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生活需要法律》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生活需要法律》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生活需要法律》教学设计
0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包括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和法治的脚步两目,是初中生首次系统地接触法律知识,对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课作为本单元统领法律部分的起始课,要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律调整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矛盾纠纷,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伴随我们的一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产生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人类开始了迈向法治社会的步伐。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让学生理解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器,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文明有序、和谐自由的空间。法律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为我们的生活保驾护航。本课带领我们跟随法治的脚步走进法律,用心体会法治对于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02学情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不断丰富,他们初步感受到法律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重要部署,对法治宣传教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通过新闻媒体等渠道,初中学生对我国不断推进的法治进程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他们的生理发育、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社会经验有限,他们对法律的认识比较片面。作为七年级学生,所接触的法律还是比较少的,他们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储备,需要教师向学生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法律对生活和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有效解决尊法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缺乏守法习惯和法治信仰,因此需要增强学生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行动,让法治观念、法治意识牢牢占据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学生遵法、学法、守法、用法,增强法治意识,明确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意义,从而切实解决守法问题,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
03目标确定
基础性目标:通过列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师生交流学习知道生活离不开法律,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拓展性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技能和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法治的含义与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通过教师的深入引导,剖析时事,落实政治认同、法治观念、责任意识核心素养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教学难点:理解法治的内涵
04 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分析:
请同学们观看两幅图片,图片呈现的是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抽测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提出问题: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分析数据回答问题,明确我国学生超重、肥胖问题严峻。
从学生的答案中明确最有力度的手段是法律进行规定。出示新版《体育法》视频,引出课题《生活需要法律》
设计意图
导入过程通过引入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决,从而引出《体育法》,顺而引出生活需要法律这个话题。此设计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本课内容紧密相连,同时还可以以知导行,引导学生们关注自身体重和近视问题。
环节二:生活与法律
承接前面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新体育法从酝酿到出台,确实引起了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广泛重视,也采取相应的措施。你感受到了吗?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
① 法律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法律不仅服务于当下人们的生活,还指导人们未来的生活。
法律搜寻
结合日常生活,请学生谈谈自己或家人接触到的法律有哪些?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
上学路上:《道路交通安全法》等
购物或外出吃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价格法》等
学校里:《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上网查资料:《网络安全法》、《知识产权法》等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
②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
法律连线
利用希沃游戏,引导学生连线教材86页探究与分享。
连完后提出问题: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
③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行,相伴一生。
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知识小结
设计意图
此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内容,知识内容较多,个别地方不易理解,教师通过开放生活化的问题,详略得当处理,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对难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设计,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
环节三:法治的脚步
追根溯源
探寻法律的前世今生,观看视频,了解法律是如何产生的。
结合夏朝《禹刑》的内容总结:
法律是统治阶级共同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
时事分析
出示“笑果脱口秀调侃人民军队事件”提出问题:
你如何看待他们的行为?
追问:为什么不能调侃人民军队?
播放视频《人民子弟兵不容侵犯》,引导学生明析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出示笑果脱口秀事件相关部门的处罚结果及法律依据。
提出问题:这个事件的依法处理,你能看出法律的作用有哪些?
总结: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历史现场
分角色演绎,让学生谈谈如何看待国君的做法?引出人治与法治的区别,明确法治的含义。教师出示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明确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设计意图
此环节是本课的难点部分,教师通过时事热点分析、历史现场配音的形式,吸引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化难为易,突破了难点。此环节还落实了政治认同、责任意识核心素养。
环节四:法治愿景
法治社会期待
请同学们分组探究合作,探讨期待的法治国家是什么样子?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学案分别从立法、行政、司法、社会成员这些方面来探究。学生利用学案,根据老师的分配,对其中一方面进行合作探究,进行汇报,生生互动,彼此补充。
结合学生回答总结:
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学生小组探究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类社会从人治到法治的漫长历程;让学生通过对自己期待的法治国家进行描述,归纳法治的真正内涵,增强对法治国家的向往之情。
环节五: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板书总结本课知识,进行誓言铮铮活动。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板书,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总结所学知识。利用誓言铮铮活动提升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目的需要践行。
环节六:练习作业
教师利用课堂有限时间进行基础习题练习,布置课后拓展作业。
05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是法律知识教学,法律知识较多,对学生来说又比较陌生和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多媒体的运用与多种形式的变换和热点时事的选用是一个好的组合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情感上乐于参与,课堂上也容易组织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枯燥单调的法律知识教学变得丰富生动。“法律的本质、法治的含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几个知识点比较难懂,要多结合情景材料展示问题,启发学生多思考、多讨论,还要给学生多理解的时间和交流的空间。特别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的认识和掌握不能急于求成,要让学生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慢慢地体会和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