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件、教案、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件、教案、导学案)

资源简介

授田英才学园初中部 七年级历史导学单 姓名: 班级: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导学单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春秋战国的形势图,知道战国七雄形成的基本情况,并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及重要战役;
2、通过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理解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需要和动力;
3、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知道秦国都江堰修建的功能和意义,从中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阅读课本P33-39,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本进行标注:
(1)战国初年社会形势变化、著名战役、战争特点及影响
(2)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影响
(3)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的表现
(4)都江堰的修建时间、修建者、功能、影响
【任务引领,合作探究】
任务一:
材料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大多集中于战国,主要原因便是各国“伐交频频”,有为之君主都希望通过变法图强,而根源则是由于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的发展,旧的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国家的发展需要,因此需要通过变法来实行变革,从而达到“图强”的目的。
——《战国变法运动研究》
结合材料以及时代特征,通过图示分析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原因。
任务二:结合书本内容,思考商鞅是如何“用霸道让秦称王”?小组讨论商鞅变法措施的意义。
示例:采取……措施,这样有利于……。
【理清脉络 建构体系】
结合本课所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构建知识体系。
(提示:包含本课所学内容;可以采取思维导图、知识树、知识框架等形式;)
【基础训练】
1、[2023河北石家庄期中]小华同学为了进行探究性学习,在网上搜集了下表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变法 B.建设 C.争霸 D.兼并
2、[2023河南商丘期中]战国初年,秦国旧贵族势力较强,阻碍了秦国的发展,到孝公时,秦国还是“君臣废法而服私,是以国乱兵弱而主卑”。秦国在各国中地位不高,不能参与中原各国的盟会,各国常以“夷狄遇之”。材料展示的是商鞅变法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
3、[2024江西赣州期末]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认真观察下列图片变化,可从中得出什么有效信息( )
A.分封制度开始实行 B.社会经济日益发展 C.统一趋势愈发显现 D.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链接中考、模拟】
1、[2022重庆中考A卷]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百家争鸣的出现
2、右表反映出战国时期列国变法( )
A.完全废除爵位制度 B.打破世袭等级制度
C.造成社会阶层固化 D.周王室已土崩瓦解
3、[2023山西运城一模]下图是上海博物馆馆藏“商鞅方升”,青铜质地,为长方形的有柄量器,容积202.15毫升,重0.69千克,其上刻有铭文。铭文记载了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 344年),商鞅监制此件标准量器,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据此判断该文物最重要的历史价值是( )
A.反映青铜铸造技术进人高峰 B.见证秦统一全国的局面
C.奠定中华文明经济秩序基础 D.印证秦统一文字的举措
4、[2023河南新乡二模]在修建都江堰时,李冰采用了工人的建议,先用火焰烧石,再用冷水刺激使岩石爆裂,成功开凿了宝瓶口。这体现了都江堰( )
A.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B.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
C.工程技术遥遥领先世界 D.促进了川蜀地区经济发展
【自我评分】我认为我这节课表现能够打 分(1-10分)(共25张PPT)
时空坐标
东 周
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
前476年
前475年
前221年
春 秋
战 国
春秋:因与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年代相当而得名。
战国: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
——奴隶社会的逐渐瓦解时期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
——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时期
2024秋部编版七上历史第二单元第六课
大变革时代
第六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自主学习单
阅读课本P33-39,思考以下问题:
(1)战国初年社会形势变化、著名战役、战争特点及影响
(2)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影响
(3)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的表现
(4)都江堰的修建时间、修建者、功能、影响
目 录
壹:战场风云
——军事家的谋略
贰:庙堂决策
——政治家的变法
叁:经济跃进
——劳动者的智慧

战场风云
——军事家的谋略
春秋后期形势图
战国初期形势图
观察:
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地图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①诸侯国数量减少;
②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权力进一步下移,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
③边境大修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来袭。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统一趋势愈加明显
体制变革,礼崩乐坏
民族融合
军事家的谋略
战国初期形势图
读地图,指出战国七雄的位置。
国名 都城
齐 临淄(今山东淄博)
楚 郢(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区)
燕 蓟(今北京市西南)
韩 郑(今河南新郑)
赵 邯郸(今河北邯郸)
魏 大梁(今河南开封)
秦 咸阳(今山西咸阳东北)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上中下
军事家的谋略
材料一: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遍野。 ——刘向《战国策》
结合视频和材料,概括战国时期战争的性质与目的。
目的:拓展疆域。
军事家的谋略
战役 交战双方 持续时间 参战人数
桂陵 之战 魏—赵、齐 不详 齐国8万
魏国10万
马陵 之战 魏——齐 不详 齐国10万
魏国10万
长平 之战 秦——赵 约5个月 秦国45万
赵国60万
材料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兼爱上》
根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与影响。
参战兵力多
持续时间长
交战区域广
战争规模大
战争伤亡惨重
评价兼并战争:
负面影响:为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人民渴望和平!
客观作用: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军事家的谋略
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
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国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国。这是孙膑采取的避实击虚的方针,置魏军于被动地位。魏国内部空虚,都城大梁告急,庞涓赶忙从赵撤军,回师自救,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桂陵时,被早已埋伏在此的齐军打得大败,生擒魏将庞涓,不久被放回国,再度为将。孙膑妙计,花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大的成功。围魏救赵之役从此成为经典的战例,千百年来不断被人们研究,借鉴和传颂。
围魏救赵
军事家的谋略
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1年,齐魏两国又发生了马陵之战。齐国仍以孙膑为军师,魏国又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在撤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5万人吃饭用,第三天只够3万人吃饭用)。庞涓察看军灶变化,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他轻敌猛进,追到马陵。那时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灭,庞涓拔剑自刎。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孙膑名扬天下。
增兵减灶
军事家的谋略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山西东南部古地名),前261年秦攻赵。廉颇拒不出战。秦反间计成功易帅赵括。秦诱敌深入,合围赵军。被困46天后,赵括突围时被射杀,赵军投降。秦坑杀降军40万。秦见赵国固守不战,便散布廉颇投降谣言扬言秦不怕廉颇,怕的是赵奢(曾大败秦国)之子赵括。于是赵王起用赵括代替廉颇。秦国暗中任命名将白起为统帅,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长平之战秦国打赢了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歼灭战,为日后秦统一中国扫清了道路。
纸上谈兵

庙堂决策
——政治家的变法
政治家的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大多集中于战国,主要原因便是各国“伐交频频”,有为之君主都希望通过变法图强,而根源则是由于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的发展,旧的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国家的发展需要,因此需要通过变法来实行变革,从而达到“图强”的目的。——《战国变法运动研究》
结合时代特征,通过图示分析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原因。
铁犁牛耕
效率提高
公田抛荒
私田开辟
井田瓦解私有确立
奴隶主贵族衰落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兼并战争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进行变法
富国强兵
根本原因
政治家的变法
燕昭王
乐毅改革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齐威王
邹忌改革
楚悼王
吴起变法
韩昭侯
申不害改革
魏文侯
李悝变法
秦孝公
商鞅变法
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
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同时发展经济,增强军力。
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组建骑兵,穿着胡服。
识读地图,阅读教材,简述出现了哪几次著名的变法及内容?
政治家的变法
商鞅
一个改变秦国命运的男人
1.商鞅是如何“用霸道让秦称王”?
(小组讨论措施意义:采取……措施,这样有利于……)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士地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打击贵族势力,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掌权
有利于社会稳定
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军队战斗力
方便税收和商贸



强国必备三大法宝
政治家的变法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士地
加强中央集权
实现国家富有
实现军事强兵
确立封建统治
商鞅变法的目的实现了吗?对秦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政治家的变法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商鞅变法百三十年后,“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
——《阿房宫赋》
1.研读史料,概括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政治家的变法
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五马分尸)
结合视频,分析商鞅为何会被处死?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
判断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2.结合视频与所学,分析商鞅变法成功原因是什么?
1.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秦国国情。
2.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坚决支持。
3.商鞅取信于民,公正无私,不顾个人安危的个人魅力。
3.商鞅变法对后世的启示。
改革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获得人民支持!

经济跃进
——劳动者的智慧
战争是需要经济支撑的,经济上的变革各国都在推行。中国是“以农立国”的国家,谁把农业生产搞上去了,谁就从根本上站住了脚跟。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战国史》
劳动者的智慧
农业
冶铁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与此同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
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
战国·双镰铁范
观看视频和材料,完成都江堰的介绍卡,并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都江堰
战国·秦国
李冰父子
防洪、灌溉、水运
时间:
人物:
作用:
理念:
因地制宜、
人地和谐
劳动者的智慧
(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 《华阳国志·蜀志》
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①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②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劳动者的智慧
战国·青铜冰鉴
手工业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
战国·各国货币
商业
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战国·楚国龙凤虎纹丝织物
课堂小结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手工业、商业、水利工程
军事动荡
战国七雄
兼并战争
政治变法
各诸侯变法
(商鞅变法)
推动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动荡中变革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温馨提示】
1.自主完成题目;
2.在题干中标记关键词,再做题。
3.完成后小组互批订正答案,出错问题小组互助,疑难问题教师讲解。
4.做题五分钟,互批讲解三分钟。
【反馈学习,链接中考】
答案:DAC
BBCA
完成导学单【基础训练】【链接中考 】授田英才学园初中部备课纸 姓名:刘佳佳 组长签字:
课题 7.6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时 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春秋战国的形势图,知道战国七雄形成的基本情况,并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及重要战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通过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理解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需要和动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知道秦国都江堰修建的功能和意义,从中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战国社会变革的表现 难点:掌握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解商鞅变法内容的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单元内容概况介绍。 时空坐标 教师解释何为东周。“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解释春秋之后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导入 PPT上出示蒋重跃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他曾说过的一段话。引出本课的主题“战国——大变革时代”。 自主学习:PPT上出示自主学习单,请同学们自主阅读书本内容,在书上找到相关的知识点,做好笔记。 讲解内容 出示本课“大变革时代”的目录,“变”可体现在三个方面 壹:战场风云——军事家的谋略(军事层面变革) 贰:庙堂决策——政治家的变法(政治层面变革) 叁:经济跃进——劳动者的智慧(经济层面变革) (一) 师:出示春秋后期形势图和战国初期形势图,提问:观察: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地图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①诸侯国数量减少 ②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其中穿插介绍其中的典故: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③边境大修长城 师: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生:从分裂走向局部统一,统一的趋势愈发明显;体制变革,礼崩乐坏、权力下移;民族碰撞、冲突并交融; 师:在动荡中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出现了哪些实力较为雄厚的国家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找找他们分别在哪里。 师:联系方位,巧用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这几大诸侯国之间也是战乱不断,我们收到了一条来自于战国时期文物的一条留言,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 PPT上出示《战国铜壶》,播放视频。并出示材料。 学生活动:结合视频和材料,概括战国时期战争的性质与目的。 学:此时的诸侯 公开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政,发展实力,致力于拓展疆域。所以我们发现此时的战争已经从争霸变成了兼并。 师:此时战争不断,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何不同?我们一起来看看。PPT出示材料,请同学们思考概括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与影响。 (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超链接补充战役的相关内容。) 学生: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负面影响:为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人民渴望和平! 客观作用: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过渡语:几大诸侯国过战争不断,人民渴望统一。在兼并的过程,面对如此频繁、激烈的兼并战争,要怎样做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在兼并战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呢? 学生:通过变法图强 (二)庙堂决策——政治家的变法 PPT出示文献资料“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大多集中于战国,主要原因便是各国“伐交频频”,有为之君主都希望通过变法图强,而根源则是由于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的发展,旧的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国家的发展需要,因此需要通过变法来实行变革,从而达到“图强”的目的。” 学生活动:结合时代特征,通过图示分析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理出其中的历史逻辑。 通过结构图引导学生理解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除此之外,新兴地主阶级实力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这是政治原因;为了在兼并战争中获胜,进行变法以求富国强兵,这是军事方面的原因。总而言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变法就是在改变生产关系来适应生产力的变化。经济发展影响政治发展。 师:出示战国时期各国开展的变法运动,请同学们找找各种分别进行了哪些变法? 师:在多国的变法中,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战国变法的巅峰制作。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商鞅这个人,结合书本介绍商鞅。 播放一段视频,介绍商鞅。 学生活动:结合书本内容,思考商鞅是如何“用霸道让秦称王”?小组讨论措施意义:采取……措施是因为……,这样有利于…… 师:可见此时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掌握了“权”“钱”“兵”,这就是强国必备三大法宝。 出示PPT,政治上实现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实现了国家富有,军事上兵力强大,这也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那么商鞅变法的目的实现了吗?对秦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PPT出示材料,学生分析 学: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师:看来商鞅变法以后小姑显著,那商鞅本人有一个怎么样的结局呢? PPT出示视频和图片,形成对比,商鞅被处以五马分尸的刑法,那你觉得变法成功了嘛? 教师提示:判断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师:那你觉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1.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秦国国情。 2.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坚决支持。 3.商鞅取信于民,公正无私,不顾个人安危的个人魅力。 师:商鞅变法对后世的启示。 学生:改革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获得人民支持! 过渡语:军事上的动荡争霸、政治上的变法富强,其根本原因都是因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去探索一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活动;我是考古体验家:依据下列考古发现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格式:我从......文物中发现了........) 总过渡语: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农业的进步、手工业发展、商业地活跃以及水利工程的修建,而其中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智慧。 师:观看视频和材料,完成都江堰的介绍卡,并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生:了解都江堰是战国秦国蜀地郡守李冰父子修建的,发挥了防洪、灌溉的作用,促进了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师:“天府美自古堰来”,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人地观念? 生: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师:阅读材料分析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生:①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②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四、课堂小结 PPT上出示本课的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根据ppt上出示的题目,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备注 学生对单元内容由整体感知。 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先养成上课习惯,阅读书本内容,并做好笔记,在书上找到关键的信息做到勾画。用不同颜色笔做出相应的知识点区分。 学会阅读地图。 建构历史逻辑思维
作业布置: 完成作业本上布置的习题练习。 绘制本课思维导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