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居秋暝》【教学目标】1.认识“暝、浣”等2个生字,会写”孙”字。2.体悟诗人热爱纯朴、宁静、自然的山村生活的情感。3.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板块一 读厚注释,读出节奏美师:(出示《五律·山居秋暝》)这个课题,和咱们书上的课题一样吗?生:不一样;一样;……师:有人说一样,有人说不一样,说一样的是只抓住关键词“山居秋暝”,说不一样的应该是发现了关键词前边还有两个字和一个符号,这两个字是什么?生:五律。师:《山居秋暝》和《五律·山居秋暝》可不一样哦!如果说《山居秋暝》相当于爬一座500米高的山,而《五律·山居秋暝》就相当于爬一座5000米的高峰。碰到比较弱的班,我只请他爬小山头,碰到水平高的班,我就请他攀登高峰,你们怎么选?生:攀登高峰。师:这叫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齐读课题。生:《五律·山居秋暝》,唐,王维。师:这首诗能正确、流利地读吗?生:能。师:咱们还是先听听台下优秀的语文老师们怎么读。老师们,给孩子们做一个小小的示范,我起头,空山,起—(台下老师齐读)师:老师们读完了。该你们了,空山,一、二—(这是学过吟诵的班,读得特别好,台下教师鼓掌。)师:这是情不自禁的掌声。想不想我给大家一个评价呀?生:想。师:没法用分数评价,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天籁之音。天籁之音,听得懂吗?生:天籁之音大概就是声音很好听,有诗意的味道。师:她解释得很到位,但是还没有把我从骨子里对你们的赞赏完全表达出来。生:我想用一句诗来表达。师:请问,你的诗是赞美老师还是赞美你们自己?生:(笑)我们自己。师:赞美自己呀!宝贝儿,咱装都得装得低调一点儿。(众笑)师:你那首诗我大概能猜到,此曲—生:只应天上有。师:人间能得几回闻。好啦,接下来自己读课件上的注释。(出示)生:(读)暝,黄昏;空山,空旷的山野;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师:请问竹林中谁在笑,谁在说话?(生纷纷举手)师:用诗中的词来回答。生:浣女。师:读诗很厉害!你们一定知道有个典故叫“西施浣纱”。“浣”就是洗,“浣女”就是淳朴可爱的洗衣服的姑娘。继续读。生:(读)歇,尽、消失。师:什么消失了?生:春芳。师:春芳就是—生:春天里吐着芬芳的各种各样的花。师:这句诗合起来就是春天的花花草草,你消失就消失吧,反正我是这山里逍遥自在的—生:王孙。师:最难的注释来了,加强版的。王孙—起。生:(读)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指隐士。这是一个典故,源自《招隐士》:“虎豹斗兮熊罴咆,禽兽骇兮亡其曹,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指诗人自己,他反用典故,表达自己远离官场,独善其身的情怀。师:你们的诵读完全可以打99.5分。可惜,为什么“王孙兮归来”读成了“王孙—兮归来”呢?那个“兮”就是“啊”的意思,难道他说“王孙,啊归来”?生:王孙兮—归来。师:很好!你们若有兴趣可以找到《招隐士》读一读,书中每句中间都带了一个“兮”字。古代有个大诗人叫屈原,他的诗也喜欢带“兮”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研究。这典故很好懂:那虎豹在那里斗,那狗熊在那里大叫,连野兽都吓得逃跑了,太危险了!王孙,赶紧回来吧!但王维却说,我就要留在这里。生:为什么呢?师:问得好!你看,王维的眼中,这是怎样的世界?空山—起!(生美读全诗,平长仄短的节奏美特别明显。)师:真好,你们刻意地把第二个和第四个字读得“平长仄短”,这种变化,才叫真正读出了古诗的节奏美。板块二 读对平仄,体会格律美师:请观察,第一行中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平仄有什么特点?生:一个平一个仄。师:这是五言律诗,如果是七言律诗,第六个字是平还是仄?生:平。师:聪明,再观察:一三字不管,二四字的平和仄是连着的还是间隔开的?生:间隔开的。师:接下来咱们继续观察,每两句是一联,分别叫上联和下联,或叫出句和对句,大家看它的平仄,第一句是平仄,第二句是仄平。咱们竖着看,相同的位置,它们的平仄是相同的还是相反的?生:相反的。师:没错,在同一联当中,这个规律就叫同联—生:相反。师:来看,前一联的最后一句和下一联的第一句互相为邻居,它们的平仄怎样?生:平仄相同。师:有眼力!大诗人们写律诗时总结了四个字,读。生:邻联相粘。师:什么叫“粘”?就是复制、粘贴。(指课件)我是仄平,你也是—生:仄平。师:这就叫作—生:邻联相粘。师:对于平仄,一般情况下,一三五咱们是不管的,只管二四六。我把这些特点编成了一套秘诀,(出示)预备—读。生:(读)一三五字暂不论,二四六处要分明;同句相间同联反,邻联相粘是跟从。板块三 读懂四联,读好音韵美师:接下来,还有一座山峰,很多没爬过的人常常犯贻笑大方的错误。空山—起。(生齐读)师:了不起啊!秋、流、舟、留,这四个韵脚被你们仙乐一般的声音给演绎活了。此刻,我真想用一句“阴森恐怖”的话赞扬你们,如果王维泉下有知,说不定会跳起来给你们点赞!这首诗,这四个韵脚押的是什么韵?生:尤韵。师:厉害!我这儿有两个选项:汉字“尤”,汉语拼音“iu”,你告诉我,押谁?生:汉字“尤”,唐朝还没有汉语拼音。师:厉害,知识渊博的孩子说话就是不一样!对了,这些韵脚的平仄、所处的位置有什么特点,谁有发现?生:都是平声。生:在二、四、六、八句。师:这就叫单句可不押,双句必押韵。结合平仄特点可以叫——(出示)生:双句必押韵脚平。师:你攀登了第二座山峰,还剩下一个不到50米高的小山头,怎么办?生:爬上去。师:小意思,空山——起!(生齐读)师:我把这首诗分成了四个部分,它有几联?生:它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师:首、颔、颈、尾。告诉我,颔是身体的哪一个部分?生:下巴。师:不简单!那点头这个动作能不能用一个很文雅的古汉语词说?生:颔首。师:没点儿古文功底的孩子可真不知道这个词,请所有同学一起向我颔首。(生颔首)师:这轻轻颔首,显得多有修养!师:接下来,我们要研究颔联的对仗。请比较“明月”和“清泉”、“松间”和“石上”、“照”和“流”这三组词的词性和位置,有什么发现?生:在对仗的位置,上联如果是名词,下联也是名词。师:位置相同,词性相同。咱们可以对对联了。天对——生:地。师:好厉害!刮风对—生:下雨。师:难不着你们啊!老师对——生:学生。师:老师的师是平声,学生的生也是平声。生:学子。师:(故作严肃状)站起来,你是班长还是语文课代表?生:都不是。师:你家里有多少本书?生:大约有500本以上。师:我让你站起来,不是要批评你,是妒忌你!(生笑)师:不要小看“学子”这两个字,没有生活在一个好读书的家庭里,不可能得出这么精辟的答案。师:对了,既然说到平和仄,咱们就借颈联来发现相同位置的平仄特点。生:平仄相反。师:(竖大拇指)词性相同,平仄相反,这是对仗的两个基本特点。更复杂的对仗,那得等你们长到你们语文老师那么大,我才能教。好了,把我们的发现一起读一读吧。(出示)生:五言律诗八句整,首颔颈尾四联成。颔颈二联须对仗,平仄相反词性同。一三五字暂不论,二四六处要分明。同句相间同联反,邻联相粘是跟从。首句可押可不押,双句必押韵脚平。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字当寻平水中。师:同学们,格律诗的基本规则你们都掌握了,回去再读100首格律诗以后,你们就懂得更透彻了。那个时候,再让你们老师教点“仄起仄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平收”就够了。至于后边这四个—变格、孤平、拗救、三连平,(故意压低声音说)别跟别人说啊,你们语文老师也不会!(生笑)板块四 读出画面,品出意境美师:格律诗那么多规则,就像一副一副的脚镣手铐限制着人。那么,你觉得王维的《五律·山居秋暝》有被限制的沉重感吗?生:没有。师:清代大学者高步瀛,他用8个字赞美了王维的这首诗——(出示)生:(读)随意挥写,得大自在。师:大自在,何为大自在?空山—起!(生美读全诗)师:这就是大自在!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都说—(出示)生:(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师:今天,咱们没法观赏摩诘的画,但是,咱们可以品味王摩诘王维的诗。同学们,读他的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请在音乐声中默读,想象,看看四联之中哪一联给你的画面感最强。(生在音乐声中默读)师:哪一联给你的画面感最强?(生纷纷举手)师:这么多同学举手,一起说。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师:英雄所见略同!哪一联给你的画面感最强,还有不同的选择吗?生: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师:没错,王维之后的文人墨客凡是读到这首诗,都会把目光聚焦在颔、颈二联上。咱们先看看颔联,说说这联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生:有一种非常清新的感觉。生:我觉得有一种静谧的感觉。师:这个静谧的谧,一般人还未必会写哦!孩子,你家里肯定也有不少书!生:宁静、幽静的感觉。生:我觉得有一种空灵、新鲜的味道。师:静谧、空灵,能不能读出这种味道呢?(一生读颔联)师:最美的就是最后那个字—流,(教师把这个字读得绵延饱满)飘飘欲仙的感觉。再来一遍。(生齐读)师:真好,有一本解读唐诗的书《唐诗矩》说:“这两句,此非复食烟火人能道者。”请看大屏幕,什么意思,能看懂吗?生:王维不是食人间烟火的人。生:王维是超凡脱俗的人。师:这就是王维的诗带给我们的感觉。如果说颔联带给你特别静谧的感觉的话,那么颈联带给你的感觉是——生:热闹。师:这热闹是吵闹吗?生:不是。师:它会破坏整首诗的静谧吗?生:不会。师:会打乱我们读这首诗所产生的宁静的感觉吗?生:不会。师:热闹却不破坏宁静,有没有其他类似的诗句?生: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师:解诗最妙的境界是以诗去解诗。好孩子,你们知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可以唱不?(师唱“蝉噪林逾静”)(生跟唱)师:对于静,一本叫《唐诗归》的书里说:竹喧,莲动——生:静!师:它不但是静,而且静极;它不但没有打破颔联的宁静和幽静,还给颔联的宁静和幽静增添了一分神秘、一分纯洁、一分高雅、一分朴实、一分生机勃勃的田园生活味。这静极的世界,都写到了哪些自然现象?生:山、雨、月、泉、松、竹……师:这些自然界的景象,都带着作者独特的情感,所以,它在诗歌当中不叫景象,叫—生:意象。师:厉害!作者把这些意象集中到一起来抒发感情,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独特的—生:意境。师:王维的这首诗,什么感情?什么意境?读。(出示)生:王维是唐朝著名大诗人,其诗歌水平堪比“诗仙”“诗圣”,被世人称为“诗佛”。他早年曾希望作出一番大事业,因仕途坎坷,壮志难酬,他半官半隐,自称“摩诘居士”,隐居在辋川别业吃斋念佛、参禅悟道、修身养性,常常吟诗作画,表达自己超凡脱俗的平静心情和远离官场的高洁品格。师:发现没有?生:超凡脱俗的平静心情和远离官场的高洁品格。师:引入画中的自然现象变成了意象,构成了意境。其实,自然界的每一个事物在古诗文化中,都是有讲究的。一般情况下,在古诗当中,山,它有这样一种寄托,读—生:幽静、隐逸……师:月,它有这种感觉—生:静谧、高洁……师:松,又表示什么感情呢?生:高洁、正直……师:泉呢?生:静谧、隐逸……师:对呀,别看泉在流,越流越静。那么,竹代表什么呢?生:高洁、幽静……师:莲呢?生:高洁、清雅……师:是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自然是高洁、清雅的,高雅之士才爱莲。大家观察这些表示意象的词,频率出现最多的是哪个字?生:洁。生:静。师:请拿起笔跟着我一起写。(板书:静、洁)(师巡视)师:你练过书法吗?生:练过一段时间。师:果然,你看你这个“静”比我写得还漂亮!(师继续巡视)师:你的字也写得洁、静,像人一样!(巡视完毕)师:在这首诗的意境里,静还可以换成一个同音字—(出示)生:净。师:是的,心中的平静,灵魂的净洁。古人这样评价—(出示)生:(读)王维,胸中梓秽物净尽,故其诗妙至此耳。师:是的,诗如其人,高洁的情怀、净洁的灵魂、平静的心才能写出这样空灵、幽静的诗。最后,咱们用最精美、最空灵的诵读结束今天的课!(生再次美诵全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