说不完,语言干脆利落、爽朗而有生气、朴质而又生动。中年闰土:麻木、迟钝、淳朴善良。他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 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说话欲言又止、吞吞吐吐、恭敬而又含糊,说明他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3.文章对中年闰土的描写除了外貌和语言描写,还用了哪些描写 明确:神态和动作描写。神态:欢喜 — — 凄凉 — — 恭敬。 动作:“只是摇头”。4.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有哪些变化 明确:少年: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中年: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 壁了。5.造成闰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明确: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等社会原因,使闰土的生活变得贫困艰难,精神也 变得麻木迟钝。五 、分析环境描写1.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 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2自然段:景物描写渲染了沉寂、荒凉的气氛,衬托出“我”的悲凉心情。第12自然段: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的景物描写,色彩明快、艳丽,展现了20年前 故乡的美丽景象,与人物相映成辉。结尾段:再现海边奇异的图画的景物描写,表明“我”对新的希望的想象、憧憬。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认识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了解了他们的变化以及变 化的原因,同时也分析了文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杨二嫂的形象以及 小说的主题。第二课时一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闰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造成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分析杨二嫂的形象1. 阅读课文,找出描写杨二嫂的语句,分析她的外貌、动作和总体形象。青年杨二嫂 老年杨二嫂外貌 擦着白粉,年轻美丽 凸颧骨,薄嘴唇动作 终日坐着 尖利的怪声,絮絮地说,塞手套进裤袋总体形象 豆腐西施 圆规的形象:自私、尖刻、贪婪、势利、 爱搬弄是非在表格中增加语言描写这一项中年闰土和老年杨二嫂的语言描写分别是什么 举例说明《故乡》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句子 2.杨二嫂前后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杨二嫂从端庄文静的豆腐西施变成泼辣、刻薄、自私、圆规的形象,说明了社会的挤压 和扭曲使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的变化也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三 、探讨小说的主题1.对比是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除了对比故乡前后景色,以及杨二嫂和闰土前后的对比 之外,还有哪些对比描写 明确:“我”和闰土关系的前后对比。“我”和闰土与宏儿和水生的对比。2. 文中的“我”就是鲁迅吗 明确:“我”有作者的影子,但不等同于作者。“我”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 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有对故乡美好末来的憧憬。“我” 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3 . “我”从“相隔了二千余里”的异地,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然后又和 一家人离开故乡到异地去谋生。在“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的时候,“我却并不感到怎 样的留恋”。“我”真的对故乡不留恋吗 为什么不留恋呢 明确:并非真的不留恋。“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还是有些留恋的。只是“我”对故乡的衰 败、故乡人的生活现状感到失望,离开故乡时既伤感又悲哀,所以这样说。作者对故乡的感情 是既失望又抱着希望的,既想离开又有些留恋的。4. 曾经是那样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去变的那样“隔膜”,“我”感到“我们 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你认为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 是什么原因造成 的 明确:“可悲的厚障壁”是一种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可 悲”在于这样的“障壁”是生活中近于“合理”地存在着的,而且也是精神上伦理上难 以打破的。造成“厚障壁”的原因,是封建秩序观念长期的强制性的压力。这样的压力使人 们不得不在精神上、肉体上屈服,在封建秩序中寻找并最后苟安于既定的位置,成为麻木、机 械的顺民。“厚障壁”是封建秩序的需要和必然。5.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为什么用“横着” 用了“荒村” 为什么还要用“萧索” 把“活气”改为“生气”行不行 明确:“横着”是不规则、不整齐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种被遗弃的动感。“萧索”是形容词突 出了悲凉的气氛,“荒”字描绘出村落的凋敝和沉寂。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 有的只是死气沉沉。“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用在这里不合适。6.体会句子中的标红字,体会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明确:迎: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盼儿归来的急切心情。飞: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孩子的天真、活泼、 充满朝气。“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为什么会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明确:“欢喜”是因为见到了童年的好友。“凄凉”是因为自己生活贫困,痛苦不堪,感到自 己与“迅哥儿”已不属同一等级,所以“凄凉”。7 . 这一句议论应怎样理解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 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闺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明确:这里否定了三种生活,一种是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一种是像闰土那样在生活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委靡而麻木;一种是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 而变得尖刻、泼悍和势利。全句表达了“希望有新的生活”的愿望。8. “我”为什么感到“悲哀” “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 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 渺茫,正因为这些“我”所以感到“悲哀”。9. “我”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 明确:一方面,“我”对自己这一代的社会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所以 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了。10. 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只是他的愿望切近, 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明确:闰土的“愿望”是对神灵的膜拜中得到安慰,相对而言,他的“愿望”就在最近的 神灵上,所以切近。“我的愿望”是希望有新的生活,这是遥远的,不可知的,表达了作者对 现实生活的迷惘和希望“新的生活”变成现实的迫切心情。11. 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最后两句 明确:希望的有无取决定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奋斗,希望就不会实现,即“希 望本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实践,希望就可能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无”。 全句强调了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以路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题,给人 以信心和鼓舞。12. 小说为什么要描写宏儿和水生这一组人物关系 明确:“我”和“闰土”少小关系融洽,后来两人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这种 人际关系的变化会不会在他们的“下一代”身上重现呢 小说就是通过在同“我”和闰 土这一组人物关系的有机联结中,对宏儿和水生这一组人物关系加以描写而形象地提出这个问 题的。四、探求主题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 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如闰土)2. 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再回故乡,“我”和闰土、杨二嫂等人已经有了深深的精神上的隔阂。“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人人平等的新型关系。五、总结全文1. 本文通过对“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描写,展现了故乡的衰败和人物的 变化,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民的压迫和摧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希望。2.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的刻画,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 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3.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能够更加关注社会现实,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追求 美好的未来。六 、布置作业1. 模仿《故乡》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变化的作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