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振兴中华” 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难点1.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教学过程目标引领,明晰主要人物1.明确单元目标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一起读课题。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同学们,这篇课文选自第七单元,读一读单元的目标。(出示单元目标)生:(齐读)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了解主要人物师:我们先来关注这一课的主要人物。大家通过预习已经知道本课的主要人物,把他的名字恭恭敬敬地说出来。生:周恩来。师:我向大家郑重介绍,周恩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大家认识周恩来了吗?生:认识了。师:好,请回忆本课的主要人物是——周恩来(生齐说)。周恩来说的一句话是—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二、梳理事件,把握主要内容1.以课后题为抓手,构建事件框架师:接下来我们再来关注本课的主要事件。师:同学们,请大家打开课本,看一看这篇课文的第一道课后练习。(出示)思考: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时间、地点、事件。师:请看第一件事,我的提示是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在—(出示:新学年开始)发生的地点是在——(出示:修身课上)事件是什么?生:魏校长问他们一个问题,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掌声鼓励。同学们请看,这件事归纳为——(出示: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接下来跟大家配合一下,我说时间、地点,你们说事件。在新学年开始,修身课上发生的一件事情是——生:(齐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第二件事看谁最快概括。12岁那年,在奉天家中发生了什么事?生:周恩来的伯父告诉他,在奉天不要随便乱走,因为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师:太好了,读得相当精准。归纳一下,第二件事是“与伯父谈论中华不振”。师:明明是自己的地方,但是却被外国人占据了,所以说—中华不振(生齐说)。师:掌声鼓励,太棒了!我们试试看同学们接得顺不顺。12岁那年,在奉天家中发生的事件是什么?生:(齐说)与伯父谈论中华不振。师:第三件事发生在一个星期天,地点恰好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件事比较复杂,谁能够概括?生:有个女人的家人被外国人的车碾死了,想找警察来教训一下外国人,但是警察没有教训外国人,却教训了她。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就是—周恩来如何体会到中华不振。师:能不能给他点掌声,太优秀了,看看他跟何老师概括的像不像。(出示)目睹同胞被欺辱师:刚才那个女生很优秀,她是描述事件;男生也很优秀,他是概括事件。我们来看一看,第三件事是一个星期天,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生:(齐说)目睹同胞被欺辱。师:接下来快问快答,这篇课文写了几件事?生:(齐说)三件。师:第一件是在新学年开始,修身课上发生了什么事?生:(齐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师:12岁那年,在奉天家中是什么事?生:(齐说)周恩来与伯父谈论中华不振。师:在一个星期天,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发生了—生:(齐说)周恩来目睹同胞被欺辱。师:请同学们用一分钟时间迅速地把这三件事说几遍,能说几遍说几遍,说得越顺越好。计时开始。(生练说,师巡视。)师:三件事都说到心里去了吗?都记住了吗?好,同学们来看,在这个单元的交流平台是怎么说的—有的文章写了不止一件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共写了三件事,可以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这样一来同学们就学会了把握课文的—生:(齐说)主要内容。2.有序串联顺序词,连贯串讲事件师:但是现在就能连起来说了吗?生:不能,我发现这几件事不能直接连,因为这几件事的先后顺序有问题。师:很好,所以建议大家先理清事件发生的顺序,然后再按照顺序连起来说。师:要搞清楚这几件事发生的顺序,一定要读好一个神奇的自然段。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的最后一段,考考我们班的朗读水平,好不好?一起读。(生齐读最后一段)师:读得真好。这里的“此时”指的是在发生了哪件事之后?生:目睹同胞被欺辱。师:掌声鼓励。你的思路相当清晰,全班跟着他说一遍,请问“此时”指的是何时?生:(齐说)目睹同胞被欺辱。师:再看课文,此时他才体会到中华不振。同学们,“中华不振”这个词是周恩来才接触到的吗?师:不是。师:什么时候他第一次接触到了这四个字?生:与伯父谈论中华不振。师:掌声再次响起。你太优秀了,记忆力超强。你们看,确实第一次提到的“中华不振”是在与伯父谈论这件事上。可见这件事是先发生,然后他才真正遇到了“中华不振”。那么我们来看看第三件事,修身课应该发生在之前还是之后?生:最后。师:大家看,经历了与祖父的谈论,经历了目睹同胞被欺辱,最后才来到修身课上。周恩来才——(生齐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请全班同学盯着时间轴,看看谁反应最快。这三件事的顺序是第一件是——(生:与祖父谈论中华不振);然后紧接着就发生了——(生:目睹同胞被欺辱);最后在修身课上——(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按实际顺序串联三件事,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排序 周恩来12岁那年 起先 事件:与伯父谈论中华不振 时间:12岁那年 地点:奉天家中 之后 事件:目睹同胞被欺辱 时间:一个星期天 地点: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最后 事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时间:新学年开始 地点:修身课上师:接下来给大家半分钟,用上“起先、之后、最后”的顺序词把这三件事连起来说。(生练说,师巡视。)生:起先他与伯父谈论中华不振;之后他到一个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亲眼目睹了中华同胞被欺辱;最后他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掌声响起。只有一个小问题,你要说清楚他是谁。生:周恩来在12岁那年,在奉天家中,和伯父谈论中华不振;然后一个星期天,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亲眼目睹了同胞被欺辱;最后在新学年修身课上,周恩来有了一个坚定的回答,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恭喜大家,因为你们已经初步达成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三、聚焦“怪事1”,品析内心震撼1.品读“立志”故事,圈画找寻线索师:奇怪的事情来了,为什么明明最后发生的事情却要先写?这件事必有原因,我们必须把原因搞搞清楚。第一步,先读一读周恩来立志的故事。(出示第1~9自然段)(生读)师:第二步,圈出魏校长言语行为中你感觉到的特别之处。(生圈画)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节课上魏校长做的一件很怪的事。(出示: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生齐读)师:魏校长是号召别人去—生:学习周恩来。2.补充材料,再读感悟师:为什么周恩来的一句话会引发魏校长如此反应呢?师:整整十年,列强一直在我国东北地区实施侵略行为。再给大家看一幅图,(出示列强侵略中国的图片,略。)这幅图非常形象地让我们感受到当时列强对我国的侵略。所以魏校长听完周恩来的立志后,会连声称赞道——生:(齐)“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师:这回读得就有气势了,有志者当效此生。此生是谁。生:周恩来。师:说了什么?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同学们,这句话读到这儿,我觉得大家才读出点气势来。3.提供支架,想象说话师:结合刚才提供的材料,思考一下魏校长的惊叹。假如你是魏校长,你心里会对周恩来有什么样的评价?(出示)惊讶啊,少年周恩来……生1:惊讶啊,少年周恩来小小年纪就能说出这么伟大的志向,真了不起!生2:惊讶啊,少年周恩来居然小小年纪就想为国家立功。师:周恩来小小年纪就会为国分忧。好,你们看魏校长还可能会希望全班同学怎么样?(出示)希望啊,全班同学……生:希望全班同学都向周恩来学习。师:学习周恩来身上的什么?生:学习他的胸怀,学习他的爱国品质。师:魏校长对全班同学还寄予了什么希望?生:希望全班都向周恩来学习为国家担忧。师:魏校长对整个民族有了什么期盼?(出示)欣喜啊,我中华民族生:欣喜啊,我中华民族出现了很多人才。生:欣喜啊,我中华民族要从深坑里跳出来了。师:什么叫“深坑”?生:被外国人欺辱。师:没有人才就犹如陷入深坑,现在能拉出深坑的是什么力量?生:是这些爱国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力量。师:掌声鼓励!四、聚焦“怪事2”,推动情感升华1.品读“怪事2”,体会“中华不振”师:同学们,再读一件奇怪的事。(出示)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生读)师:这件事中我们的同胞被怎么样了?生:(齐说)被欺辱了。师:同学们,这件事为什么是奇怪的事呢?先看看这件事的起因,一起说。生:(齐说)亲人被外国汽车轧死了。师:按道理说,如果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你觉得事件的经过应该是怎样的?生:应该是她去找外国人索赔。生:应该是警察去处置外国人。师:说得真好。按常理说围观的人应该怎么样?生:围观的人应该支持警察处置外国人。师:但怪事来了,请你概括地说一说哪里怪?生:警察本应该处置外国人,但他反而给外国人撑腰,去训斥那个女人。师:这件事中到底是谁做错了?生:外国人。师:但是他反而被巡警怎么样了?生:保护住了。师:而受苦的人遭受了什么?生:被训斥。师:这件事怪不怪?还有一处更怪的事,请你说。生:按照常理来说,围观的中国人应该支持警察惩治外国人,但是他们没有。师:请你读读书中他们是怎么做的。生: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师:请你分析一下。生:我觉得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实力很弱小,外国的实力很强大。他们是怕要是万一反对,就会被外国人给欺辱。师:但是他们握紧拳头说明什么?生:说明他们心中还是很想让这群外国人滚出我们的地盘。师:敢怒不敢言,怪不怪?明明是正义的一方,却向邪恶的一方低头;原本被欺辱的要得到支持,却受到了训斥。正是在这件事发生之后,少年周恩来有了这样的思考—(出示)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换位思考,情感共鸣师:假如你在现场,你会怎么想?生:我会想这些外国人一直侵略我们中国,我们国家也要有一些人才来逆转局势,来保护我们的国家,来拯救我们的国家。师:我觉得这个同学很冷静。他没有说我马上去开战,而是说我们一定要自强、要成长。掌声鼓励!生:假如是我,我愿意牺牲自己,但转念一想即使是牺牲自己又怎样,因为一次打仗不是一个人的牺牲可以解决的。师:这位同学小小年纪居然有牺牲的精神,非常难得。这世界上只有国家才值得我们奉献自己的生命,除此之外我们一定要爱护我们的生命。生:我想有一个像“龙城飞将”这样的人出现来拯救一下中国,那该有多好。师:这个同学果然会联系,他引用了上次何老师给大家上的《出塞》。但何老师有一个不同的想法,就是在这个时代我们不用再期待飞将军李广复活,我们更应该指望谁?生:(齐说)自己。师:我觉得我们要有为国家牺牲的精神,然后培养自己的才能,不能依靠别人,而是培养自己成为国家的顶梁柱。平时要注重修身,要注重成长,在国家有需要的时候才能挺身而出。3.再读课题,升华情感师:同学们,这一切归纳起来就是周恩来少年时期立下的志向。我们一起认认真真地读一遍。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儿,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