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本框内容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类型和法律责任,了解治安管理违法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认识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这两类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在此基础上,教育学生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本节课由“违法无小事”“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两目组成。第一目“违法无小事”主要引导学生树立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的法治理念;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违法行为,并按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分类探究。“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主要帮助学生了解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理解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本课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又为下一单元内容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承上启下,具有关键作用。【学情分析】首先,青少年学生情绪不稳,做事易冲动,对法律知识了解不多,法治观念淡薄,往往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不能正确认识到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接受相关法治教育,极易造成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其次,学生对依法维权的认识和行为方面存在着偏差,由于中学生涉世不深,缺少社会经验,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要么忍气吞声,要么私自报复,因此中学生亟待了解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途径和方法,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学目标】政治认同:通过探讨法律对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作用,培养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意识。法治观念: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通过对球迷案例的分析,明确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其法律责任,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责任意识:通过对身边的违法行为的辨析,明确违法的后果,学会遵章守法,依法办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知法律的作用以及违法行为的含义和分类。教学难点:学会辨别身边的一般违法行为并认识其危害。二、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播放视频“球迷冲进球场拥抱梅西”,思考问题:该视频给我们什么启示?师: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任何人触犯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我们坚决不能做违法的事,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一框题《法不可违》【新课讲授】师:要做到不违法我们就要先了解法律,那你们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法律吗?学生回答所知道的法律。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法律还真不少。根据2023年9月5日中国人大网公布最新版法律目录来看,我国现行的有效法律有298部。那么这些法律会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我们看看能否从法律的规定里找到答案。环节一:探究法律的作用1、多媒体出示图片和文字材料: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可以发表观点,参与政治。税法规定,公民必须依法缴纳税,如个人所得税等。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刑事诉讼法规定超过追诉时效期限,不应当再追究刑责。以上法律规定说明法律具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以上法律规定说明法律具有指引作用2、多媒体出示图片和文字材料:根据民法典规定,放高利贷属于违法行为;根据刑法规定,盗窃公民个人信息属于违法行为;根据刑法规定,正当防卫属于合法行为;根据信访条例规定,正常信访属于合法行为以上材料说明法律具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以上法律规定说明法律具有评价作用师总结: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民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作为一种社会规则,法律与道德和纪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所以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那我们怎样判断是否作出了违法行为呢?环节二:探究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1、根据球迷案例提出问题:我们依据什么判断该球迷做出了违法行为?多媒体展示材料: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扰乱文化、体育等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①强行进入场内的; …… ⑥扰乱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其他行为。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2、根据球迷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事实提出问题:该球迷的行为属于哪类违法行为?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行政法律,所以该球迷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多媒体展示违法行为的分类: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等行政法律规范的违法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违反民法典、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民事法律规范的违法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法、刑事诉讼法等刑事法律规范的违法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3、小组合作探究:阅读教材47—48页内容,判断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并完成表格。学生完成后分享结果:学生根据所填表格内容分析几种违法行为的异同师总结:三种违法行为的共同点是都有社会危害性、都违反法律、都要承担法律责任。不同点是对社会的危害性不同,违反的法律不同,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民事违法行为需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行为要受到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刑事违法行为要受到刑罚处罚。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因为社会危害性较轻因此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因为社会危害性比较严重,属于犯罪。辨析问题:是否违法就一定犯罪;犯罪就一定违法?学生进行判断。学生辨析后得出结论:违法不一定犯罪,但犯罪一定违法。环节三:探究身边的违法行为1、展示球迷拥抱梅西后网友的评论留言:网友一:他有什么错,他只是个孩子,只是想拥抱他的偶像。网友二:避免效仿,群体活动秩序太重要了,一但失控就是群死群伤,这个行为不值得鼓励。学生进行观点辨析,并分析为什么会出现网友的第一种观点,这说明什么?师总结:在日常生活中,因为一般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所以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某些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多媒体展示图文材料:殴打他人、破坏公共设施、谎报险情、传播计算机病毒、扰乱公共秩序学生观看材料并回答以上行为是否违法?属于哪种违法行为?违反了哪部法律?师总结: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50页探究与分享,请学生分析判断属于哪种违法行为。师总结:民事权利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环节四:如何做到遵纪守法师:今天我们通过对违法球迷案例的分析对违法行为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请同学们根据今日所学判断以下球迷的行为是否违法,以及属于哪种违法行为:半夜看球大喊大叫,影响邻居休息。未经许可在网络上直播赛事节目。自制比赛吉祥物玩偶,并在网上售卖。为了捞钱组织赌球或开设赌球网站牟利。通过对以上行为的分析启示我们怎样才能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呢?师总结:事实证明,要做好一个遵纪守法的球迷和公民首先需要我们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其次,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最后,在社会交往中,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法律的作用;知道了违法行为的含义和分类,学会了辨别身边的违法行为以及如何做到遵纪守法。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提到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培育树牢人民群众规则意识,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应该成为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希望同学们都能努力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板书设计】三、课后反思本课我以“球迷冲进球场拥抱梅西”的案例为主要线索,将本课的知识体系和各个环节系统连贯的整合起来,这样既能从始至终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同时也保证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通过针对案例所包含知识点的层层分析,引导学生逐步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都有哪些种类、认识和了解身边的违法行为以及怎样做到尊章守法,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和思考,在头脑中逐渐建立起本课的知识框架,同时也锻炼了深度思维,提升了核心素养。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尝试了三种设计方案:首先,我选择了三个典型的违法案例,设置问题,出示相关法律条文,引导学生分析、判断三则案例,从而判定违法行为的定义和分类,之后让学生用表格的形式对比违法行为的异同点,对知识点进行认识上的提升。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种形式偏重于教师的引导和讲授,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参与度不是很高,学习效果也不是很好。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我又组织学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根据三个案例和教材的知识点用完成对违法行为分类的相关分析。这种方式看起来大家都参与了,但仔细观察,很多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并没有真正弄明白怎么回事,就被其他反应快的学生抢先说完了答案,只能不了了之。最终,我决定将两种方式做个结合,便呈现了现在的解决方式:通过对球迷案例分析,讲解违法行为的定义和分类,再组织学生结合教材47页探究与分享完成对比表格,这样学生就能在对违法行为有了一定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具体案例的分析更加明确地落实知识点。对于本课的难点,我的设计是首先针对网友对球迷行为的不同态度组织学生进行观点分析,让学生意识到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之后通过具体案例了解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都有哪些;最后,通过判断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球迷的违法行为思考怎样才能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完全兼顾到学生的差异性,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另外,在选择教学资源和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应该更倾向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