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爬山虎的脚 第二课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 爬山虎的脚 第二课时 教案

资源简介

10.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
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4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4.学写观察记录。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2.知道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进行写作的。
第二课时
【课室目标】
1.认识“均、柄”等5个生字,读准“萎”,会写“虎”, 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围绕爬山虎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品读关键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其“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在交流
中感受作者细致、连续的观察。
【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复习导入
1.回顾交流。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1)交流
师: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来学习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脚》。
齐读课题。
学习第3-5自然段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和叶子的特点,作者花了最大的篇幅来介绍爬山虎的脚,许多同学都对这部分内容很感兴趣,这节课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1.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又是什么样子的?请你轻声读读第3自然段,用直线画出相关句子。
(1)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
指名交流
预设: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评:有不同意见吗?
预设: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评:表扬你,把句子读完整,你才能获得完整的信息。
那究竟是从哪长出来的呀?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理解“反面”指的是哪里:
师小结:原来这里的“反面”就是指与叶柄生长方向相反、相对的方向。正是因为叶圣陶爷爷细致的观察,所以才会有如此准确的表达。
(2)那爬山虎的脚究竟长什么样呢?
预设: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枝状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样子是枝状啊?
为什么长成枝状呢?(这样才能巴得牢)
师:就请你上来画一画。
预设:画了小圆片
师:不是只有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吗?为什么会有小圆片呢?
你已经看到后面的内容了。
作者为了让我们更清楚爬山虎脚的形状,还做出了比喻,将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多形象呀。谁能读好这句话?
预设:没画小圆片
(3)颜色呢?
预设:嫩红色的
(4)读了课文,提取了信息,我们明白了,作者就是从这几个方面来观察的分别是——位置、形状和颜色。
2.这一自然段除了写爬山虎的脚,还写了什么?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1)指名朗读
4.爬山虎的叶子层层叠叠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今年作者会看到呢?
(1)什么叫注意呢?
师:是呀,正是因为作者细致的观察。(板书:细致的观察)
(2)作者注意到了什么?
师小结:是呀,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细致观察,就会有许多奇妙的新发现。
5.齐读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好第三自然段,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三)理解爬山虎“爬”的过程
1.经过观察,知道了爬山虎石是有脚的,接下来叶圣陶爷爷最想知道什么?是的发现爬山虎究竟是怎么爬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圈出相关的动词。
2.交流。
预:触 巴 拉 贴 (板书:触 巴 拉 贴)
师:触着墙,“触着”的意思就是“碰到”。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就开始了这一系列的动作。
能把“巴”换成“贴”吗?做做动作。像这样有力地、紧紧依附在别的东西上,就是“巴”。
是怎样贴的?是呀,紧紧的,多有力啊。
师:这一连串的动作,给你怎样的感受?爬山虎的脚充满了力量和生命力。
3.作者通过连续的观察,终于发现爬山虎是怎么爬的了。除了这些动作,作者还观察到了什么? (板贴:连续的观察)
预: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变成了小圆片。 (板书:触角——小圆片)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 (板书:直——弯曲)
为什么需要弯曲呢?
师:是呀,就像跑步一样的,只有把细丝弯曲,才能拉住茎,更有力地往上爬呢!
4.指导朗读。
师:正是因为叶圣陶爷爷仔细观察,经常去看才能把爬山虎爬的过程写准确,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两句话。
出示视频
我们一起来看看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5.看,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现在你能借助板书,一只手做爬山虎,一只手当墙,自己做做动作,说一说它是怎么爬的吗?自己准备准备(3人)
评:只有细丝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才能紧紧贴在墙上。
评: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爬山虎还在继续往上爬,你来
爬一脚。
就算是刮风,爬山虎也没有停歇,还在继续往上爬呢。
下雨天也无法阻止爬山虎,谁来爬一爬?
6.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你觉得这是怎样的爬山虎啊?
预:爬山虎是有力量的;爬山虎是脚踏实地的,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师:是的,不管刮风下雨,爬山虎都是这样一脚一脚努力地向上爬着,真是坚韧不拔。
(板书:坚韧不拔)
师:不论什么环境都无法阻拦爬山虎的脚步,真是不屈不挠。
(板书:不屈不挠)
指导朗读: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现在谁能读好这句话?
指名读
齐读
理解:蛟龙的爪子
师:是呀,爬山虎的脚是这么坚韧不拔,是这么不屈不挠。作者还说“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正音,并理解“蛟龙”。
读好这个词。蛟龙是古代传说中能兴风作浪、引发洪水的龙。
思考:为什么说爬山虎的脚像蛟龙的爪子呢?
(3)生交流。
预设:“蛟龙的爪子”是有力量的,爬山虎的脚也是力量的,坚定的。
颜色、形状相似。
小结:触着墙的脚,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板书:灰色)他们的颜色和形状相似。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就像蛟龙的爪子一样牢固、有力。
(四)学习第5自然段,感受作者对爬山虎的赞美。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那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
交流
(2)学习“萎”。意思:干枯衰落。
爬山虎的脚从嫩红色变成灰色了,你们觉得好看吗?但是作者却说——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为什么?
交流
师:正是因为有这些脚,才能牢牢地巴住墙,让爬山虎不断地往上长,真是了不起。
不要瞧不起,双重否定,你们觉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师:对呀,这里还蕴含着作者的赞美,红色部分,请你读。
作者的钦佩,请你读。
师:因为它们是有力量的,是脚踏实地的,是坚忍不拔的,是不屈不挠的。
带着这份赞美与钦佩,全班一起读好这句话。
预设:没有画小圆片
师:所以同学们看看这幅图,还缺了什么?
四、小结与作业
1.小结。
师: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细致的、连续的观察,准确而又生动地为我们介绍了爬山
虎的脚。其实生活处处皆学问,如果我们也能像叶圣陶先生一样连续、细致地观察,一定也会有所发现。
作业:完成《语文练习部分》第五题。
五、板书
10 爬山虎的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